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文化厅社文处课题组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时代巨变关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生怎样的变化,发展到什么程度?2010年3月8日至30日,课题组先后对广西的扶绥、龙州、靖西、德保、象州、金秀、柳城等七县进行了相应的调研,获取的情况令人喜忧参半,引人深思。
一、目前的现状
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使命,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求乐求知求技的文化生活需要,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实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毋庸置疑,加强健全完善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所涉及的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管理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要素建设,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至关重要。
基于此,我们按照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的通知》要求,对七县所属文化机构及所涉及的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管理四个方面的调研情况进行依次表述。
1.扶绥县
全县辖11个乡(镇),132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人。
县图书馆。有建筑面积2065平方米的楼房1栋,内设报刊阅览室、外借室、地方志室、少儿阅览室,藏书105650册,电脑30台,县财政年拨款购书经费50000元,在职员工15人;年开办图书员培训班2期,学员约100人(次);年举办科技展和读者服务活动4次,观众读者1800人,办理借书证385本,月卡及阅览卡600多张,接待读者1.6万人(次),图书流通8000册(次),解答咨询500多条;制定出台了岗位责任制和工作奖惩制。
县文化馆。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设备有钢琴1台,电脑2台,照相机一部;在职员工7人,年开办各艺术门类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36期,培训学员约1000人(次);年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5次,观众约10万人(次),创作文艺作品9件,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1386条;制定出台了岗位责任制和工作奖惩制。
乡(镇)文化站。全县有乡(镇)文化站11个,均具有相应的文化综合楼和灯光篮球场;在编员工11人,年内未开办培训活动,业余文艺团队11个,队员110人;年组织开展各种文艺演出活动22次(场),观众约44000人(次);制定出台有相应的管理制度。
村文化活动中心。在全县132个行政村中,有128个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综合楼和篮球场,25个文艺舞台;有39支业余文艺团队,队员390人;年开展文体活动共145场(次),观众约14.5万人(次);制定出台有相应的管理办法。
2.龙州县
全县辖9个乡(镇),127个行政村,总人口26.8万人。
县图书馆。现有建筑面积845平方米的图书馆楼,内设外借室、报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参考咨询室、采编室、典藏室,共藏书6.8万册,县财政年拨购书经费2.7万元,在职员工11人;年开办图书员管理班1至2期,培训学员100人(次);年接待读者2.5万人(次),送科技下乡活动3至5次,观众约5000人(次);制定出台了岗位责任制和工作奖惩制。
县文化馆。无馆舍馆址,现在县宣传文化中心办公,2007年,县规划建馆,未果;现有在职员工10人,年开办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5期,学员约250人(次);年组织开展各类文艺展演活动10次,观众约5万人(次);制定出台了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
乡(镇)文化站。2007年,全县有乡(镇)文化站9个,均具各自的文化综合楼,1个篮球场,4个文艺舞台;在编人员9人,年组织开展各类文艺培训班为零,业余文艺团队9个,队员100人;年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9次(场),观众约1.8万人(次)。制定出台有相关的管理办法。2008年,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自治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对机构改革的意见,将原9个乡(镇)文化站统统改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导致了现在无文化站站址和人员编制的结果。但原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仍做着与文化建设有关工作。
村文化活动中心。在全县127个行政村中,有27个村建有文化活动综合楼,篮球场127个;业余文艺团队17个,队员180人,球队127支,队员1024人;年开展文体活动200场(次),观众约40万人次;相关管理办法弱。
3.靖西县
全县辖19个乡(镇),282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
县图书馆。现有占地面积2479平方米、建筑面积1556平方米的图书馆大楼1栋,内设图书外借室、综合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参考工具室、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演示厅等7个室,有阅览座位300个,电脑34台,中控室设备1套,激光多功能一体机1台,投影设备1套,摄像机1部,扫描仪1台,数码相机1部,电脑笔记本1台,移动影音播放器4台,移动硬盘1个,藏书171950册,电子图书21000册,县财政年拨业务经费261500元;有在职员工11人,年开办图书管理员培训班5期,培训学员103人(次);建立远程教育点314个,图书流动点46个,年举办图书讲座和知识竞赛活动25次(场),送书下乡活动16次,编辑《致富信息》6期,发放科技资料1200份,接待读者39.6万人(次),解答读者咨询3856条,图书流通总人数335600人(次),外借图书262600册(次);制定出台了岗位责任制、工作奖惩制和读者服务手册。
