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铁木山:第五章过殿,弥勒佛的影响与期待

铁木山:第五章过殿,弥勒佛的影响与期待

时间:2024-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过殿过殿又名天王殿,坐南向北。他将继释迦牟尼佛后在我们这个世界成佛,过去、未来、现在佛,所以被称为三世“弥勒佛”,是著名的未来佛。弥勒下生济世,不但是佛弟子们所祈求的,同时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至于民间将唐末五代的契此和尚视为弥勒菩萨的化身,并将其大肚笑口的形象塑成雕像在弥勒殿中供奉,更反映了世人盼望弥勒早日来到人间的心情。大女名叫妙清,二女名叫妙音,三女名叫妙善。

铁木山:第五章过殿,弥勒佛的影响与期待

第五章 过殿

过殿又名天王殿,坐南向北。面宽11.2米,进深12.3米,建筑面积137.8平方米,为4明柱8暗柱两延榫卯式7檩6大3间硬直活仿清朝建筑。大红柱子,榫卯蓝绿色,墨线小点金,img54钨墨渲紫彩画,属西画画法。内塑17尊佛像。中间坐南向北塑弥勒佛,两侧塑金童、玉女。坐北向南塑千手观音。四大天王站立东西。其中:西侧南塑增长天王,西侧北塑广目天王,东侧南塑多闻天王,东侧北塑持国天王,八大金刚手执兵器坐在东西两侧。

弥勒佛佛教中,弥勒的地位比较特殊。他将继释迦牟尼佛后在我们这个世界成佛,过去、未来、现在佛,所以被称为三世“弥勒佛”,是著名的未来佛。从他目前的品位上来说,主要是兜率天上的菩萨,所以又称之为“弥勒菩萨”。

弥勒佛

弥勒是梵文音译的简称,意为“慈”、“慈氏”。弥勒是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的人,出身于古印度的第一种姓婆罗门家庭。据载,弥勒生下时,相术师曾预言他将来要当“转轮圣王”。国王闻知,惧怕将来自己的政权受到威胁,就想找到弥勒并杀死他。弥勒的父亲为避祸,将弥勒送至其母舅家隐藏起来。后来舅舅还是不放心,就送弥勒到佛陀那里听闻佛法,于是从佛出家

弥勒出家后,依然保持着贵族生活的习惯,被有些人视为“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未断诸漏”(《弥勒菩萨上升经》)的凡夫俗子,从而招来其他弟子的许多非议。其实,这乃是一个历史问题。根据佛经记载,弥勒学佛的资历比释迦牟尼佛还早,释迦佛说:“弥勒发意(即学佛),先我之前四十二劫。”(《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但因弥勒“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法华经·序品》),不如释迦牟尼佛刻苦努力,勇猛精进;另外,弥勒重视慧学,在切身的实践方面也不如释迦牟尼佛用功深入,结果却落在后面了。弥勒出家早、成佛晚的事例说明了学佛重在实践,所有的理论教说都必须落到实处才有意义;另一方面说明觉悟之路是多向的,因人而异,关键还在于各人的根器与因缘,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许多有价值、有深意的思想或行为,往往是在事后才被发现、认识和接受的。

一般认为弥勒没有修行,这只是小乘学者的看法。其实,弥勒有他自己独特的修行之道。弥勒最初发心时,即不杀生,不食众生肉,修习慈心观;他注重慧学,深入法海,是为般若波罗蜜;他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是为忍辱波罗蜜……这些都是大乘学者的行径。总之,弥勒在当时虽不为大多数比丘所理解,数百年后,弥勒的思想最终还是成为佛教中的主流之一。

当然,弥勒生前也有自己的法侣道友,那就是文殊、普贤等大乘菩萨。至于释迦牟尼佛,对弥勒更是特别的器重,他将未来的佛教事业托付给弥勒,授记弥勒在五十六亿万年后下生人间,在儴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龙华菩提树下证道成佛,先后三次演说妙法,化度众生数百亿,被称为“弥勒三会”。那时的世界和平幸福、平等自由,要比“五浊恶世”清净得多。

弥勒现在欲界第四天兜率内院讲经说法,为学人决疑,那里聚集了许多道友,将来也随弥勒一起下生人间,开展佛教事业。根据佛经记载,兜率内院清净庄严,殊胜妙乐。那里的众生因有弥勒及诸大士的点化,法喜充满,道业日进,将不再受轮回之苦。所以兜率内院又被称为“弥勒净土”。

