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族自治县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甘肃省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成立于1950年5月6日,建立之初称为“天祝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为“天祝藏族自治县”,该自治县位于甘肃省武威地区南部,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华藏寺。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目前是甘肃省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实验区。夏商周时,隶属雍州,为戎、羌驻牧之地;秦为月氏地;汉初被匈奴所据。汉武帝时建河西四郡,首次将河西,包括天祝在内的地区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理之下。此后至西晋时,分属武威郡和金城郡;东晋十六国时分属武威、昌松、广武3郡;至隋代,为凉州武威郡所辖;唐属陇右道凉州武威郡;五代时属凉州,由吐蕃折逋氏家族统治;北宋属西凉府;1036年后为西夏属地;元代设永昌路,分属西凉州和庄浪县;明代设陕西行都司,先后属庄浪卫、凉州卫和古浪守御千户所;清代属凉州府,由武威、平番、古浪3县辖之;乾隆十八年(1753)设庄浪茶马理番同知,管辖3县所属的今天祝藏族部落;民国初属甘凉道,由平番县辖;民国三年(1914)设庄浪茶马同知,设庄浪茶马厅理番委员,由平番县长兼任;民国十六年(1927)改平番县为永登县,直隶于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取境内天堂、祝贡二寺之首字“天祝”为乡名,成立天祝乡,隶属永登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天祝乡改为永登县第四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复设天祝乡;民国三十三年(1944)废庄浪茶马厅建制。1949年10月,成立永登县天祝区。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区(县级),隶属武威专区;经政务院批准,1955年7月19日,更名为“天祝藏族自治县”,属武威专区;1955年10月,天祝藏族自治县隶属张掖专区;1961年11月,天祝县划归武威专区管辖至今。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和以藏传佛教为主,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并存的多民族、多宗教地区。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中部,武威市南部;位于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东端,东西宽142.6千米,南北长158.4千米,面积7 149平方千米,占甘肃省总面积的1.54%,武威市总面积的21.51%。东临景泰县,西邻青海省门源、互助、乐都3县,南接永登县,北靠凉州区、古浪县,西北与肃南县交界。现管辖华藏寺、打柴沟、安远、哈溪、炭山岭、石门、松山和赛什斯8个镇,天堂、朵什、东大滩、毛藏、旦马、西大滩、大红沟、祁连、赛拉隆、东坪河、抓喜秀龙11个乡,17个居民委员会、172个村民委员会、758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1.30万人,有藏、汉、土、回、蒙古、满、东乡、裕固、维吾尔、苗、壮、保安、撒拉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38.84%,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31.64%。
县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处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属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海拔在2040米~4874米之间。地貌以山地为主,山脉纵横,沟谷交错,多崇山峻岭。位于县境中部的乌鞘岭横亘东西,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门户,也是内陆河和外流河的分水岭。以乌鞘岭为界,岭南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岭北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8℃~4℃。
河流广布,水资源丰富,分为石羊河水系(内陆)和黄河水系(外流)两大水系。地表水年径流量10.24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4.2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石有22种,产矿点134处。有色金属矿主要有铁、锰、镍、铜、铅、锌、金、钛、稀土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煤炭、石膏、磷、重晶石、石灰石、石英石、白云石、粘土、高岭土、油页岩等。
全县有耕地约2亿平方米,草原约78亿平方米,天然林地约19亿平方米。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油菜、豌豆、青稞、马铃薯、大麦、蔬菜等。主要畜种有白牦牛、岔口驿马、高山细毛羊、绒山羊、黄牛、犏牛、驴、骡等。主要树种有云杉、松、柏、桦、杨等乔木和柳、金露梅、沙棘、杜鹃、小檗、锦鸡儿等灌木。珍贵野生动物有雪豹、石羊、雪鸡、蓝马鸡、马鹿、麝、猞猁等。野生中药材主要有鹿茸、麝香、党参、黄芪、羌活、大黄、秦艽、冬虫夏草等。