县文化馆。有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的文化馆大楼1栋,内设展览厅、培训厅、排练厅、美术辅导室、文艺辅导室、布景设计制作室、图书资料室等7个厅(室);有在职员工15人,年开办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5期,培训学员250人(次),建立业余文艺团队14个,队员140人;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展演活动10次(场),观众均10万人(次),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个,其中《壮锦》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定出台了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
乡(镇)文化站。全县19个乡(镇)文化站,站站都建有文化综合楼,总建筑面积为10421平方米,内设图书馆阅览室、科技培训厅、文化培训室并配置了相应的电视、VCD、音响、图书等,文艺舞台、篮球场各19个;有在职员工共40人,年开办村级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19期(1站1期),培训学员约200人,业余文艺团队19人,队员约38人,篮球队19个,队员190人;年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和科技普及活动约38场(次),观众约7.6万人(次);制定出台有相应的管理措施。
村文化活动中心。在全县282个行政村中,建有85个篮球场,82个文艺舞台和文化活动综合楼;有业余文艺团队82个,队员共1600人,篮球队82支,队员共820人;年开展文体活动1640场(次),观众32万人(次);均建立出台了设施、队伍、活动等相应的管理制度。
4.德保县
全县辖12个乡(镇),185个行政村,总人口361800人。
县图书馆。有建筑面积1530平方米的图书馆楼,内设采编、外借、阅览、电子阅览、科技辅导等5个厅(室),电脑37台,打字机3台,复印机1台,书架20架,书柜10个,阅览桌椅12套,总藏书60969册;现有在编员工6人,年开办图书员培训活动10期,培训学员500人(次);举办送科技下乡活动5次,观众约3万人(次);制定出台了相关的岗位责任制和业务管理制度。
县文化馆。有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文化馆楼1栋,内设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办公5厅(室);现有在职员工6人,年开办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5期,培训学员250人(次);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和书画展览10场(次),观众约10万人(次);制定出台了行政和业务两个方面的管理制度。
乡(镇)文化站。在全县12个乡(镇)中,8个已建有站舍站址和4个篮球场(另4个还在筹建中);文化站工作人员按1至2人配置,年开办村级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共12期,培训学员240人(次),有业余文艺团队12个,队员240人;年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共24场(次),观众约4.8万人(次);制定出台了相关的岗位责任制和业务管理制度。
村文化活动中心。在185个行政村中,只有8个村已建有篮球场和综合文化活动楼,其余无;有业务文艺团80个,篮球队80个,队员共1600人(次);年开展文体活动160场(次),观众约32万人(次);制定出台有相关的人事管理制度。
5.象州县
全县辖11个乡(镇),120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人。
县图书馆。有建筑面积880平方米的综合楼1栋,内设少儿阅览室、综合阅览室、电子阅览室、采编室、办公室、外借室等6室,藏书1.05万册,电脑20台,卫星传输接收器设备1套,投影设备1套;现有在职员工13人,年开办图书员管理培训班10期,培训学员500人;年举办科技服务活动和少儿书画活动10次,参加人员1000人,观众约5万人(次),接待读者20万人(次),借阅书刊30万册(次),建立乡村两级图书服务点10个,点上流动图5万册;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和业务管理制度。
乡(镇)文化站。全县11个乡(镇)均建文化综合楼,灯光篮球场和文艺舞台;共有文化站在编人员36人,年开办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17期,培训学员680人,有20支业余文艺队和15支篮球队,队员共2100人;年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75场,观众约35万人(次);各站均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和业务管理制度。
村文化活动室。在全县112个行政村中,有18栋文化活动综合楼,111个灯光篮球场,111个文艺舞台;有业余文艺团队140个,篮球队230支,队员共7700人(次);年开展各类文体活动3700场,观众约74万人(次);制定出台了农民文艺队活动制度、农民文艺队设备管理制度,农民篮球队活动制度、灯光球场管理制度、科技文化室管理制度等5大制度。
6.金秀县
全县辖10个乡(镇),77个行政村,总人口15.3万人。
县文化馆。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桉1栋,内设排练厅、琴房、美术书法室、会议室、办公室、图书室等6室(厅);在编员工6人,年开办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2期,培训学员100人(次),业余文艺团队10个,队员200人;年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11次(场),观众约6万人(次),搜集整理非物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9项,上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3740条;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和业务管理制度。
乡(镇)文化站。全县在全县10个乡(镇)文化站中,有8个建有文化综合楼,8个篮球场,8个文艺舞台,其余2个还在修建中;共有文化专干36人,年开办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10期,培训学员500人(次),业余文艺团队10支,篮球队10支,队员约400人;年组织开展文体活动20次(场),观众约4万人(次);制定出台了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
村文化活动室。在全县77个行政村中,有35个建有文化活动综合楼、篮球场和文艺舞台,其余正在筹建中;有业余文艺团队10个,篮球队164个,队员约2650人(次);年开展各类文体活动338次(场),观众约159000人(次);制定出台有相关的基础设施、人员队伍、活动开展等管理制度。
7.柳城县
全县辖12个乡(镇),121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人。
