寻寻觅觅宣德炉
明代宣德年间的宣德炉是稀世珍宝,这种宝贝现在可能连捡垃圾的老头都听说过。如今的收藏界,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式的铜香炉也是炙手可热。且不说专门收藏炉具杂项的藏家关注,就是初入古玩行,收藏尚无目标且也不知深浅的毛头小伙子,也时不时会随着行情瞎起哄,在拍卖会竞拍中张扬起志在必夺之势,跟着拍卖师的叫价频频举牌。我向来就喜欢明清时期铸造的铜香炉,只因常囊中羞涩而无力在拍卖会上争强好胜;而现在大多数在拍卖会上强争豪夺的又都是年轻的古玩商,他们资金雄厚,当前哪种玩艺儿热门,钱就往哪儿掷。这样一来,上品的明清铜炉基本上无一漏网。
当前的明清铜香炉如此热得发烫,是不是这类古董存世量稀少,还是这一系列“大明宣德年制”款式的铜炉子件件都是真品无疑?惹得现在的收藏投资者和古玩商贩个个都趋之若鹜。其实不然。说到宣德炉,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宣德炉只是剩了个“宣德”款字而已。存世的宣德炉基本上属于同时代或后世的仿品。收藏者现在也都会通过各种通畅快捷的渠道,了解到真正的“宣德”炉已基本不复存在的内情了。因而,后朝不断仿制的宣德炉也自然而然地弄假成真,取而代之。既然传世真品早已不复存在,那么嗜好藏炉玩炉的人退而求之也未尝不可。历朝历代后仿的宣德炉照样有精品佳作,藏炉玩炉照样有无尽的乐趣。
我收藏的东西虽然比较杂,但各类明清铜炉却作为我家庭收藏的一个系列,包括手炉、熏炉、琴炉、香炉等。明清铜香炉以历代“宣德”炉为基准,我藏香炉的观念也与如今一般藏炉爱好者们相仿,喜爱明清传统典型的造型与款式。其中,比较标准的几大款式如绳耳炉、朝板耳炉、蚰耳炉等、马槽炉、凤眼耳炉等等。
说起来,历代仿制的“宣德”炉造型及款式实在也是千奇百怪。自明代以后,清代至民国,也有不少铜炉制作工匠铸炉哗众取宠,把好端端素雅大方的炉子搞得雕龙画凤,花里胡哨的。实际上,殊不知香炉主要是用于佛事及书斋,作为供器,应以庄重典雅为上,而过去曾一度流行的繁复与花哨不免带有画蛇添足之嫌,使人日久生厌。
要讲宣德炉,不要忘记那个明代的宣德皇帝。他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曾经特地下令从暹罗国进一批风磨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汝、官、哥、均、定名窑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六炼至十二炼。十二炼以后,每一斤铜,炼剩四两铜,所以它手感非常的重。制成的铜炉珠光宝色,晶莹温润。根据铸造的不同,大体分为五个颜色,有栗子皮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和藏经纸色,而以藏经纸色的宣炉为最稀少和最贵重。香炉的形制最多的是仿古青铜器式样,也有仿唐代铜镜的花纹图样,以及仿宋元代礼器图形的。
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时期,所制造的宣德炉选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朴典雅,当时就十分的珍贵。宣德炉的色彩丰富,它以紫红色为基调,有褐、青、绿、红、蓝、黄、白、金等数十种颜色。炉的构造由炉耳、炉身、炉足三部分组成。炉耳有:象耳、狮耳、环耳等等,都成对置于炉身的两侧。炉壁厚重,拿在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款识规范端庄,大多落于炉外底部。然而,宣德炉最妙之处还在于其颜色的丰富多彩,变幻无穷。古人说:“宣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暗淡中发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肤,柔腻可掐。”大收藏家项元汴也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观,澹澹摩穆而玉晕金粟隐耀于肤理之间。”的确,由于宣炉在炼制时加入了各种不同的原料,采用了不同的炼法,其色泽也就各不相同,据史料记载,宣炉的色泽多达数十种,比如像宋瓷胎上铁锈色,与古代青铜器绿锈相似的仿古青绿色、仿古代漆器的黑漆古斑色、类似深紫色中葡萄斑、千红和朱砂斑、鳝鱼黄色、藏经纸色,各种鎏金色等等。根据史书记载说法不一,都分布在皇家的寺庙和宫殿里边,以及给一些重臣使用。宣德炉的铸造工艺对外一直是保密的,所以在明代,宣德炉就显得特别贵重。从宣德年间,民间就有人开始仿制宣德炉。这种最先仿制的铜炉应该最接近原汁原味的。据史载,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铸造过一次,宣德三年利用这批红铜开炉共铸造出了三千座香炉,以后即封炉不铸。
