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灌阳千家洞文化品牌的调研报告
余益中
为协助灌阳县挖掘和整合当地文化资源,以期对灌阳县文化发展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应灌阳县人民政府邀请,2010年10月26日至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灌阳文化考察组对灌阳县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深入考察。在5天的调研时间里,考察组人员跋山涉水,先后考察了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灌阳县博物馆、唐景崧故居、月岭古民居、西山瑶族文化以及桂剧艺术等。期间,考察组还邀请灌阳县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灌阳文史专家进行座谈,交换各自对灌阳文化发展工作的看法与建议。
一、灌阳县基本概况
灌阳县位于桂东北边缘,地处北纬25°10′32″至250°45′37″,东经110°43′16″至111°20′13″之间。东以都庞岭与湖南省江永县、道县为界,南、北、西分别与恭城、灵川、兴安、全州等县接壤。考古资料显示,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灌阳活动。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前已建县,时称观阳县。隋大业十三年(公元前617年),观阳改称灌阳县。
灌阳县现辖3镇(灌阳镇、黄关镇、文市镇),四乡(新街乡、观音阁乡、新圩乡、水车乡),两个民族乡(西山瑶族乡、洞井瑶族乡),现属桂林市辖县。2009年全县人口286813人,全县生产总值32.04亿元,全年财政收入1.75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571元。
灌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合植物的生长,境内山高林密,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灌阳地处五岭之一的都庞岭山脉,境内多山,灌江由南向北纵贯其中。“八山一耕地,半水半村庄”的地理特征,赋予灌阳旖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二、灌阳县文化资源
灌阳历史悠久,中央王朝早在汉代起就在灌阳有建制,是中原汉文化和广西原住民文化的交会点。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三过灌阳,留下红色印迹。灌阳境内族群以汉族为主体,同时还有瑶、壮等少数民族。灌阳是瑶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历史、地域、人文资源奇特厚重,各民族在灌阳这片土地上共同创造了别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文化。
1.以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生态文化资源
灌阳地处“五岭”西部,都庞岭山脉和海洋山山脉遥遥相对,纵列县东西两侧,境内东、西、南三面高山环绕,林地、荒地和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4.51%,森林茂密、水资源丰富。设立于2006年的千家洞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灌阳生态文化资源的代表。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银杏等,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长苞铁杉、福建柏、白豆杉、花榈木、鹅掌楸、伞花木等珍贵物种。保护区内生活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林麝,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藏酋猴、水鹿、灵猫、大鲵、虎纹蛙等,是研究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学、生物学的良好基地。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险峻、林地特征多样、山间溪流潺潺、飞瀑连绵,是登山探险的好去处。千家洞还是传说中的瑶族祖居地,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让千家洞国家级有着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除了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灌阳的生态文化资源还包括:灌阳神宫(或称“黑岩”、“龙宫”)、九龙岩、文市石林、灌江三峡、太子山原始森林等,均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2.以月岭古民居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
灌阳县文管所收藏着1300多件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的各类出土文物证明,灌阳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在灌阳生存繁衍。灌阳地处湘桂交界地,是汉文化最早到达广西的地点之一,留下不少古道、关隘、古村镇、古墓、牌坊、古宗教寺庙等历史遗迹。月岭古民居是灌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代表。月岭古民居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保存完善,是具有中原楚国风貌和格调的建筑群。古村内有整齐平滑的青石板路,青砖碧瓦、错落有致的六个大院,古井、石磨、戏台、蓄仓、鱼池、花园构成典型的清代古民居。古村内还保留了建于清朝的“孝义可风”石碑坊、“步月亭”、“文昌阁”、“百步亭”、“催官塔”、“将军庙”、“石寨”、“孔林墓”、“古井旋螺”等古迹。
