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中寻找科技与经济接轨的最佳途径
党的十四大总结了十四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这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将科学技术引入生产过程,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动力,对指导我省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名次在全国多年徘徊在第25位左右,而科技实力却在全国处于第9位,每万人拥有专业科技人员数在全国名列第14位。如何使这种两极终端的状态发生碰撞,促使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现代化建设发生新的转机,彻底摆脱贫困和落后,是一个长期困扰经济发展,为许多人致力研究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让我们追寻改革开放走过的轨迹,去认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现状和问题,去揭示改革实践与探索的有益启示,去寻找“依靠”与“面向”的理想模式和最佳途径。
一、现状和问题
甘肃省境内科研机构林立,人才云集,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全民所有制科研机构248个,独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135个,民办科研机构520个,共拥有各类科技和教学人员32万人,按人口平均计,全省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97.23人,高出全国平均数22.53人。三年前国家科委委托江苏省科委和东南大学对全国各省、市、区的科技能力进行过一次综合评价,甘肃位居第9位。但是,由于没有完全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运行机制,经济建设还没有真正转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尽管自1985年以来,全省有139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37项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每年通过正式鉴定的科技成果达500多项,但是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竟不到15%,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只占30%左右。为什么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步履如此缓慢?科研、开发、生产之间的沟通如此艰难?我们先从号称我省五路科技大军的现状分析入手吧!
第一路是“国家”队,即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各部、委属科研机构。目前共有独立的和非独立的自然科学研究开发机构73所,占全省总机构数的29%;科研人员1.9万人,占全省科研单位总人数的65.5%;其中科学家、工程师8535人,占全省科研单位科学家、工程师总数的74%。可以看出这路大军实力雄厚,人才济济,是我省科研力量的大头。但是,一来他们主要承担的是国家和部委下达的科研计划,无力顾及省上的科研任务;二来相当一部分院所是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与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开发研究贴得不紧。就拿中科院兰州分院来说,有88个研究室,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先进的实验装置、电子计算机技术、高精度分析测试手段和丰富的文献情报资料等现代化技术条件。但他们的学科特色是以资源环境研究为主体,以重离子核物理和材料化学研究为两翼的。尽管近几年分流出一批人员进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与大中企业联合搞开发,但从总体上仍然没有完全启动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功能。
第二路是“企业”队,即厂矿企业所属科研机构。全省共有59所,其中中央部委企业所属35所,省属企业所属24所,占全省总机构数的24%;现有科技人员7029人,占全省总数的24%;其中工程师,科学家有2320人,占全省总数的20%。这路大军集中在中央部委企业和国营大型企业,主要任务是本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更新、改造,对省属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技术辐射和行业扶持很差。“双带整推”战略在全省才开始实施,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科技力量仍然十分薄弱,全省乡镇企业150万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29%。
|1991年9月,省委书记顾金池带领考察团赴吉化学习,顺访吉林、辽宁
第三路是“大学”队,即大专院校所属科研机构。全省共有22所,占总机构数的9%;有科研人员418人,占总人数的1.6%;其中科学家、工程师329人,占总数的3%。这路大军主要集中在部属院校,长期以来受传统封闭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科研项目局限在实验室里,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科研成果不多,搞科技开发和经营科技实体的力量很弱。加之本省经济发展较慢,消化能力不强,有些成果就地转化不够,流入沿海发达省市。
|1996年10月,在甘肃省太阳能研究所调研
第四路是“地方”队,即省属科研机构。全省共有116个科研所,其中独立机构93所,非独立机构23所,占全省总机构数的47%;科技人员有7876人,占总人数的26%;其中科学家、工程师有2710人,占总数的24%。这路大军主要从事开发性的研究项目,是我省经济发展的直接依靠力量。省属开发研究机构,削减事业费的改革已全部到位,初步改变了科研院所吃国家大锅饭的状况,科研人员开始注重开发应用课题的研究,克服成果只是样品、展品的观念,出现了一批冲出科研院所大墙,面向经济主战场,创办科工贸实体和与企业联合搞开发的好典型。但是从总体上看,转轨变型的任务尚未完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条件差、设备陈旧、技术力量弱、人员老化、缺少中试手段、现有成果转化率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形不成主导产品和行业中心,没有多少技术优势。这类所大约占省属科研机构的二分之一,一些所能否生存下去都成问题。
第五路是“民办”队,即民办科技机构和科技实体。这路大军从1984年创办,当时只有3个民办科研所,目前全省已发展到520所,专兼职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产值达2亿元。民办科技不要国家拨款,不端铁饭碗,自筹资金,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由竞争,自我约束。这种全新的机制,真正实现了政企分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富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省社会主义全民科技和经济的重要补充。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与原单位的产权、利益关系划分不清,人员、合同、分配等方面缺乏严格制度;二是积累少,分配多,不求大发展,只求保小康,削弱了企业的发展实力;三是规模小,底子薄,技术优势不强,难以形成拳头产品和学科特色。
