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铁木山:历史渊源与毁灭性打击

铁木山:历史渊源与毁灭性打击

时间:2024-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历史渊源铁木山亦称香林山,宋代时称铁毛山,后称为铁木山。追本溯源,铁木山亦称铁木关,这是元代以后的名字。宋元时期称之为会宁关,明清时期亦称铁木关。此外,尚有三清殿、子孙宫等庙。此一战役,明军俘元郯王、元齐王及元国公、平章等王公官吏1800余人,战俘战死将校士卒8万余人,战马1万多匹,战获牛马骡杂畜万数,给铁木儿以毁灭性打击。

铁木山:历史渊源与毁灭性打击

第二章 历史渊源

铁木山亦称香林山,宋代时称铁毛山,后称为铁木山。“香林”者,古人以为“山多香木”,原是“漫山草木药材溢香”。“铁木”缘何而名,一说“元相帖木儿封地”;二说“元宰臣帖木儿游牧于此”;三说“元将铁木耳死节处”;四说“山中林木荫翳,色墨如铁”等,众说纷纭。

追本溯源,铁木山亦称铁木关,这是元代以后的名字。考《宋史·地理志》,名曰会宁关,为宋代会州所辖十一关、寨、城、堡之一,今会宁关川或以关治名也。宋元以前名颠耳关,“颠耳”如果是吐蕃语,则颠耳关的名字起于唐代;如为西夏语,则颠耳关是李元昊取得陇右之后西夏人的名字。宋元时期称之为会宁关,明清时期亦称铁木关。铁木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为靖远、定西两县要道,自古以来属战略要冲。青石峡俗呼黑石峡,自会宁马家堡至定西石峡湾,峡西为中山梁,峡东为铁木山[1]

民国三十四年靖远县县长郝遇林、甘肃省参议会副议长范振绪总纂的《靖远新县志》记载:“考《宋史》会宁关,一名颠耳关,元符元年建筑,赐名通会,未几又改今名,属秦风路。东至泾原路元和市(今马家堡)七里,西至熙河路定远城分界五十里,南至熙河路平西寨(今石峡湾)四十里,北至黄河南岸古烽台一百余里(会宁关,旧名颠耳关,此指会宁县境铁木关,亦名通会)。”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旧《会宁县志》记载:“帖木山,在北百里。元相帖木儿封地,故名”。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知县毕光尧[2]纂修《会宁县志》中记载:“会宁关,在县北。本名‘颠耳’,宋元符中赐名‘通会’,寻改‘会宁’今属靖远。”

民国二十七年邑进士刘庆笃[3],举人张济川[4]编撰的《会宁县志续编》对铁木山及有关遗迹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卷之一载:铁木山,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高约四里,长约二百余里。为马衔山支脉。由皋兰县磨石沟入境,至县西北乡关川里而止。上有铁木将军庙,颇灵应,明洪武十九年重建。

卷之二载:香林寺,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铁木山。元大德四年岁在庚子开山,有观音梵殿一所三楹。明洪武十九年丙寅重建。嘉靖二十七年又重修。清代重修不一而止。正殿两旁有东西朝楼,供奉铁木将军,颇著灵异。此外,尚有三清殿、子孙宫等庙。山多香木故名。每岁六月十九日进香者络绎于道(有香火地亩数未详)。

卷之十三载:铁木山铁钟二口。考:铁木山在县西北乡,距城百二十里,上有铁钟大小各一。大钟在观音殿钟楼,高四尺,周八尺,明嘉靖三十四年六月造。小钟在正殿,高二尺五寸,周五尺,明万历二十四年六月功德主张保、胡文等募造,住持道人马会儒。大钟正面有序文一段,采录于下。文云:“大明国陕西巩昌府安、会二县两峡中名曰铁木山,有观音梵殿一所,三间。系元朝泰德四年岁次庚子开山,明朝洪武十九年丙寅重修。先朝至今,累次改修。今于嘉靖三十四年岁次乙卯重修钟楼一间,铸大钟一口、磬一口、香炉一口、醮炉一座。四方乡老等启取神湫,果蒙圣水。发心功德主田用、胡将、田九等募化鼓造。”