灌阳古为楚地,是湘文化的一部分,受古汉文化影响很大,早在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灌阳就开办县学,是广西办县学最早的县。汉文化的较早浸润,也让灌阳养育出了包括像台湾巡抚唐景崧在内的一些历史名人,名人资源亦为灌阳的特色历史资源之一。据《灌阳县志》记载,宋至清代,灌阳考中举人的有455人。新街乡江口村唐景崧及胞弟唐景崇、唐景崶,分别于清同治四年、同治十年和光绪三年中进士,钦点翰林,在广西流传“一县八进士,同胞三翰林”的佳话。其中唐景崧是清末抗法将领,曾任台湾巡抚,还是推动桂剧艺术发展的重要人物,新街乡至今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唐景崧故居,是灌阳重要的人文景点。
3.以“二月八农具节”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境内星罗棋布昭示着灌阳文化的辉煌和灿烂的古道、古建筑、古遗址等有形文化遗产外,灌阳人民还创造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并通过口传身授、典籍记载、艺术表演等形式流传下来。灌阳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有:彩调、桂剧、清唱、渔鼓、打堂歌、瑶族长鼓舞、采茶舞(师公舞)、花灯舞蹈等。其中灌阳农历二月初八农具节是一项颇具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月八农具节原为“赶庙会”,主要是在黄关镇中秀的云台寺和水车乡伍家湾的梵安寺进行,后逐步发展到县城,俗称“赶二月八”。这一天,大街小巷人山人海,以各种竹、木制品和农具交易为主,加上正逢春耕前夕,农民需购置农具,故逐渐演变为农具节,此节是灌阳最热闹的民间节日之一。近年来,周边各县的群众也来到灌阳赶“二月八”,随着政府对该节日的支持,二月八农具节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多彩,从传统农具展到现代化机械都可以在节日中展示,还加入更多的文艺表演,适合打造成为灌阳的文化品牌。
4.以瑶族千家洞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资源
瑶族是灌阳县内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洞井瑶族乡、西山瑶族乡。灌阳瑶族原居广东、江西、湖南等地,从元代开始就有少量迁入灌阳县。明清时期,继续从江西、广东、湖南及广西全州、临桂等县迁入灌阳县境内。近两万瑶族在灌阳繁衍生息,创造出独特的文化。西山、洞井的瑶乡还保留着木制的瑶族特色民居。酿酒是灌阳瑶族群众的一大技艺,水车一带瑶区的糟酒富有民族风味,在制作和饮用上都很有讲究。打油茶是瑶族群众待客的一种习惯礼节,瑶胞除了一日三餐打油茶外,平日客人一进屋就煮茶,是瑶家好客的一种标志。长鼓舞是西山瑶族祭祀盘王时所跳的舞蹈,由单人或集体表演,舞蹈中,表演者左手握长达1至1.2米长的皮鼓,右手击鼓,加之锣、鼓、号角等伴奏起跳,气势雄伟,是瑶族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人出世千家洞,千家洞里好过活,当初齐聚十二姓,住在峒里千万年。”这是流传在瑶民中的古歌。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在《瑶族千家洞故地》一文中即认为,据瑶族重要文字资料《千家洞》记载,千家洞是瑶族历史上重要的居住地之一,瑶族先民曾经在千家洞过着富裕的生活,到了宋元之际才被赶出千家洞,流散四方。传说中的千家洞成为瑶族同胞族源文化认同的标志。虽然到目前为止对千家洞故地学界上仍然有争议,但是,由于灌阳县有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样的名称,灌阳的千家洞还被称为“瑶族文化的发祥地”,有望打造为瑶族寻根的“文化圣地”。
5.以“红军三过灌阳”遗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
位于广西东北角的灌阳县,东凭都庞岭与湖南交界,岭上雷口关、永安关、高木关、清水关自古为湘桂两省区的重要通道。1931年至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曾三次经过这些关口,进出灌阳,红军在这里浴血奋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留下了永恒的红色记忆。灌阳的红色历史遗址有:永安关或雷口关,这是湘江战役第一关;岩口,灌阳第一特支在此成立,毛泽东、王稼祥在此休息并与贫苦百姓谈心;西就红军亭,这是当年中央红军在此渡灌江,留有红军标语;月岭古民居,曾是当年长征红军驻地;宾家桥九如堂是红三军团指挥部;酒海井,是红军战地救护所,建有红军烈士纪念塔;新圩杨柳井,留有新圩阻击战旧址及红五师李天佑指挥所;灌阳县城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为国捐躯的英雄们。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可作为红色纪念地供后人景仰。
