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话竹雕
收藏各式明清竹雕笔筒,是我最大的兴趣。在我收藏的数十件竹笔筒中,有一件清乾嘉年间的“竹林七贤”竹雕笔筒比较难得。这件笔筒是我多年前与一古玩商用8幅当代苏州名画家的画作换来的。此件竹雕笔筒高约18公分,口径约15公分,属于清中期大型竹雕笔筒中一种比较标准的尺寸。笔筒通体采用深雕、漏雕加毛刻等多种手法环雕一幅“竹林七贤”图。笔筒展现其山中参差错落的竹林,以及溪流崖石间“竹林七贤”人物或拄杖观景、或执扇小憩、或相互吟诗作答的情景。
有关“竹林七贤”的故事,其大致历史背景是这样的:在三国曹魏晚期,政治昏暗,一些文人志士不愿同流合污,纷纷退出官场,过着纵情山水,放荡不羁的生活。当时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七人,相与友善,隐身遁世,常于竹林聚会,饮酒清谈,抚琴吟诗,世称“竹林七贤”。后代世人常绘有“竹林七贤图”,如五代时,长沙窑瓷器上就绘有此图,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瓷器也常以此为主题纹饰。因此也产生了诸多中国古代文人雅集的故事,并被历代画师艺匠们作为绘艺创作中的题材,诸如反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友于绍兴兰亭“曲水流觞”以酒会诗的“兰亭雅集图”、唐代白居易与友雅集的“香山九老图”,以及北宋诗人苏东坡与友雅聚的“西园雅集图”等等。
中国明清时期的竹雕艺术也如书画、瓷器一样,喜欢将历史中那些志趣相投的文人聚会的故事施绘镂刻于竹器上。其中,记述晋代文人雅集的“竹林七贤”是明末至清初康乾盛世时最盛行的一种竹雕题材。特别是在清代康乾时期,竹雕艺人们缘何都钟爱,甚至流行于雕刻“竹林七贤”这类题材的呢,这个问题说来很有意思,也很值得后人探讨和研究。如今从不少存世的“竹林七贤”题材的竹器来看,我们不难窥见那个时代的古代竹雕艺人和喜爱竹雕的文人雅士追求文人情怀的一种艺术取向,也展露了一种追崇清高脱俗,质朴淡远的思想境界。此外,由于“竹林七贤”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文人高士那种愤世嫉俗,追求超逸洒脱的情怀,这与竹子的清高绝俗的品质自然又是十分的融合,所以古代竹雕艺人将“竹林七贤图”作为雕刻竹器的主要绘画题材可谓是真正的“情投意合”,两全俱美的事。
清中期“竹林七贤图”竹雕笔筒
在竹器上绘刻“竹林七贤”,其展示的主要背景是那一片片的竹林,竹林中那一竿竿绿竹参差密布,幽静而深邃。背景中的七位古代贤士,常会聚于这一片幽静的竹林。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竹人雕竹时所擅长施用的深雕、透雕技艺在一些“竹林七贤”的竹雕笔筒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笔筒上那山涧溪流旁铺展的竹林疏密漏透,层次丰富,那镂空的层层竹林,其间还可容纳游人闲坐,会聚来这山涧竹林的贤士们或竹前或竹后,前后多层的人物布局也突出了层次感和空间透视效果,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而这种立体的画面又与一节节具有鲜明轮廓感的竹器相映成趣,亦可谓是珠联璧合。(www.xing528.com)
洪建华竹林七贤笔筒(故宫收藏)。
香港苏富比拍卖(竹林七贤图竹笔筒60万至80万)。
中国清代的“康乾”盛世,各类艺术得到兴盛和发展,竹雕自然也不例外。继明代“嘉定派”竹雕中擅长的深雕和透雕等技艺,后来的竹雕技法又不断有所创新。在嘉定地区如出现了吴之璠的“薄地阳文”雕、“封氏”家族的圆雕、周芷岩的“铁笔深刻绘画法”竹雕等新的一路雕刻技艺。而自康熙年间开始兴盛的这类“竹林七贤图”题材的竹雕,正是逢上了竹艺变革与发展的好时机,所雕刻的作品刀法更为丰富,既继承了前朝竹雕中深雕、透雕等技法,也加入了一些诸如浅浮雕、薄地阳雕、浅刻和毛雕等新技法,使景物和人物的衣着、神态等展现得更为清晰细腻,生动逼真。如有些“竹林七贤图”中的人物,其眉眼毛发,甚至举动间衣着的皱褶等都得以细腻地刻画和展现,自然,其各式人等的人物神态也呼之欲出,更使人感觉鲜活而生动。
清早期竹林七贤竹雕笔筒。
竹雕艺术源远流长,其技艺传承至今仍不乏后继者中的名师高徒。竹艺发祥地的嘉定地区,现有以张伟中等一批擅长留青雕的中青年雕一门艺术发扬光大;而受其“嘉定派”竹雕影响最为深厚的安徽歙县和黄山地区,现有以洪建华为首的竹雕翘楚名扬海内外。继承了嘉定派竹雕技艺精粹的当代竹雕工艺师洪建华,十分擅长明清仿古题材的竹雕制品,且尤以竹笔筒见胜。洪建华雕竹构图严谨,刀法洒脱而细腻,特别像“竹林七贤”、“兰亭雅集”一类的古代文人贤士题材的故事,更是他用力最深,且最擅长施展才能的作品。2006年,洪建华的一只“竹林七贤”笔筒,通过故宫博物院专家组的严格评审,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这样,他的作品就成为故宫上世纪50年代以来收藏的第一件现代竹刻艺术。对于洪建华这件当代竹雕精品“竹林七贤图”笔筒,故宫博物院竹木牙角专家刘静分析认为,“竹林七贤”笔筒主要雕刻技法与清代初期名家雕刻技术近似,作者在绘画的基础上,仿照古代图录,所刻苍松翠竹,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层次众多且又极为分明,线条流畅,形神兼备,松树的古老苍劲跃然纸上;所刻人物生动逼真,人物神态能够面面俱到,侧脸人物不能正面看到的另半部脸上表情、眉眼均细细刻出,不平铺不直刀。其雕刻技法炉火纯青,文风厚重,大有清初竹刻大家吴之璠风范,其雕刻磨功也极到位,表面侧削部位平滑,竹筋可以看见却摸不到,充分体现了明末清初的竹刻艺术特点。实际上,故宫专家对洪建华仿古竹雕的这番评论,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明清时期,中国竹雕艺人们对竹雕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写照,也是竹人在追求和开拓创新中高超才艺的展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