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妇幼卫生健康读本-感染性疾病概述

农村妇幼卫生健康读本-感染性疾病概述

时间:2024-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感染性疾病第一节脐炎和鹅口疮一、新生儿脐炎(一)新生儿脐炎的症状新生儿脐炎又称新生儿脐部疾病,是指细菌入侵脐端并且繁殖引起的急性炎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农村妇幼卫生健康读本-感染性疾病概述

第四章 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脐炎和鹅口疮

一、新生儿脐炎

(一)新生儿脐炎的症状

新生儿脐炎又称新生儿脐部疾病,是指细菌入侵脐端并且繁殖引起的急性炎症。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其次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轻者脐轮与脐周皮肤轻度红肿,或伴有少量浆液脓性分泌物。重者脐部和脐周明显红肿发硬。分泌物呈脓性且量多,常有臭味。可向周围皮肤或组织扩散,引起腹壁蜂窝织炎、皮下坏疽腹膜炎败血症门静脉炎,甚至以后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肝硬化

(二)如何防治脐炎

(1)保持局部干燥、干净,脐带刚刚断落的几天,可以用碘酒局部消毒。

(2)勤换尿布,防止尿液污染。

(3)局部换药。用3%双氧水冲洗局部2—3次后用碘酊消毒,酒精脱碘,或用龙胆紫每日涂2—3次。

(4)抗生素治疗。新生儿时期首选青霉素,加氨苄青霉素效果更佳。对已形成脓肿的,要请医生及时切开引流换药。已形成慢性肉芽肿者要用10%硝酸银或硝酸银棒局部烧灼,如肉芽较大不易烧灼的,应给予手术切除。

二、鹅口疮

(一)新生儿鹅口疮的症状

新生儿鹅口疮又称“雪口疮”,是口腔黏膜受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黏膜上出现乳白色的小点或融合成片,白膜覆盖在口胶黏膜上,不易擦去。初起时成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形似奶块。该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患处一般无疼痛等不适感觉,大多不影响小孩吃奶,但病变范围大者对吃奶可能会有一些影响。

(二)新生儿鹅口疮的危害

患者有口干、烧灼感及轻微疼痛。有时可出现患儿烦躁拒食、啼哭不安等情况,一般全身反应不明显,部分患者可有体温升高。如果治疗不及时病变可向口腔后部蔓延至咽、气管食道。引起食道念珠菌病和肺部的念珠菌感染,同时出现吞咽困难。在少数病例中,病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发展成为白色念珠菌败血症,病情危重者,偶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因此,孩子得了鹅口疮,一定要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小儿喂养用具要洁净,注意消毒。注意防止因喂养而引起的交叉感染

(三)新生儿鹅口疮的护理

新生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平时只要注意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几口温开水,可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这样霉菌就不会生长了,此外,每次喂奶前先将奶头揩净,双手也要洗干净。新生儿所用食具,煮沸消毒后才可使用。

(1)局部用药。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碾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

(2)全身用药。症状严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

(3)饮食卫生。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洁,奶瓶、奶头、碗勺等专人专用,使用后用碱水清洗,煮沸消毒。

(4)营养供给。应选择易消化、易吸收、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并适当增加维生素B、维生素C的供给。

第二节 上呼吸道感染

一、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的急性感染(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常见疾病。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根据主要感染部位的不同可诊断为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都可以发生,但冬、春季节最多。主要原因是气候多变,冷暖失调,人们在房间里感觉暖和,而到室外又马上觉得寒冷,温度相差较大,机体不能马上适应。3岁以前的孩子身体抵抗力差,因此发病最多,而到学龄儿童期逐渐减少。该病可由各种病毒和细菌引起,尤以病毒为多见。当孩子身体的防御能力降低、营养不良、缺乏锻炼,或有过敏体质,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在幼儿园、亲子园等集体场所极易互相传染,特别是冬季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时,更容易互相传染。由于本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感染后不易获得持久的免疫力,所以极易反复感染。

