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民族宗教读本:满族的文化传统

甘肃民族宗教读本:满族的文化传统

时间:2024-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一节满族一、概述满族是甘肃境内10个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省会兰州市和河西走廊的武威市。1915年,北京政府宣布废除满族八旗制度,甘肃省政府随之撤销了凉州、庄浪满营副都统及城守尉旗营等官职。满族称祭祖为“渥辙库”,满语称“倭库”,仪式一般在家里的正屋和新居庭院内举行。满族为萨满祭祀举行的仪式。

甘肃民族宗教读本:满族的文化传统

第十一节 满族

一、概述

满族是甘肃境内10个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省会兰州市和河西走廊武威市。满族发祥地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一带,史称“诸申”。其族源,可以追溯到3 000多年前的肃慎人,即满族最早的先民。汉代以后,两汉、三国时的挹娄、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宋、元、明时的女真都是肃慎的后裔,也就是满族的先民。明万历十一年至十六年(1583—1588),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35年,皇太极废除诸申(女真)的旧称,定族名为“满洲”。1911年辛亥革命后,统称为“满族”。

甘肃省的满族是1644年之后,随大批清军驻守边关而连续迁徙来的,但是,清政府在其驻军之地都要圈地建城,供随军家眷居住,清政府在各地所建的城池称为“满城”,其中驻有数量不小的随军满族。

甘肃地处边陲要塞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清初,沙皇俄国在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勾结蒙古准噶尔部落噶尔丹汗进攻内外蒙古,康熙亲率清兵迎击,打败噶尔丹军队后,便在凉州(今武威市)留驻劲旅镇守。此后,甘肃武威等地成为清政府重要的驻防地区,曾派遣大量驻军,其中有为数不少的满族,清政府先后在甘肃省境内建立了凉州驻军、庄浪驻军、凉州满城、庄浪满城、兰州满城等。1915年,北京政府宣布废除满族八旗制度,甘肃省政府随之撤销了凉州、庄浪满营副都统及城守尉旗营等官职。1920年,甘肃省省长兼督军张广建命令居住在庄浪满城的满族迁徙到永登县地坪城乡满族营垦荒种地,但此次迁徙去的人数很少;而散居在满城南门及县城、中堡、古山、河桥等乡镇的满族,一部分迁往外省,另一部分埋没民族成分留居原地。1934年,国民党骑兵五军驻防凉州,军长马步青下令将满城的满族迁到城外东南西北村庄及永昌、古浪等偏僻地域开荒种地。在甘肃省的满族,自辛亥革命之后,因多种社会历史原因,在我省境内形成了居住分散的格局,就是在居住相对集中的农村,也多为满汉杂居,从来都没有形成一个纯满族的村落。

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满族人口为1 068.23万人,其中居住在甘肃省的满族人口约为1.73万人,我省满族主要分布在省会兰州市和河西走廊的武威市,其他散居在武威、张掖酒泉天水、平凉等地区。

语言文字。满族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分南部和北部两种方言;满文是16世纪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制的。

迁徙到甘肃省的满族最初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后受汉文化影响逐步使用汉文,居住在武威、永登地区的小部分满族家庭中保留有满文书籍,但多数人已不认识满文了,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还能讲一些满语的日常生活用语,五六十岁以下的满族绝大多数已不会说满语了。

经济方式。满族迁徙到甘肃后,自辛亥革命之后以从事农业经济为主,以种植业为主,辅之以养殖业和其他行业。

二、宗教信仰

满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早期有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之分。世居甘肃的满族在清代信仰萨满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狂舞的人”,汉译为“巫师”,民间萨满分为跳神的大萨满和主持家族祭祀的二萨满两种。萨满最初为女性,后逐渐以男性为主,但仍有女性萨满。一般每个村都有一个以跳神治病为职业的大萨满,不从事劳动。满族习俗为有病先请萨满跳神以驱恶邪,如无效,才请医生诊治。萨满祈祷时跳神,头戴尖帽,缀五色纸条,下垂蔽面,外悬小镜,腰系铜铃,击鼓而舞,口中念念有词。家萨满主祭祀,多由家族中有声望的人或族长担任。

