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东乡族:历史来源与分布情况

甘肃东乡族:历史来源与分布情况

时间:2024-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曾有“东乡回回”“东乡土人”“东乡蒙古”等称谓,东乡族自称“撒尔塔”。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其余散居在甘肃省兰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甘肃东乡族:历史来源与分布情况

第四节 东乡族

一、概述

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主要聚居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曾有“东乡回回”“东乡土人”“东乡蒙古”等称谓,东乡族自称“撒尔塔”。

东乡族是13世纪形成于中国甘肃境内的穆斯林民族,一般认为其族源为13世纪以来东迁的中亚后裔,后逐渐与蒙古、回等民族融合而形成。因东乡族没有文字,汉文文献缺乏对东乡族直接和完整的记载,因此,关于东乡族的族源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观点有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西来说(或称回回色目人说);二是蒙古人说,即认为“东乡族主要源于蒙古族”(持蒙古人说,主要把语言作为探讨和识别族源的主要依据);三是三族混合说,即认为东乡族是回回、汉人、蒙古人混合而成。

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其余散居在甘肃省兰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东乡族人口51.3805万人,其中居住在甘肃省的东乡族人口为45.1622万人,占其总人口88%,居住在东乡族自治县有21.5268万人,约占全国东乡族人口的50%,占东乡县人口的83.82%。其余散居在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就人口数量而言,东乡族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排第22位,在西北地区18个少数民族中排第5位,在甘肃省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回族排第2位。

东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

东乡族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土豆小麦青稞玉米等,其中东乡的土豆水分少、淀粉多,吃起来沙而甜。唐汪川的杏子个大色鲜、皮薄肉厚、甘甜爽口。东乡手抓是知名注册品牌。

二、宗教信仰

东乡族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东乡族形成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东乡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东乡族中,伊斯兰教通常分为老教,又称“格底目”;新教,又称“伊赫瓦尼”;赛莱斐耶,又称“新兴教”。各教派、门宦都有其虔诚的信徒,其中库布林耶和虎非耶教派中的胡门门宦、北庄门宦、张门门宦和伊赫瓦尼等教派由东乡族创立,这些教派和门宦在东乡族地区教民众多,在东乡族中具有特殊影响,现将东乡族人创立传播的几个教派简述如下:

(一)北庄门宦

北庄门宦的创始人是东乡族马葆真(1722—1880),东乡县春台北庄村人。马葆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徒步到新疆沙车(牙勒岗)道堂,求师于穆罕默德第二十八世孙舍赫乌尼亚门下。舍赫乌尼亚遂将虎夫耶派的主张和干功要点传授于他,并授命他在临夏地区传教。之后,马葆真赴麦加朝觐,回国后在东乡北庄传教,信奉者与日增多,此后北庄遂成为该门宦的正式名称,传至西北各地。

北庄门宦以教主传教为主,另有五大分支,亦称五大“那依布”(阿拉伯语意为“代理人”),原是马葆真的五大门生,马葆真逝世以后,“那依布”及其后代各立门户,自成一派,但仍和北庄门宦保持一定的从属关系,唯有井沟拱北另立门户,称“井沟门宦”。

北庄门宦的主要特点是:传教者必须履行念、礼、斋、课、朝五桩天命,还要静坐参悟和低念“则可若”。传教者必须取得“哈吉”称号和新疆沙车牙勒岗道堂的传教凭证,方能继承教主之位,否则不能称为“老人家”,也不能传授教门。教徒对“老人家”的口唤非常尊重,遇有婚丧等重大事情,都要去拱北征得“老人家”的嘱咐并遵行不悖。北庄门宦在站“者那则”时分为脱鞋和不脱鞋两派;在转“费提叶”时亦分为用《古兰经》转和以现金转两派;在念“讨白”时,北庄不举食指;干“阿麦力”时念《卯路提》经;主麻聚礼作16拜。

(二)胡门门宦

胡门门宦是东乡族艾布则地·马伏海(1715—1812)创建的。祖居东乡洮河西岸的红泥滩村。在西安崇文巷清真寺潜心钻研伊斯兰教学理,学成归来后自立教派,颇受教徒拥戴,胡门教义迅速传播,教徒已由东乡、广河等地发展到康乐、和政等地。马伏海逝世后,胡门门宦分裂成东乡红泥滩胡门和广河太子寺胡门两派。