卷之十六载:铁木山,观《明史》,元将扩廓帖木儿率兵由甘肃入寇,闻陕西郡邑皆降,遂攻兰州,指挥韩温固守,不下;太傅徐达讨之,战于定西。《通鉴辑览》:“明洪武三年四月,徐达大破元将库库特穆尔于沈儿峪。”(注:“沈儿峪在今安定县车道岘南。”)查“库库特穆尔”即“扩廓帖木儿”之转音,沈儿峪与此山相毗连。库库特穆尔,小字王保保,战败后,仅挟妻子渡黄河,遁走和林;亲王、国公以下文武官僚死者千八百余人,士卒八万。王保保屡寇北边,终不降明。卒后,明太祖叹曰:“王保保,真天下奇男子也!”土人以其常战败于此,念其生为忠臣,死为神圣,称为“铁木将军”,因奉祀于此山,山以是得名,理固宜也。蒙窃有疑焉:尝见将军塑像类《西游记》之孙行者,不知何据?但灵应昭著,谒请驱邪者接踵。或云:沈儿峪之战,明将孙兴祖阵亡,太祖悼之,追封燕山侯。土人悯其忠,祀于此因其孙姓侯爵,故塑若齐天大圣云。未知孰是。附识于此,以俟再考。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大举北进,扩廓铁木儿(汉名王保保,智勇双全,军纪严明,爱护士卒,同情百姓,威望甚高)为元朝河南王,总天下元兵,败走甘肃驻沈儿峪。洪武二年,攻兰州不克。洪武三年正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北大将军,再次率西路军出西安潼关,直趋定西,以攻击王保保。四月,徐达率师至安定,王保保与徐达军隔涧对峙。徐达亲临前线督战,铁木儿领兵迎战,力挽狂澜,浴血抵抗,宁死不降。明军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士气颇旺,战斗力极强,其势锐不可挡,元兵远远不及。不几个回合,元兵溃散,阵地失守,只得分兵数路,向北撤退。铁木儿率部急退七十余里,暂时摆脱追兵。在一个较为宽敞的河坡上,铁木儿登上高台(今定西鲁家沟将台),燃起篝火竖起大旗,各路散失人马,争相望火而至。铁木儿挺立台上点将发令,聚拢兵纪,鼓动士气,重振元兵雄风,“将台”以是得名也。(www.xing528.com)

将台聚兵后,铁木儿率军继续北撤,行至一险要峡口,他一面令先头部队探路,一面令其余部队就地休整,饲喂战马,到河边饮水,当最后一匹马喝足后,河水也被喝干。此地便被命名为“马够喝”,后人讹传为“马沟河”。

俗语说,兵败如山倒。明军一鼓作气,紧追不舍,铁木儿沿青石峡边战边撤,最后被围困于颠耳关大山,明军与元兵刀对刀,箭对箭,展开了一场生死阵地大决战。喊杀声,格斗声,马嘶声,响彻山谷。或许是天意,或许是元朝气数己尽,明军愈战愈强,元兵屡战屡败,霎时间,元兵尸横遍地,溃不成军。此一战役,明军俘元郯王、元齐王及元国公、平章等王公官吏1800余人,战俘战死将校士卒8万余人,战马1万多匹,战获牛马骡杂畜万数,给铁木儿以毁灭性打击。铁木儿见大势己去,突出重围,率残部兵力数十万,急溃退出关川速渡黄河逃归蒙古和林。途中,相当部分兵力散居于松山周围,即今景泰西部屏障昌岭山、小松山、寿鹿山向东岐出的米家山一带。卒后,明太祖叹曰:“王保保,真天下奇男子也!”赐“元末孤忠”。为纪念这位忠诚良将,当地民众于明洪武十九年在颠耳关大山建起铁木将军庙,塑修金身,视为方神,朝夕香火祭祀。至此,亦将此山改名为铁木山。[5]

