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朔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

朔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

时间:2024-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朔州的农业产业化之路朔州是一个新型能源城市,但全市六个县区基本上都是农业县区,130万人口中的80%在农村。朔州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调结构,建基地建立和发展规模化的农产品基地,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二牵龙头,兴加工兴办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启动点。

朔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

朔州农业产业化之路

朔州是一个新型能源城市,但全市六个县区基本上都是农业县区,130万人口中的80%在农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使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强势产业,逐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等深层次矛盾,一直是全市上下都在思索、探讨的课题。在调查研究、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根据市情,1992年正式提出,1993年组织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工程,并以此作为农村带有方向性的第三次变革,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标的主要途径,放在全市经济工作的首位去大力推进。同时要求按照“龙头企业特色县”战略,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农业走向市场、农民走向富裕、农村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两个转变的最佳选择。全市粮、油、糖、奶、肉、菜等主要产品产量逐年增加,人均占有名列全省前茅,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建市前的1988年翻了一番多,乡镇企业产值、收入、利税翻了两番多。1996年,农业生产又获得全面丰收,粮、菜、肉、奶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已有66.4万农民步入小康生活,占到农业人口的63%。

朔州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 调结构,建基地

建立和发展规模化的农产品基地,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朔州市本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龙头企业、资源优势、市场需求等区域特点,在稳粮增效的前提下,组织农民调整结构,连片开发,规模经营,集中生产,大力开展“基地县、特色乡、专业村、重点户”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活动,走一人带多人、一户带多户、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通过大组合、大规模,实现大批量、大效益,全市已形成粮、油、肉、蛋、奶、林、果、菜等八大主导产业,并建起了与此相适应的十大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中,我们根据全市山区、平川、丘陵不同类型地区的不同特点,坚持发展区域化特色农业,在朔城区、山阴怀仁、应县的平川区,发展粮、油、糖、菜等种植业,依托种植业发展以奶牛肉牛、养猪为主的畜牧业,转化粮食,开发产业,增加效益;在平鲁右玉西北部山坡丘陵区,种植土豆、小杂粮,依靠牧坡种草、种灌发展养羊业。山阴县的奶牛饲养量达到2.95万头,年产鲜奶8.8万吨,奶牛收入占到全县农业总收入的40%,全县人均奶业收入794元,成为全国纯农区最大的乳制品基地。应县抓住优势,积极建设商品粮基地、蔬菜基地和甜菜基地,被列为全国523家粮棉大县之一。全县82万亩农作物,玉米24万亩,占到29%;土豆12万亩,占到15%;蔬菜6万亩,占到7.5%;甜菜6.4万亩,占到8%。1996年粮食产量占全市产量的四分之一多,蔬菜收入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2%。右玉县坚持走半农半牧的发展道路,全县羊的饲养量达20.1万只,年出栏肉羊8万多只,靠养羊人均增收200元以上,连续九年畜牧业占农业总收入的27%以上,成为全省的养羊基地。此外,平鲁区的小杂粮、怀仁县的养猪业、朔城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也逐步形成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出现了百亩以上的农场53个,百亩以上的林场176个,百头以上的牧场143个,百只以上的鸡场618个。由于形成了一定规模,大大地增加了农副产品的商品量和商品率。