胡门门宦特点是:斋月封斋时,不见星星不能开斋;礼拜打坐和念“讨白”时,举食指;给亡人送葬站“者那则”时,脱鞋举礼;严禁食用兔肉;禁止表亲通婚;过去不与北庄教徒通婚,现有所改变。

(三)张门门宦

库布忍耶是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苏非学派之一。传说库布忍耶传入东乡的始祖是穆罕默德的后裔穆罕引地尼。传说他曾先后三次来中国传教,第三次从新疆到河南、青海、甘肃传教,最后定居东乡大湾头,所以库布忍耶门宦又称“大湾头门宦”。他定居大湾头后遂取名张玉皇,字晋吉,故亦称大湾头门宦为“张门门宦”。

张门门宦特点是静修参悟,静修时间一般为40天~120天,期间,住在山洞里静坐修养,除送素食饮水的人以外,不准见外人。每天早晨3点开始默念“则可若”、礼拜,直到晚上12点方可入睡。每天吃1次,只吃7个枣,喝几杯开水

(四)大拱北

大拱北是嘎的忍耶的一个支系门宦,在东乡族中拥有众多教徒,东乡县境内有拱北70余处,其中属于大拱北的有56处。

大拱北的创始人祁静一(1656—1719)虽不是东乡族,但由于在大拱北门宦创建过程中得到东乡族阿訇马腾翼的鼎力相助,从而使大拱北门宦教理在东乡族中迅速传播。大拱北没有教主,也没有掌教名称,每处拱北都推选一名“当家人”传教,拱北的“当家人”都必须出家,不娶妻室;“当家人”不能父传子受;出家人不愿出家时,可以还俗,娶妻成家,但必须离开拱北,也不允许还俗后第二次出家;一般教徒不受“不娶妻室”的限制。大拱北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董事会均由该门宦各“哲玛阿提”选举产生,不允许拱北的出家人参与,拱北的“当家人”也不能抛开董事会擅做主张。大拱北除主张尊行《古兰经》和《圣训》之外,必须静修参悟、默念“则可若”。

(五)伊赫瓦尼

伊赫瓦尼亦称“新教”,是中国伊斯兰教四大教派之一,19世纪90年代由东乡族的马万福(1848—1934)创建,他出生在东乡族自治县果园村,又称他为“果园哈吉”或“马果园”。

三、生活习俗

(一)礼仪

东乡族崇尚礼仪,从婴儿出生到成年、婚、丧,从家庭生活到社交活动,非常注重礼仪,遵行一定的礼规。同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婴儿出生后要请阿訇给孩子取经名。男孩子在十一二岁时要行“割礼”,称为“逊奈”,就是割去包皮,行割礼后标志着已步入成人行列,可娶亲结婚。东乡族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礼节,相互见面时,年轻的要先给年长的道“色俩目”,即问安,年长的也要答礼;尊敬老人,晚辈出门归来,见老人要曲身道“色俩目”;给老人倒茶、递食物都要双手呈上;坐炕时老人必须居中,吃饭时老人先用餐;家中来客人时,请上炕坐,男人需要脱鞋,女人可以不脱;用家中最好的饭菜招待客人,如用鸡肉招待客人,鸡尾必须让最年长或最尊贵的主客吃,东乡族认为鸡尾最贵重,以表示尊敬;一般是男主人陪客,站在桌前给客人添茶夹菜,但自己不坐也不吃,有男客人时,女主人须回避。

走进东乡族人的家门引人注目的是整洁。房前屋后打扫得非常干净,大小物件都放得井井有条,很难看到尘土。屋里是窗明几净,红箱、画柜耀人眼目。房檐下的台阶上,常放着一个洗脸洗手用的“汤瓶”(东乡语称“阿杜麻”),一般不用脸盆,他们认为洗过的脏水,不能再用,因此,洗脸时,两手只能往下搓,而不能反复。小水桶和碗勺,都倒扣在柜橱里,认为仰摆着不净。灶台、炉台擦得发亮,烧水用的茶壶都擦洗得干干净净。

东乡族特别喜欢饮茶,一般每餐必有茶;最喜用云南春尖茶和陕青茶,来客人则待以“三香茶”。在盖碗内放有茶叶冰糖桂圆或烧熟的红枣、葡萄干等物,称为“三泡台”。

(二)婚俗

东乡族婚俗是男娶女嫁,一般要经过送“定茶”、送礼、结婚等几个阶段,男方到女方家娶亲时请阿訇念“尼卡哈”,“尼卡哈”念完后,证婚人便把念“尼卡哈”时摆的一盘红枣、核桃,撒给围观的大人和小孩,表示早得儿女、早吉利。东乡族婚礼热闹非凡。新郎要去接新娘,离开新娘家时,新郎要专门到厨房给厨师致谢,同时要“偷”走一件厨房用具,表示把娘家做饭的厨艺技术“偷”走,预示新娘心灵手巧。