县文化馆。无馆舍馆址;有在职员工12人,年开办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3期,培训学员150人,业余文艺团队3支,队员60人;年举办各类文艺展演活动10次(场),观众约2万人(次),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项;均制定出台有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www.xing528.com)
乡(镇)文化站。在12个乡(镇)中,均建有文化站综合楼、篮球场和文艺舞台;共有文化专干50人,年开办各类文艺培训班12期,培训学员600人,业余文艺团队、篮球队共24支,队员480人;年举办各类文体活动60场(次),观众约12万人(次);均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和业务管理制度。
村文化活动室。在121个行政村中,建有文化活动综合楼、篮球场、文艺舞台各25个;有业余文艺团队、篮球队共167个,队员3340人(次);年开展文体活动334场(次),观众约16.3万人(次);制定出台有相应的管理制度。
二、过去的做法
所谓过去的做法,是指调查时止以前的做法。综合调研上述七县各所辖的“两馆”、“一站”、“一室”三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所涉及的文化基础设施、文化队伍建设、文化活动建设、文化管理建设四大建设内容,其做法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模式:
1.项目推进式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项目”概念:一是各级人民政府为改变区域性经济现状,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所推出的建设项目;二是文化部门为改变区域性文化建设的现状,促进区域性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所推出的建设项目。作为文化建设来说,前者是一种机遇,是一种一定要抓住和借助的力量,后者无疑是一种指向性明确的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七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呈现加快态势,其内驱力除了广大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要的日益迫切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驱动力就是来源于各级人民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为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一一推出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建设项目,如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推出的边境地区县市、东巴凤三县、大石山区五县和桂西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文化厅等部门推出的文化先进县评选、边境文化长廊、知识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小康文化示范户建设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和新农村文化致富工程等,就是其项目推进式的体现。
由于这些项目的推出和实施,七县“两馆”、“一站”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基本上得到解决,村文化活动室的建设也在逐步推进,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开始向一栋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楼、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文艺表演舞台和一支文艺队、一支篮球队的目标迈进,如扶绥县渠黎镇碧髻村、龙州县上龙镇上龙村弄农屯、靖西县新靖镇亮表村、象州县寺村镇横桥村、金秀县桐木镇仁里村、融安县浮石镇隘口村路池屯等一大批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就是如此。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不但其基础设施达到了基本的要求,而且其文化队伍建设、文化活动建设、文化管理建设也相继完善,如七县中共有乡(镇)文化站96个,组建业余文体团队共166支,队员3890人(次),年开展文体活动444场(次);共有行政村1159个,组建村屯业余文体团队1494支,队员21204人(次),年开展文体活动约9155场(次);相应出台的管理制度有岗位责任制、设施管理办法、业务考评制度等。以上基本情况表明:以项目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式,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应值得广泛推广和光大。
2.分批突破式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涉及的内容很多,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一是队伍、活动、管理软件建设。而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必须要有相应的经费作为保障,否则,就无从谈起。但在目前国家和地方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实施建设的情况下,分批突破式的做法就更显得更为实际,特别像我区的一些边远贫困县更是如此。
所谓分批突破式,就是在建设时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有规划、有重点、分批次地进行建设,使之建设一个,成型一个,管理一个,建设一批,成型一批,管理一批,并依次循环递进,最后全面建设起来,达到建设好、利用好、效益好起来的目标。这种做法,不但避免了“半拉子”工程现象,而且使活动场馆得到有效的充分发挥。在调研中所见到的扶绥县渠黎镇文化站、龙州县下冻镇文化站、靖西县化峒镇文化站、德保县城关镇文化站、象州县寺村镇文化站等,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我们所看到的各县分批突破式的这种做法,效果很好,它不但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建设资金,同时也在逐渐地改变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本面貌,并向着稳、健、好、快的方向迈进,令人欣慰。
3.三点结合式
“三点”指的是在建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时,其资金的来源整合为:上级文化主管部给一点(省级文化厅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项经费),县级财政给一点,农民自愿集资一点(同时,农民自愿无偿投工投力)。三股资金结合在一起,加上农民们积极踊跃地参加建设,使得这一模式具有巨大的活力。