印度对于弥勒的信仰,主要是在大乘佛教时期,如无著从弥勒处听闻大乘妙义,研习《瑜伽师地论》,开创了大乘瑜伽学派。在中国,弥勒信仰至少在两晋时期就开始流行,如一代高僧道安法师就是弥勒净土的提创者。以后,随着西方弥陀净土信仰的不断盛行,弥勒净土信仰趋弱。但因为弥勒净土在诸多佛国中离人间最近,且将来弥勒又要到人间来成佛利生,历史上那些禀持菩萨精神的大德高僧,有不少一生志求往生弥勒净土者,著名者如唐代的玄奘法师、近代的太虚大师等。

弥勒信仰的意义在于建设人间净土,它透视出人类美好世界的向往。弥勒下生济世,不但是佛弟子们所祈求的,同时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至于民间将唐末五代的契此和尚视为弥勒菩萨的化身,并将其大肚笑口的形象塑成雕像在弥勒殿中供奉,更反映了世人盼望弥勒早日来到人间的心情。在这里,弥勒的佛像是以现在佛来朔造的。总之,提倡人间佛教,应多注意发扬弥勒思想。

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又称“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密教的六观音之一。[1]佛教认为,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不尽相同,因此,就应有众多的无边法力和智慧去度济众生。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讲《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时,为利益一切众生,“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具足,”“发誓愿已,应时身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变现出如意宝珠、日精摩尼宝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杨柳枝手等。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音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在佛教看来,只要虔诚地信奉千手观音,就有“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大好处。

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为观音部果德之尊。“千”为无量及圆满之义。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无量广大,遍护众生;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圆满无碍,遍观世间。根据《陀罗尼经》云:千手千眼观世音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随众生之机,相应五部五种法,而满足一切愿求。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来历,佛经中有多种记载。但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还是妙善公主救父成正果的故事。

相传,在西晋时期有个妙庄国,国王叫妙庄王。他性格暴躁,体力强悍,经常依仗武力侵略别国。经常滥杀无辜,令人畏惧。在国内,莫说百姓,连文武大臣见了他也浑身发抖,生怕有啥过失而招来杀身之祸。

妙庄王掌权多年,妻妾成群,就是没有生下儿子,只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名叫妙清,二女名叫妙音,三女名叫妙善。这妙善公主,自出生以后,便与众不同,降生时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同时七彩祥光闪烁,遍布宫中。她自小聪颖,具有超常见识。

一天,姐妹三人在后花园散心。妙清说:“咱们生长在王宫,生活幸福,无忧无虑,但不知将来能否长久?”妙音说:“大姐想的倒美,哪有不散的筵席?将来出嫁,离开王宫,就难有这样的舒心日子!”二人对未来生活热烈谈论,惟有妙善公主在一旁赏花,一言不发。两位姐姐便问她,对人生有何看法。妙善说:“人生富贵荣华,如过眼烟云。我的平生愿望是到深山净地修行,修得正果,解救人间众生之苦。”

时间飞快,转眼三位公主相继长大。大公主妙清和二公主妙音先后招了驸马。妙庄王要为三公主妙善招赘东床快婿,谁知妙善公主死活不肯,一再苦苦哀求父王,允许自己出家修行。妙庄王的金口玉言,举国上下,还从未有人抗旨不遵!国王大怒,将妙善公主囚禁于后花园中,直到悔过答应后才能自由。

妙善公主被囚禁于后花园,一点儿也不觉得委屈,在这清净的园林中,正好乘此机会修行悟道。

再说妙庄王虽然一怒之下将三女儿囚禁于后花园,但毕竟是亲生女儿,心中总有些不忍。再加上王后时常解劝,时间一长,怒火渐渐平息,允许王后前去看望。有时自己也亲自到花园说好话,希望能劝她回心转意。怎奈妙善修行专心致志,日益精进,信念坚定,谁劝也不回头。妙庄王也束手无策。

一天,妙庄王来到后花园,妙善公主说:“父王,王宫不是长久修行之地,请父王让我到寺院修行吧。”

“王城中名寺院数座,你想去那个寺院?”

“王城中嘈吵喧闹,并不是修行的理想场所。”

“你想去什么地方?”