天祝地处丝绸古道,自古就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驻牧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古迹名胜众多。境内有新石器时期的马场文化遗址、粟家庄汉墓群等多处文化遗址,其中汉长城遗址、天堂寺、东大寺、松山古城、东坪罗家湾遗址等5处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馆藏文物500余件,其中有称为国宝的国家一级文物——“天祝铜牦牛”。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天祝三峡、石门药水神泉、天堂寺、引大入秦工程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是甘肃省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我省唯一的边境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党城湾,位于甘肃省西部。成立于1950年7月29日,建立之初称为“肃北蒙古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早在春秋、魏晋时期就有先民居住,西晋已设县,之后历朝都在这里设镇置县。民国二十五年(1937)设肃北设置局;1950年7月29日正式建立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位甘肃省河西走廊西段的南北两侧,东邻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南与青海省天峻县接壤,西接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和敦煌、安西、玉门三县、市衔接,总面积6.93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占44.7%,山间盆地、谷地占28.3%,戈壁和滩地占26.9%,绿洲占0.1%。现辖2镇1乡25个村委会,县境内居住着蒙古族、回族、藏族、裕固族等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18万人。
县境内地势地形复杂,南山和北山地貌各异。南山地处祁连山西段,地势呈现西北低、东南高,地貌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在2 000米之间。北部马鬃山地区地处蒙古高原,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约2 000米。县境内常流性河流均源于南山地区,主要河流有疏勒河、党河、榆林河、石油河等,年径流量14.5亿立方,水能资源蕴藏量达26万千瓦,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建设水电站5座,年发电量将达到17万千瓦。南山地区属典型的内陆高寒荒漠草原气候,北山地区属戈壁荒漠气候。
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主要有煤、铁、钨、铬、铜、金、铅锌、菱镁矿、石英岩、蛇纹石、红柱石、煤矿等30多个矿种300多处矿点,其中北山地区煤的年产量40多万吨。南山地区的72道沙金沟在省内外驰名。近年来,先后开发了北山地区的南金山金矿和小西乡金矿、南山地区的鹰咀山金矿,黄金年产量达75千克。大道尔吉铬矿是全国第三大铬矿。
自治县境内野生动物分布广、数量多,已查明的有174种,占甘肃野生动物分布种类的25%,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2种之多,主要有野马、野骆驼、白唇鹿、盘羊、岩羊、野牛、雪鸡等。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地域辽阔,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全县共有天然草场约31亿平方米,其中可利用草场约28亿平方米,占草原面积的89.5%。主要饲养的家畜有绒山羊、高山细毛羊、牦牛、马、骆驼等,各类牲畜25万多头(只)。年产绒毛近50万千克,肉类125万千克,骆驼绒、山羊绒等畜产品享有盛名。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现有耕地800万平方米,林地732万平方米,农作物以春小麦、蚕豆为主,经济作物以胡麻为主,品质优良,产量较高。肃北县北部马鬃山地区与蒙古国接壤,199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开通了甘肃省唯一的边境对外贸易口岸,成为我省对外贸易的窗口。
文化资源丰厚,古迹众多异彩缤纷。自治县境内分布着大量的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石刻画,现存有大黑沟、野牛沟、灰湾子和七个驴沟四处岩刻遗址,发现画面55组,图像300余幅。五个庙石窟、壁画、浮雕、彩塑、石包城城堡遗址、石坂墩遗址和汉长城与烽燧等文化古迹,其中5处被列入省级保护文化单位。
三、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自治县是甘肃省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成立于1950年6月12日,建立之初,称为“东乡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为“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中部,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在锁南镇。元、明、清以来一直隶属河州。1913年隶属导河县。
东乡族自治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位于甘肃省中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部,东以洮河与临洮县为界,南与广河县、和政县相连,西临大夏河与临夏市、临夏县为邻。北隔刘家峡水库与永靖县相望。县域呈方圆型,四面环水,中间高凸,最高海拔为2 664米,最低海拔1 735米,平均海拔在2 000米以上。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为主,境内山地占90%,有1 750条梁峁和3 083条沟。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均降雨量仅有350毫米,最低仅有216毫米。年蒸发量最高达1 387毫米。黄河、洮河、大夏河、广通河环县奔流,总流长量达120千米,水利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1.94亿千瓦,已在大夏河干流建成总装机容量12 500千瓦的曳湖峡水电站和老虎咀水电厂。
东乡族自治县总面积为1 510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 462平方千米,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为180人。总耕地面积约为24 539平方米,87.03%为山旱地,人均947.14平方米。现辖19个乡、5个镇、229个行政村、1893个合作社。据2007年5月统计,全县总户数为50676户,总人口为27.31万人,农村人口26.32万人,东乡族占其总人口的84.19%,汉族占11.56%,回族占4.21%。
