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思考:拙笔写人生

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思考:拙笔写人生

时间:2024-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其目的和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当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时,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却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差距且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同期,东西部工农业总产值相对差距由71.5%扩大到77.6%,国民收入相对差距由69.4%扩大到71.1%。

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思考:拙笔写人生

关于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其目的和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既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符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参照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在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过程中,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带动整体的发展,由不平衡到平衡,再从新的不平衡到新的平衡,这种梯度发展的理论已被经济发展成功国家的实践所证实。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有很大差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重心东移和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促进了全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当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时,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却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差距且有越拉越大的趋势。怎样看待这种差距,寻找缩小差距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跨世纪的课题。

|1990年10月,省委书记李子奇、省长贾志杰率甘肃省党政代表团赴新疆学习考察,寻求通过欧亚大陆桥向西开放的途径。图为在阿拉山口车站前合影

一、东西部差距增大是客观存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15年来,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在自我纵向比较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1991年与1981年相比,西部地区社会总产值增长1.9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倍,国民收入增长l.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1倍。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大突破、大发展、大提高。然而,如果与东部地区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东西差距在不断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长速度上的差距。1980年—1993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平均9%的速度增长,东部地区年均增长11.1%,而西部地区年均增长8.79%,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每年以2.1%的速度逐渐拉大。由于发展基数不同,东部地区社会总产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含量为260亿元,而西部地区每增长1个百分点含量仅有61亿元,不及东部地区的1/4。1993年以来,地区发展不平衡格局还在加剧,以工业生产为例,东、中、西部工业生产分别增长28%,14.5%和13.6%,东部的增长速度超过中部接近一倍,而超过西部一倍多。

(二)经济总量上的差距。1980年东部地区社会总产值为4309亿元,西部地区为1281亿元,西部比东部低70.3%,到1991年东部地区社会总产值为26001亿元,西部地区为6122亿元,西部比东部低76.5%,东西部相对差距扩大6.2个百分点。同期,东西部工农业总产值相对差距由71.5%扩大到77.6%,国民收入相对差距由69.4%扩大到71.1%。

(三)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从人均占有社会总产值看,1980年东部地区人均社会总产值为1068元,西部地区为563元,西部比东部低47.3%;到1991年东部地区人均社会总产值为5453元,西部地区为2223元,西部比东部低57.4%。再从人均国民收入看,自60年代中期以来东西部人均国民收入相对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1965年仅为28.2%,1970年扩大到38.8%,1975年扩大到44.5%,1985年扩大到46.7%,1988年进而扩大到47.4%,这是建国后东、西部人均国民收入相对差距的最高水平。1991年东、西部相对差距为45.8%,仍然比1965年扩大了17.6个百分点。1992年我国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处在前10位的省市有8个在东部,而处于后10位的省区有6个在西部。在动态比较中,东部地区的大多数省市综合发展水平的位次在前移,而西部大多数省区的位次在后移。同年,江苏、广东两省位次前移2位,而甘肃、新疆则后移3位。国家统计资料表明,甘肃、宁夏和青海在全国综合发展水平中处于相对不发达的最低层次。

(四)居民收入上的差距。1980年5个收入最高省市与5个最低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98∶1;到1991年则扩大为2.88∶1。东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也从1980年1.39∶1扩大为1991年的1.71∶1。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东部地区为1500元,西部地区为800元,相差700元。甘肃省1994年只有722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倒数第一。199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544.3元,东部地区各省均在1600元以上,西部地区平均只有1300元,东、西部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相差300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上的差距。199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61.46%是在东部地区。1993年,三个地带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为东部77.2%,中部48.3%,西部46.4%。1994年全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东部地区占60.5%,西部地区仅占11.8%;西部九省区投资为1885.39亿元,赶不上广东省1953.97亿元的水平。今年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为37.2%,东部是41.2%,西部只有26.8%。在全国的加速发展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速度低于东部,预示着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将进一步超常拉大。

二、东西部差距增大的原因分析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东西部差距进一步增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严酷的自然条件的制约,也有历史积累的经济社会长期发育缓慢的因素;既有整个地区比较封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因素,也有思想不够解放,改革开放滞后,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因素,这些都是东西部存在差距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从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体制以及政策因素上分析,国家对东西部地区在政策和投入上的差异,也是造成东西部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国家政策的倾斜。“六五”以来,以效率为目标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经济布局和区域发展的主导思想。区域政策表现为地区倾斜重点发展的态势,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国家放宽了东部地区利用外资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增加了东部地区的外汇使用额度和贷款额度,在财政、税收、物资、投资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加速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同时,政策的“区域效应”导致了西部地区人才、资金、物资向东部集聚,使得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锦上添花”和“雪上加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特别是国家当时放开了制成品价格,原材料价格则受到严格控制,这样,看似大家都一样的政策,但结果却完全不同。偏重于政策性亏损或低利的采掘、能源工业的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利益分配上形成了明显的“效益漏斗”。西部地区以低价出售原材料、高价购入制成品,比如说甘肃省生产的主要原材料90%以上被指令性计划调往全国各地,同时70%的日用工业品以市场价调进省内,利益遭受双重流失。初步估计,即使在实行价格双轨制时,甘肃计划内调出的原材料与市场价格之差要损失30亿元之多。有几个省区不合理的价值转移量甚至超过了财政补贴量。而以加工为主的东部地区,经济效益则通过西部源源不断地输送廉价原材料而得以不断提高。政策反差带来的非公平环境如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东西部的差距势必继续增大。