“远离王城的龙树山中,有座白雀寺,那里山清水秀,幽雅清静,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

妙庄王一听,心中不快。但妙善坚持要去,倒不如将计就计,先让她去受些清苦,若受不了清贫之苦,自然就会回头。再让寺中住持多多劝说,有可能回心转意。于是,答应了妙善的要求。

白雀寺住持僧遵从妙庄王旨意,劝解妙善公主。因此,当公主来到寺院,就施加压力,说:“公主啊,你别一时心血来潮,以为出家清闲自在,实际清苦无比。佛门之中,四姓平等,没有贵贱之分。尽管你是金枝玉叶,既来出家修行,就要受寺院管束,听住持差遣。新入佛门,先做杂事苦差,决不照顾。请你三思,若后悔,即可回宫。”

“既然前来出家修道,早已深思熟虑,决不反悔。至于受苦受累,我心甘情愿。干各种杂役,任凭差遣,毫无怨言。”

“好吧,从明天起,你去伙房干活。每天早起担水烧火。寺中众僧一切用水,你要供足,不可欠缺。如有差池,按照寺规,严加责罚,决不姑息!”

从此,妙善在白雀寺中烧火砍柴,担水扫地,各种杂活,样样都干,受苦受累,咬牙坚持。数月之后,白嫩的皮肤晒黑了,柔软的嫩手粗糙了。但妙善毫无怨言,忍辱负重,从不偷懒。稍有空闲,就静心打坐,诵经修行。

妙善修行的诚心,感动了众天神。天龙八部,护寺伽蓝,诸海龙王,六丁六甲等纷纷前来相助。他们有的担水,有的扫地,有的砍柴,有的烧火做饭。以便省出时间,让妙善修行。住持一看,神灵相助,苦累压不倒妙善,只好如实向妙庄王禀报:让妙善回心转意他也无能为力。

妙庄王见三女儿回头无望,大发雷霆。令一大将带领兵马,将白雀寺团团围定,要放火焚烧。寺中众僧尼吓得胆战心惊,魂飞魄散。妙善见自己连累了众僧尼,非常内疚。这时大火四起,要毁寺院。妙善忙咬破手指,向天喷血,求助天神灭火。一霎时,只见乌云翻滚,冷风嗖嗖。红雨从天而降,浇灭连天大火,保住了寺院和众僧尼。

烧寺不成,妙庄王怒火满腔,下令将妙善捆绑,押进刑场的断头台上,以抗旨不孝忤逆罪论处。若是别人,十个头都已落地。妙庄王只是想吓唬她,让她回头,并让王后来劝女儿。谁知妙善意志坚定,决不回头!妙庄王只好下令将女儿囚入冷宫,并派人轮流劝解。然而妙善并不屈服,对众人说:“要杀便杀,我决不改初衷!”(www.xing528.com)

妙庄王听后恼羞成怒,下令真的将妙善立即处死!

妙善二次押进刑场,刽子手正欲行刑,只见一道红光罩住妙善,于是刀枪不入,无法行刑。妙庄王又下令用红绫将妙善绞死。正在危难之中,忽然窜出一只斑斓猛虎,吼声如雷。刽子手和兵丁吓得抱头逃窜。猛虎驮起妙善公主,向深山密林中跑去。

妙善被猛虎救出后,来到深山松林中,过了片刻,才苏醒了。见自己躺在松树下,回忆道:“我绑在刑场,被刽子手砍头,魂游地府,怎么会来到这里?”正在疑惑不解之中,只见一朵五彩祥云落在面前。云中站着一个相貌不凡的人向妙善施礼问候。妙善慌忙起身答礼。只听那人说:“我是释迦牟尼,特来为你指引迷津。”

妙善见到佛祖,喜不自禁,忙顶礼膜拜。释迦牟尼说:“南海之中有一宝岛,名叫普陀,是你修道的去处。我让龙王为你化一莲台,助你渡海前去。”于是妙善乘莲花台来到南海普陀山,在此地修行九年获得正果,号为观世音。

这时,妙庄王身患重病,请来好多医术高明的医生,也难治好。病情严重,已奄奄一息。有个道行很高的老和尚来探望妙庄王,并为他诊病。听了脉搏之后,说:“陛下,老衲可医好你的病,只用两味药,但非常重要,是起死回生的关键。不知陛下能否找到?”