东乡族对外甥与舅父的关系看得较重。外甥把舅父看作“牙孙尾额占”,意思是“骨头的主儿”。对舅父所生的子女称“上姑舅”,姑母家所生的子女称“下姑舅”。不管年岁大小,下姑舅应对上姑舅敬重。在婚礼宴席上,舅父和上姑舅要待为上宾。

不同教派的东乡族在订婚、娶亲等方面,有些礼仪习俗迥然有别。比如,老教的各教派在婚礼前,女方向男方要“尼卡哈”羊一只,以备嫁时婚宴之用;伊赫瓦尼与北庄门宦则不要“尼卡哈”羊。老教在迎亲的婚宴上,向送新娘来的亲属们给全羊背子,给送亲的宾客们,按照班辈,分别送三块、两块、一块银元;伊赫瓦尼则没有这个规定。老教新郎在娶亲时,贺喜的给新郎挂红绿、披彩巾。(www.xing528.com)

东乡族家庭如果没有儿子,可招赘或收养子,其权利与亲生子同。东乡语称养子是“乔散可望”,一定得随养父家的姓氏,养子既可收阿恒德和家伍的子弟为养子,也可收外地乃至汉族的孤儿。寡妇可以再嫁,亦可转房,转房一般限于同辈的亲堂兄弟之间,但一定得经寡妇的同意;寡妇改嫁,婆婆一般不能干涉。

(三)丧葬习俗

东乡族很重视丧葬。对所有亡者,不分年龄性别,一样对待,一般不过夜,实行土葬,主张速葬,其丧葬仪式完全按照伊斯兰教仪式进行,因在后面宗教部分的相关章节中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四)服饰

东乡族服饰讲究衣着大方整洁。古时的东乡族妇女穿有领圈、大襟和宽袖的绣花衣服,袖子宽大,袖口上镶一道花边。当时妇女的上衣还流行假袖,是用各色布缝成数段,并在假袖各段绣有花边。下身穿套裤,裤管镶两道绣花边,裤管的后面开小叉,用飘带束住脚管。逢喜庆大事,穿绣花裙子,称之为“过美”。足登后跟高寸许的绣花鞋。当时妇女不戴盖头,只戴包头巾,发髻上插饰物,胸前一般都佩戴银饰中老年妇女喜欢穿藏青色或黑蓝色衣服;青年妇女穿红的或绿的,上衣宽大,齐膝盖,大襟在后边,并外加一件齐膝的坎肩,长裤一直拖到脚面。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东乡族妇女的服饰逐渐发生变化,妇女一般都戴盖头,分绿、黑、白3种颜色,少女和新媳妇,戴绿绸或缎子盖头;结婚一两年的妇女和中年妇女戴黑盖头;老年妇女戴白盖头。现在很少能见到传统的东乡族服饰,东乡族妇女衣着基本与大众流行趋同,一般女性穿长袖衣服和裤子,大部分人戴盖头。

据说,早时期,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的长袍,束宽腰带;腰带上挂有小刀、荷包鼻烟壶和眼镜盒之类的物件。头戴平顶软帽,颜色以黑和白为主。中年人和老年人喜穿长袍和“仲白“。“仲白”似维吾尔族的对襟长服,一般用黑布和灰布缝制,穿时,讲究整齐净洁,纽扣要系端正。现在东乡族男性衣着基本与大众流行趋同,但大部分人戴号帽。

(五)节日

东乡族的主要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阿舒拉节。这些节日在后面的章节中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

东乡族特有的节日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东乡语称为“卧碌吃”,每年秋末冬初,各种庄稼收割完毕后,以村庄为单位,各家各户自愿平均出粮食、钱等,由茶饭好的各家妇女聚在一起炸酥馓油香、做菜和煮麦肉粥,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过“卧碌吃”,人人有份,若有不能到场者要请人捎带一份。

