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民族宗教读本:撒拉族概述及特点

甘肃民族宗教读本:撒拉族概述及特点

时间:2024-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九节撒拉族一、概述撒拉族是甘肃境内10个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自称“撒拉尔”,邻近的兄弟民族称之为“撒拉”。1954年12月在青海省循化县召开的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其族称为“撒拉族”。甘肃省境内的撒拉族是由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陆续迁来的。在生育方面,撒拉族十分重视生育,特别是生头胎、二胎,礼节更为隆重。

甘肃民族宗教读本:撒拉族概述及特点

第九节 撒拉族

一、概述

撒拉族是甘肃境内10个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自称“撒拉尔”,邻近的兄弟民族称之为“撒拉”。中国历朝官方文书和典籍中记载的其族称称谓有10多种,大多是“撒拉尔”和“撒拉”的译音,如:元代时称为“撒喇”“撒剌儿”;明代初称为“沙刺”“沙剌族”,明中叶以后至清初称为“撒剌”;乾隆之后称为“萨拉”“萨拉尔”“撒拉儿”和“撒喇”。另在清代的官方文书中使用“番回”“撒拉回子”“循回”等称谓;民国时期称谓“撒拉回民”或“撒拉回”等。1954年12月在青海省循化县召开的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其族称为“撒拉族”。

循化撒拉族先民是元代由中亚细亚撒马尔罕经新疆迁入青海东部黄河岸边循化地区的,在与回、汉、藏、蒙古等民族长期相处,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据撒拉族民间传说和近代、当代学者的考证,撒拉族的先民来自中亚撒马尔罕,至今,在循化街子地区尚保留有尕勒莽和阿合莽兄弟俩的“拱北”,有一眼称被称为“骆驼泉”的泉水

甘肃省境内的撒拉族是由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陆续迁来的。研究成果显示,撒拉族大量迁入我省积石山县大河家地区的时间大约是清末民国初期,其迁入的原因,主要是在清末民国初期,撒拉族不堪忍受抓兵、逼税、欺压、奴役之苦,纷纷逃离循化,其中一部分人就在大河家一带定居下来。民国初年,小部分撒拉族因经商、谋生等原因,落居在当时属于循化所管辖的夏河拉卜楞地区。

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撒拉族人口为10.45万人,其中居住在甘肃省的撒拉族人口约为1.18万人,甘肃的撒拉族主要居住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的四堡子、大河家、刘集、吹麻滩等地,聚居在四堡子乡的克新民村、四堡子村,大河家镇的康吊村、大河家村,刘集乡的陶家村、团结村、崔家村、阳洼村、肖家村,石塬乡的沈家坪村、逍红坪村等地,其余散居于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及兰州等地。

撒拉族有本民族语言,撒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古斯语族,根据语音和语词的某些差异,划分为街子和孟达两种土语,甘肃的撒拉族大多说街子土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

甘肃撒拉族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业。农作物方面,主要生产小麦青稞荞麦玉米、谷子、豌豆、蚕豆油菜等。畜牧业方面,主要的家畜家禽有牛、羊、驴、马、骡、鸡、兔等。

宗教信仰。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早期遵行逊尼派教义教理属于格底目,没有教派之分。自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在甘肃河州(今临夏)回族聚居地区逐渐产生了教派和门宦,并传入撒拉族地区,最早是马来迟阿訇到撒拉族地区传播虎夫耶门宦的教义教理,之后撒拉族地区的伊斯兰教开始有了教派之分,教派门宦日渐增多,主要有格底目、伊赫瓦尼、哲赫林耶等教派,此外,撒拉族创建了撒拉门宦。

撒拉门宦。撒拉门宦的创始人苏哇什(1880—1949),撒拉族。该门宦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因其创始人是撒拉族,信教的教民就以传教人的民族名称作为该派的称谓,故称之为“撒拉门宦”。撒拉门宦主张教乘与道乘并重,既重视天命五功,又重视静修“迪克尔”;举行宗教仪礼时集体环跪念“迪克尔”,念“迪克尔”仪式分为“大赞”和“小赞”;人殁前提念7次“特海里里”即清真言,人殁后为其做祈祷;道统实行传贤不传子制度;以忍、让、恭、俭为处世原则。

二、生活习俗

(一)婚俗

撒拉族传统婚俗富有民族特色,如富裕男子有多妻的特权;男性有凭“口唤”离弃妻子的特权;早婚,男女青年结婚年龄多数在十四五岁左右,多由父母包办;近亲结婚通婚;忌与非穆斯林通婚,但可迎娶或招赘改信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的女子或男子;男女都可以做媒人等。

