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父亲 学会做人
今年是父亲百年寿辰,欣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要为父亲举办纪念活动,我们深为感激。
父亲离我们而去已近20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他做人做事的光辉鲜明形象,永刻我们心中。
父亲一生有着明确的追求和目标,平时他常对我们子女说:活着就要多干点事。在他自己的入党志愿书上写道:“人生的理想是做好工作,多为人民服务,尽可能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非常朴实,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他这样说了,他也这样做了。
因为他一生追求明确,所以亦一生刻苦勤奋。从我们记事时起,父亲就每天工作到凌晨,平时这样,节假日也是这样。即使在大年三十和大家一起迎岁之后,他又投入书斋之中。在他中风后住院恢复的日子里,他也是抓紧时间给学生上课,研究问题,在他有效生命的最后数小时前,他工作到凌晨五点,用了几个通宵修订了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计划。下午一点,他就倒下了。他一点都没有浪费生命,他时时都在为他的事业,孜孜以求,坚持不懈。他以此为己任,终生乐此不疲。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累垮的,确实,这是他勤奋努力的最真实写照。
他从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他一生光明磊落,一身正气,不说假话,不敷衍,即使有人不愿听,或由此带来不公正的待遇,他仍泰然处之,冷静应对,不会因此而放弃原则。正如在出图问题上,他说过:“图可以不出,主编可以不当,历史事实不能随意更改”。这是他做人做事的原则,他始终坚持他的气节和人品。当然,如果别人说得对,有道理,父亲也能从善如流。(www.xing528.com)
在为人方面,他又是有情有义,宽厚仁慈。他孝敬长辈,尊重同辈,爱护学生,凡是他身边的人,不只是亲人,对照顾过他的保姆,他都关心帮助。而对我们子女,他从不呵斥,教训,却以他一生所作所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我们。在我们心中,父亲永远是亲切的,高大而不可超越的。让我们很受教育的是,“文革”期间,有人乘人之危,写黑信或“举证”诬告他,事后,他们来道歉,父亲毫不动怒,仍以礼相待。他总说:“在特定的年代,谁都过得不容易”。他就是以此博大宽阔的胸怀,体谅、包容了别人,同时自己也得以升华。
在1992年父亲逝世的灵堂上张贴的挽联是:“史地泰斗”、“一代宗师”,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一面写有“文化神州”的白绸布。在1991年他病倒后,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同志曾给华东医院批示:“对有特殊贡献的谭教授,应予特殊照顾,特事特办,以充分体现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的同志可能担心攀比问题,但在学术上和贡献上又有哪位可与之攀比呢?”父亲的为人和为之奋斗的事业,得到这些论定,父亲的在天之灵,会得以安息的。
遵照父亲的遗愿,我们已经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稿和证书等有关遗物全部捐赠给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在复旦大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复旦史地所全体老师8年来辛勤的努力,“谭其骧文库”已正式开放。希望这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对完成父亲最后、最大的遗愿——编绘一部足以反映我国历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成果的,世界一流的地图集能有所推进。同时,以父亲微薄储蓄2万元为基础的“禹贡基金”早已正常运转,已奖励了四期“禹贡”学子们,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已后继有人,地下有知的父亲会无限欣慰的!
为人与治学,二者密不可分,这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父亲的一生,充分体现了这一传统。我们为有这样的父亲无比自豪。他是我们子孙辈永远的楷模。我们谭氏子孙都应认真地继承,世代相传,在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中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谭其骧长女 谭德玮执笔
2011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