明末三足绳耳“宣德”铜炉。
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为了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后朝仿制的宣德炉形形式式,花样繁多。但典型的明代同朝仿制的宣德铜香炉,就显得稳重而大气,古雅茂朴。一般来说,这种宣德炉皆系三足双纵耳。香炉炉身光素不加纹饰,尽现“宣炉”的古朴铜色和庄重造型。同时在炉的外部敲上些小块金箔,谓之“生金”,熠熠生辉。金箔大小相间,小者如雨点,大者如雪片,如此金色“雨雪”交加,更显豪华气质。炉的造型古朴庄重,做工精致,铸造采用当时先进的“失蜡法”工艺,铸成后再打磨,以致找不出拼模和铸口的痕迹。经数百年的岁月,至今这种最接近真正意义上的明代仿宣德炉也可谓是凤毛麟角了。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清代菱形象耳铜炉。(www.xing528.com)
现在玩铜香炉的人都有个基本概念,明清铜香炉一定要有底款,无论是“大明宣德”款,还是堂名款,或是龙款、花押款等等,有款的炉子就有源头。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的铜炉在如今的藏家眼里则是最正规的款字了。自古以来,除竹木牙角雕刻等文玩杂件较少有款识外,无论书画,还是瓷器等都讲究落款,制作者或制作坊的名款就是这件作品的招牌。与竹木牙角类的文玩家具相比,至今存世的明清铜香炉几乎近百分之百的铸有底款,且绝大多数都是“大明宣德”类的文字款。同样,这种存世量很多的宣德铜炉,从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史料所称的“明清时期普通人家也可能备有‘宣德’铜炉进行使用的”说法。
宣炉在明清时多有仿制伪制出现,其中有的情况较为复杂。有掌铸铜炉印第师参加过宣德炉的炼造,后来又自己炼炉,并刻上自己的名款,这类铜炉的质量高,和宣德炉并无太大的差别。又比如明代的张鸣岐,他极擅炼炉,所铸之炉底部有张鸣岐款印,极力精整,时称“张炉”;还有明末清初的汤子祥,也是仿铸宣德铜炉的好手。他得到周敏仲和周文甫的炼炉方法,时人称其所炼铸铜炉为“汤炉”。明代安徽歙县人吴龙也是擅仿铸宣德炉的好手,他最善于摹仿宣炉的色泽,极有创造性,他还善于补养汉玉和修补古代的青铜器。
鉴别宣炉最关键之处是细致观察其色泽。真宣炉经过反复冶炼,其色泽有一种从内单透出的奇光,变幻无常。而伪者则是外表鲜活并无温润厚实的质感。宣炉的款识多为楷书,有“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四种。字体工整,而伪造品的款字往往粗糙,色泽也与炉身不同。由于宣德铜炉名冠天下,所以后世多有仿制,但是无论怎么仿,它的颜色、铜质都与真正的宣德炉相差甚远。宣炉工艺的高峰期一共有两个,第一个高峰是在明中期也就是以明正德年间为代表,另一个高峰则是出现在清乾隆年间,这两个时代都对前期工艺有足够的传承,是黄铜工艺得以发展和光大的年代,这从瓷器等其他艺术品上都可以得到相应的验证。这两个时代的产品都具有其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到的工艺特色,虽然大部分都是寄托款,但它们却是铜器工艺的分水岭。如清顺治至康熙年间,铜炉还明显带有明风,比较拙重古朴。到了雍正年,铜艺就已经在力求变化,向绮丽精致,厚薄适度做转变,到了乾隆年就完全形成了规整华丽,典雅繁复的清炉风格。