二 牵龙头,兴加工

兴办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启动点。为此,朔州市采取顺向开发和逆向开发相结合,发展龙头企业和建设原料基地相结合、兴办企业和老企业改造相结合的办法,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全方位培育、扶持龙头企业,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之路,促进农副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现在,全市共建成44个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群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像朔城区亚麻纺织公司、精淀粉厂,山阴县乳品集团公司、燕麦片厂,平鲁区皮毛加工厂,右玉县小杂粮、沙棘饮料加工厂,应县糖厂、麦芽厂,怀仁脱水蔬菜加工厂等,集中开发了乳制品、小杂粮、食糖、食油、蔬菜、皮毛、肉制品、亚麻纱、精淀粉、饮料等十大系列产品,特别是一大批名、优、特产品,在全省、全国市场上畅销不衰,有的还漂洋过海,打入国际市场。这些企业不仅在加工转化中创收发展,年收入近4亿元,成为县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发挥其辐射带动力强的特点,与基地紧密联系,与农民的生产经营融为一体,互惠互利,带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像朔城区亚麻厂、精淀粉厂,可带动种植基地12万多亩,连接3万多农户;应县糖厂、麦芽厂,可带动种植基地10万多亩。尤其是山阴城镇乳品有限公司带动奶农养牛2万多头,转化了作为全市产粮第一大镇80%的粮食,农民种地养牛,养牛种地,牛多肥多,地肥粮多,步入农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三 扩市场,活流通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产品只有通过流通渠道进入市场,才能变成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产业化的关键是搞好市场体系建设。基于这一认识,朔州市在积极发挥国合商业流通主渠道的同时,坚持国家、集体、农民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和农村流通服务组织,不断完善市场功能,还加强了营销队伍的建设,帮助农民进入市场参与流通,并积极开拓外埠市场,有效地促进了农副产品的销售。近年来,各县区及重点集贸乡镇都通了程控电话,所有农贸点都通了公路,有的地方建起了较好的储存仓库,个别地方还租用了铁路发运站台,大大改善了交易环境。同时,各农贸市场还成立了不同形式的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工商税务交通公安等部门对市场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农民的引导教育,以维护市场秩序。现在朔州市外出推销农副产品的农民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市、县区以及有的乡村,为服务农民,搞好流通,在沿海口岸和大城市设立了驻外办事机构。还有一些农民常驻广州、北京、上海等地推销本地产品。目前,全市已建成大型粮油、瓜果、蔬菜、皮毛等专业批发市场20多个,农副产品集贸市场120多个,各类信息服务网点500多个,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城市为中心,乡村为基点的网络式、开放型的市场体系,约有5万余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市场年成交额达5亿元。应县围绕蔬菜种植,建立以南河种镇为中心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培养蔬菜流通经纪人300余人,这些人把生意做到辽宁、山东、河北、内蒙古、北京、天津、太原等地,蔬菜上市时,每天都有几十辆、甚至上百辆的汽车把蔬菜运往各地。全镇年成交蔬菜约8万多吨,成交额达6500万元,有力地带动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四 抓科教,保增值(www.xing528.com)

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高低与科技密不可分,科技的进步与推广作用,贯穿于产业化的全过程和各环节。近年来,全市认真实施了“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和科教兴农战略,广泛开展了“科技进步年”活动,紧紧结合产业链,逐环节加大科技普及、推广、应用力度,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的多层次增值。在农业生产领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四级科技推广网络,组织了大批科技人员下乡搞技术集团承包,建立了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围绕主导产业有重点地推广了地膜覆盖、种子包衣、种苗脱毒、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立体种植、纸筒育苗、生物灭害、集约化养殖、机械播种和收割等50多项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据测算,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对农业增长中的贡献已达35%。在农产品龙头企业,不断加快技改步伐,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设备,大力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产品,开展系列加工、精深加工。例如,山阴城奶粉厂先后技改安装了全国最大的1000型喷粉塔,全线增设了SZP清洗系统,工艺设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引进德国英国两条奶粉包装生产线,其中德国的真空充氮奶粉包括生产线为全国同行业第一家,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档次,理化、卫生指标达到国际标准;引进荷兰系列奶粉、乳制品生产技术和商标,还从德国引进PKL公司康美盒灌设备,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产品增值一倍以上。为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995年与荷兰依美口公司合资6800万元创建了山西古城依美口乳品有限公司,并取得自营出口权,成为全国同行业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系列乳制品、液体奶、冰淇淋等产品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产品行销16省市,外销20%,1996年总产值在10027万元,实现利税115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在农业科技培训方面,全市各级充分利用农闲季节,采取现场示范、以会代训、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每年受训人数占到劳动力总数的一半,基本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农民达到17万人,占农村劳力的40%。

