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唱念做打的审美
朱凤立
目前,“戏曲消亡论”颇为流行,对此,本人不敢苟同,但戏曲又确实存在着危机,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解决的办法。戏曲要改变目前的状态,跟上时代的步伐,表现好现代人,除了在行政制度上进行改革之外,最重要的是从艺术审判观入手来修正,改变那些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和与现代人格格不入的审美习惯。只有艺术指导思想改变了,才会产生强烈的而又是稳妥的改革行动,在艰苦的艺术实践中跟上时代的步伐,重新获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下面谈谈“唱念做打”上的审美观问题。
“唱”,是声乐问题,就拿声乐比较成就的京剧来说吧。旦角的唱是“甜、嗲、娇、脆”,用的全是小嗓,也就是假声区,全吊在上面,声音没有胸腔口鸣的支持,不能真假结合,显得单薄、纤细,表现古代闺阁小姐尚能适应,要表现现代人,现代生活,就距离较远了。中国历来对男子的美的典型比喻是“貌似潘安”,可见是喜欢奶油型的,带有一定的女性妩媚的美。在小生的声乐上为了适应这种审美观,用的是小嗓,与旦角同调同声,猛一听,有些男女不分。包括演周瑜这样英俊威武的少年将军,一张口也是咿咿呀呀的小嗓,确是令人大倒胃口。小生在表演上,形体身段“手眼身法步”也都比较接近女姓的动作(指文小生而言),所以一演起现代戏来就麻烦了。京剧《白毛女》大春用小生来演唱,看来是失败了,距离生活,人物太远。有些现代戏中的小生干脆改成老生来应工,问题也不少。现代人喜欢的是硬派小生,具有雄壮、粗犷的男子气概的美。在男声声乐上也要求头腔、口腔和胸腔共鸣区相结合,声音要自然、浑厚、挺拔、上下贯通,音色华丽而又不失男子内在气质的飘逸美。即使是在换声区以上用关闭方法唱最高音时,也要天衣无缝,音色优美,没有丝毫喊叫的感觉。总之,戏曲中小生那种用小嗓的唱法和表演方法要彻底改变,恢复男子的本来面目,要男子的自然美。相比之下,我喜欢京剧铜锤花脸的唱法。它比较接近戏剧男高音的唱法,具有雄壮美,在国内外都能接受。至于有些剧种的唱法就更原始了,有的演员几乎是在声嘶力竭的喊叫,声音是硬挤出来的,毫无美感,近乎噪音,发声方法很不科学,毁掉了不少有前途的演员,实在应该彻底改变。我认为:体现剧种风格主要是在音乐本身及吐字行腔的韵味上,在声乐上都应该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使戏曲声乐即美又甜;既有透明度又有穿透力;既挺拔又华丽;既民族化、大众化又现代化。
戏曲的“念”,除了有声乐问题外,还有一个性格化的问题。它有一整套程式,拿京剧来说,就有京白和韵白。韵白几乎接近歌唱化,又用的是湖广韵,不易懂,而且念白不分人物性格、年龄、身份,只要是同一行当就都是这么念。诸葛亮和刘伯温、王宝钏与苏三都是同一种念法,很难分得出谁是谁。能不能改变一下,从“这一个”人物出发来念出“这一个”的气质、性格、语气呢?我看是可以做到的。韵自也是可以改变的,如果原封不动,那就根本没法演现代戏。我们的艺术是为当今的人民服务的,如果距离现实生活太远,离开了客观的需求而一味沉醉在主观的自我欣赏之中,就不是美的东西,自然也就不会受到人民的欢迎。(www.xing528.com)
“做”,包括面很广,表演、各种程式动作,“手眼身法步”都属此列。我们都知道,戏曲讲究团状美。服装上的图案基本上是圆型的多,每套服装的样式也是圆统型的。如蟒袍、大靠、褶子……即使是穿短衫,但一配上那条大灯笼裤,上下也是一统的。戏曲的身段、舞蹈就更讲究圆了。山膀要拉得圆,腕子要尽量往里扣,耗腿时脚要往里钩,呈锄头型,踢脚时要求要踢到眉心,不能超过头顶,否则头上的头盔、顶戴就被踢掉了。身段、圆场、“双龙出水”,“过合”、“十字靠”及很多场面调度都是圆型的。水袖、扇子、翎子、翅子……的运用也都是呈弧状圆型的。这种团状的美也确是一种美,在过去的时代里确使千百万观众为之倾倒过,就是到了现在也还有很多值得继承、保留的精华。但是,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在不断改变,现代人欣尝的是线条美。小轿车要流线型的才美,30年代那种德国式的“蚂蚱车”(青蛙式)圆型的样式已送进历史博物馆。现代服装也是讲究线条美,把人天然的腰身、体态、线条都充分显露出来。体育讲究练肌肉,一块块的很健美。舞蹈就更是积线条之大成了。对演员的挑选、训练都非常严格,腰长、腿长的比例都很讲究,要求腿长手长,身材苗条,具有曲线美。他们训练和演出的舞蹈动作也都是非常开放、扩展、流畅,腿绷直、手拉直的旋转、跳跃、托举,造型都讲究线条的美感。这些美的习惯已经在我国人民中特别是青年中逐步形成。而我们戏曲由于讲究圆,讲究团状美,所以从演员的选择上、训练上就大不一样。演员从小练功压腿就拚命往里收,往里钩,踢腿就一个劲地往里踢,正腿踢眉心、鼻子,旁腿踢耳朵,后脑勺。拉顶,下腰次数又多,时间又长,使一些演员特别是女演员身材发育不正常,容易造成个子矮肥,腰长腿短、肩宽臀大,身材体态很不好看特别是以前的杂技演员更为明显。当然,文化大革命以后已经开始注意这些问题了。京剧搞了一段时间的“京、芭、体”(京剧、芭蕾舞、体操)相结合的训练的方法,杂技学员的训练也揉进了舞蹈、芭蕾、体操的东西,几年以后面貌大有改观。但是,大多数戏曲团体、戏曲学校从招生标准到训练计划,在美学观念上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后讲讲“打”。打包括武打和舞蹈。戏曲武打讲究干净利索,火爆热烈,富于造型美,但缺乏真实性。特别是现在打斗片风行,武术家喻户晓,一看戏曲武打就明显感觉假。戏曲武打本来就是从武术中化过来的,现在能不能再向武术多靠近一点,增强打的真实性。跟头、各种翻、腾、摔、打的技巧的运用,能否有机地结合剧情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重新组合创造,使之利于塑造人物,体现主题。对完整的程式舞蹈要进行改造,不能象以往那样:一个起霸、走边、慢悠悠、长悠悠,耗费了不少时间(舞台上浪费一秒钟都是罪过!)有时一段戏几个人物都来那么一套起霸,把整个戏的节奏拖得又松又散,实在令人忍受不了!难怪青年观众望而生厌。
戏曲舞蹈,武打表现现代生活、现代人,除了改造利用原有程式、技巧外,还有个创新的任务。现代人的衣、食、住、行都与古代人大不一样。古代人出门骑马、坐船、乘轿,现代人骑单车,坐汽车、轮船、飞机等。古代战争用长矛大刀,现代战争就复杂得多了。我们不能死抱老一套了。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创造戏曲新的程式,舞蹈、武打。这里有很多问题涉及美学概念,我们应该在艰苦的艺术实践中探索、解决。
戏曲要振兴,审美观必须要修正。让我们在戏曲改革的进程中,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新的、美的作品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