铜炉体积太大不一定就好,因为用于庙宇神堂的大型铜炉往往制作粗糙,但用于文房的铜炉,由于文人专门订造,所以用料精,工艺好,大多是品位高的精、逸、妙、佳品,甚至是极品。而私款铜炉大部分属于官宦世家或富贵人家的文房用具、府内祭器,是专门铸造,所以属孤品,后有喜欢其传世的款名,亦有后记,但不会批量生产。所以形制好、铜质精、皮色佳、款字优的私款炉,其文物价值、艺术品位和市场价值极高。一位藏炉的资深玩家曾告诉我说,目前古玩收藏界的玩家,对养玩铜炉持有三种态度:一种是文养派,主张靠长时间精心的盘养。有玩家试过用碧丽珠喷涂炉面,在炉子里放炭焚香,通过蜡液和热力的共同作用,使得蜡锈慢慢软化,过程中用干净的棉毛巾轻轻抹拭,周而复始,三四个月后,蜡锈尽除,皮色亮润。另一种是武养派,主张直接用火烧炉。王世襄曾撰文认为铜色可以经过炭烧热,徐徐火养而成。序作于乾隆十二年的《烧炉新语》也力证这一观点。但由于烧炉是把原皮去掉再烧,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坊间一直争议很大,认为是破坏文物,极少玩家会采用这种方法清理炉子。还有的玩家,主张完全保留铜炉的历史原貌。对于藏家来说,如果你拿到的名家递藏的铜炉,就可以少了一份对于铜炉保养的操心,只需要在现有品相的基础上,小心擦拭即可。
清末象首卧狮铜熏炉。
近年,收藏界的玩家对收藏明清铜香炉和铜佛像兴趣陡增,各地的市场交易和拍卖活动也十分热闹,精品铜炉的价格也扶摇直上。因为宣德炉这种玩艺儿自明代后历代皆有仿制,这已不足为怪了。为此,当今宣德炉正“热”,仿炉获利的人认为有利可图的时机已到了家门口。于是许多地方像江苏、浙江、河南、河北等省纷纷出现仿制宣德铜炉的器物,散布于各大古玩市场甚至拍卖会上。近年来,我在苏州园外苑古玩市场看到有数家古玩铺内出售一些类似像标有“琴书侣”、“大明宣德”、“宣德”等款字的新仿铜炉。由于制作者如今仿旧的制作水平提高了,所制的铜炉无论款式、铜质和皮壳包浆等都比较到位。特别是容易让新收藏铜炉的爱好者障目的是铜炉的皮壳。现在的仿制者通过特殊的着色、文火熏烤和长期盘玩时手汗浸润等方法,使日久后的铜炉皮壳产生出深沉熟旧的效果。一些古玩商们介绍起这种铜炉时常会如此之说:“你看这宣德炉的皮壳多‘传世’(意思是这种熟旧感可证明是经过前人世代祖传使用后的存世之物),虽是清代的仿品,但是老仿,照样值钱。”
清中期朝板耳铜香炉。
新仿的宣德炉即使仿得比真炉还真还妙,我也不会去收藏它。我喜爱收藏宣德炉,爱的就是存世的古旧的铜炉至今带来的那种远古气息———古拙自然,并不见得十分规整且曲折有致的造型,经长期使用后香火熏燎存积的灰垢,以及皮壳上的熟旧包浆等等。嗜好古物的人有时候说起来是蛮有点意思的。已涉足古玩圈三十多年的我现在回过头来细想想,这个所谓的有点儿意思就是古玩圈内的人最常说的那一句话:“好古玩物,玩来玩去就玩一张皮。”
玩一张皮,中心意思就是指玩味那器物上那层岁月的包浆。无论是文物行家,还是嗜古的古玩虫,看包浆是他们观物藏物最常用,也是最本能的手段。包浆是古玩行业中的一专业术语,这玩艺其实也就是以物品为载体的岁月留痕。物体的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过去古董界称为“包浆”。现在古玩行中又多了一份注解,就是指物体的皮壳有没有经历。一件器物,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揣摩,或者土埋水浸,衣物皮肤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尘埃的吹拂,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的亮光。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静,告诉你,这件东西有了年纪,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那恰恰是与刚出炉的新货那种刺目的“贼光”,浮躁的色调,干涩的肌理相对照的。包浆在古物中,不只限于玉器、瓷器、铜器、竹木牙角雕器等等,连书画碑拓等薄如蝉翼的纸绢制品在内行人眼里也统统有包浆。我玩古藏物三十多年,在摸爬滚打中过来,炼眼长智,最大的收获是渐渐学会了看包浆。这些都让我抚炉遐思昔日人们那些与佛缘共度流逝的岁月,与斋室琴书共眠的长夜。如今,宣德铜炉中的香火依然袅袅升行,伴随着今人的思情回味一个个以往,又转念向往着一个个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