二、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及并发症

对于不同的患儿及病程的不同阶段,轻重程度有很大的差别,一般年长儿较轻,婴幼儿时期则重症较多;起病早期较轻,而延误治疗则可引起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对于一般的患儿,早期轻症时仅有流涕、鼻塞等鼻部症状和轻微的咽部不适,有时淋巴结稍肿大。部分患儿发病早期出现脐周疼痛,与发热所致反射性肠蠕动增强或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关,一般1周内可自然痊愈。如在此期未得到充分治疗或是并发细菌感染,则症状明显加重,出现寒战、高热(可诱发高热惊厥),伴有头痛、全身无力、频繁咳嗽。同时,咽痛和全身症状均加重。如出现并发症,如中耳炎、败血症等,则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家庭治疗

1.及时退热

感冒可引起发烧。有些孩子发烧后,温度很高,并且出现高热惊厥(也就是俗话说的“抽风”),这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孩子发热时,及时控制好体温很关键。当超过38.5℃应及时用药退热,就可避免发热抽风。

用退热药物前,先看用药说明,因为不同月龄、年龄的孩子用药剂量也不一样,因此,要结合孩子的月龄(年龄),合理用药,每日的用药次数也要严格遵照说明。

2.抗感染

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治疗上要以抗病毒为主,故主张暂不用抗生素,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一些适合小儿的中成药或常用的小儿退热药。若确定是细菌感染,则应给予有效的抗生素。

应用抗生素要千万小心,有些父母看抗生素效果不错,吃完后就又去药店买来给孩子继续用,这是不当的,因为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及副作用,而且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性,今后一旦再使用,对孩子毫无效果,这就会给治疗带来一定麻烦。因此,抗生素不要随便使用,一定要遵医嘱,用完后再去医院咨询医生。

3.止咳

对于轻症的咳嗽,不宜用大量止咳的中药或西药。可选用化痰止咳的药,如猴枣散、川贝、竹沥、枇杷等。

用止咳化痰药要选好时机。可在餐后给孩子使用一些止咳药,防止因咳嗽严重而将食物吐出;在睡前,也可给孩子用一些药,让他能安稳睡着;如果孩子咳嗽不停,应及时给孩子喝些止咳化痰药,缓解症状,减轻不适。

之所以让父母慎用止咳药,是因为大量使用止咳药后,咳嗽可能停止了,但感染仍在继续,这会给父母造成一个假象,以为孩子的病好了。但感染的继续却使孩子可能发生肺炎等更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

4.局部治疗

小儿流鼻涕、鼻塞、打喷嚏、流眼泪等,服用各类感冒药即可缓解这些症状。

流鼻涕时,要选用柔软的纸为孩子擦拭,而且动作要轻柔,否则,很容易使孩子的鼻子发红、发痛,给孩子造成不适。如果是鼻塞,父母可选用一些滴鼻剂,如0.5%呋麻滴鼻液、病毒唑滴鼻液等,可起到通气、软化鼻痂的目的。

四、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预防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要提高小儿呼吸道的免疫力,增强小儿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免疫细胞、溶菌酶乳铁蛋白等,有助于提高婴儿抗感染能力。因此,母乳喂养的小儿一般较少发生伤风感冒。

2.体格锻炼

体格锻炼有利于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对疾病的防御能力。除参加体育活动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空气、阳光。如开窗换气,使小儿吸入较冷而新鲜的空气,增加呼吸道的抵抗力。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3.增加营养

获得各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助于提高小儿的免疫力。体内缺乏微量元素锌或维生素A,小儿容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通过适当调整饮食,增加微量元素锌或维生素A的摄入,小儿的免疫力可明显提高,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也可明显降低。

4.预防接种

按时预防接种,可有效提高小儿对这些呼吸道传染病的免疫力。

五、反复呼吸道感染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首先,如果反复呼吸道感染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往往会发展为慢性感染,如慢性咽炎、慢性鼻炎、鼻窦炎及慢性气管炎等,而这些慢性病灶在一定条件下(如受凉、疲劳及进食过多时)又会诱发呼吸道感染急性发作,且易迁延不愈。此外,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常伴有营养不良或佝偻病,病情更易迁延不愈。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存在的慢性病灶,如慢性扁桃体炎,由于扁桃体陷窝内的细菌可不断向血液中释放毒素及抗原,致使疾病不易痊愈。这些病灶还可通过异常的免疫反应引起肾炎、心肌炎风湿热等不易治愈的慢性疾病