萨满教尊崇天神和祖先神灵,认为天上、地下和人间形成三界,人世间的祸福由天神和地鬼主宰,为消灾求福必须祭祀天神和地鬼。清代满族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举行祭堂子、祭祖先和其他祭祀活动。萨满教主要的祭祀活动有:

祭祖。满族称祭祖为“渥辙库”,满语称“倭库”,仪式一般在家里的正屋和新居庭院内举行。西墙上有朝祭神位和夕祭神位,庭院东南有神杆。家祭仪式有朝祭、夕祭、背灯祭、外祭和墓祭、换索等。祭祖以前,先将祖宗匣安放到西炕上,摆3张桌,上供黄米饽饽。然后,家中长者把匣子打开,全家老少按辈分先后排列叩3个响头后,分别到南炕和外屋。这时,萨满头戴上神帽,系着腰铃,穿着裙子,手持神鼓,在祖先匣前祈祷,开始跳神。跳时,先转3圈,向后退3步,边念边舞,一般要跳3昼夜。

斋戒。满族为萨满祭祀举行的仪式。在大祭的前3天主人带领家庭中的男性成员致斋于外,主妇带领女性家庭成员致斋于内。斋戒仪式为沐浴更衣,其后不得食肉、不吊丧、不问病,不参与一切凶秽之事。

背灯祭。“背灯祭”是满族萨满祭祀中夕祭的主要仪式,一般在傍晚举行,所祭之神是七仙女,举行此仪式意在求子和祈求天神保佑子孙平安。夕祭前在神前供一汤碗,放一双筷子,众人退出,只留下童子萨满和女萨满。把灯烛吹灭,关门,主人跪叩默祝3次,暗将汤碗的摔起,用筷子向上拔3次,意为有食物。等待神灵领受之后把门打开,重新点燃灯烛。

祭索伦杆。祭索伦杆是清初满族举行的祭天仪式,满族称其为“外祭”,祭天所立的神杆数量不等,没有固定标准;神杆一般立在庭院的东角,时间为3天。祭天之前要把神杆锡头擦洗干净。祭祀时,把神杆放在屋内事先放置好的呈东西方向摆放的神桌之上,神杆摆放的位置在桌子的南头,放好后主人带领众人向外跪,读祝词的人站在桌子的西边,左手捧起西边的米碟,右手将米向外撒3次,同时口中念诵满语祝词,礼毕,主人和众人3叩头迎神。之后再把神桌与神杆抬到庭院放在东面,摆放方向仍呈东西向,此时,神桌北面跪着主人、牲和众人,祝词者重复屋内仪式,之后把牲放在神桌后面,用另外备好的长桌杀生,祝词者快速把神杆取出来,用尖头粘血,然后,把神杆倒立在神桌的东头,解开被杀牲畜待煮熟后,将放置在神桌东头的一碟花生米和生熟碎肉等4样内脏放在神杆锡头中,喉骨套在杆上,安放在石座上,此时,主人带领众人跪下,祝词者进行撒米诵满文后,众人三叩头。神杆立在大门东3日,供鸟鹊食用。

三、生活习俗(www.xing528.com)

(一)婚俗

满族传统婚俗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男女年龄到了十六七岁时,父母做主请媒人为子女商定终身大事。从提亲到完婚,期间举行相看、放大小定、纳彩、打下处、射三箭、吃子孙饽饽、坐帐篷、吃管饭桌、坐席、谢亲宴、回门、住对月等仪式,具有浓郁民族特色。

相看。相看亦称“看门户”相亲,媒人给男女双方提亲后,陪同双方家长互到对方家相看的婚俗礼节。一般男方家的主妇先看女方,同意后再由女方家主妇看男方,此礼节称为“明相”。“暗相”即媒人把男女双方约在一个地方,但不直接见面,由媒人在旁边指点介绍,相过后是否同意由媒人转告男女双方。如果男女双方是世交可直接“换贴”“合婚”。