|考察如何向西开放,我们称之为“走西口”。图为在新疆吐尔尕特口岸合影

(二)资金投入的差异。资金的投向和投量,直接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五五”计划起,国家投资重点东移,西部地区的投资比重逐年大幅度减少,拿甘肃来说,全民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的比重,“四五”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一五”为4.14%,“四五”为3.03%,“五五”为1.99%,“六五”为1.67%,“七五”为1.75%,“八五”预计为1.4%左右。从银行贷款增加额来看,甘肃1991年占全国的比重为1.79%,1992年下降为1.36%。

(三)工业结构不合理。建国后,国家在西部地区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型工业企业,多数为采掘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其产业链条中的加工部分一般被抛在区外,致使主导产业与周围地区的联系比较松散,难以带动周围广大地区经济的发展,造成有优无势,守着金山受穷、端着金饭碗讨饭的状况。

(四)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近年来,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与农村经济,特别是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紧密相连的。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弱。1991年,全国农村工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3.5%,其中东部地区为53.7%,中部地区为30.5%,西部地区仅为23.7%;全国农村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9.3%,其中东部为34.1%,中部22.1%,西部仅为18.3%。甘肃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近2%,但乡镇企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0.59%。由于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目前西部地区87%以上的乡村劳动力仍滞留在农业上,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期待着向非农产业转移。

三、如何看待东西部差距增大的问题

如何看待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增大?在80年代,国家对东部实行倾斜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它带来了全国改革与发展的大好形势,西部的广大干部群众是可以理解的。此阶段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必然的,它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尽管我们身处西部的同志对“梯度发展”或是“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心理上一时难以承受,但它已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变为现实。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历史即将告别本世纪,迎来21世纪,我们是放任这种差距越拉越大,还是从宏观上采取措施来抑制这种拉大的趋势,并努力缩小这种差距呢?问题就这样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笔者肯定地回答是:这种现状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是因为:(www.xing528.com)

(一)这种差距如果继续拉大,将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必然要相应增加对能源、工业原材料及农产品的需求量。在整个80年代,轻工业和乡镇企业得以迅速发展,而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基础工业相对滞后,这种早已存在的“瓶颈”状况日益加剧,造成了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的失衡,影响到我国工业生产宏观经济效益的下降,迫使我们每隔几年不得不进行一次紧缩与调整,由此造成的损失是相当严重的。进入90年代后期,国家宏观指导上应从地区倾斜转向产业倾斜,这就必须有计划地加速资源、能源“两源兼富”的及有着广阔的农牧业发展前景的西部地区的开发,增加有效供给,以此来支撑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

(二)这种差距如果继续拉大,将不利于我国总体奋斗目标的实现。国家制定的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总目标无疑是正确的。80年代西部各省区努力奋斗,顺利实现了前一个翻番,但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目标含量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东部地区一些地方已经向小康迈进或接近小康目标,而西部许多地方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贫困,全国剩余的一部分尚未解决温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各省,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悬殊。如果这种差距继续拉大,在本世纪末进入小康,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将受到制约。

(三)这种差距如果继续拉大,将不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与各民族的团结。中国需要稳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这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而经济发展又是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西部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国境线长,与周边国家睦邻关系密切,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而且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国防地位。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8%以上,56个少数民族中,西部地区就有52个,共6个民族省(自治区),43个民族自治州,420个民族县。西部地区还有4个省区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漫长;有20多个少数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跨国界而居。这都说明,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巩固国防来看,西部是众多矛盾的潜在地,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予以足够重视。实践也证明,只有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使之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富裕文明的幸福生活,消除不安定因素和民族间事实上的差距,才能确保各民族的团结、国家大局的长期稳定及边疆地区的稳固和和平

我们还应该看到,现在提出缩小东西差距问题,时机是成熟的,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第一,经过40年来的不懈努力,西部地区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特别是已经建立起一批以资源导向为特征的大型矿业及相关产业,拥有一批技术设施先进的骨干企业,大规模开发西部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第二,进入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国家实行以产业倾斜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西部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西南西北各省区联合开发的积极性很高,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如“沿黄经济协作区”、“西北协作联席会”、“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等。只要国家大力支持,抓住机遇求真务实,西部的整体优势必将充分发挥。