“什么贵重药我也能弄来。请讲药名。”

“要用陛下亲骨肉的手和眼煮好服下,才能医好病,其他药物一概不起作用。”

只有女儿才是自己的亲骨肉。妙庄王立即叫来大女儿妙清,二女儿妙音,要她们献出手、眼来挽救自己的生命。可姐妹俩互相推诿,谁也不愿做出牺牲,献出手眼。妙庄王气得发抖,长叹一声:“唉,看来只有等死了!”

老和尚献策说:“陛下切莫绝望,听说南海普陀山有修成正果的观世音仙长,若去求她,定有生的希望。”

妙庄王立即派使者到普陀山请来了观世音,即妙善公主。

妙善来到王宫,自己挖出眼珠,让人砍下双手煮好后,让妙庄王服用。几天后,国王大病痊愈,恢复如初。但看到观世音仙长眼瞎手残,十分痛心,便摆上香案供品,乞求佛神,让仙长再生出手眼。妙善的大孝行为感动了释迦牟尼,便道:“你这大孝子,舍一只眼、一只手,我就还你一千只眼、一千只手。”片刻工夫,观世音仙长果然长出了手眼。并越长越多,生出了一千只手,一千只眼。妙善已修成菩萨行,成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这时,观世音仙长作了自我介绍。妙庄王如梦初醒,回想过去对妙善赶尽杀绝的所作所为,十分羞愧。现在多亏妙善大慈大悲,不计前嫌,救了自己,还是三女儿好。妙善便劝父王皈依佛门,修德行善,妙庄王高兴地答应了。为感谢妙善用手、眼救活自己,妙庄王命人在普陀山修造寺院,塑画观世音“全手全眼”像。但宦官却听错了,传旨为塑“千手千眼”像[2]

四大天王

据佛经讲,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方世界,即居于须弥山四方的东胜神洲、南赡部洲(中国在此洲)、西牛贺洲和北俱罗洲。故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他们的名称和形象分别为:

东方持国天王,叫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持国”的意思是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是主乐神,所以手持琵琶,代表他要用音乐感化众生,皈依佛教。

东方持国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叫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增长”的意思是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他手持宝剑,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广目天王,叫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上缠绕一龙。“广目”的意思是能用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众生。他为群龙领袖,所以手缠一龙,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就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

西方广目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叫毗沙门,身绿色,穿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多闻”比喻他的福、德之名闻于四方。他手持宝伞、神鼠,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众生财产。

北方天王毗沙门在四天王中名声最大。他本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叫施财天,是个大财神爷,信徒颇众。传说在天宝年间,他帮助唐朝军队打败了蕃兵,所以唐宋时,在城楼、军营中皆建有天王庙、天王堂,供奉北方天王。甚至在军旗上也绘有他的尊容,以振军威,成了军队的保护神。后来出现的中国式的托塔李天王,即由毗沙门演变而成。

四大天王传入中国后被彻底汉化。在《封神演义》中,子牙奉元始天尊玉符、金敕之命:“引魔家四将上坛受封”。“今特敕封尔为四大天王之职。辅弼西方教典,立地水火风之相;护国安民,掌风调雨顺之权。永修厥职,毋忝新纶”。俨然是一副中国武将的打扮,他们站在天王殿里,威风凛凛,煞气腾腾。

持国天王魔礼寿,掌碧玉琵琶一面,职风;

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调;

广目天王魔礼红,掌紫金龙花狐貂,职雨;

多闻天王魔礼海,掌管混元珍珠伞,职顺;

合起来即“风调雨顺”,寓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四大天王在佛教中还有教学和教育的说法。四大天王手上拿着法器,这法器也是表法教育的。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着琵琶,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过急,要知道“中道”,不能过及也不能不及;像弹琴一样,琴弦松了,弹不了,紧了就断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就是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能不及,事情才能圆满。南方增长天王,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拿着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都是一样的意思,代表变化。我们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在现实社会中,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变化多端,一定要看清楚,才能够从容应付。龙表的就是这个意思。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着一把伞,伞是遮盖千变万化的世界,种种染污,要防止,不要被染污。所以广学多闻的同时,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要不受染污。要对现实社会能够完全理解,才有智慧、能力,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方法,来应付、处理,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注:

[1]基于修行和传授方式的不同,大乘佛教分为显教和密教两大派别。显教的六观音是大悲观音、大慈观音、狮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密教的六观音是: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

[2]参见陈钰、何家蓉《敦煌画故事大观》第3窟第4~8页,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陆世泰,中国艺术学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金石篆刻研究院研究员,兰州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