自治县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有马家窖、齐家、辛店等文化类型的文化遗址10多处,有数千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其中林家文化遗址考古出土的铜刀,经考证为我国最早的铸铜器物之一,风山乡池滩出土的乌龟化石被国家博物馆收藏。(www.xing528.com)
四、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甘肃省以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成立于1953年7月6日,成立之初,称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张川镇。夏、商时,为西戎活动地;秦时,隶属雍州陇西郡;汉代,隶属陇县、街泉县;隋、唐、宋时,分别隶属于陇城、清水两县;元、明、清时,分别隶属于秦安、清水两县;民国时,分别隶属于甘肃省陇南道的清水、秦安县;1950年5月,隶属甘肃省天水专署的清水、秦安、庄浪和陕西省陇县管辖。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建置,县人民政府驻张家川镇,迄今未变,现隶属天水市管辖。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东北部,东邻陇县,南倚清水县,西靠秦安县,并与华亭、庄浪两县接壤。属六盘地槽与陇西陆台两大地质构造单位的过渡地带,为六盘山经向构造与秦岭纬向构造接壤处,全境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略呈斜三角形。平均海拔2 011.4米,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貌复杂,大体上由梁峁、沟壑、川台、河谷四部分形成。全县总面积1311.8平方千米,土地总面积约131 263.6平方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7.4%,现辖3镇12乡,269个村委会,1296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1.97万人,其中回族20.69万人,占总人口的69%。
张家川自治县境内物产资源。境内有大小河流7条,总长度234.48千米,总流域面积1 311.8平方千米,自东北部至西南部,可分为千河、长沟河、牛头河和葫芦河四大水系,均属渭河北岸支流,由东北向西南流去,水资源量为2.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为1.7亿立方米。林木覆盖率为31.8%。东部关山一带有杨树、椴树、松树、桦树等天然林约1 920万平方米,木材总蓄积量达120.47万立方米;有名贵药材树种油松、云杉、侧柏等;有鹿茸、麝香、党参、甘草、黄芪、天麻、柴胡、半夏、大黄等几十种名贵中药材;在茂密的森林中栖息着鹿、林麝、獐子、水獭、黄鼬等野生动物50多种,其中10余种为国家二级三级保护动物;野生植物600余种,东部林区和林缘区盛产蕨菜,蕨菜、蚕豆、药材、山货、阿胶、皮毛产品等名优产品久负盛名,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成为张家川县出口创汇产品。
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现已探明的有8个品种、18个矿点,铜矿石储量1367万吨,铁矿石储量3111.9万吨。金属矿主要有铜、铅、铁、锌、银等6种,非金属矿有花岗岩、石灰岩、石英石、长石等7种,特别是花岗岩储量大、色度好、硬度高,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县境内名胜古迹较多,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烽火燧台多处,有秦防西戎的堡寨遗迹,有三国时期著名的街亭古战场。距县城北3.5千米处有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的宣化岗拱北,它与佛教的正觉寺、道教的老庵寺共同组成张家川县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特别是以横亘县境东北部的关山风景区为主体,形成了具有“清、幽、秀、雄、奇、险、峻”特点的七大旅游景点,其中“白岩劲松”尖石山、“九龙朝凤”云凤山、“峻岭奇葩”麦垛山、“丝绸古道”老爷岭等最为秀美险峻。
五、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甘肃省以裕固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2月20日,成立之初,称为“肃南裕固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在红湾寺。汉代,隶属张掖郡;隋、唐时,隶属甘州、肃州;8世纪后期至9世纪中叶,曾隶属吐蕃;11世纪中叶,隶属西夏;1913年后分别隶属于酒泉、张掖等县。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南与青海省祁连县、门源回族自治县为邻,北与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县市接壤,西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东与天祝藏族自治县衔接。全县由东部、西部和北部三个不联片的区域组成。总面积2.4平方千米,现辖6个乡、2个镇、9个国有林场、101个行政村和3个城镇社区,居住着裕固、藏、蒙古等10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62万人,其中裕固族约1万人,占其总人口的27%,其他少数民族占54%。
自治县境内草畜、矿藏、水能、生态及旅游资源丰富。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约3 000米,有托赖河、黑河、梨园河、丰乐河等33条河流流贯,年出境水量43亿立方米,此外还有冰川、支流、季节性河流等,水能蕴藏量200多万千瓦,水源涵养林33万公顷,是河西地区和蒙古西部的“绿色水库”;东部及东南部分布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拥有辽阔的托策、八字墩等草原,草原面积达171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原142万公顷,是甘肃省高山细毛羊培育基地,细毛羊饲养量达到46万只;野生动物品种繁多,有野牛、野马、大头羊、黄羊、鹿、猞猁等;有大黄、羌活、麝香、鹿茸等数十种中药材;有金属和非金属矿27种,分布在228处。