二、原因分析
分析现状,可以看到,忽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导致科技与经济长期脱节,造成大批优秀科技成果积压和传统产业落后并存状况的原因尽管有多种多样,但从体制和机制上分析,主要原因和突出问题是:
l.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厂矿企业、经济部门缺乏主动依靠科技进步的压力和动力。计划体制下企业的产品生产、原材料供应、产品销路都由国家统一配置、统一安排,不受市场的影响和支配。产品几十年一贯制,没有对科技的需求和渴望。转换经营机制以来,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变,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加之一些企业领导实际存在的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的观念,不少企业满足于维持生存的状况,对涉及企业长远利益和增强后劲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考虑不够,企业缺乏依靠科技的压力和动力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只有在市场规律和优胜劣汰市场竞争机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才会有开发新产品、优质产品的愿望,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以较少成本获得更多经济效益。(www.xing528.com)
2.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计划的制订、管理、评价方式都带有较深的“行政命令”痕迹,主观随意性较大。计划体制下,政府科技主管部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安排、管理和评价科技项目和计划,科技项目和计划的确定,不是直接从生产急需和市场经济竞争中去进行科学的筛选,而是行政部门提出原则性意见,各部门据此申报项目,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和综合平衡后决定的。往往容易造成与经济建设实际需要脱节,特别是一些与生产关系密切的科技攻关、成果推广和星火计划等。如果制定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不仅阻碍科技成果的转化,而且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使科技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当然,一些涉及国民经济重大的、综合性的、为今后长远发展服务的科研任务,仍然应当由政府运用计划机制予以安排。
3.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院所习惯于国家包揽的生存环境,缺乏主动进入经济、走向市场的生机和活力。长期以来科研院所靠国家养,科研设备靠国家投资添,科研项目靠国家下达。1985年以来,尽管实行了削减事业费,推动科研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等改革,但科研院所内部改革以及整个改革的大环境还没跟上,实施每一项大的改革举措总是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依赖国家的积习一时很难转变。主动走向市场找课题、找项目、求生存、求发展的院所占的比重不大,相当一部分院所和科技人员仍然习惯于过去的模式,面向和服务的思想、市场观念、竞争意识都不强,真正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4.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全社会对科技成果也是商品的意识比较淡薄,科技成果、知识产品不值钱。改革开放以来,技术成果商品化的观念已开始被认识和接受,但对技术成果商品价值的认识差距仍然很大。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科技提供无偿服务都欢迎,要求有偿服务,收取技术转让、成果推广等合理费用就很不习惯,难以接受。同时也受经济基础和实力的限制,城乡普遍存在对科技成果消化、吸收能力弱,对有偿服务承受能力差的问题,致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受到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和农业科技人员在田头分享丰收的喜悦
三、探索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级党政部门和科技战线的同志们认真贯彻执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和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围绕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动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积极性,进入经济主战场,开发技术市场,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科工贸实体和第三产业,实施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工程,为甘肃经济建设和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科技工作的机构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是科技改革和发展的最好时期,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全省各级政府和经济部门都在积极调整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目标,为科技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全省科技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把观念形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推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可喜局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90年代是科技和经济接轨,产生重大效益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前一年完成“八五”计划,提前三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使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全省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上述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90年代科技的发展,取决于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否起到第一位的变革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重大任务,尤其需要全社会提高科技意识,多方面增加科技投入,真正依靠科技进步。”这表明,主动走向市场,进入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是90年代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主题。市场经济强烈地呼唤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只有在向市场机制的转换中才能找到自我发展的立足点。90年代实现我省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主要对策是:
1.市场牵引。以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科技进步,从根本上解决了科技进步的动力问题和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机制问题。市场经济带来竞争。在竞争中,科学技术的竞争有决定性的作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企业,必然要尽可能地增加对科技的投入,采用更先进的科研成果。科技工作要为市场经济服务,就必须进入市场,到市场中去找课题、找任务,到市场中去转让技术,实现科技力量的合理配置,体现科学技术的价值,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在市场体制的牵引下,首先要使科技结构配置适应经济活动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把科技人才资源配置到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环节中去,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其次要把科技成果推向市场,使科技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要抓紧建设从省到地县的技术市场,放手让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类企业和农村科技经济合作组织进入市场,让各种技术要素、人才、成果、产品在市场上有机结合,形成固定的、开放的、实际有效的技术市场。第三要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息反应灵敏的优点,改善和加强科技政策、科技法规、科技计划等宏观调控措施,建立健全的经济信息体系。
2.机制转换。科研院所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全新机制,在市场中找课题、找项目、找任务。科研成果要经得起市场的挑战,在市场竞争中检验。科研院所应当变成有独立法人资格,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开发中心、主导产业和行业中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实现科技体制和机制的转轨变型。进一步放活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推动科技开发、科技服务,使科研机构由过去的单一研究功能向研究、生产全功能的实体转变,逐步改变目前绝大部分科研院所吃饭靠财政拨款,研究靠政府列计划的状况。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要面向社会、面向生产,实行有偿服务,向经营型、产业化过渡;基础和应用基础类科研机构,要分流出三分之一的力量,通过强化应用研究、组织中试生产、创办技术经济实体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途径,为地方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服务;开发型科研机构要全部进入市场,依靠市场求生存、求发展,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科工贸经营实体或科技先导型企业集团过渡。使它们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中逐步实现分流,有的可以成为行业技术工程中心,有的可以发展为区域性技术开发中心,有的可以成为企业产品开发中心,在面向市场、为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要大力扶持发展民办科技机构,重点支持一批效益好、具有发展前景的民办科技机构,使民办科技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
3.政府调控。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着重点要向推进科技兴陇战略的实施,制定规划和产业技术政策方面转移,致力于为科技进步和科研单位的发展营造市场和外部条件,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要控制指令性计划项目和财政拨款项目比例,使科技计划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由直接管理模式向间接管理模式转变,由行政指令型向服务引导型转变,由政府直接投资向政府投资法人化转变。当前要围绕90年代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打破部门所有和条块分割,组织实施好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和科工贸一体化等工程,发挥各方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和规模效益,变各部门的“独角戏”为全社会的“大合唱”。
4.政策指导。政策指导包括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应旗帜鲜明地向与市场经济接轨,强化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方向倾斜。当前要把发展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强中试基地和技术市场建设,实施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扶持兴办民办科技机构作为政策指导的重点。扩大技术引进、吸收、创新的领域和分量,缩短技术更新改造的周期,提高科技进步的速度。要进一步制定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鼓励发展民办科技机构和加速技术市场建设的有关规定和政策,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使新增资金切实用在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上。今后几年重点应放在解决成果与生产的断层中间试验上,按照市场原则,组织实施好科技“中试”基金。1985年以来,省、地、县共出台科技政策、规定达400多个,其中省级达100多个,对这些政策应当做些具体分析,确实过时的应该废除,互相扯皮的应该调整,当前仍然适用的应该坚决贯彻,用好、用活、用足。
5.立法保证。单有科技优势不足以在竞争中取胜,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很大,选定项目和创造竞争优势是十分复杂而艰苦的劳动,急需法律保证。尤其是创办科技服务实体、科技成果转让、与企业联合搞“一所两制”等,出现了许多经济、法律纠纷,影响着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法制建设,目前重点应放在建立法律事务所、科技咨询和成果仲裁等机构上,帮助科技和企业部门划清产权关系和利益关系,扶持科研单位进入市场和经济主战场。科技成果产业化需要保险业的支持,保险公司可聘请有关专家对技术成果价值及其产业化进行可行性论证,开展科技成果中试保险业务,支持科技实业家迅速成长,提高技术成果的转化率。
原载于《时代学刊》1993年第5期,此文是部分摘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