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玄奘求学印度,建译场寺,成就美猴王

玄奘求学印度,建译场寺,成就美猴王

时间:2024-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章后朝楼后朝楼又名后殿,坐南向北。当时唐朝建立不久,出国之禁很严,玄奘表请赴印未获批准。其后又到印度各地参学。玄奘在长安弘福寺将经像安置好后,即赴洛阳面见唐太宗。后太宗应玄奘的请求,在弘福寺建立译场,召集各地高僧二十余人分任证义、缀文、安字、证梵等职,由朝廷供给所需。时年玄奘仅65岁,旁人都感到惊奇,不信他的话。孙悟空出生后不久,就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后成为众猴之王,群猴称之为“美猴王”。

玄奘求学印度,建译场寺,成就美猴王

第七章 后朝楼

后朝楼又名后殿,坐南向北。面宽7.5米,进深7.5米,建筑面积56.3平方米。为16柱5架梁歇山顶式建筑(4排头8挂旋顶式仿明朝建筑)。大红柱子,榫卯蓝绿色,img70钨墨渲紫彩画,属西画画法。内塑《西游记》中唐僧师徒5尊佛像。中间塑唐僧,左侧塑孙悟空、沙悟净,右侧塑猪悟能、天龙马壁画彩绘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故事。

旃檀功德佛——唐僧

唐僧,法名玄奘,是中国佛教知名度最高的僧人之一。在佛教史上,他是中国佛教宗派法相宗的开创者,又是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他被视为“中印文化合作的象征”(印度前副总统拉德哈克里希南语),是位著名的旅行家;在民间,玄奘则是小说人物唐僧的原型,其形象更是家喻户晓。

旃檀功德佛

玄奘(600—664),俗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先祖为官,父陈惠一度任县令,后回故乡,潜心学问。陈惠生四子,玄奘最小。当时社会佛教盛行,玄奘一家也都信奉佛教。少时家境困难,5岁丧母,10岁丧父,玄奘随已经出家的二兄陈素(法名长捷)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11岁时即能诵《维摩》、《法华》诸经。

13岁那年,隋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度僧二十七名,报名者踊跃,玄奘因年轻未被录取,感到很失望,常在衙门前徘徊。后与郑善果相遇,一番对话之后,郑善果为玄奘立志弘扬佛法的远大抱负所感动,就破格录取了他。出家后,玄奘先后往长安、成都各地游学参访,遍学大小乘经论。唐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而后在各地讲经参学,穷尽各家学说,誉满天下。

但是,玄奘在各地访游期间,见各家学说多有矛盾,各种经典出入之处也甚多,尤其是同传瑜伽思想的地论师与摄论师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一致。于是玄奘决心往佛国印度求法,咨询积疑,以求会通。武德九年(626),中印度学者波颇密多罗来华,玄奘通过他得知印度的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学宗瑜伽,兼谙百家,正在那里讲学传教,这就进一步坚定了玄奘西行的志愿了。当时唐朝建立不久,出国之禁很严,玄奘表请赴印未获批准。贞观三年(629),长安一带连遭灾荒,朝廷准许百姓外出就食。玄奘得便随着灾民队伍出了长安城,开始了漫漫的西行求法之路。

玄奘出长安,一路往西,经兰州、凉州、瓜州,穿越西域十余国,翻过大雪山,进入北印度,在迦湿弥罗国停留两年学习经论,又继续南下,于贞观七年(633)抵达摩揭陀国,在巡礼圣迹后,到那烂陀寺参谒了戒贤。玄奘在戒贤门下学习《瑜伽师地论》和其他大小乘经论及因明学等,历时五年,被推为精通三藏的十大德之一。其后又到印度各地参学。

玄奘在他处游历四年,于贞观十六年(642)回到那烂陀寺,这时他的学问已登峰造极。回寺后,玄奘写了《会宗论》,会通瑜伽、中观两家学说,得到戒贤和诸大德的肯定。又应中印度羯若鞠阇国戒日王之请,著《制恶见论》,以抗辩南印度正量部论师般若毯多《破大乘论》的异说。玄奘既已学成,准备回国弘法,了却初衷。为此,戒日王特为玄奘在曲女城举行无遮大会,命五印沙门、婆罗门和外道学者都来参加。会上以玄奘《会宗论》和《制恶见论》中的观点为标宗,提出“真唯识量”,任人破解。会期十八天内,无一人能提出异议,玄奘得到与会者的一致推崇,被尊称为“大乘天”、“解脱天”。