反复呼吸道感染还可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甚至形成营养不良状态。感冒、支气管炎或肺炎不断,长期服用抗生素等各类药物,加上食欲不振,精神状态不佳,必然导致体质明显下降。特别是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营养供应又不充分,使蛋白质代谢出现负平衡,孩子可因慢性消耗形成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本身又引起免疫功能低下。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反复呼吸道感染自然不容易得到彻底治愈。

因此,反复呼吸道感染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算不了什么大病。其实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

第三节 腹泻病

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及病因引起的一种疾病。患儿大多数是2岁以下的宝宝,6—11个月的婴儿尤为高发。腹泻的高峰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9月及10月至次年1月。夏季腹泻通常是由细菌感染所致,多为黏液便,具有腥臭味;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引起,以稀水样或稀糊便多见,但无腥臭味。

腹泻的发病率仅次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死亡率也很高。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腹泻导致的身体脱水和体内电解质紊乱。

一、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www.xing528.com)

小儿腹泻严重时常常发生脱水的现象,所以小儿发生腹泻时家长不能马虎。小儿腹泻的初期症状表现往往不是腹泻,而是呕吐。无论给宝宝吃什么、喝什么,他都会在几分钟之内突然间全部呕吐出来。出现这种症状,家长就要细心观察宝宝是不是要发生腹泻了。

小儿腹泻的症状常有一些通性表现,如:小儿大便次数增多,一天多于3次以上,大便稀薄或水样。感染性腹泻,宝宝常常有发烧的表现,一般在37℃—38℃。如果孩子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就会哭闹不止,不吃奶;宝宝大些,会说自己的小肚子疼,情绪也比较低落。

当然,除了以上小儿腹泻的普遍症状外,小儿腹泻的症状又可因轻型腹泻、重型腹泻而有所不同。或者说可以根据以下小儿腹泻的症状来判断小儿是轻型腹泻还是重型腹泻。

轻型腹泻:小儿大便每天约3次以上,但不会多于10次,大便颜色多为黄色或者黄绿色,常常呈稀糊状或蛋花汤样,有点酸臭味。宝宝虽然发生腹泻了,但精神状态还可以,没有明显的口干、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少等脱水现象。

重型腹泻:一天大便会超过10次,大便不是稀糊状而是水样或蛋花汤样,水分很多,还频繁呕吐、发高烧,宝宝精神委靡,有明显的口干、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少等脱水现象。

二、小儿腹泻护理的注意事项

1.禁食不是必须事项

小儿腹泻以2岁内的婴幼儿为多见。孩子腹泻的原因以感染为最常见,另外小儿胃肠功能不完善,对母乳或某些食物过敏也会引起腹泻。有些家长见孩子腹泻就认为是“多吃多拉,不吃不拉”,于是自作聪明地对孩子禁食。殊不知,腹泻期间禁食引起的饥饿状态反而会增加肠蠕动,使腹泻加重,部分患儿会因此发生营养不良或生长停滞。要鼓励孩子进食,脱脂奶、稀饭等都是较好的选择。对小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或腹泻配方奶粉喂养数天,随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2.正确应用抗生素

小儿腹泻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感染是主要原因,其病原有细菌、病毒、真菌等,需要抗感染治疗,但是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使腹泻加重或迁延不愈。所以,需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足量、规范地使用抗生素。

3.不轻易使用止泻药

小儿发生腹泻,适当用点止泻药,对防止体液过多损失是有益的,但由于腹泻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症状,因此,在治疗时应该针对病因用药,不要一见腹泻就立即用止泻药。滥用止泻药,不仅不能治愈某些腹泻,相反,对小儿还有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小婴儿。

4.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防止严重脱水

小儿腹泻大多起病很急,频繁腹泻会使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素迅速丢失,造成急性脱水。而水是维系生命的重要物质,年龄愈小,水分占体重的比例愈大。患儿丢失相当于体重5%的水分,即可出现脱水症状(精神委靡、口渴、烦躁、无力、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超过15%就会出现抽搐、昏迷,危及生命。可见,家长此时应该继续让孩子进食,特别要注意摄入液体。只有早期预防并及时纠正脱水,才能使患儿尽早恢复健康。

