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壮锦:壮族文化寻根之旅

壮锦:壮族文化寻根之旅

时间:2024-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次壮族文化的寻根之旅——导演张仁胜心中的《壮锦》孙鹏远李岚唐辉吉第七届广西剧展大型剧目展演刚刚落幕,《壮锦》获得“桂花金奖”,并将于2009年11月参加中国戏剧节,在全国120部各类戏剧作品中进入前20位。作为该剧导演,张仁胜对此最有发言权。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的真实,回归壮族的精神家园。不仅是《壮锦》的主题,它的创作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壮族精神的回归。

壮锦:壮族文化寻根之旅

一次壮族文化的寻根之旅——导演张仁胜心中的《壮锦》

孙鹏远 李 岚 唐辉吉

第七届广西剧展大型剧目展演刚刚落幕,《壮锦》获得“桂花金奖”,并将于2009年11月参加中国戏剧节,在全国120部各类戏剧作品中进入前20位。

看完歌剧《壮锦》,怎么说呢,觉得它很不“华丽”,跟剧展中其他“色彩缤纷”的剧作相比,它显得过于简单和寡淡,命题宏大得近乎单调。但无论怎样,《壮锦》浑身上下洋溢着壮族味道,浓烈、直白地“呛”住了观众,并让人对这台戏剧背后的故事充满了好奇——一个以最“西洋”的形式出现的歌剧,是如何能呈现出最“壮族”的韵味的?

作为该剧导演,张仁胜对此最有发言权。日前记者采访了他。

主题:回归壮族,回归文化

张仁胜是一个很爽快的人,作为剧作家,他的语言表达富有画面感,往往直中要害。记者跟他约在某咖啡馆见面,他在电话里说:“大厅里就我一个光头,你往最亮的地方看就找着我了。”结果记者循着亮光而去,果然一找就准。

聊起《壮锦》,张仁胜一样直来直去,不管是赞是弹都豁达坦荡。“我是导演,这部戏哪儿好、哪儿差都在我心里边,我知道它还有很多薄弱的地方,太多了!但不管有多少毛病,它的架子不倒,它的魂是立起来的。”

张仁胜所说的“魂”,指的是《壮锦》的纯正壮族血统,以及对壮族历史的精神追溯:“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一部属于自己的史诗,它代表着一个民族在艺术上的一种高度,为本民族树立起特定的文化形象。提到藏族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格萨尔王》,提起蒙古族我们都知道有《江格尔》,那么我们壮族有什么?也许《壮锦》现在还不能承担这么沉重的命题,但显然它向这一方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试图深入到文化根源之中唤醒人们对壮族形象的再认识。”

《壮锦》中一再强化“宏大叙事”,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姿态,出于戏剧人对不断弱化的民族形象产生的文化焦虑。张仁胜说:“现在的壮族形象是什么样的?就是像我执导的自治区50大庆晚会《山歌好比春江水》里展现的,非常花团锦簇,非常漂亮、优美。这种形象是美好的,但同时也是面目模糊的,你分不清它和其他各民族有什么不同。要寻找壮族的鲜明形象,只有倒推到最古老的先辈那一时间点,才得触摸到它真实的历史质感。”《壮锦》的“架子”能够立起来,原因也正在于此,不管它以何种方式呈现,它的灵魂始终是壮族的。

艺术:回归纯粹,回归原始

对于“壮族史诗”这一宏大命题,应该以何种方式加以表现?这对张仁胜和整个创作团队提出了一个挑战。(www.xing528.com)

“既然《壮锦》的基调是回溯历史,那么首先它必须是质朴的、原始的、混沌未开的这样一个状态,所以我们考虑用最不事雕琢的形式来表现它。”张仁胜如此阐述他的导演理念,“从艺术表象上说,现在几乎所有的舞台艺术,都在追求创新,舞台越来越花哨,应用很多媒体之类的新技术,非常华丽。当所有人都在追求‘创新’的时候,大家都以‘没见过’为荣,而《壮锦》恰恰摒弃了一切华丽的手段,坚决不‘创新’”。

与“创新”相对应的是,《壮锦》实际上是对经典的回归,用真诚的态度向传统艺术致敬。“从整体感觉上,《壮锦》寻找的是传统戏剧的感觉,回归戏剧ABC,以诸如瓦格纳《众神的黄昏》这样经典剧作的意境和情怀,展现大气派,不玩小花哨,零碎的东西尽量少用,给人以‘大印象’。”

张仁胜特别强调了剧中的音乐,对傅磬的作曲赞叹有加。音乐是歌剧最核心的部分,《壮锦》以这种西洋艺术为表面形态,却要表现最强烈的壮族味道,这对作曲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张仁胜认为,《壮锦》的音乐以传统的喧叙、咏叹为主,却完全运用了壮族音乐符号,不露痕迹地与西洋歌剧浑然一体,并引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结构,这是非常大也非常困难的突破。

而在舞台元素的呈现上,《壮锦》也不遗余力地突出壮族的原始风貌,壮族所有的文化符号都在舞台上得以突出和强化。在唱腔设计上,运用了壮族音乐的和声、重唱、壮族三声部、田东嘹歌、那坡民歌;在舞美方面,将芭蕉叶、木棉花、马骨胡、天坑等壮族风情画卷一一展示;服装也全部是用手工纺织的布料手工缝制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的真实,回归壮族的精神家园。

创作:回归广西,回归艺术

以往的广西艺术形象,是一个多民族的混合体,各民族文化溶于一炉并互相影响。在自治区50大庆前夕,自治区文联主席潘琦提出,要创作一台“纯粹壮族题材”的作品,壮族有四大古老传说——妈勒访天边、马骨胡的传说、百鸟衣、一幅壮锦,艺术家们从中选择了最能体现壮族文化精神的壮锦。

不仅是《壮锦》的主题,它的创作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壮族精神的回归。《壮锦》是中国第一部壮族歌剧,也是广西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歌剧,而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完全由广西人创作的广西题材的原创作品”。从导演、作曲、编剧演员,都是清一色的广西本地文艺工作者。

《壮锦》的编剧是广西本土剧作家常剑钧、胡红一,作曲是广西音乐家傅磬,导演是广西的张仁胜,演出单位是百色右江民族歌舞团,主演莫剑华、廖鸿飞等是广西自己培养的歌唱家……可以说,《壮锦》这部剧作浑身上下流淌着纯种的广西血液。

张仁胜说:“现在流行引进合作的创作模式,主创人员都是外来的,打上广西标签就算是广西作品。结果戏演完了,得了奖,人一走,广西什么也没剩下。艺术活动应该给艺术人才提供机会,从历史角度来说,‘人’才是根本,是艺术人才创造了艺术历史,而不是具体的哪一个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壮锦》的创作维护了广西人的文化尊严,也是对艺术规律的回归。”

张仁胜告诉记者,《壮锦》还在不断的创作完善当中,主创人员还将对《壮锦》进行进一步的打磨,使之成为一台“传得下、叫得响”的精品。“这部剧肯定还是有很多不足的,目前只能说是初步完成了人物,还有很多东西要琢磨,比如结构还不够严谨,空间概念表达不够清楚,形象也还不够准确。下一步,我们还得不断修改剧本,引进交响乐团、合唱团,还要增加更多壮语唱段以突出壮族文化意象……总之,要把《壮锦》打造成一台能代表广西的大戏。”张仁胜最自豪的是,对于广西搞舞台艺术的人来说,《壮锦》的创作不仅是一部戏的成功,它给广西戏开拓了一片自己的疆土,这个团队以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广西戏剧靠自己的力量也能走向全国。

(作者单位:南国早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