贞观十九年(645)正月,玄奘携梵本数百部和各种佛像,满载荣誉回到长安。在京师西郊,玄奘受到大小官员和道俗数十万人的迎接。玄奘在长安弘福寺将经像安置好后,即赴洛阳面见唐太宗。太宗要求他将游历见闻写出来,又劝他还俗从政,玄奘拒辞。后太宗应玄奘的请求,在弘福寺建立译场,召集各地高僧二十余人分任证义、缀文、安字、证梵等职,由朝廷供给所需。贞观二十二年(648)冬十月,大慈恩寺建成,玄奘又搬入此寺主持翻译工作。此后,玄奘又移至西明寺、王华宫等处译经。

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华宫得病,他对参加译经的同道及门人说:“无常已至,我将在此地离世,你们还有什么疑问请赶快提出来。”时年玄奘仅65岁,旁人都感到惊奇,不信他的话。玄奘命人将他平生所译经论名录宣读一遍,又令旁人称念“南无弥勒佛”,助他往生弥勒净土。二月初五中夜时分,玄奘对弟子说:“我已得往生。”言罢气绝,便圆寂了。玄奘遗骨埋葬在西安兴教寺。

玄奘是位十分勤奋、责任心极强的人,他在回国后不久马上就投入了译经工作。二十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总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主要有《大般若经》、《大菩萨藏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和《俱舍论》等,并把西行路途中的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

由于玄奘一生忙于译经事业,无暇撰述有关理论著作,直接反映他思想的文字很少。但由于他系统地译介了瑜伽学派的著作,从而为建立法相宗的理论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而由玄奘辑译的以法护为主,糅合印度瑜伽学十家之说的《成唯识论》,乃是后世唯识学者所依的不可或缺的经典。至于他在翻译上的成就,及在译经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总结出的理论,使中国翻译史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玄奘门下人才济济,尤以神昉、嘉尚、普光、窥基最为著名,世称“奘门四哲”。其中发扬光大玄奘之学贡献最大者当推窥基。另有日僧道昭于653年入唐,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开出日本法相宗[1]

小说《西游记》中讲的唐僧是一个吃斋念佛的僧人,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经过千辛万苦取得真经的故事。影视作品中唐僧的形象,亦是从小说中改变而来的。

唐僧是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与其说唐僧是个师傅,倒不如说他是个地道的领导者。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思想。至于唐僧虽然经历诸多磨难而总能化险为夷,一则唐僧是金禅子转世,有佛祖如来和观世音菩萨的庇佑;二则唐僧能够领导好他的三个高徒,能让他们臣服于自己,告状搬来观世音菩萨或是念那紧箍咒,让徒弟们望而生畏。

斗战胜佛——孙悟空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中国神话传说中人物。小说《西游记》中记载:孙悟空原是由补天奇石孕育而生的混世四猴之一灵明石猴。孙悟空出生后不久,就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后成为众猴之王,群猴称之为“美猴王”。后来拜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法号悟空,学会了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定海神针)从东海龙宫抢得,能大能小,随心变化,小到绣花针塞入耳朵,大到顶天立地,上伸可到三十三重天,下伸可以至十八层地狱;身穿一副锁子黄金甲,头戴一顶凤翅紫金冠,足踏一双藕丝步云履,这身披挂亦是从龙宫得来;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

斗战胜佛

孙悟空第一次到天界时所封官职——弼马温。后来因为感觉受骗反下天庭,回到花果山中,自封齐天大圣,迫使天庭承认该封号。后大闹天宫,搅乱王母娘娘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万年金丹,打败十万天兵天将,又自不量力地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

五百年后,孙悟空被唐僧救出,号行者,故又称孙行者。经观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还被观世音菩萨赐有三根神奇的毫毛在脖子后面,可化万物,一路上保护唐僧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净坛使者——猪八戒

《西游记》中猪刚鬣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唐僧因此给他起了个别号,叫做“八戒”。五荤三厌,属宗教戒条,信徒不准食用。五荤,即五辛,指佛教禁食的五种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蒜、兴渠(形似萝卜味如蒜)、慈葱、茗葱。三厌,指道教禁食的雁、狗、乌龟三种动物。道教认为“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扈主之谊,乌龟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涌幢小品》)。厌,在此是不忍食之意。这五荤三厌是佛道二教的混合戒条,佛教的“八戒”实际指“八斋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佛教戒律还有很多。猪悟能虽称“八戒”,但他始终“戒”得不彻底,也不情愿。唐僧给八戒取的名字是有一定含义的。

