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裕固族
一、概述
裕固族主要聚居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县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自称“尧乎尔”;元、明时称“撒里畏兀”“撒里畏兀儿”;清代称“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等;新中国建立初期称“撒里维吾尔”。1953年筹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时,经本民族代表协商,同意以与“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作为民族称谓,兼取汉语的“富裕巩固”之意。
裕固族的族源。关于裕固族的族源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经过多年研究学术界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裕固族是唐末五代时期甘州回鹘的后裔,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漠北回鹘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高车)人的后裔,秦汉时的丁零人,因此其与今日的维吾尔族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
裕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人口为1.37万人,居住在甘肃省的裕固族人口约为1.3万人,其中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裕固族人口约为1万人,县境内裕固族聚居在西部的明花区、中部的大河区和康乐区以及东部的皇城区,约占全国裕固族人口总数的73%,其余散居于新疆、青海等省区。
裕固族有本民族语言,分为东部裕固语和西部裕固语。东部裕固语又称为“恩格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西部裕固语又称为“尧乎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裕固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
裕固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草原面积有14 000多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70%。
二、宗教信仰
远在河西回鹘时代,裕固族的先民先后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佛教,曾有过多种宗教并存的历史,明代以来,喇嘛教成为裕固族的主要信仰,但某些萨满教崇拜仍然存在。下面主要介绍现在依然存在的某些萨满教崇拜和喇嘛教。
(一)萨满教崇拜
裕固族先民曾信仰过多种宗教,但以萨满教为主,元朝时,裕固族改信了藏传佛教,但仍保留某些萨满教崇拜,如敬奉“点格尔汗”、祭“敖包”、请“也赫哲”占卜凶吉、跳神祈祷、治病禳灾等,有些仪式至今仍流行于民间。
裕固族称萨满教的专职神职人员为“也赫哲”,“也赫哲”职务多由男性担任,可以娶妻生子,平日在家从事农牧业生产,如果有人请他们去主持祭祀仪式或治病消灾时,携带神具前往。使用的法器主要有神杆、神灯、神鼓和祭品勺等。“也赫哲”大致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是普通的“也赫哲”,法力一般;第二等级称为“客木也赫哲”,法力较高,在民间有一定威望者;最高一级称为“拉特尔也赫哲”,法力强,且威望高。培养方式是师徒传承。“也赫哲”主要从事主持祭鄂博、“点格尔汗”仪式、用巫术治病和消灾等宗教活动。
