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春咏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舞蹈文化,其凝聚了壮乡儿女智慧的结晶。壮族用舞蹈方式生动直观的表达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在社会生活中,舞蹈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首先它能帮助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了解壮族的历史文化和深层的民族精神及意识;其次它能直观的反映壮族人民生产生活习惯、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更进一步地说,它还能为人们在政治探索和考察上提供宽阔的视角和一手资料。
一、壮族民间舞蹈文化盘点
壮族人民喜歌善舞,一提起“山歌”,它是广西壮族妇孺皆知的文化符号,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当然也不落后,在八桂大地上也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壮族舞蹈的内容涵盖面很广,包含有:祭祀舞蹈、征战舞、繁衍、劳动生活、婚丧嫁娶、自娱自乐等题材的舞蹈,是因为壮族文化是越文化、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集合,壮族民间舞蹈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多层文化色彩的特点。在少数民族舞蹈的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壮族舞蹈风格大致分为三类:
1.越风民间舞蹈
蚂拐舞是最具有代表性舞蹈之一,这与身处农业社会的壮族先民崇拜的蚂拐图腾信仰有关。壮人对蛙图腾的崇拜,除了寄托农业丰收、四季平安、人畜兴旺外,还有关系民族存在的根本——族群繁衍,祈祷多子多福。在左江流域一带的花山崖壁画上,有许多正面或者侧面的蛙式人物造型,有屈肘、举臂、屈膝、半蹲,动作重心后沉等姿态,这种造型也被广泛运用到壮族特色的舞蹈中去。从服饰装扮到姿态造型微妙的模拟蛙图腾,进而表现出壮族祖先对美好生活的心愿和向往。蚂拐舞流传有一些具体舞段,比如男、女扮相身着蚂拐皮纹图案的“皮鼓舞”,充满童趣的“蚂拐出世舞”,“敬蚂拐舞”、“征战舞”等。
铜鼓舞也是具有古越之风的民间舞蹈,铜鼓响起,舞蹈舞起,这是壮族铜鼓舞的显著特点。舞蹈动作有跨腿击鼓、吸腿跳、抬腿跳以及打猎、播种等姿态,动作刚劲、大方且充满趣味性,充分体现壮族民风的朴实。铜鼓舞原来被用于祭祀和祈祷,后来发展成自娱自乐的民俗舞蹈,并以铜鼓衍生出了美丽的神话传说。同时具有古越风格的还有反映男女爱情幸福的天琴舞,驱鬼酬神的舞即巫舞,反映劳动情况祈求美好生活的扁掌舞等。
2.楚风传统民间舞蹈
带有浓厚的楚风舞蹈最具典型的可谓是师公舞了,它在广西各地区普遍流行,舞姿粗犷,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三元舞、四师舞、土地扫坛舞、踩台舞、玉龙舞、灵娘舞等上百个舞蹈,其中有很多融合了民间传统的艺术活动样式动作,如武术、杂技、戏曲等,随着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又不断出现复杂的队形和各种道具,有舞有唱,击乐铿锵有力,撼人心弦,特别受民间群众喜欢。这类舞蹈也有既定的规则和套路,如“有唱必有跳,有跳必戴面具”。“三步为规即三元手、踩三台、进三台、三星鼓等,三宇贯穿师公行术中。”“五方定向”(五方是指东南西北中或金木水火土,这是作舞的基本方向,五方必须各舞一遍,称作拜五方)。因壮族人民生活环境及生产方式,如日常生活中的骑马、挑担、踏锥、踩石舂等,师公舞还逐渐形成基本的动律,如晃、颤、蹲摆、扭胯、点弹、悠吸、手足顺便等,将平常生活中的动作巧妙融入舞蹈中,使之更具有民族特色的灵动性。
3.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汉风舞蹈
融合有汉风舞蹈特征的舞种就很多了,比如僧公舞,道公舞、壮采茶,以及模拟动、植物的舞蹈等。汉族的道教文化传入壮族,壮族在吸收道教一些内容同时,又融合本民族色彩的巫教,结合壮人的生活习俗和模拟道士做法念经的形态及仪式僧公舞表演形式逐渐形成。手势动作和各种队形是舞蹈主要动作构成,手势动作主要分为:香手、花手,涂手、果手、乐手、十方手、关灯手、腕花响指、指天手、佛手、法手、龙头手、虎尾手、五岳山手等等。队形有圆形、方形、横排、竖排、斜排、麻花等。边打击乐器、边变换队形,边作舞,舞蹈声势浩大,可谓壮观。僧公舞最早源于祭祀拜神,因此舞蹈形式被民间继承下来,使之更好的服务和丰富现代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它们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大量的、多彩的民间舞蹈素材中,体现了少数民族鲜明个性。从壮族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生活习俗、服饰音乐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多姿多彩的舞蹈风格以及绚丽的文化意蕴。如果将这些文化瑰宝轻易地丢弃或直至让它消失,将是我们巨大的遗憾。
二、壮族民间民俗舞蹈文化的发展现状