第三,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及沿边开放政策,为西部地区实行东西双向开放创造了条件,也可能为西部利用外资提供良好的契机。

四、缩小东西差距的措施对策

(一)要统一认识,增强紧迫感。对于东西部差距在90年代拉大的趋势如何对待,目前看法并不是一致的,有三种主张:一是主张缩小这种差距;二是听其自然,实际上是继续扩大差距;三是在90年代后期努力缩小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争取等距离前进。看来,后一种主张是近乎现实的。我们从现在就应该积极做好工作,不能等到本世纪末任其差距拉得太大,到下世纪再来着手解决这个问题,那样,可能会陷于被动。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于缩小东西差距是无能为力的,“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也是不全面的。市场经济不是自由经济,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逐步解决。当务之急是要提到国家宏观决策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来统一考虑。当然,东西差距是发展中的问题,应当在发展中解决。既不能以抑制东部发展速度,放慢改革开放步伐为代价;也不能脱离西部实际,拔苗助长;更不能悲观失望,消极等待。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大力推进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开发的步伐,从而把东西差距扩大的幅度控制在人们社会心理所能承受的合理范围内,促使东西差距朝着不断缩小的方向转变。

(二)要有总体奋斗目标和区域发展规划。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少数人富裕,少数地区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所以西部地区今后应在服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建议国家能予近期召开专门研究西部发展的高层次会议,尽快制定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及区域规划并纳入国家“九五”计划。建议国务院成立专门机构,统筹规划西部开发,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以利与沿海协调发展。只有采取较大的动作才能推动西部的发展,使西部的广大干部看到希望的曙光,增强信心,鼓舞斗志,调动积极性。

(三)要加大国家投资力度和扶持政策向西部倾斜。国家对东部地区实行投资和政策的双重倾斜,大大加快了东部地区的发展。现在东部地区经济已经起飞,国家有可能抽出一部分财力、物力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建议国家将经济发展的重点逐步西移,采取必要的倾斜政策,包括提高西部地区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增加贷款规模和资金额度,实行区别对待的金融政策及“梯度利率”,提高低息及贴息贷款比重。建议中央设立西部开发专项基金,资金来源可从中央财政和计划资金中划出一块,也可像征集三峡建设资金一样,在全国范围或发达地区或相关行业征收支援西部开发附加费,以增加资金来源。要帮助西部争取更多的国际金融组织和联合国开发机构、外国政府的贷款,并按低息给予照顾。国际上的无偿援助项目应多安排在西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出台新的改革措施,要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的特殊性,允许民族地区采取灵活变通措施。原有的一些优惠政策被市场经济冲销或弱化的要重新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要实行产业倾斜与地区倾斜相结合的政策,合理分工,充分发挥西部优势,支持西部地区发展资源主导性产业。开发资源是振兴西部希望所在,国家应对西部利用原材料进行深加工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对已形成的优势产业给予保护和扶持。促使西部地区建成一批石油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加工及制造业等大中型项目,以改变单纯输出原材料的状况。国家通过价格、税收等手段适当调控,减少西部地区资源性产品输出的利益流失,增强西部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还要加强东西部联系,开展互利互助、优势互补的经济协作及对口支援。

|中央党校省级干部进修班同学合影

要进一步放宽对外开放政策,扩大西部对外开放区域。适当增加西部省区进出口商品的配额和计划,增大各省区外商投资项目自行审批的权限,并按一定条件赋予外资企业和内联企业进出口权。同时积极支持西部国际大通道的软硬件建设,尽早签订国际联通及有关协议,放宽出境签证手续,发展转口贸易,切实发挥亚欧大陆桥的作用。

(四)西部地区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增强自身发展的活力。西部地区要振奋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封闭保守观念和等靠要思想,克服计划经济长期形成的旧的积习,拓宽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迎头赶上。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效益为前提,制定稳定可行的地区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搞活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东部地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必然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扩散转移,而这些产业可能是适合西部生产力水平的。西部在高起点发展自己产业的同时,应抓住机遇接受东部的转移,但决不能影响环保。要合理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大力开发水利资源,发展优质高效大农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把教育、科技的发展放在振兴西部经济的重点战略位置,提高西部地区的国民素质,增加科技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含量。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坚持不懈地落实计划生育国策,促使人口、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我们既要看到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重要性与可能性,也同时要看到它的长期性与艰苦性。缩小这种差距必然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经过艰苦的努力,就可能达到,让我们为之奋斗吧!

注:这是1995年5月25日在中央党校第18期省部级进修班的发言材料,本文其中部分有关资料参考了魏后凯同志《加快西部开发的战略意义及政策建议》一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