“点格尔汗”是裕固语,“点格”意为“天”,“尔汗”意为“神”,“点格尔汗”意为“天神”。敬奉“点格尔汗”的仪式每年举行两次,一次在正月,一次在秋后,正月的较为隆重。敬奉“点格尔汗”主要有设祭坛、煨柏香、“攥心羊”、念经做法、灯花占卜、分享祭品、撤祭坛等仪式。裕固族每家每户都要举行敬奉“点格尔汗”仪式,在家中的地上铺一条毯子,上面摆上九堆粮食,每堆粮食上放一盏酥油灯,灯上缠着绿、白、蓝三色布条,毯子上方摆一个小方桌,上面供着用芨芨草扎成的草墩子,祭典开始时点燃酥油灯,牵过一只绵羊(忌用山羊),由“也赫哲”或请的专人操刀,将刀准确地刺入羊腹部,立即伸手将羊心掏出来,称之为“攥心羊”,之后割下羊头,连同羊心一起装入盘子放置在九灯和草墩子中间,然后再把一半羊毛填入芨芨草墩的中间,接着“也赫哲”口中念念有词地围绕着地毯和方桌转,众人随在其后模仿。“也赫哲”念完经后,顺手把酥油灯推倒,根据灯火预卜凶吉祸福。第二天早晨,把芨芨草墩送到本家族固定的地方,七天后把插在柳条上的布条取回来,包好以后敬供在神龛的上方,来年继续使用。立秋的祭典仪式不点酥油灯,但要宰一只“攥心羊”,剥羊皮,在盘中盛些奶子,“也赫哲”念完经后,用芨芨草编的小扫帚蘸着盘中的奶子四处洒,表示保佑人畜四季平安。
(二)喇嘛教
裕固族最初信奉藏传佛教的萨迦派,明中叶以后改宗格鲁派。明末裕固族建立了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古佛寺,又称“黄藏寺”或“黄番寺”。清初以后,在裕固族地区先后建立了景耀寺、康隆寺等寺院。1932年,共建有10所寺院,其中以康隆寺的规模最大,经堂可以容纳500多僧人同时念经,其余寺院规模较小,内部组织松散,有的寺院有堪布、法台,有的只有僧官或提经。寺院占有一定数量的牲畜和草场,平日租给牧民,收入作为放会、念经等费用。裕固族地区各寺院都有定期的正月大会、四月大会、六月大会、十月(或九月)大会,每月十五还有小会,其中正月和六月大会最为隆重,要做酥油花,跳“护法神舞”。
裕固族虽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但其寺院僧侣和藏族聚居区的喇嘛有所不同:其一,裕固族地区大部分僧侣都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平时从事牧耕,遇有宗教活动则入寺念经。其二,藏传佛教在裕固族地区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为顾嘉堪布,明万历年间形成顾嘉堪布转世制度,先后转世的顾嘉堪布共有七世。其三,开喇嘛教寺院兴办现代学校教育之先河。作为宗教首领的顾嘉堪布七世在裕固族地区积极创办学校,亲自任教,在他的倡导下,裕固族地区先后办起了5所学校。
三、生活习俗
(一)婚俗
裕固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裕固族传统婚姻分为包办婚和戴头婚两种;同姓同户族之间严禁通婚,不同辈分者不能通婚。
裕固族婚礼仪式一般要经过求婚、订婚、女家婚宴、择吉日戴头成婚、送亲、打尖、猜情、踏房、新娘过火堆和新郎箭射新娘、阿斯哈斯等仪式。
戴头饰是裕固族妇女婚前的重要仪式,就是把一幅用银牌、玉石、玛瑙、珊瑚、海贝等饰物编制的头面,系在准备出嫁姑娘的发辫上。姑娘出嫁戴头面时,由舅父或邻居唱《戴头歌》:“启明星儿闪闪发亮,心爱姑娘把头面戴上。送亲的队伍就要出发,把姑娘送到婆家。”之后姑娘和舅舅对唱《告别歌》。戴上头面后姑娘就到另外的帐篷,由舅舅、客人或请来的代表姑娘唱歌的人继续对歌。戴头的当天或次日由女方家亲属及本户族的人,护送姑娘到男方家完婚。
裕固族婚俗是婚礼一般分两天进行,前一天在娘家,称送亲,第二天在婆家,称迎亲。迎亲比送亲隆重。无论男方,还是女方,都要请好歌手,准备对唱,对唱中有不少富有风趣的唱词。第一天在娘家要设酒招待客人。客人入席后,先是男方家迎亲的人唱,接着是女方家的客人答唱,新娘和父母也唱一些告别、劝喻一类的唱词。各地的唱词内容基本相同,但有繁简有之别,就是在同一地区,也可以多唱,也可以少唱。送亲队伍出发时,新娘骑上马或骆驼,客人们要唱《送亲歌》。
