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明清竹雕古笔筒珍藏成果

明清竹雕古笔筒珍藏成果

时间:2024-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捡漏”竹雕古笔筒在我的收藏品类中,明清竹雕笔筒是我的一个大项,家中珍藏有数十件古竹雕笔筒,其中一件还成了我的“镇宅之宝”。在中国古代,像这类“烂柯观棋”或“松下弈棋”等常见的竹雕题材,以雕制竹笔筒为多。明末清初“烂柯观棋”竹雕笔筒,通过“王质遇仙观棋”的历史故事,呈现“山中方一日,世上已百年”的光阴岁月。清康熙“西厢记”人物竹雕笔筒。其中,印象深刻的“捡漏”有过两次。

明清竹雕古笔筒珍藏成果

“捡漏”竹雕古笔筒

在我的收藏品类中,明清竹雕笔筒是我的一个大项,家中珍藏有数十件古竹雕笔筒,其中一件还成了我的“镇宅之宝”。现在回想起来,这数十件古竹雕笔筒中最好的几件想不到都是捡漏得来的。其中,有三次捡漏的经历让我回味不尽。

捡漏之一:浙江省衢州市郊的“烂柯山”是座有关弈棋的历史名山。山虽不高,但因千年前有仙人弈棋而见胜,可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前些年有机会游览了趟烂柯山,回来路过一处古玩市场,竟然无巧不成书,我十分有幸地在一个古旧物品的地摊上淘到了一只清代康熙时期的“烂柯观棋”竹雕笔筒。当时,在那处人流熙攘的古玩市场,古玩地摊上百货杂陈,有一个地摊的卖主竟然是两位才二十岁出头的年青人。我的目光在那个地摊上巡逡了一遍后,突然一只竹雕笔筒跃入眼帘。此笔筒竹质细腻,因年久岁长的缘故,笔筒已呈深褐色,但包浆锃亮。笔筒正面开光式的画面上雕有三人,两老者对弈,一老人执杖于一旁观棋,三人神态怡然,眉目舒展,仿佛超然于凡尘之外。笔筒的四周还雕有山岩峭石、苍松虬枝,古意盎然。由于此笔筒的雕工古拙劲健,且刀法又十分细腻,人物与景物都塑造得自然得体,富有意趣,这绝非一般竹雕工艺所为。当时我经一番讨价还价后就不再犹豫地购买了下来。购买后我与这两位年青人聊谈了一阵,得知他们是江西婺源古镇那边的人,平素专门走乡串镇跑码头收购旧货。此笔筒据他们说是从当地古镇上某老画师后代的手中淘购来的。

作者在家中玩赏明清竹雕笔筒藏品。

反正笔筒已到手,我也不管你这东西的来路是否真正是传承有续,还是编故事编出来的。凭我多年收藏明清竹雕笔筒的经验,这样熟旧无疑的皮壳包浆,如此雅朴相融的工艺,康熙盛世时鲜明的雕刻风格又展露得那样自然流畅,此物得于我手应该是前世有缘了。另一方面,我知道这两位年青人虽说常在外倒腾古玩旧货,但不一定谙熟此类旧物之究竟,现在告诉他们一下也好。当时我就问这两位青年,此件竹笔筒上雕的是何物,是什么内容?他们想来想去也只回答出了“是古松之下有老人在下棋”的话。话虽也不错,看笔筒的画面上是老人在弈棋。但这究竟是出自哪一出历史典故,或反映的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内容,这两位年青人却全然不知。而此时,我颇有兴致地与他们聊起了有关此件笔筒的一些历史知识明末清初,中国的竹雕艺术日益成熟。特别是竹雕笔筒一类的文具,由嘉定派开山之祖“朱氏一门”的传人朱三松为代表,引领出江南一批擅长深雕与透雕的竹雕艺人名匠。在当时竹雕笔筒众多山水人物题材中,具有悠久历史典故的“烂柯观棋”图是当时竹雕艺人十分喜爱创作的一种雕刻题材。说到“烂柯观棋”的历史故事,宋代文人朱熹有《游烂柯山》一诗:“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空叫采樵客,柯烂不知归。”烂柯山,又名石室山、石桥山。柯,指斧柄,“烂柯”一名的来历,缘自一则古老的传说。民国《衢县志》称:《遗愁集》记载,晋代有位名叫王质的樵夫,一天上山砍柴走进一处石室中,看见两老者正坐在里面下围棋,于是就上前站在一旁观看。这两老者一边下棋一边吃桃,其中一人拿了半个桃递给王质,王质边吃边看,没等吃完,扔在地上的桃核已发芽长成桃树。一局还没下完,王质回头一看,发现先前砍柴用的斧柯也已经烂了。王质赶紧下山回家,谁知家中面目全非,原先的父老乡亲早已不在人世。一打听,已历时两代,后代玄孙们的胡子也都已经花白了。王质感叹道:“山中方一日,世上几百年。”又有传说那两位下棋的人,一个是铁拐李,一个是吕洞宾。从此,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烂柯山。如今浙江衢州的烂柯山也成了棋圣之地。