壮族的民间民俗舞蹈文化,因自然环境、历史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而得到了一定的保护。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传统舞蹈文化艺术中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渐渐淡化,文化发展变化越来越快,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开始受到蚕食,刺激和影响了舞蹈艺术大大的改观,壮族的民间民俗舞蹈也不例外,在这种形势下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主要体现为:
1.民间艺人老龄化,民间舞蹈教育缺失
民间民俗舞蹈文化及技术的持有者,被称为民间舞蹈的活化石,但是,这类人群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而另外的一部分群体(青年或青少年),对于民间民俗文化遗产不感兴趣、不了解,兴趣很多趋向于外来舞蹈,致使民间舞蹈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www.xing528.com)
现代的艺术教育更多的趋向于外来舞蹈或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如维吾尔族舞蹈、藏舞)舞蹈等。对于形式比较单一,缺乏舞台观赏性及变化性的舞蹈,学校缺乏理论知识及观念的教育。
2.民族舞蹈传承青黄不接
纵观壮族形式各样的民族民间舞蹈,无不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充满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艺术,天然质朴的民间民俗舞蹈既是老百姓现实情感的反映,又是浓厚的历史、宗教、哲学精神透射,又因为自然环境、民族文化交融等诸多因素,也使之具有丰富多样的民族个性和文化风格。但是,目前民间已很难组织这类大中型民间舞蹈,许多传统性的活动只有在官方、政府的牵头号召下才会偶尔进行,本民族的民间舞蹈会跳的人越来越少,舞种也在慢慢减少。年轻人不愿学习本民族的民间舞蹈,而喜欢和会民间舞蹈的人越来越老,没有传承人这些民间文化就面临着消亡,因此亟须政府组织专业的文化工作者承担起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工作,把其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
3.商业化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各民族逐渐打破封闭状态,民间舞蹈开始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的运作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但因经济利益的追求,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在此过程中没有民族风格,随便启用非专业的演出人员,只套上民族民间舞蹈的空壳愚弄观众。
其实,对于民族舞蹈是完全的市场化还是应保持完全的原生态化?这无疑是不能作片面的回答。应该要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到对民族舞蹈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理解和把握。维持本民族精髓,保持本民族的性格,基于成熟的市场运作,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才能使民族舞蹈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完成本地舞蹈文化传承、发展,使壮族民间舞蹈走出广西、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三、民俗民间舞蹈保护和发展的必要性
壮族民间舞蹈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具有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民族舞蹈文化的娱乐健身、团结友谊、文化传承三个方面。
1.娱乐健身
舞蹈与娱乐是分不开的,人们通常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形容开心和愉悦。舞蹈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是人与人认识的重要方式。舞蹈不仅出现在固定的场所,也可以出现在田间地头,以解疲劳和调节精力。随时随地舞动,可以活动筋骨,愉悦身心,起到健身娱乐的作用。
2.团结友谊
壮族的民间民俗舞蹈多是集体参与性舞蹈,参与性强又比较自由,能充分地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一起体验生活,一起交流情感,一起领悟民俗舞蹈的魅力。
3.文化传承
舞蹈不仅是当代人精神文化的体现,也是向后代传递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文化信息的重要物质载体,如花山崖画内容丰富,包含众多的文化艺术元素和人文历史信息,从中我们可以回顾历史、了解先人的文化生活习惯,看到形态各异的动物、植物、器乐、人物等姿势形态的描写,并且可以从现代舞蹈的具体形象中追寻到先代的舞蹈精神。可见保存下来的珍贵遗产史料,具有很强的舞蹈文化的传承性。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