五 夯基础,增后劲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所以,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围绕主导产业和农产品基地建设,以改土治水、建设高产高效田为主攻方向,坚持不懈地大搞以节水蓄水、造田整地、植树造林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八五”期间,全市新增水地15.4万亩,改善水地85亩,发展达标节水面积40万亩,新增基本农田2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4万亩,新增水保治理面积75万亩,解决和改善了496个村、20.2万人的饮水问题。特别是1996年,全市上下从1995年农业遭灾中得到启示,动员全市人民卧薪尝胆,勒紧腰带,出钱出力,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农建投资达到6820万元,又新增水地5.4万亩,发展节水灌溉15.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3.4万亩,解决和改善了102个村、3.7万人的饮水问题。既为夺取农业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农业产业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朔城区成为全省唯一农建“禹王杯”七连冠得主。

六 强服务,做保障

农业要走上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必须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为保证。我市采取纵向抓系列,横向抓层次的方法,按照以涉农部门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社为基础,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思路,切实加强了多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建设,把服务的重点放在产前的信息服务、产中的科技服务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上,做到了上下配套、左右协调、方便及时、服务周到。通过各种方式的有效服务,既提高了种植、养殖效益,又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山阴县奶牛业在全国优势地位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该县由畜牧中心、乳品厂和养牛户组成奶牛协会,建立了奶牛发展基金,从奶农和乳品厂按比例提取,主要用于奶牛防疫和配种,全县共建起50个配种站,饲养奶牛150头以上的村都设有配种点,使奶牛受胎率比国家标准高出10个百分点。同时他们还设立奶牛档案,会同有关部门为养牛户提供牛源、技术、饲料等系列化服务,有力地推动了奶牛业的健康发展,奶牛业和乳品加工业的总产值,已占到了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左右。

七 转机制,添活力

产业化的健康,有赖于新的运行机制的确立和完善。朔州市除了强化有关政策规定、组织协调、土地承转、投资引导、市场调控、社会融资等职能外,重点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以创新机制为突破口,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让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在具体实践中,坚持“自愿组合、互惠互利、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探索出了股份合作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的“十型十体”实现模式:一是三级联营合股型;二是集体农民合作型;三是农户合股联营型;四是先售后股合作型;五是先租后股合作型;六是横向联营合作型;七是涉农部门参股型;八是集体增量发展型;九是股份合作改造型;十是中外合作嫁接型。以上十种模式的产生运用,对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利益脱节、资金短缺、规模经营、服务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全市通过股份合作制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筹措资金总额6.8亿元,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份合作制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把各种生产要素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利益共同体,做到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增强了适应市场的能力。比如,山阴县乳品加工企业在乳品市场看好时,通过预支奶款,为奶农购买奶牛、饲料、化肥提供资金,开展多项服务,既保证了奶源,也使企业发展壮大;当市场下滑时,从企业利润中拿出一定资金保护奶农利益,不致使养牛户积极性受挫。像山西古城乳品有限公司,仅防疫一项每年就拿出60万元,1995年在饲料成本上涨时,把奶价由每斤0.6元提高到0.8元,相当于每天让利奶农4万元,与奶农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

总之,回顾几年来的实践,尽管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可以说,朔州的产业化基本走上了一条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在全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工厂+农户”、“市场+农户”、“运输+农户”等各种特点、形式多样的产业群体中,初步形成了群龙起舞、百业兴旺的格局,出现了举一个龙头、带一批产业、富一方农民的局面。四年来,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以46.6%、25.5%的速度递增,均超过了历史上其他时期的发展速度。

(原载1997年5月26日《中国改革报》;《前进》1997年第7期;《市场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