在中国古代,像这类“烂柯观棋”或“松下弈棋”等常见的竹雕题材,以雕制竹笔筒为多。但如今收藏者中得知为“烂柯观棋”这一题材的却为数寥寥。一般在藏友中,见有些古旧的竹雕笔筒上雕刻有岩石苍松和松下三老弈棋,大都以“松下弈棋图”呼之。这也难怪,大家各自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深浅有别嘛。说实话,我开始也不知这类笔筒藏有“烂柯观棋”这一出典故。还是旅游的这一喜好使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行万里路,又胜读万卷书。

明末清初“烂柯观棋”竹雕笔筒,通过“王质遇仙观棋”的历史故事,呈现“山中方一日,世上已百年”的光阴岁月。

清康熙“西厢记”人物竹雕笔筒。(www.xing528.com)

捡漏之二:数年前,我有幸觅得一件庭院人物图竹雕笔筒精品,至今珍藏家中。回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海福佑路古玩地摊市场开始活跃兴盛至今,十多年来我往返上海古玩市场计有近百次之多。亲眼看着上海最初的福佑路古玩地摊市场每个节假日百摊杂陈,人声鼎沸的交易,继后来市场“鸟枪换炮”,迁入正规而宏大的楼厅交易。近百次淘宝上海滩,其中有“捡漏”,也有“打眼”,古玩的眼力和学识在史料和现场买卖交易中练得。其中,印象深刻的“捡漏”有过两次。一次是2005年10月初,上海静安寺珠宝古玩城于当年9月25日开张后没几天,我便来这里的古玩城淘宝。当时楼上古玩店铺尚未客满,我在一家外地古玩商来此试营业的店铺内,只花3000元便购得一件明末清初的嘉定派“西厢记”庭园人物竹雕笔筒。也许是此古玩老板尚不精谙古旧竹雕文玩,可能又加上我淘宝向有的沉着老练和煞有介事,这店主最终在讨价还价的缠磨下让步了。得到此笔筒后,我曾为此写过一篇收藏文章刊载于《收藏快报》,其笔筒还被专家们作了点评,并估了10万元的市场参考价。

每回细细品赏这件笔筒,感觉其竹材尤佳,数百年风雨岁月未见一丝裂痕,这对易裂的竹子来说实为难得。笔筒呈褐色,竹肌细腻润滑,包浆醇厚。笔筒通体环施高浮雕技法,所雕景物是一幅庭园闲乐图。笔筒的一面,园内山石叠嶂,梧桐浓荫如盖,桐荫下有抱琴丫环陪着夫人在赏景吟曲。夫人与丫环的衣带飘逸,神情闲适。笔筒环开去,另一面,庭园雅室书房间有相公正静心读书,屋外竹栏绿坪,古松与篱墙相围互衬,在参差的假山峰石间营造了一片庭园内世外桃源般的天地。此间,孩儿们正在墙坡与坪地间寻趣撒欢,一派其乐融融的庭园情趣意境。此竹笔筒采用了明代嘉定派竹人的高浮雕、深雕、毛雕和浅刻等多种技法,刀法深峻,所雕景物和人物深浅有五六层,刀锋所至,无论肌理毫发,细入毫末,而神爽飞动,如见其人。整只笔筒立体感十分强烈。此笔筒虽无竹人名款,但其雕刻工艺却毫不逊色于名家制品。意想不到的是,我在一本“徽州竹雕艺术”画册上,看到安徽婺源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明末清初的《西厢记》竹雕笔筒与我此笔筒极为相像。那件“西厢记”竹雕笔筒上所雕的也是庭园景物和人物,只是园中的亭台楼屋与植物稍有不同,但其雕法与布局等方法都如出一辙。据目前我所积累的数十种明清竹雕图册等资料中还未见到有第三件同类制品,故认为此笔筒当属珍稀之物。后经反复查考,并对照有关资料分析,此笔筒很有可能是明末清初时期嘉定竹雕名家沈大生,或沈大生一派的作品。自明代朱松邻、朱小松和朱三松祖孙三代开创“朱氏嘉定派”竹雕艺术后,嘉定竹雕代有才人,竹雕艺术各展特色,面貌纷呈。其中,晚明时期与朱氏家族近邻的沈大生等就是当时的竹雕高手。沈大生系明末清初嘉定人氏,字仲旭,又字禹川,曾以行医为业,但诗画皆能,出笔洒脱不凡。后与其兄沈汉川拜师于朱三松门下工朱氏镂雕法,得其真传。后因技艺超群,前人有将朱氏、沈氏两竹家族合称为“朱沈”。