撒拉族的婚俗一般要经过媒人说亲、送订婚茶、下聘礼、择吉日举行婚礼等仪式。

说亲。男方家如果看上某家的姑娘,就央请媒人说亲。媒人便登门拜访姑娘的家人,向其说明来意,如果姑娘父母与本家亲属协商同意后,给媒人回话,媒人在通报男方家,男方家择吉日请媒人给姑娘家送“订婚茶”,一般是两封茯茶、一对耳环,姑娘家人如果接受礼物就表示同意这门亲事,不再把姑娘许配给别人。

行聘。将茯茶分赠当家亲友,称为“定茶”。过后几天,媒人第二次去女家,送给女方一条头巾或一件衣料,如女方收下的话,婚事算正式订立,称“订亲”。订亲不久,男方通过媒人给女方家送聘礼,撒拉语称为“麦海勒”,俗称“行聘”。聘礼多少视男方家的经济条件而定。行聘一般送女方家聘金和新娘衣服。

婚礼。行聘后,男女两家商定婚期,婚期多选定在冬季。举行婚礼前男女双方都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举行婚礼的那天,新郎由伴郎(多选近亲中已婚青年)和亲属陪伴,前往女方家举行伊斯兰教宗教礼仪——念“尼卡哈”即证婚词,念“尼卡哈”的礼仪由阿訇主持。念“尼卡哈”时,新郎及其岳父站在阿訇面前,新娘在房内炕角跪听,仪式结束后,撒红枣、核桃给众人,同时散发“古古麻麻”(一种用面制作的小方块形油炸食品)。当天或第二天,新娘出嫁,新娘在梳妆时,要哭唱“撒赫斯”,倾吐自己对长辈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对娘家的留恋。之后在亲属的挽扶下,流泪退出大门,向娘家辞行。然后,在两名已婚妇女和亲友的护送下,骑马前往婆家。到达婆家后,新娘由自家长辈从马上抱进门,进门后,男方家女眷捧上4盅奶茶,请送亲女眷饮用后,送新娘入洞房。庭院里,婆家以宴席招待女方送亲眷属,并款待来客。席间新娘的亲属代新娘向众人展示嫁妆,并向婆家近亲和阿舅赠送礼品,礼品有枕头、鞋等。婆家则回送给新娘亲属衣料或现金,称为“打发啦”。最后,新娘的一位长辈说“吾热赫苏斯”(嘱托词,嘱托亲家之言),嘱托亲家对年龄尚轻的新娘多加爱护,祝愿新郎新娘相亲相爱,家庭兴旺发达,至此婚礼结束。

在生育方面,撒拉族十分重视生育,特别是生头胎、二胎,礼节更为隆重。妇女怀孕后,家庭在饮食方面,对孕妇倍加照顾,提前做好产前产后和招待来客的各项准备工作。孩子生下的三天内,要请阿訇给孩子行伊斯兰教礼仪——起“经名”。娘家及亲友的妇女带着给母子的衣服、食品等礼物去看望产妇新生婴儿,撒拉族称为“看小月”。婴儿满月时,娘家人拉着披红的羊,带上茯茶、“素盘馍”(撒拉族用白面篜的馍,比平常的馒头大六七倍)等前来庆贺,称撒拉族为“看大月”,亲友邻居纷纷前来祝贺,气氛十分热烈欢乐。

(二)丧葬

在丧葬方面,撒拉族的丧葬完全遵行伊斯兰教礼仪。但撒拉族有其独特的习俗,如亡人埋葬后的第3天,亡人家要煮“麦仁饭”,即用小麦、青稞、豆子、碎肉等混煮的稠粥,同时炸油香,煮手抓羊肉,施散给全村人和亲友,应邀来家做客的亲朋好友带上茯茶、青盐等作为礼品送给亡人家,表示慰问,撒拉族称为“宽心”。之后,在亡人的“头七”、“二七”、“三七”、四十日、百日和周年等日子,家人须请阿訇念经、上坟,进行一系列的祷念活动。(www.xing528.com)

(三)禁忌

忌食猪、驴、骡肉和自死物;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忌在作“乃玛孜”时,在其面前走动或在旁边高声喧哗;忌在清真寺内和附近随地吐痰和大小便;忌在井水、水塘附近洗衣物;与人交谈忌咳嗽、擤鼻涕;忌在长辈面前有失礼行为等。