地处中亚热带的灌阳县雨热充沛,加上肥沃的土地,使县内土特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著名的有灌阳长枣、雪梨、红瓜子、红萝卜、红薯粉丝、黑李、桐油等。红薯是灌阳的传统杂粮作物,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常年种植面积4.0万亩左右,年产鲜薯10万吨以上,居粮食作物第二位,手工制作而成的红薯粉,口感坚韧滑腻,久煮而不糊不烂。灌阳是广西最大的雪梨生产基地,灌阳雪梨被农业部登记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其果大质优、外形美观、果皮薄、肉质细嫩、汁多风味浓、香甜可口、清脆化渣、果心小、可食率高,因其果肉雪白细嫩而得名,远销粤港澳地区。灌阳还是广西最大的布朗李生产基地,种植面积71000亩,年产量5万吨,被中国水果流通协会被为“中华名果”。灌阳的长枣有着悠久的种植史,长枣皮薄肉厚,含糖量高,营养价值丰富。丰富的土特产资源除了远销区内外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作为节庆活动礼品及旅游者到灌阳旅行时的必购品,是灌阳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灌阳县文化发展建议
广西文化厅考察组经过对灌阳县文化资源进行实地深入考察之后,通过综合分析和整体研究,认为灌阳县现有的各类文化资源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是千家洞瑶族文化资源,建议灌阳县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里的文化发展工作都应该围绕千家洞瑶族文化来展开,在挖掘、保护、传承好千家洞瑶族文化的同时,全力打造千家洞文化品牌,推动灌阳县文化旅游的开发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灌阳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www.xing528.com)
1.做好千家洞瑶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
据《千家洞源流记》记载,千家洞曾是瑶族先民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聚居地之一。后来千家洞瑶民因税赋问题被官府追杀,上千户瑶民不得不背井离乡,逃离故地。在离开之前,瑶族寨佬将牛角锯成十二截,每姓瑶人执一截,相约500年后千家洞子孙重新回来相聚。从那以后,千家洞就成了瑶民子孙心中一个难以解开的结,成了海内外瑶族同胞向往的文化圣地。
作为瑶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及瑶族先民的重要祖居地,千家洞是瑶族文化的根脉,也是世界瑶族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历年来常有海内外瑶族同胞到千家洞寻根问祖、追溯族源,寻找瑶族迷失的祖居地。因此,灌阳县要全力打造千家洞文化品牌,前提条件就必须做好千家洞瑶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
灌阳瑶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孕育、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现在灌阳县的西山瑶族乡和洞井瑶族乡仍生活有众多的千家洞瑶族同胞后裔,他们在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礼仪交往以及语言、饮食、服饰、民歌、舞蹈等方面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风俗。灌阳县应该组织有关专家对西山和洞井这两个瑶族乡的瑶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全面调查,以便了解千家洞瑶族文化的存留及发展现状,做到摸清家底、心中有数,并根据调查得出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传承方案。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保护传承工作之中。通过命名千家洞瑶族文化传承人、传承基地等方式以及举行展览、演出、比赛、座谈等活动来增强民众的保护传承意识,让千家洞瑶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深入人心。此外,要特别重视对《千家洞》、《千家洞古本书》、《千家洞流水记》、《千家洞木本水源》、《千家洞源流记》等瑶族民间历史文献进行搜集、保护与研究,这些文献与千家洞瑶族文化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文献中提到的一些人物、场景、事件以及风俗等进行实地考察核实,以便厘清千家洞瑶族文化的来龙去脉。
做好千家洞瑶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及传承工作,要兼顾挖掘保护与传承发展相结合、政策引导与民族自觉相结合、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千家洞瑶族文化得以活态传承下去,灌阳县打造千家洞文化品牌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着重打造千家洞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是一个地方的内涵和形象的综合体,它就像一张名片一样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一个优质的文化品牌犹如一个地方的灵魂,它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可以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和强劲的动力。灌阳千家洞既有奇特瑰丽的山水文化资源,也有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因此,将“千家洞”打造成灌阳县的文化品牌,既有条件,也有必要。