“打尖”是裕固族婚礼中的重要仪式,即男方家第二天清早出来迎亲时,在途中摆下酒宴,招待送亲的客人。客人入席后,男方家的代表要唱《打尖歌》,内容是劝送亲客人多吃多喝。新娘在路上不吃不喝。客人吃喝以后,继续上路。这时,由男方的迎亲人领路,快速前进。当到达新郎家时,送亲队伍中有几位骑手骑马围绕帐篷转三圈,尽量想法接近帐篷,而新郎家早有人在帐篷内设法把马惊走,不让接近帐篷。接着,男方家有人来为客人接马,相互逗戏。在东部,新娘进房时,路旁点燃两堆火,新娘从火中间通过;在西部,新郎用柳条做的箭射新娘,射中为“吉利”,射完要把弓箭抛入火中烧掉。婚礼在一间宽敞的房子中进行,一般由年老的长辈主持,准备好盛大的宴席招待客人,客人们边吃边唱。唱词的内容十分丰富,一是相互祝贺,二是娘家希望婆家爱护体贴姑娘,三是婆家对唱,表示夸耀和赞美姑娘,有时也有相互逗戏的内容。歌手们可以触景生情,即兴编唱词,热闹的场面要延续好长时间,有的甚至延续几天。
传统的裕固族婚俗——帐房戴头婚。裕固族姑娘在奇数年龄15岁或17岁时,如果不准备出嫁,父母就为她另立一顶小帐篷,举行戴头仪式。戴头仪式多选择吉日进行,届时要请喇嘛念经,由两位妇女按照规定的时辰在大帐房内,当着客人的面给姑娘戴上头面,姑娘给客人敬茶之后,用帽子遮住自己的脸,由戴头面的妇女将姑娘接入小帐房,直到下午宾客走后再回到大账房。姑娘戴头后就有了社交自由,如果有情投意合的情侣可以在小帐房内同居,生儿育女不受非议。同居时间长短由双方的感情决定,一旦决定分手,男性不得带走任何财产,孩子随女性。
(二)丧葬习俗
裕固族的丧葬有火葬、天葬、土葬三种形式。传统丧葬习俗无论举行哪种丧葬,都要请喇嘛念经“超度”,从“头七”到“七七”,直至周年要请喇嘛念经。“七七”之内,死者家属男子不剃头,妇女不梳妆。
西部裕固族以火葬为主。一般人死后,给死者换上干净的衣服,口含银、玉首饰,用一块毯子或大白布,四角绑上蓝布或灰布,铺在地上,将死者放在上面,曲身、合掌,面朝西或西南。一般停尸两三天,通知亲友吊祭,同时请喇嘛念经超度。出殡之日,在死者亲属和僧人的护送下,由四人扯着毯子或大白布的四角,把尸体抬到本家族的火葬场,在地上挖一个十字坑,上面放置柏木或松木,用芨芨草点燃。火化前先把死者衣服脱下,盖上白布之后焚化。三日后,亲属前往火葬场,把骨灰、首饰全部装入白布袋,再放进一点粮食,就地挖坑埋葬,在坟上种些芨芨草,周围放些白色石头作标志。
东部裕固族以天葬为主,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天葬场。把死者放置在家中请喇嘛念经超度一天后,送到天葬场,把死者外衣服脱去,将其安置在一块大石头上,再请喇嘛念经,念完经后送葬的人离开。三日后,死者家属到天葬场探视,如果尸体被鹰吃干净了,则认为死者已经“升天”,就地垒起一个石堆象征坟墓,坟墓是按家族的辈分排列的。相反则认为不吉祥,需要再次请喇嘛念经超度。
明花区的前滩和酒泉县黄泥堡地区的裕固族实行土葬。仪式同汉族地区相似。
(三)服饰(www.xing528.com)
裕固族传统服饰是男女均穿高领长袍,男子系红、蓝腰带,戴圆筒平顶镶锻边的毡帽或礼帽,穿高腰皮靴,腰带上挂有腰刀、火镰、火石、小佛像、酒壶、鼻烟壶或旱烟袋;妇女外套坎肩,束红、紫、棕色腰带,腰带两端垂于腰后两侧,腰带左侧还系几条各色手帕,衣领和袖口上绣有色彩鲜艳的花边,头戴喇叭形红缨帽。帽檐上有两条黑色丝条边,后缘微翘,前檐平伸,帽顶上缀有红线穗子,有的还饰有各种花纹。未婚少女梳五条或七条发辫,并在宽沿圆筒平顶帽上加一圈红色珠穗。已婚妇女佩戴长带形头面,头发梳成三条大辫,一条垂于背后,两条垂于胸前,头面也分三条系于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用金属环连接起来,上面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各地不尽一致。现在传统的服饰已不多见,只在节日、喜庆的日子才能见到。在黄泥堡,城镇、交通沿线和定居点,平日穿制服的人比较多。在牧区,仍然穿长袍皮靴,但是,配饰一般比较简单。
(四)节日
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祭“点格尔汗”和藏传佛教的一些宗教节日。春节是裕固族的传统节日,节前也有祭祖守岁活动,节日期间要做酥油花,互送哈达、礼品以示祝福。此外各部落都举行祭“鄂博(裕固族称鄂垒)”仪式,各地时间不尽一致,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