从现有的竹艺史料来看,自明万历年间朱氏家族首创竹艺高浮雕、圆雕与漏雕等技法后,明代竹人在竹雕笔筒上所雕的题材多以山水人物为主,如“松下弈棋”、“深山高士图”、“行舟图”、“深山狩猎图”等等。而自明末开始,沈大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跳出了前人竹雕流行的山水人物、山林逸士的创作和选题模式,自我开创了“庭园派”竹雕天地。所谓“庭园派”的创作形式以展现庭园人物和景物为主。从各地博物院、馆尚珍藏的几件落有沈大生名款的竹笔筒来看,几乎全都是清一色的庭园人物题材。沈大生庭园人物题材的竹雕艺术开创后为竹艺史增添了更丰富,也更为雅致的情趣。中国的庭园艺术和园林艺术,是将叠山理水的手法将大自然中的山水意境搬入围墙内的家园中来,让人有“不出乳郭,旷若郊墅”之感。竹雕笔筒这种文人用具,如画面上展现庭园意趣当然又有一种别开生面的美感。从本人所藏的这件庭园人物竹雕笔筒,和其他现今存世的少量庭园人物题材的竹雕笔筒来看,基本上都与沈大生的这一类笔筒雕刻手法如出一辙。此笔筒与“徽州竹雕艺术”图册中那件笔筒一样,未有款识。根据现存的诸多资料和实物来看,名家雕制的笔筒精品大都有落款。但是,当今存世的有款识的竹雕笔筒中也有不少被收藏界认为是后人托款、加款的作品。所以,凡带名家款识也不一定就是真品;相反,有不少无款识的明清竹雕笔筒却雕刻上乘,品位也很高。这是由于在我国古代竹雕工艺中,有不少雕刻高手认为像竹雕、木雕和石刻之类的手艺活,再有能耐也不过属雕虫小技而已,并不足以名垂青史;甚至一些当时的名家,也不认为自己所制的作品件件都是精品佳作,以至每件作品都必须落款留名。应该说,一件竹雕精品佳作最主要还是要看器物本身所展现的雕刻技艺和其艺术品位。

清康熙“西厢记”竹雕笔筒展开图全景。

捡漏之三:自2007下半年开始,世界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形势也首当其冲地影响着艺术品市场。但是,这对于真正的收藏投资者来说,如今艺术品市场的低迷恰恰也是一个淘宝佳机。特别是最近各地推出的小型艺术品拍卖会,有些拍卖会也都可能基于藏家需要资金周转,拍卖公司也要多做生意之考虑,举办的艺术品拍卖大都价廉物美,物有所值。喜爱收藏古董,且素来留神“捡漏”的我参加了一场上海“鸿海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拍卖前我看了一下该拍卖会的拍卖图录,得知此拍卖会主要来自一位日本收藏家小市英治先生的藏品,应该是场拍品流传有序,器物保真程度较高的专场拍卖。其物品涉及这位藏家数十年所珍藏的中国及日本古董,包括中国明清瓷器、竹木牙雕、人物摆件、名砚和铜香炉及各类文玩300余件。而且,此次拍卖会大部分拍品又都是无底价起拍。这种低价起拍名家藏品的做法自然吸引了很多收藏者前往,都希望能够“捡漏”和“吃仙丹”。竞拍前,我与两位藏友一同前往上海“鸿海”艺术品拍卖现场。大家都希望趁当前艺术品市场较为低迷之时,能够低价拍得收藏投资信价比高的古董珍玩。拍卖中,这藏家珍藏的300余件古玩最后大部分被各地收藏者拍走,总成交率达88%左右。与我同去的两位藏友因喜爱明清文玩和古代香炉铜器等。没想到在选拍和竞拍中,竟然会有数件明清铜香炉、香薰及文玩摆件都以无底价一槌到手,这简直有点儿不可思议。我想,这种应算是拍卖会中难得的“哈欠”,精明的淘宝者往往会抓住这种“空隙”中的机会。另外,也有可能有部分收藏者在竞拍的瞬间有点儿出手谨慎和犹豫了。现在回想起来,300余件藏品中竟然有五分之一左右的精品被人低价购得。如我看见拍卖场上一位苏州来的熟人,分别只花500元和1400元就成功拍卖下一件明代铜狮摆件和一只清中期鎏金嵌珐琅鼎形香炉,这两件精美的古玩如果在去年上半年拍卖,起码也都要五、六千元的价格吧。而我此次的竞拍,主要是冲着一只清康熙年间的竹雕“婴戏图人物”大笔筒而来,当时我的心理界限最高如果不超过2万元也要力夺。后来拍卖中想不到只花5000元就拿到了手,这下也让我窃喜得有点忘乎所以。以我二十多年收藏明清竹雕制品的眼光,此只大笔筒如果在前两年拍卖,最低也在三、四万元上下。

艺术品收藏投资实际上不仅需凭眼力和财力,有时还需要寻觅淘宝的佳机。像“鸿海”这种小型艺术品拍卖会就是一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