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龙老师的最后一篇考证文章
我的老师谭季龙教授,毕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也写下了很多真知灼见的考证文章,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但他所写的最后一篇《古谢邑故址应在今南阳县境》(发表在1992年第一期《南都学坛》上,同年台湾的《世界谢氏通讯》第六期转载),却与我有关。
早在1991年5月初,我收到了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谢肇华同志的来信,让我撰写一篇关于西周谢国故址的文章,去参加由河南省谢氏宗亲会举办的古谢国故址的全国学术讨论会。并表示请德高望重的谭其骧教授参加,但考虑谭老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其时已半身不遂),故不敢贸然直接向他发出邀请,而让我转告他,他们热情恳请谭老参加。如确实不能赴会,是否请他为会议写篇文章,因为他的话,影响大。谢副院长,是南阳人。他看到《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周图上有谢国,古谢国恰在其家乡境内。当时谢氏宗亲会正欲召开全国谢国古址讨论会,故他代表家乡谢氏宗亲会向我们发出了邀请。
我同意参加这个讨论会,并很快写了一篇《古谢国在今南阳考》的论文。但由于谢国受封时间早,距今年代久远。关于其故址史料既不多,又分散,且说法分歧。所以我把写成的论文请季龙师审阅把关。并把南阳方面热情邀请他的事告诉了他。我当时想他赴会肯定不行,写文章也怕挤不出时间,会遭拒绝。但我仍帮南阳谢氏宗亲会恳请老师,“就写一篇文章吧”。想不到他老人家听完我的话后,当即表示同意,使我十分高兴。
10月12日,我去老师家。他告诉我,我的文章他已看了,没什么意见。同时就把他所写的文章交给了我,让我参加会议时带去。又问我什么时候出发?我说买的17日的火车票。他又说:如果你再晚走一个星期,那么还有一篇关于谢氏逐渐向全国各地及海外移居的文章可带去。我听后非常惊讶,心想老师真是……口头上却说:等您写成后,我再帮您寄去。(www.xing528.com)
季龙师让我带去的文章虽然不长,但他同样极其认真,花了不少时间的。从葛剑雄教授所著《悠悠长水——谭其骧后传》一书中所影印的老师最后几天的日记中可知。10月9日:晚上,查谢城故地,至二时半。10月10日:录廿四史谢氏列传之籍贯未毕,至三点二十分。10月11日:录明清谢氏籍贯。晚写谢邑故址……断在今南阳县境。至二点三刻。至此我才明白,老师让我带走的文章,是他当天凌晨才完稿的。至于此文是从何时开始准备的,因9日以前日记未曾看到,故无法猜测。
其文先述西周谢邑,自来有南阳、唐河、信阳三说。南阳说依南朝刘宋末年盛弘之《荆州记》,又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及《读史方舆纪要》、《水经注疏》等考定,得出“谢邑故址,当在今南阳金华乡之东西谢营村无疑”的结论。又曰唐河说始见于宋初的《太平寰宇记》,信阳说始见于南宋《舆地纪胜》,但此二说,与南朝时记载《荆州记》、《水经注》不符,自不可置信。再讲明:“凡古城邑的今地,旧籍有几种不同说法者,在一般情况下,理应以见于较早者为准。若见于早期记载的地理位置,与考古调查方位不符,又当别论。”文章虽短,但也做到了言必有据,据必可靠,其结论当然也使人信服。
据影印出来的老师日记,当我在12日白天取走其文章后,晚上他又查《人名大辞典》谢氏,至二点三刻。10月13日:上午抄录了明清谢氏籍贯,这是为了河南谢氏研究会写一篇短文。10月16日:检查《元和姓纂》、《通志·姓氏略》,发现谢城有在今山东宁阳一说,而《左传》昭七年见谢息乃孟孙氏臣。10月17日:白天找到《两汉不列传人名韵编》,晚上对《青田县志》提意见,至三点。至此他的日记便永远地结束了。18日中午,他突然从座椅上跌倒,不省人事。送华东医院确诊为脑溢血,并发出了病危通知。经抢救终于战胜了死神。其后,老师始终与病魔搏斗,最终于1992年8月28日坦然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步。
季龙师跟我说,将写谢氏移居各地的文章,虽一直在准备中,但最终却没有写成,其间也没有发现他写过其他文章,《古谢邑故址应在今南阳县境》一文,成了我师的最后一篇考证文章。老师虽然离我们走了,但他做学问的认真,为人的谦和,却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