(五)禁忌
逢六月、腊月不动土;逢虎、狗、蛇、鼠日不搬迁;逢初一、十五不卖牲口;客人不得携带枪支、鞭子、生肉、狼皮、狗皮进入帐篷;客人进入帐篷必须男左女右分坐,男子屈膝盘腿而坐,女子半跪半坐;主人请客人吃喝,客人不得走动或站立;俗人骑红马、穿红衣不得进入帐篷;草原上不准打“哈拉”(即旱獭);在寺院附近不得大声喧哗;进寺院时现要脱鞋,先跨左脚,用袖口捂住嘴,用左手点长明灯;晚辈忌直呼长辈之名;俗人忌呼僧人的名字;忌食马、驴、骡、狗、骆驼和鸡、鱼等尖嘴圆蹄畜禽的肉。
四、文化艺术
裕固族创造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叙事诗、格言、谚语等,尤其是民歌独具风格,曲调朴实优美,学术界认为裕固族民歌在曲调和形式方面,既继承了古匈奴的某些特色,又吸收了藏族“拉伊”、蒙古族“酒曲”、回族“花儿”、土族“宴席曲”的某些优点,并且把各种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从已经整理并刊印的民间文学看,民歌在格调上多为两句一节,形成三节六句的形式,也有三句一节的,还有少量的四句、六句一节的。常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山川、湖泊、森林、花卉、草原、雪山、冰峰、飞禽、走兽等,常常成为比兴的依据。
叙事诗有叙述和歌唱两部分,以唱为主,以叙为辅。在神话、传说中,保留着本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道德、观念诸方面的原始素材,是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研究裕固族珍贵资料。已整理出来的作品有《尧熬尔来自西至哈至》《黄黛琛》《萨娜玛珂》《莫拉》《神箭手射雁》《金银姐妹与木头姑娘》《贡尔建与央珂萨》《两个兄弟》《珍珠鹿》《白天鹅和天鹅琴》《牧人、兔子和狐狸》《黄鸭子和天鹅》《戴头面歌》《婚礼曲》等几十篇之多。如最近几年整理的《尧熬尔来自西至哈至》,全文共9节、400多行,用说唱形式叙述了裕固族于明代东迁入关的历史,除文学价值以外,可以补《明史》记载不详之缺陷。在唱到明王朝安置东迁各部时,唱词是这样的:
部落长前去说情,
肃州官向朝廷把文书奏上。
洪武帝施下大恩大德,
让尧熬尔安居在肃州东方。
最近几年整理的《黄黛琛》全文除开头的叙述和演唱外,共分《爱情》《逼婚》《冤仇》《屈死》《尾声》五节,通过黄黛琛和苏尔旦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歌颂了裕固族人民反抗压迫、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尾声》中有一段是这样唱的:
美丽的黄黛琛,
你的灵魂是那样的美好,
好像雨后的彩虹,
谁不愿常留心中。
一对白天鹅飞进白云,
这多像你和苏尔旦的化身;
愿你俩与日月长存,
永生永世甜蜜相亲。
让我们尧熬尔的子孙,
都懂得苦难中的爱情;
安息吧!在你俩甜睡的泉边,
弹奏起深沉古老的天鹅琴。
裕固族传统体育活动有赛马、摔跤等。每逢重大节日,自治县首府和基层都要举办文体活动,赛马、摔跤是重要的内容。
手工艺。裕固族擅长编织,褐子是其代表作,早在河西回鹘时期,裕固族编织的褐子就以美观大方、结实耐用而闻名,曾是给中原王朝上贡的主要贡品。他们编织各种口袋、褐子和马缰绳等生活和生产用品,这些用品上编制着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
传统的裕固族妇女发饰上有用珊瑚、海贝,绿色和蓝色的绸缎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编制成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案,色彩鲜明。刺绣和剪纸也很盛行,如妇女的衣领、袖口、布靴上都绣有各种花、鸟、虫、草等图案。剪纸的图案大致同刺绣的图案相似,尤以各种牲畜的图案为佳,色彩协调,形象活泼,栩栩如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