三、如何预防小儿腹泻

预防小儿腹泻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夏季小儿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总的原则是: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便后要及时洗手,不喝生水,不吃变质食品,生吃瓜果要洗净。尤其要强调的是,冰箱不是“保险箱”,置于冰箱内的食物仍有可能受到致病菌污染。另外,随着家用饮水机的普及,未进行定期清洗或清洗不彻底,成为儿童夏季腹泻病新的感染源。还要注意灭蝇灭蛆,防止食品污染。对家庭成员或儿童集体机构中出现的病人和带菌者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帮助孩子养成良好洗手习惯,这个简单的小方法能帮一半孩子预防传染病,每年能挽救百万儿童生命。据报道,全球平均每天约有5000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与腹泻相关的疾病,而只要养成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的习惯,这些儿童中的一半就会得救。报道指出,经常用肥皂洗手是降低腹泻死亡率以及霍乱和肺炎患病风险的“最有效和最廉价方法”。

第四节 泌尿系统感染

刚出生时,男婴较女婴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如尿路感染膀胱炎和肾炎。泌尿系统感染经常是由于直肠细菌侵入尿道所致。细菌有时会经血液播散到泌尿系统。但由于女孩的尿道较短,所以总体上看,她们比男孩子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2岁以下的幼儿很可能会出现全身感染的症状,包括发烧、腹泻、呕吐、精神委靡、易怒。年龄较大的儿童,症状通常比较明确:排尿时会感到灼热感,排尿次数日渐频繁,背部下方或腹部疼痛,停止尿床后再度发生尿床,由于出血导致尿液颜色可能是红色、粉红或暗色,发烧。如果出现泌尿道感染的症状,父母应在24小时内带患儿去医院就诊,医生可能会收集患儿的尿液检品,或要求父母收集。一旦证实症状是因为感染所致,那么医生会使用抗生素治疗。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要在医院接受抗生素注射治疗。较大的儿童在清洁生殖器官之后,先排出少量的尿液后停止排尿,然后再让其将尿液直接排到消毒容器,以收集中段的尿液。

婴幼儿患了急性泌尿系统感染,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以增加尿量,冲刷尿路。同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抗菌药物治疗。应该指出的是,在临床症状消失,尿液检查正常后,仍应遵照医嘱用药2—6周,并经2—3次尿液检查正常,才算是治愈。治疗不彻底的泌尿系统感染可能由急性转为慢性过程,进一步发展可以损害孩子的肾脏组织。在这方面,有部分家长在给孩子治病时,总是要求用好药,要打点滴,以便快点把病治好,而不管是否治疗彻底。一旦孩子的症状消失,就认为病治好了,对医生的建议或治疗方案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这往往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因为疗程足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条件。

为了预防婴幼儿急性尿感,家长需要做到及时更换、洗涤、消毒婴儿尿布,保持会阴部位的清洁卫生;便后给孩子清洗肛门;揩擦大便应采取由前向后的方向;最好给孩子从小就穿内裤,不要让幼儿穿着开裆裤到处乱坐;孩子皮肤、呼吸道等有了感染性疾病也要及时治疗。如果有包皮过长或包茎、尿道下裂等问题,则需要手术治疗,以减少尿道口感染的几率。

第五节 急性中耳炎

一、中耳炎的症状

1.全身症状

急患性中耳炎的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有发热、畏寒及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耳痛

患中耳炎时耳深部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吸吮、吞咽及咳嗽时疼痛加患剧。大点的孩子会诉说耳痛,小婴儿由于不能语言表达,可表现为烦躁、哭闹、夜眠不安、摇头或用手揉耳,因为吸吮和吞咽时耳痛会加重,所以小儿不肯吃奶。个别小儿会拒绝碰触耳部。

3.鼓膜穿孔

鼓膜穿孔后耳内可有液体流出,初为血水样,以后变为脓性液体。鼓膜一旦穿孔,耳痛可顿减,体温也随即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患儿也随之变安静了。

4.注意预防

根据统计,婴幼儿在3岁以前,约有70%得过中耳炎,其中有99%是由感冒导致。因此,在宝宝感冒后的一段时间内,家长不能掉以轻心,要悉心观察。患有鼻炎也会增加中耳炎的几率,28%的中耳炎有过敏性鼻炎病史。