广西目前已建成的不少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不但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管理工作也跟得上,由乐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退休回乡老教师进行管理,并制定实施管理办法。同时,由村里具有组织能力和文艺编导能力的人为领头人,活动也开展得丰富多彩,如本扶绥县渠黎镇渠讨村、象州县大乐镇六回村、金秀县桐木镇七里村文化活动中心等都有成功的做法,这不仅解决了对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资金短缺问题而且还解决了与之相应的管理问题和活动问题。农民在谈到“三点”结合式这一做法时说:“这种做法很好,我们出点钱出点力是应该的,因为建设起的这些文化活动场所是自己享用,也是为子孙后代造福。”这种农民直接参与的做法,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4.建点示范式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从层面上来说,主要是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三级”文化网络即县、乡(镇)、村三级网络的建设,如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室(村文化活动中心)。如何才能够使建设起来了的“三级”文化网点既具有一地一方的文化特色性,又具有时代的文化标志性;既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又具有丰富的时尚文化内涵,更好地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新走向,这便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必须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又一个新问题,特别是对乡(镇)、村两级文化活动中心的构建,更是如此。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近年来中央强调和关注“三农”问题尤其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如何强化实施?在前无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只能靠人们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并经过缜密的构思和反复实践来完成。自治区文化厅以及各市、县文化局几年来经过实践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具体做法,就是建点示范。在自治区文化厅厅长余益中的思考理念下,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按照“五个一”的要求(一栋综合文化楼,一个球场,一个戏台,一支文艺队,一支篮球队)和科学整合的原则,在来宾市象州县大乐镇六回村构建的“大乐镇六回村文化中心”就是其建点示范的实例。由于该点建设具备了时代的前瞻性和时效性,并进入了新概念和新理念的层面而被社会广泛认可而成为广西“三求”工程建设的范例。目前全区各乡(镇)、村所构建成型了的文化活动中心,均是这一示范作用的具体产物。这一产物,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
从各县所表现出来的情况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意识不强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极为重视,各级党委、政府虽较之以往也日益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与发展,但不少基层领导在思想上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感的认识依然不到位,普遍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而轻文化建设的倾向,认为文化建设是软任务,可抓可不抓,经济建设才是硬指标,非抓不可,抓文化建设工作是花架子,谁都能抓,甚至认为文化无非就是唱唱跳跳而已,没必要花费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精力去抓。由于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和淡化,加之上级党委政府对下级党政班子的考核更多地注重于经济建设的硬指标,忽弱文化建设的软指标,以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基层党委政府工作中处于边缘的位置,而没有把其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之中,更没有列入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和干部目标管理的责任考核指标体系,由此,不少基层领导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来说便出现了这种现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更加举步维艰,不少设施被挪做它用,基层文化机构被撤销。如本调研组所看到的龙州县的情况就是如此。该县2007年时有9个乡(镇)全都建有文化站,其基础设施、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管理建设均基本达标。2008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将文化站全部列入机构改革的对象予统统撤销,全部改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这一改,便使该州目前无乡(镇)文化站也无任何编制,致使目前国家拨给龙州县建设乡(镇)文化站的专项建设资金无法转入,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进程。这一现象说明了基层领导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意识是模糊的、不强的。
2.管理体制不畅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由队伍(机构和人员)、设施(场馆和设备)、活动(文化和体育)、管理(奖励和处罚)建设等构成。谁来把这个体系完好地建设起来,管理好起来,这就涉及一个体制问题。就目前的管理体制看,是不明确的,也就是说管理体制是不畅的,比如乡(镇)文化站由谁来直接管理的问题各地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就很混乱。乡(镇)文化站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文化事业机构,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对象,理应有一个能管、善管的婆婆,但时下的实际情况则不是这样,常常是各所属县文化局是管非管,乡(镇)党委、政府是管非管,结果是谁也没有管起来,这就造成了各文化站业务职能不突出,文化站专干工作无所适从,文化站基础设施流失或被挪作它用等的不良后果。从七县情况看,这种现象普遍地存在。这种管理体制不畅的现象,如不能得到改变,将严重地制约着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与发展,这种制约的后果将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