(六)禁忌

东乡族严格遵守伊斯兰教规定,除伊斯兰教的禁忌外,还禁止家庭中使用金银器皿;屋内忌讳有人或动物的画像、雕塑等;禁娶非信仰伊斯兰教的妇女,但妇女“随教”后可以娶;禁东乡族姑娘嫁给非信仰伊斯兰教者;禁说“咒语”和发誓;禁止在家中唱花儿;举行各种宗教活动时禁止大声喧哗、吵闹。

四、文化艺术

东乡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有英雄史诗寓言、童话、儿歌、谚语、歌谣、花儿,精巧的雕刻、剪纸,多彩的刺绣等。

东乡族民歌感情真挚、风格多样、语言朴素,形式固定,主要有“了略”“洛洛”“哈利”“真扎诺”和“花儿”等。

“了略”是在夏收季节唱的歌,曲调悠扬,歌词一般固定不变的,简单易记,节奏悠扬,表达丰收后的欢快喜悦心情

“洛洛”是碾场、赶滚碌碡时对唱的号子,如打连枷时对唱的号子,“哎——对的木拉欧拉也,噢荷荷荷,洛洛呀回来哟!”“莲格哇拉达”。过去一家碾场,亲友都来帮忙,打连枷时,分成两排,顺着连枷一上一下,伴着错落有致的强烈节奏,于是一个人领头众人和唱,歌词即兴而作,一般说来句子短小,节奏活泼明快。再如“扬场歌”是碾完场后扬场时对唱的号子,以大夯调为主,有五六种曲调,歌词多为即兴填词,有的内容固定;既有抒情,也有叙事。一般采用一人领唱,众人伴唱的形式,领唱者叫唱把式,不参加打夯,只是站在一旁领唱,为大伙助兴鼓劲。

“哈利”是东乡族的婚礼歌,即在结婚仪式上唱的歌。由“拿杜赤”东乡语,意为“民间艺人”领唱,前来贺喜的人们伴唱,歌词以庆贺和祝愿为主,即兴而作,可长可短,人们跟着曲调的节奏击掌或拍手臂,载歌载舞。

“真扎诺”是儿歌,内容以趣味性为主,演唱形式是一问一答。深受东乡族儿童喜爱。如:

房顶上是什么人呢?

房顶上是真扎诺呀。

为什么不下来呀?

下来怕狗狗咬呀。

为什么不打狗呀?

打狗没有棍呀;

没棍找土块呀?

土块碎得快呀。

“胡拉哈胡勒”是有关农业生产和植物知识的儿歌,儿歌都是用东乡语吟诵的;对仗工整,押韵押调严格,音韵和谐,词语流畅。

“花儿”是东乡族喜闻乐见的民歌,东乡语称之为“端”,“端斗拉”是东乡语,汉语译为“漫花儿”。“端”在东乡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在东乡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花儿所唱的“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哈,不死就是这个唱法”。在东乡族中能即兴而歌的花儿歌手甚多。

东乡族的民间叙事长诗是用东乡语吟诵的,目前流传于世的有《米拉尕黑》《战黑那姆》《诗司尼比》《和者阿姑》《葡萄蛾儿》等,其中《米拉尕黑》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在东乡族地区影响最深,诗中叙述的是东乡族勇士米拉尕黑与善良朴实的恋人玛芝璐,历经多年战乱离别之苦,不畏强暴,刚正不屈,最终战胜各种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长诗反映了东乡族刚毅无畏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正义与幸福的美好愿望。

流传于东乡族地区的民间文学内容极其丰富,有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大众形式,内容涉及东乡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哈姆则巴巴”的传说,对研究东乡族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赤孜拉妩”“璐妇人斩蟒”“称够湾”“葡萄山”等传说,反映了东乡族青年男女勇敢地追求幸福美满爱情生活。故事作品主要有《背地的故事》《俄晃祖哈》《孤儿与后娘》《三县的衙门》《昂把斯》《白羽飞衣》《沙郎哥》《挡羊娃与牡丹花》《姣姣女》等。寓言童话故事有《聪明的地达达》《可恶的地狗》《虚荣的喜鹊》《麻囊与霍霍图》《猫和狗的古今》《牛心洞里的白鸽子》等。

东乡族特有的乐器有“四弦子”、“迷迷”(笛子的一种)、“什鸦(用泥制作的可以吹的乐器)”。

东乡族妇女十分喜爱刺绣,多在枕头、壁兜、衣服及鞋头上绣,图案极为丰富,最早的绣法称为“达子花”,逐渐采用平花和散花的手法,绣品精致清丽秀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