放小定。“放小定”是满族在女方家举行的订婚仪式。男女双方经议婚后如果没有异议,就由男方家长辈或亲友及媒人一块,携带定礼到女方家,如果女方父母接纳了礼物并以礼款待,表示应允此门亲事。定礼一般要送给姑娘簪环耳饰、荷包如意等,礼品讲究双数。此时,由男方家来的女客给姑娘一一戴上送来的饰品,女方家给男方家来客装烟相敬,至此仪式结束。

打下处。打下处是满族在婚礼前举行的仪式。在婚礼前一天,新娘家在其家的祖先神位前行辞别礼并叩拜“弗托妈妈”,以求祖先神灵降福于新人;之后,新娘在主司送亲女客的陪同下,乘彩车前往事先选好的亲友家住宿,俗称“打下处”。下处一般选择离新郎家不远处,以看不见男方家屋檐为准。第二天吉时,新娘换上婚礼盛装,在送亲队伍陪同下乘彩车前往新郎家。

吃子孙饽饽。吃子孙饽饽是满族在婚礼中举行的仪式,饽饽是形状小于饺子的面制食品,由女方准备好装入盒内随嫁妆送到男方家,数量讲究双数,寓意婚后早生子女。在新婚之日,新娘和新郎举行完合婚仪式后,由女司仪将子孙饽饽煮熟,盛在碗里用筷子分别喂给新娘新郎吃,此时有一男童在窗外向屋内高声问“生不生”,新郎连连答“生生”。

住对月。住对月是满族婚俗仪式,自结婚之日算起,满一个月时,新娘要回娘家住一个月或数日。这天,新娘家派马车去接新娘,新娘临行前要向婆家长辈叩头拜别,住满期日返回婆家时从娘家带回食物或鞋袜等赠送给婆家准备,表示尊重。

(二)丧葬

满族实行土葬,殡葬一般是棺木土葬。其葬礼一般要举行挂红幡、供饽饽桌子、着丧服、大殓、守夜、出殡、抱罐、出堂等仪式。

挂红幡。满族在葬礼中举行的仪式。人死后,在院子西边立一木杆,上面悬挂用红黑两色布做成的长条布幡,幡头和尾部使用黑色布条,中间4条使用红色布条;一般立在大门外,立的方位有男女之分,男左女右,其质地因死者的身份而有所差异。传说是为了给死者领魂或招魂,故有“领魂幡”和“招魂幡”之称。出殡时,棺木从窗户抬出,丧家主人手持幡走在送丧队伍的最前面,俗称“走幡”。到墓地后,如果死者的配偶尚健在,只把红幡头部和尾部的黑布拿掉,幡仍带回家,待其配偶去世后再下葬。参加葬礼的亲友都会抢此幡上的布,拿回家中给孩子缝制肚兜,认为可以避邪,保孩子平安成长。

(三)其他

禁忌。忌食狗肉;忌用狗皮制品;忌在西炕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服丧期间忌跳神、议婚嫁娶;春节忌贴春联年画;忌拜年。

节日。满族庆贺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基本与汉族相同。

礼仪。满族的礼仪以尊敬长辈为主,特别注重礼节,其礼节主要有打千儿、顶头礼、抱见礼、擦肩大礼、磕头、半蹲、出份子等。满族传统礼俗是小辈对长辈3天行一小礼,5天行一大礼;小辈每隔8天要给长辈请安;隔5天要向长辈打千。

打千儿。打千儿是满族传统的请大安的礼仪,亦称“单腿跪”,俗称“扛肩膀头”。行礼时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头和身体略为前倾;女人双手扶膝下蹲,口中念着“请某某大安”。

半蹲礼。半蹲礼是满族女性行的请安礼仪,亦称为“蹲安礼”。行礼时,女性要双脚双行站立,双手扶膝弓腰,膝盖略倾呈半蹲形态,行礼时,口中念“请某某大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