净坛使者(www.xing528.com)

《西游记》中没有写猪八戒的师傅,但猜测猪八戒的师傅是道教祖师。猪八戒的职位是天蓬元帅,统帅十万天河水军,这么高的职位,他的师傅就算不是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应该也是道德真君这一等级的人了。为什么说猪八戒的师傅可能是道教祖师,这是因为他的法术,天罡三十六变。从孙悟空学艺可以看出,天罡地煞变化乃是道教神通(菩提祖师就是道教地仙)。所以猪八戒的师傅可能是道教祖师,因为学会这天罡地煞变化之术是可以长生的,不是每个路人都能学到的。

最后说说猪八戒为什么只会三十六变,这可能是因为猪八戒懒,不肯多学,再加上资质有限,所以他只学到了三十六变。三十六变不是说只能变三十六样东西,而是指三十六种形态,简单说,就是动物类,食品类等等类别。猪八戒学艺不精,他后来就变不了很多类别了,只会变些大石头、大树、变个女孩,还得孙悟空帮忙。

猪八戒,因在乌斯藏高老庄上作怪,即蒙菩萨劝善,亏行者收之。跟随唐僧,一路上挑担有力,涉水有功。

金身罗汉——沙悟净

沙悟净,为《西游记》中人物角色,俗称沙和尚、沙僧。原为天宫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因打破了琉璃盏,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吃人为业,危害一方。

后经观音点化,赐法号悟净,一心归佛,同八戒、悟空一同保大唐高僧唐玄奘西天拜佛求经。从电视剧《西游记》里他喊“大师兄”那种厚重的声音和真诚的眼神可以看出来,沙僧外貌丑陋,但是个性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贪恋女色,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虽然个性不鲜明的他戏份不多,但他是《西游记》里不能缺少的人物。因为他在四人中起到平衡作用。如果没有他在取经之路上的协调周旋,互不服气的孙、猪二人的争吵会把那个死板的唐僧折磨到精神分裂!没等妖怪来袭,唐僧就先被两个徒弟气得吐血了!尽管大家把更多注意力投向神通广大的悟空和笨拙搞笑的八戒,但相信一提起沙僧,人们的心里会产生一种平和,发出一声赞叹:诚实憨厚的人是最可爱的!

金身罗汉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
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对攒露白藤,
顶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沙悟净成为唐僧徒弟之后,与师傅、师兄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白龙马一起赴西天取经,经九九八十一难后,功德圆满,被封为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

白马非马。从出身来看,他是雄霸一方的西海龙王之子,其受罚是“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而被父王“告了忤逆”,这一点他和孙悟空的“闹天宫”、唐僧前世金蝉子不敬佛法类似,都是主动的叛逆行为。

在观音收服的众人中,他的任务与孙悟空等人是不同的,其他三人是“做个徒弟”,而他却是“做个脚力”,这个角色便决定了他除了在鹰愁涧与孙悟空斗法和在宝象国斗黄袍怪外,再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了。

但是,正如观音所说:“你想那东土来的凡马,怎历得这万水千山?怎到得那灵山佛地?须是得这个龙马,方才去得。”在过流沙河讨论背唐僧过河时,更是借八戒和悟空之口,指出驮唐僧之难。而白龙马确实是唐僧的忠实承载者,默默地承担起这个艰巨任务,其作用可谓大矣,其功劳可谓高矣。

五圣成真

《西游记》第一百回中,如来佛祖叫唐僧等近前受职。如来道:

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

孙悟空,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抑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

猪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帅。为汝蟠桃会上酗酒戏了仙娥,贬汝下界投胎,身如畜类。幸汝记爱人身,在福陵山云栈洞造孽,喜归大教,入吾沙门,保圣僧在路,却又顽心,色情未泯,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八戒口中嚷道:“他们都成佛,如何把我做个净坛使者?”如来道:“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

沙悟净,汝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白马,汝本是西洋大海广晋龙王之子。因汝违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幸得皈身皈法,皈我沙门,每日家亏你驮负圣僧来西,又亏你驮负圣经去东,亦有功者,加升汝职正果,为八部天龙马。

此时旃檀佛、斗战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俱正果了本位。天龙马亦自归真。诗曰:

一体真如转落尘,合和四相复修身。
五行论色空还寂,百怪虚名总莫论。
正果旃檀皈大觉,完成品职脱沉沦。
经传天下恩光阔,五圣高居不二门。

注:

[1]参见罗颢《佛门谱系》175~17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