(四)服饰

撒拉族传统民族服装款式为,男子头戴羊羔皮卷沿帽,身穿圆领长衫,腰系布或绸的腰带,腰带上挂有腰刀;下身穿大裆裤,脚穿短统靴或用牛皮缝制船型鞋,撒拉语称为“洛提”。妇女头披纱巾,上身穿长连衣裙,下身穿长裤,脚穿短统靴,正如撒拉族民间流传的撒拉曲《阿里玛》唱词对其女性服饰的描述“……撒拉婆,头上呀戴的是绿盖头,身上呀穿的是青夹夹,脚上呀穿的是阿拉鞋呀……”随着社会发展和撒拉族与其周围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其服饰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逐渐定型,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的圆顶帽,俗称“号帽”,上身穿白色的“汗搭”俗称“衬衫”,外套黑色的坎肩,即通常所说的“白市布汗搭青夹夹”;腰系布或绸的腰带,颜色以红、绿为主;下身穿黑色或蓝色长裤,脚穿布鞋或“洛提”。冬季寒冷时节,男性大多穿白板老羊皮袄,皮袄较藏袍为短,一般用黑、白色羊羔皮做大襟,也有在羊羔皮袄面上再缝制一层用布或毛料子做的面子。老年人做礼拜时,头缠“太斯达尔”,即头巾,身穿长衫称“中拜”,即专门用来礼拜的服饰。撒拉族女性喜欢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外衣款式以大襟上衣为主,面料为花布或花绸,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身穿各色长裤,脚穿绣花鞋。女孩未成年时披头巾,结婚后的女性戴绿色盖头,青年或中年女性戴黑色盖头,老年女性戴白色盖头。

首饰是撒拉族女性喜爱的装饰品。常戴的有戒指、手镯、耳环等饰品。戒指和耳环多为金、银制品,手镯有玉石、铜、银等质地。年轻姑娘还喜欢在发夹上插上几朵绢花塑料花,更显得俊俏健美

(五)节日

撒拉族的节日大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现在已演变为民族节日。主要节日有“尔德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纪念穆罕默德诞辰)。

三、文化艺术

撒拉族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口头文学极为丰富,可分为说唱两大部分。说的有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寓言笑话等形式;唱的有撒拉曲、宴席曲、民谣、劳动号子、摇篮曲、丧葬调以及“花儿”“少年”等多种曲调。神话、故事、传说的代表作有《阿姑尕拉吉》《阿娜那木起》《公道县长》《砍柴娃》《采赛尔》等。其内容真实地反映了撒拉族历史,歌颂他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赞美男女爱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富有哲理性和趣味性的童话、寓言、笑话,如《聪明的小马驹》《狼、狐狸兔子》《兔和狼》等。

撒拉族民间文学唱的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撒拉曲”是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内容以赞美男女爱情为主,曲调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独特的民族情调,其代表作有《巴西古溜溜》《撒拉赛西布尕》《阿依吉古木》和《阿里玛》等。

宴席曲是撒拉族在婚嫁喜庆日子里演唱的祝贺歌曲,演唱时有独唱和合唱等形式,并伴有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具有表演的特色,以增添喜庆气氛。主要作品有《阿舅儿》《依秀儿玛秀儿》《韩二个》和《乌热赫苏斯》等。此外回族的宴席曲如《马五哥》《没奈何》和汉族的《孟姜女》《蓝桥相会》等也是撒拉族喜庆场合经常演唱的曲目。

撒赫斯。“撒赫斯”是撒拉族新娘出嫁时哭唱的一种曲调,亦称为“哭婚曲”,其内容主要是倾诉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对娘家的留恋之情。

花儿是西北地区各族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山歌。撒拉族花儿歌词一般为四句或六句,有独唱、对唱、联唱等多种形式,声调清亮、自由奔放,因受藏族民歌“拉伊”的影响,普遍带有颤音,且颤音优美。其调门有《撒拉大令》《水红花令》《牡丹令》等多种,在用汉语歌唱时大都加用撒拉语作衬词,使其更具民族情调。如一首较为古老的花儿:

上去(者)高山望平川,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上去容易(者)摘起来难,

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对委奥依纳。对委奥依纳是撒拉族传统戏剧,俗称“骆驼戏”。该戏剧中有固定的演唱时间和地点、人物、服饰、道具,一般在举行婚礼的晚上演出,地点就设在举行婚礼的场所,内容是以叙说撒拉族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迁徙到青海循化地区定居的历史。

撒拉族手工艺术以剪纸、窗花和绣花而著称,创作群体以女性为主,绣在枕头、鞋帮、围肚、帽子及衣服上的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图案以花鸟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