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佛教经典与教义》精要

《佛教经典与教义》精要

时间:2024-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大般若经》《大般若经》佛教经典,全称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是宣传佛教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

《佛教经典与教义》精要

第二节 佛教经典与教义

一、佛教的经典

佛陀传教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其在世时并没有整理成集的经典,之后,佛教徒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佛教经典收集整理,最后形成了最早的佛教教义经典。在佛教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诸多的教派体系及其分支,由此形成的佛教经典种类繁多,在中国流传的佛教经典枚不胜数,其中《大藏经》《大般若经》《心经》《金刚经》《楞伽经》等较有影响,这里主要介绍《大藏经》和《大般若经》。

(一)《大藏经》

《大藏经》是佛教的经典丛书,亦称“一切经”“契经”“藏经”或“三藏”等。《大藏经》的编纂始于释迦牟尼涅槃不久,为保存他的说法,统一信徒的见解和认识,通过会议讨论方式最终形成大家公认的经、律、论内容,加以整理汇编成集的。其主要内容包括经、律、论和藏外经典四部分。“经”就是释迦牟尼在世时传教的学说,及后来增加的少数佛教徒如阿罗汉菩萨等的说法;“律”就是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的必须遵守的仪礼规则;“论”就是关于佛教教理的理解和阐释;“藏外典籍”是后来增加的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

佛教在经历第一分裂后,各大教派都编有本派教义的藏经,但保存下来的较少,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要数上座部的三藏及汉文译本中保存的部分,其余基本散佚。早期的梵文经典只剩下少数零散的贝叶本或纸写本,完整的《三藏经》已难窥全貌。现存《大藏经》按文字可分为汉文、藏文、蒙文、西夏文、日文等版本。按语系分主要有巴利语系、汉语系和藏语系。目前中国境内有汉文、藏文、蒙文、西夏文、傣文等译本,其中仅傣文就有4种不同的方言文字译本。

(二)《大般若经》

《大般若经》佛教经典,全称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是宣传佛教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大般若经》主要是佛陀在王舍城的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和竹林精舍等四个处所十六次集会时传教说法,是对般若教义全面系统的叙述,其中心思想在于说明诸法“性空幻想”的道理,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都属于“因姻和合”,假而不实的虚幻存在,只有通过“般若”对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达到觉悟解脱。另外该经认为佛陀有真身和法身之分,法身就是信仰者追求的最高真理或真如,信仰者通过六种方法,佛教称为“六度”,可以获得解脱。

汉文最早译本是中国唐代唐玄奘的译本,共600卷,包括般若系的16种经典(亦称十六会),其中第二会的《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的《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的《金刚般若》是般若经的基本思想,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其他会的部分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陆续成书的。学术界认为该经最早出现在印度南部,之后逐步传播到印度西部、北部等其他地区,广泛流传是在贵霜王朝时期。

二、佛教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由以下六部分组成,被称为是释家的根本法教。

(一)四圣谛(www.xing528.com)

“谛”就是真理,“四圣谛”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得的四种最基本的佛教真理,它包括苦、集、灭、道四个方面的内容。“苦”是说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的,就人生而言,有八种基本的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恨别离、求不得、五阴盛。“集”是指造成苦的各种原因,这些原因在佛教看来主要是烦恼、业(人的一切身心活动)、无明(无智愚昧),是人的欲望(对快乐、生存、金钱、权力等等的追求)。“灭”指断灭产生世俗一切痛苦的原因,达到最终的理想境界——涅槃。“道”是指为实现佛教理想应遵循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八种,佛教称其为“八正道”。

(二)八正道

“八正道”指的是: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正确的意志;正语——正确的言语;正业——正确的身心活动;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方向;正念——正确的思想观念;正定——正确的精神统一。佛教称,一个人只有遵循“八正道”加强自身修养,便可逐渐脱离苦海,修成正果。

(三)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指人的生命过程赖以缘起的十二个彼此互为因果的环节,故又称“十二缘起”,是佛学因缘论的具体内容之一,具体包括:无明(无智愚昧)、行(由无明引起的意志)、识(投胎时的心识)、名色(胎中的身心发育状态)、六处(胎儿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发育完备)、触(出生后开始与外界接触)、受(由有触觉而有苦乐等感受)、爱(由有感受而有贪爱等欲望)、取(由贪恋而追求执取)、有(由贪爱执取欲望而引起善、不善等行为)、生(来世之再生)、老死(有生必有死、有老必有死)。若与佛教“三世说”(过去、现在、未来)相结合而论,又可概括为“三世两重因果”:过去因感现在果,现在因感未来果。因此,任何有生命的个体,在未获解脱之前,都依这种因果律在“三世”之“六道”上生死流传,永无终期,正所谓“苦海无边”,佛教所要教人信仰修行的目的就在于摆脱生死轮回之苦海。

(四)六道

“六道”,亦称“六趣”是指人生死轮回的六种趋向,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行为不端之恶神)。

(五)三学

“三学”指学佛者必修之戒、定、慧。戒学,即戒律,防止身、口、意三业之不净;定学,即禅定,修持者思虑集中,观悟佛理,灭除情欲烦恼之修养方法;慧学,即智慧,能使修持者断除烦恼,达到解脱。释道安《比丘大戒序》有云:“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者禅定也;三者智慧也。”三学也可以说是对佛教全部内容的高度概括。

(六)三法印

“三法印”是佛教所立三种印证是否真正佛教的标准。《杂阿含经》卷十云:“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一般概括为:诸行无常(世界万有变化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而成并无独立实体和主宰者)、涅槃寂静(超脱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