二、小儿为什么容易患中耳炎

小儿因为抵抗力低下,常会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而婴幼儿的咽鼓管尚未发育成熟,仅为成年人的一半长,从生理解剖特点上说,管径粗,位置较水平,管口常呈开放状。因此,鼻咽部细菌及分泌物容易经过此管进入中耳鼓室而引起中耳炎。特别是不会语言表达的宝宝,常常会因家长的疏忽直致穿孔后分泌物流出才被发现病情。当孩子出现并发症、听力下降或耳聋时,家长后悔不已。

三、小儿中耳炎的家庭预防

1.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均衡饮食、营养充足;保证小儿情绪愉快;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坚持户外活动,接受阳光和空气,增强体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少带宝宝到超市、影院等人多的场所。

2.小儿感冒鼻塞应注意改善和保持鼻腔、咽鼓管的畅通

适当多饮水,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请专科医生指导使用通鼻药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于小宝宝,可以用医用吸鼻器帮助吸除鼻腔中的黏液,睡觉时可以将婴儿床的床头垫高。大一些的宝宝可以用厚一点的枕头将头部垫高,避免积聚于鼻腔内的黏液流到咽鼓管内。

3.擤鼻涕的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咳嗽和打喷嚏不会使鼻膜黏液跑到鼻窦中,但是擤鼻涕却会使鼻膜黏液充满鼻窦,使得鼻窦变成病原菌滋生的温床。因此,感冒时鼻子内分泌物较多时,家长应教会小儿先擤一侧鼻孔,再擤另一侧鼻孔,切勿同时捏住双测鼻孔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4.擤鼻涕后卫生纸的处理

用过的卫生纸最好马上放入马桶冲走,或者丢弃在垃圾桶内,以免病菌散布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增加其他人被传染的风险。

5.母乳喂养婴儿应注意

在夜间喂奶时,应尽量抱起婴儿,防止因婴儿头部位置过低,其口含的剩余奶汁在熟睡后流入咽鼓管内而引起炎症。有的母亲白天工作劳累,夜间斜躺在床上喂奶,有时婴儿还在吃奶而她却睡着了,这时奶汁可能会顺着婴儿的脸流入外耳道内引起炎症。

6.人工哺养婴儿应注意

对3个月以内的婴儿,要采取正确的喂奶姿势。若用奶瓶喂奶,不能让婴儿平躺仰卧,应该先把婴儿抱起来放在膝上,然后将其头部斜枕在自己的左臂上,再用右手拿着奶瓶喂奶。喂奶速度也不宜太快、太猛,当婴儿哭闹时应暂时停止喂奶,以免咳呛将牛奶喷入咽鼓管。

7.喂奶后的护理

喂完后注意轻拍婴儿背部2—5分钟。

8.不可长时间含着奶嘴

很多父母喜欢让宝宝含着奶嘴,这种做法虽然能让宝宝保持安静,但也会大大增加宝宝感染中耳炎的危险。研究发现,频繁的吸吮动作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进入到咽鼓管。所以家长要注意,不可长时间让宝宝吮吸奶嘴。

9.耳朵的护理

小儿洗头及游泳时尽量不要呛水,以防污水逆行呛入咽鼓管。洗后应用干棉签蘸干耳朵里面的积水。

10.注意耳道异物

防止小儿将异物塞入外耳道,引起感染而波及中耳。

11.家长不要随便给孩子挖耳屎

有一些家长喜欢用牙签或火柴梗给小儿掏耳屎,这是不恰当的做法。挖耳屎易将鼓膜戳破或是将耳道皮肤损伤,使外耳道细菌经过破损的鼓膜进入中耳引起炎症。

四、温馨提示

(1)儿童出牙期常有低热,抵抗力下降,易发生中耳感染,要引起注意。

(2)早发现,积极治疗,防止转为慢性炎症。一旦错失了适当的治疗时机或延误治疗,便会有渐进性甚至永久性的听力损失。

(3)小儿模仿力很强,家长应注意自己擤鼻涕的行为是否正确。

(4)掌握孩子身体健康状况,每年常规的听力筛查十分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