3.运行机制不活
随着我国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建设内容,其建设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即大批高标准、高质量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出现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我们如何通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这批农村文化设施和这支公共文化服务专业队伍充分进行以文化活动为核心的高效使用和运转,以满足广大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是迫在眉睫的一个课题。
这个课题所要涉及的问题一般有四:一是如何建立起一个科学高效的评估运行机制,内容包括设施达标与使用率,队伍培训与任务率,活动质量与数量率等;二是如何建立起一个科学高效的奖惩运行机制,内容为资金与任务,资金与质量,在岗与淘汰等;三是如何建立起一个经费保障运行机制,内容为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按财政比例投入到位;四是建立起一个科学高效的监管运行机构,内容为谁来具体监管运行。这四大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起来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服务好的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然而,在对七县的调查中发现,这些建设基本上缺失。虽然在过去的做法中一些积极的举措值得肯定,如对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进行的评估与验收等,但由于上述的四大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当时评估与验收合格的大新县下雷镇文化站目前为危楼闲置,柳城县文化馆无馆舍馆址,极少开展活动等,其问题就是由于自上而下还没有制定和实施好有关的科学长效管理上的运行机制,这种关键性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的缺失,将会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滞。
4.建构方法不多
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方法来看,七县自身推出的建设方法是不多的,虽然我们前面提到了四大做法,那也是主要在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文化厅在形成项目的前提下推进的,如多年进行的“先进文化县”评比和近年开展的“三求”工程建设等。而由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和辖地文化行政机构建构的具体办法是少之又少,微之又微。七县中,只有柳城县文化局建构的“百村百戏”项目,融安县文化局建构的“月月比”项目,其他各县均无相应的建构。在这种情况下,寻找或建构能有效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方法并形成具体的推进项目,实属主要。我们必须尊重和珍惜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和文化行政机构的创造精神,只要他们形成产生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利的建设构想和可操作的具体建设项目,我们就应当以予肯定,并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以大力的支持,激励各县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热情,同时引发竞争建设的热潮。前面做法中的四大形式作为对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我们应当把握住好、应用好,让它充分地发挥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四、相应的对策
根据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对策为:
1.着力制定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问责标准,以解决农村基层领导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重口头轻行动的问题
首先要注重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难问题;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进人不规范问题;三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流失问题,四是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经费不到位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不可能的,特别是解决建设经费问题和用地问题尤为重要。在强调和要求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重要性认识的同时,必须要制定出台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问责标准,并将该问责标准与其政绩和日后的晋升紧紧相扣。其次,要注重制定完善问责标准的内容:一是当地政府是否按照当地国民经济收入比重有比例地投入到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是否按标准建设,建设起来了的又是否挪做它用和流失;三是是否切实把好进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人才关;四是是否创造推出了当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文化产品等。总之,制定出台这样一个问责标准,不但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稳步发展的要求。
