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希
群艺馆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组织和引导反映主流文化精神的公共文化活动,整理和保护民间优秀文化遗产。”根据《中国文化报》调查资料显示,遍布全国城乡的2841个县级群艺馆,38181个乡镇文化站,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普及提高国民文化艺术素质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辅导
非物质文化是活的文化,一切以人为主,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独特性在于更注重技能、技术、知识的承传。是民族传统文化留存给下一代的珍宝、无价财富,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特征。与有形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出各民族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文明中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缺少理性的思考,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的缺失,使得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在自生自灭的状态下衍变。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多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好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认真做好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规划的制定实施工作;二是加强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三是加强对文物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文物经营和民间文物收藏行为,促进文物市场健康发展;四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五是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执法力度。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教育和宣传工作,各部门和社会团体,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力量。群艺馆作为一个文化事业机构,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着自己的特殊优势和重要作用。目前全国许多地区,以当地政府牵头,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群艺馆(文化馆)建立了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加强了群艺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推动了地方非物质文化建设,为繁荣我国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各地群艺部门因地制宜地做好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文化机构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开展业务人员培训,广泛联系民间艺人,总结推广保护工作经验,同时开展保护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田野调查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有固定的外观结构,只要政府拨划一定的资金去加以保护就可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仅需要政府主导下的普查工作,而且需要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访谈工作,对那些民间民俗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保存状况、生存空间等进行全面性的调查研究,这些工作的开展和顺利进行,需要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方法,需要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和先进的配套设备。
“田野工作”又称“田野调查”是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术语,指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在特定区域或社区中进行的调查工作。进行田野工作首先要求调查者对被调查者的文化持学习态度,不仅应学习当地的语言,而且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情况,仔细阅读有关当地文化的资料,尽量参与当地人的活动,听取不同方面的情况等。因此,基层群艺馆在做田野工作中具有许多优势。首先,熟悉当地的语言,了解当地文化历史情况,在田野工作中能融入当地文化,以一个局内人的视角来审视民族文化。其次,面向城乡,深入基层,向民间学习,更能深入审视民间代表传承文化。最后,作为受过专业学习的群艺馆工作人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跳出局内人的思想,以局外人视角重新审视民族传统文化,以中介学术立场来研究民族传统文化,也为更好地研究保护和传承本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应有的贡献。
对于根植于广阔田野中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田野调查是有效的保护方法之一。田野调查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对本区域的传承代表文化进行了实地全面的调查以后,我们才能把握其生存现状及生态环境状况。(www.xing528.com)
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教育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其教育工作也是需要综合国家、地方等各职能部门、学术机构以及人民大众等诸多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共同参与的一项复杂工程。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工作应包含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多种教育体系中,作为国家文化事业机构群艺馆,如何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中提供社会教育平台,从而达到广泛、普及性的教育目的。
1.图文声像并茂的文本资料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人才方面,群艺馆有美术、舞蹈、音乐、编剧、文学、摄影、戏剧等各类专业人员,对搜集、整理、研究当地民族、民间文学与艺术遗产,有着专业优势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田野工作期间,邀请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有关专家、学者就地培训授课,使队员们对田野工作有更理性的认识,明确重点,充分掌握要点、步骤与方法,力求准确完成搜集记录,采集数据,征集实物,拍摄视图,文化资源种类,分布状况,传承人名录,撰写调查报告等多项工作任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本资料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非物质文化文本资料档案馆,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及文化展示等方便快捷的教育方法,在更广范围内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良好的社会学习、保护氛围。我们可以利用摄影、摄像等现代化手段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影像资料让人们全面了解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2.利用舞台文化传播教育
舞台文化传播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非物质文化展演,人们能够近距离地聆听非遗文化代表作。以各级歌舞团体及民间传承人为主力的非遗舞台文化,用生动鲜活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把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思想魅力等深邃的内容向全国以至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传播、推广,从时间与空间上拓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影响力。让人们在真实的语境中真切地领略我国民族非物质文化巨大的社会教育潜力与经济开发的前景。
3.利用馆内培训教育传承
在地区非物质文化保护中,群艺馆利用周末开设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研室,聘请有关专家学者讲授基础民族语,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讲座,传授、解读民族风情以及各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知识,尤其是聘请民间艺人在现场展演民间艺术,如讲故事、演唱民歌或制作民间工艺品等实际技能。让人们在亲临其境的真实民间文化空间感受、领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达到广泛普及的社会教育目的。
笔者认为,群艺馆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进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要有效地合理地开展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教育工作,还要依赖国家的立法、专业管理机构的建立、资金的投入和各方的有效协调与支持。
(作者单位:南宁市群众艺术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