铁木山寺庙初建于元大德四年(公元一千三百年),当时仅有一观音梵殿。明洪武、清万历诸朝累次增修。清代重修虽不一而止,然所成就多毁于同治烽烟。光绪年间中,有道士阎永乐自通渭来到铁木山。住持此山,协同会首,艰难起复,他励志勤劳,一心一意,积极宣传,亲手修设,庙宇遍山,香火极盛。他功高山务,后以百有八岁跌坐仙游,可谓终得善果。今日麓塔暮,就是为纪念他千秋寓所而建。[6]延及民国,嗣续扩修,规模更大,盛极一时。“文革”时期,许多庙宇被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地群众发心重建,四方善士见闻随喜,积极响应。经过二十年的修建,基本恢复原貌,原有二十四座建筑,如数光复。寺中山门、献殿、大殿之部分构件,老君洞、白云洞、三宵殿之砖刻嵌墙,皆系前朝旧物。三官殿前的明代影壁,磨砖浮雕“琴高乘鲤”图,写形传神,刀法精工,堪称山中瑰宝。香林山石虎寺于一九八八年七月一日被会宁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题山名门额“铁木山”。

注:

[1]参见《靖远旧志集校》,第440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2]毕光尧,字慕唐,湖南善化人,甲戌进士。六年到任,七年调署宁夏宁朔,九年回任,十年补敦煌,以亲老引疾归里。参见《会宁旧志集注》,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3]刘庆笃(1870—1936),字吉甫,县城东关人,13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三甲第70名进士,即授内阁中书。未几父丧居家,不久主讲平凉柳湖书院,后仍供职京师,旋考京察(对京官的全面考核)一等,任小军机,继升军机章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六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光绪西逃,护驾至西安;议和后又护驾返京,钦赐二品衔,任外务部兼行内阁承宣厅佥事。民国建立,受荐以甘肃代表身份赴上海公议国事。博览群书,擅长诗赋,一生著作颇丰,仅诗词有《镜仁堂诗抄》5集,今无存。书法有较高造诣,善写馆阁体,凡有求者即书赠予;金石雕刻丹青彩画,音乐琴弹亦上乘。在京与梅兰芳结为知音,回会宁后常通函札,并受其资助,曾作《题梅兰芳玉照》词(见第五十八章)为谢。民国3年(1914年),回归故里。12年(1923年)主编撰修《会宁县志》。18年(1929年),会宁荒旱,地方不宁,暂居兰州,省政府聘为高等顾问,参与订正了《甘肃通志》稿。生性耿直,不慕荣利。民国25年(1936年)9月,因喉疾在兰州逝世,归葬县城北五里玉皇冠。参见《会宁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5页。

[4]张济川(1870—1940),字子舟,号云舫,又号桃花山人,县城北街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举人。授四川候补盐场大使。民国建立,历任会宁县临时议会副议长,劝学所所长,教育局局长,会宁高等小学校长、教员等职。在会宁任教20多年,主教国文,为适应新教育,曾在兰州速成师范学校学习一年。当时凡读儒书转向新学者,皆受其教泽,有兄弟、父子、叔侄以至祖孙三代均由其授业者。他常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民国18年(1929年),会宁大旱,灾荒严重,他主持赈务救灾,体恤饥民。时甘肃省赈务会拨银洋5000元,由他负责砌筑西河护岸,以工代赈。民国12年(1923年)、19年(1930年)、26年(1937年)三次参与编修《会宁县志》,分别任编辑、纂辑、总纂。民国29年(1940年)病逝家中,葬县城东山。参见《会宁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7页。

[5]参见《古今白银·史话卷·白银近现代史话》第三十八章,康正芳、杜守琴、王仁撰,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参见《会宁县志》第十九篇艺文第二章艺文辑存《阎真人墓志》第712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