2.着力理顺管理体制,以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机构多头管理的问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主要是指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对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和乡镇文化站的管理。切实加强和理顺管理体系是完善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解决目前存在的管理体制不畅乃至混乱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与加强县级公益性文化机构归属县文化局管理,切实改正乡(镇)级公益性文化站完全归属于乡镇政府管理的做法。原因是虽然归属乡镇政府管理,但又时时受到来自县级各部门的调遣,这样,文化站的工作就不知道听哪家的,由此而引发的管理失调业务失控等问题,以及设施和队伍流失的现象。乡镇文化站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肩负着提供广大农民精神食粮的重任,对于这个机构,婆婆多了是管不好的,也不科学,更不能有效发挥出这一机构在农村文化服务中的应有的职能作用。因此,理顺文化站这一机构的管理体制,以便有效地发挥出其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应有的作用,正是我们目前所要着力抓紧解决的一件重要工作。
3.着力建构科学长效的运行机构,以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乏力的问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在新时期里我国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的体系由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农村文化队伍、农村文化活动、农村文化管理等要素构成。如何把这些要素有效地建设起来,运转起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对构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诸要素进行认真地研究的基础上,切实制定并有效实施相应的科学长效的运行机制。比如基础设施的完备及其高效使用,队伍人才的壮大及其高效发挥,文化活动的丰富及其功能的高效功能等,这些都需要一个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来解决。前面提到的运行机制不活的问题,已经紧迫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着力建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科学长效运行机制的工作刻不容缓,并要求迅即于行动之中。这项工作做好之日,就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科学发展轨道之时。
4.着力推出新的文化建设形式,以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法不多的问题
前面提到项目推进式、分批突破式、“三点”结合式和建点示范式的模式就是过去不同时期自上而下创造和推出的一种很好的做法。实践证明,这种形式,这种做法,对于促进全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来说确实是科学而行之有效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出这些做法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为了解决全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方法不多的问题,当前要着力推出新的文化建设形式:着力抓好“三求”工程建设。“三求”工程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技、求乐的需要,自治区文化厅近年推出并实施的一项新的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其对村级服务中心的建设要素为“五个一”:一栋综合楼、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篮球场、一支业余文艺队伍、一支篮球队。这一工程,宗旨明确,不但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而且具有很好操作性。
为完善好这一工程的建设,自治区文化厅社文处根据全区各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需要,适时展开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四大行动:即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大行动——在全区举办市县文化(群艺)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小品、文化管理培训班;千场万场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全区农村、社区所有业余文艺队伍开展“周周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演唱材料供给大行动——编辑出版“农民舞台”文艺专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建设大行动——不定期主办理论研讨会和编辑出版相应论文集等。这一新文化建设工程的推出和相应的工作的推进,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全区各地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法不多的问题,并对全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法创新的问题也将起到示范性的作用。总之,以新的形式和方法对全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有效地建设,推进全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必须要牢牢抓紧的工作。
调研活动暂告段落,匆匆拟出这份报告,意犹未尽,掩卷沉思,我区目前有县级图书馆84个、县级文化馆98个、乡镇社区文化站1138个以及一大批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室,如何把这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真正意义上建设好起来,把这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从真正意义上用好起来,以发挥出这些机构和队伍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有作用,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建设实践工作中作出更大的拼搏努力,而要想使这项庞大的文化建设系统工程达到理想的结果和预定的目标,还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执 笔:黄燕熙、赵兴文,课题组成员:黄燕熙、罗 征、苏黔玲、黄 河、赵兴文、银河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