要以千家洞瑶族文化为突破口。文化是建立品牌的关键要素,品牌的魅力在于其凝结的文化内涵。瑶族是世界性民族,瑶族文化对中华文化、东南亚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千家洞作为瑶族迷失的祖居地及瑶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以瑶族文化作为突破口打造“千家洞”核心品牌,必定会对散居海内外的瑶族同胞形成巨大的亲和力与吸引力,毕竟寻根问祖是人类摆脱不了的心理需求和文化情结。同时,千家洞作为瑶族文化圣地的出现,也会对热爱瑶族文化或者希望了解瑶族民俗风情的人们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要突出千家洞山水景观。千家洞位于灌阳县城东南18公里的都庞岭山脉腹地,总面积125平方公里,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家洞四周高山环绕、森林茂密、怪石峥嵘、溪水潺潺、瀑布高悬,自然景观瑰丽奇特、雄奇秀美,加上千百年来少为外人所知,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状态,宛若世外桃源,可以说是桂林山水的最后精华。深厚的瑶族文化底蕴与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相结合,无疑为千家洞的寻根游、民俗游、观光游、探险游、自助游、养生游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灌阳县提供了规模广大的潜在文化旅游市场。
要强调精品性,形成产业链。千家洞文化品牌的打造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要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为理念,凡是与千家洞文化品牌打造相关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都应该做到求变求新、精益求精,以精品性来提升品牌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千家洞文化品牌打响后,不光要在文化领域推出相关的配套产品,还要从文化领域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比如还可以开发“千家洞”牌矿泉水、“千家洞”牌农副产品等,使之成为一个产业链。千家洞文化品牌就是这个产业链中的发动机,只要发动机运转起来,其他领域的产业也就跟着运转起来,这样在提升灌阳县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带动了灌阳县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
灌阳县委、县政府要加强领导,加强统筹规划。千家洞文化品牌的打造离不开灌阳县委、县政府的有力支持和推动。当前,灌阳县的文化建设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强领导就是要全面抓落实,在千家洞文化品牌的打造过程中起宏观调控作用。县委、县政府要做好千家洞瑶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同时要做好千家洞山水景观的保护工作,要保护住其原生性,不能盲目开发,以免对原生态景观造成破坏。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推介千家洞文化品牌,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及方式加大千家洞文化品牌的整体推介力度,使其能够早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真正成为提升灌阳文化软实力的标志和象征。
3.推动千家洞文化旅游开发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如今的旅游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是更加注重挖掘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珠联璧合。千家洞的人文底蕴和山水景观蕴藏着巨大的开发价值,推动千家洞文化旅游开发是打造千家洞文化品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灌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千家洞文化旅游的开发,并多次召集专家、学者、投资商及新闻记者进行实地考察、座谈论证及宣传报道,也形成了若干开发方案。由于千家洞文化旅游开发涉及诸多方面,建议灌阳县委、县政府在正式进行开发前要做好全盘、系统、清晰的总体开发规划,避免盲目上项目造成破坏性开发。千家洞文化旅游开发应该坚持以下几大原则。
定位的合理性。千家洞文化旅游的定位应该以文化为核心,山水景观在文化的基础上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灌阳县文化底蕴深厚,其中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山水文化都具有重大的开发价值。但是千家洞文化旅游开发不能贪大求全同时将几种文化的牌子打出来,全打出来必定导致主题分散,难以形成爆发点。因此,千家洞文化旅游开发要配合千家洞文化品牌的打造,以千家洞瑶族文化为核心,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及山水文化为辅助,突出千家洞作为瑶族先民重要祖居地及瑶族文化重要发祥地的特征,主打瑶族文化圣地这一牌子。
规划的前瞻性。千家洞文化旅游的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景区自身的建设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现代旅游六要素(游客的大众性、发展的广泛性、地理的集中性、旅游的季节性、增长的持续性、服务的一体性)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游客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有机整合。同时要考虑景区建设与灌阳当地的交通、农业、商贸、城镇建设等的协同发展,要规划形成一个大旅游产业体系,避免盲目动工,到后面又得推倒重来,从而对景区造成破坏。