县境内人文资源丰厚。有始建于北魏时期的马蹄寺、文殊寺、金塔寺、长沟寺遗址、皇城遗址、明海故城遗址、草沟井堡遗址和汉墓群等历史文化遗迹,又有草原森林、雪山冰川、大漠戈壁的自然风光及其独特的裕固族民族文化风情。
六、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是甘肃省以哈萨克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4月27日,成立之初,称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西部,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博乐转井。据史料记载,秦汉时,为月氏、乌孙所居;汉时,隶属敦煌郡;唐、宋、元时,吐蕃、黄头回鹘、撒里畏吾儿等在此游牧;明时,隶属安定卫;之后隶属关系在青海与甘肃之间变化频繁,1934年,由新疆迁来的哈萨克族在此游牧,1953年经甘肃、青海、新疆三地哈萨克族头人协商此地划归由新疆迁来的哈萨克族使用,后建立自治县至今。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北缘,河西走廊最西端,东与肃北县接壤,北与敦煌县为邻,南与青海省接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隔戈壁相望。地势狭长,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祁连山西向余脉和阿尔金山东向余脉连成一片,横贯县境,主要山脉有当金山、阿尔金山、党河南山等;水利资源较为丰富,有大哈尔腾河、小哈尔腾河和安南坝河等,小河流29条,流域面积8 560多平方千米,年径流量4.52亿立方米;地貌有谷地、高原、湖盆、戈壁等,平均海拔约3 200米。全县总面积3.1万平方千米,现辖5乡1镇13个行政村,总人口9 100多人,有哈、汉、回、维、撒拉、藏、土等11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3 700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1.3%。
“百里黄金地,塞外聚宝盆。”阿克塞县既有美丽的山川草原,又有壮丽的高原湖泊,浩瀚无际的大漠戈壁。矿藏资源丰富,初步探明有金、铜、锌、锰、水晶石、石棉、云母、芒硝等41种矿藏,尤以石棉储量最大,达4 500万吨以上,现每年开采15万吨左右,占全国石棉产量的1/3以上。属于野生动物保护区,县境内群山大漠深处栖息着2纲、11目、16科、28种野生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盘羊、藏原羚、黄羊、雪豹等受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国家在此分别设有野骆驼保护区、哈尔腾国际狩猎场。深山峻岭,戈壁边缘、河谷平原还遍布着种类繁多的天然药材,有雪莲、麻黄、锁阳、甘草等30多种。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甘肃省以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县,成立于1981年9月30日,位于甘肃省西南部,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吹麻滩。“积石”之名始于春秋,“为禹疏河之极地”。殷周时,为羌戎之地;汉以后,为河关县地,先后隶属于金城郡和陇西郡;唐初,隶属于河州;明代,隶属于河州卫;1913年随河州改为导河县而隶属于其;1952年,在大河家地区建立保安族自治乡。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至今。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位于甘肃省西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北部,东南与临夏县接壤,东北部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西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毗邻,北与青海省民和县隔河相望。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山区,海拔在1 737米~4 309米,平均海拔2 816米,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6.3℃,年降雨量467毫米~743毫米。全县总面积为910平方千米,现辖13乡,4个镇,145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1 296个合作社,总人口23.6万人,县境内居住着保安、东乡、撒拉、回、汉、土、藏、维吾尔、羌、蒙古等10个民族,其中保安族人口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6%,占全国保安族人口总数的95%以上,少数民族占其总人口的52%。
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为高寒阴湿山区,东北部为高寒干旱山区,海拔1 735米~4 309米。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干燥,夏秋湿润。
经济以农业为主。大河家、四堡子的蛋皮核桃、冬果梨,安集的花椒,石塬的串椒等久负盛名。黄河在境内流程达40多千米,水能蕴藏量丰富,有大面积草场、宜林地,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矿藏有花岗岩、石英石、硅铁等。
积石山县境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境内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彩陶,类型极为丰富,有半山、辛店、齐家、马家窑等类型,尤其是在安集乡三坪村出土的一件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瓮”以体形硕大、线条优美而著称,被郭沫若先生命名为中国“彩陶王”,1954年作为国宝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1990年10月,国家邮电部以“彩陶王”为图案,发行面额30分的纪念邮票一枚。此外还有驿站、城堡、关隘等历史文化遗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