风格的差异性。千家洞文化旅游应该挖掘和包装自身最本质、最亮丽、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及自然资源。在文化元素方面要以瑶族文化为核心,主打瑶族文化圣地这一牌子;在自然资源方面要强调千家洞是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努力将之塑造成游客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千家洞与大桂林旅游圈其他景区的差异性,才能对桂林每年近两千万的海内外游客形成吸引力,从而开拓利用桂林客源市场,达到搭顺风车打造自己特色品牌的效果。
景观的原生性。千家洞文化旅游的景观设置应该坚持以原生态景观为主导,人工景观建设要尽可能少。千家洞作为瑶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其中的一些洞穴、寨子、井台、梯田、茶园等具有瑶族文化特征的遗址应该保留原样,对不得不进行修补恢复的遗址,要以不改变其本来面貌为原则。而景区内的高山、森林、植被、溪水、瀑布等自然景观则尽可能保留原样,一些必要的人工景观建设要尽可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力争做到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得天衣无缝不留痕迹。
功能的科学性。千家洞文化旅游的功能区划分要具有科学性,以适应不同类型游客的不同需求,否则不加区别地吸纳游客将会对景区生态造成严重威胁。千家洞的面积足够大,可以将景区外围地带划分为山水观光游及自助探险游区域,而景区核心地带主要划分为寻根祭祖游及民俗风情游区域。在核心地带还可以专门划分出一个生态养生游区域,用来接待比较高端的客源。这样就可以通过门票的高低及消费的多少来控制不同功能区的游客量,避免景区超负荷运转从而导致景区生态遭到破坏。
4.举办一年一度的“一会一节”
“一会一节”是指“桂林灌阳‘二月八’农具博览会”及“桂林灌阳千家洞国际文化旅游节”。建议灌阳县委、县政府参照南宁市“两会一节”模式,每年在固定时间举办“一会一节”,使之成为灌阳招商引资的平台、对外开放的载体、展示形象的窗口及人民群众的节日。
举办桂林灌阳“二月八”农具博览会。“二月八”农具节是灌阳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民俗节庆,从2009年开始,灌阳县委、县政府将以往由群众自发参与的农具节改为由“政府主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农具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每届参与者不低于10万人,商品销售的成交额上亿元。为打造“一会一节”,建议灌阳县将往年农具文化节改为“桂林灌阳‘二月八’农具博览会”,将之打造成农具农机及各种农副产品的展示及交易平台,要特别注重以展促销、以销带展。同时博览会还要将农业信息交流、农业科技创新、三农问题研讨等结合起来,真正服务于广大农民的需求。
举办桂林灌阳千家洞国际文化旅游节。千家洞是瑶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海内外瑶族同胞向往的文化圣地,在瑶族同胞中享有极大的知名度。建议灌阳县委、县政府与广西文化厅联合举办“桂林灌阳千家洞国际文化旅游节”,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宗旨,将之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商贸、观光、餐饮、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在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现代节庆品牌。文化旅游节要将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以弘扬千家洞瑶族文化为主,同时带动千家洞景区的旅游发展。每年的文化旅游节都应该精心打造一台思想性艺术性俱佳、同时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以千家洞瑶族文化为特色的文艺晚会,通过晚会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瑶族民俗文化巡游展演、千家洞瑶族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学术座谈会、千家洞美食一条街以及灌阳奇石、根艺、书画、摄影作品展等主题活动,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展现千家洞底蕴深厚的瑶族文化。
“一会一节”通过宣传弘扬灌阳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文化资源,吸引四面八方的客商来到灌阳、了解灌阳、服务灌阳,从而带动灌阳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灌阳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这对推动灌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灌阳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都将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考察调研组组长:余益中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成员:班华勤 廖明君 熊健厚 许晓明 黎学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