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妇幼健康阶段保健与生长发育

农村妇幼健康阶段保健与生长发育

时间:2024-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儿童各阶段保健及生长发育第一节年龄阶段的划分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从胎儿到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都处于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预防意外事故及中毒发生。每年查体1次,重视口腔卫生和眼的保健,预防龋齿及视力异常。

农村妇幼健康阶段保健与生长发育

第一章 儿童各阶段保健及生长发育

第一节 年龄阶段的划分

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从胎儿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青少年,都处于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儿童时期抵抗力弱,易患多种疾病,因此针对各年龄阶段的预防保健非常重要。

一、新生儿期

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到不满28天为新生儿期。这一时期新生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但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易发生体温不升、体重下降等症状,易感染各种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死亡率也高,尤以第一周为最。此期的保健重点有以下几点。

1.保暖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所以应根据气温的变化随时调节室内温度和更换衣着。一般新生儿居室的温度宜维持在18℃—24℃,湿度保持在50%左右。

2.母乳喂养

出生后即开始吸吮,早吸吮有利于母乳的分泌。

3.加强护理

尤其注意对脐带及皮肤的护理,脐带残端要保持清洁,防止粪便污染。脐带脱落前不可将新生儿放入水中洗澡。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4.预防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与有感染的病人接触。应定期(至少2次)进行访视,坚持母乳喂养,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5.感知觉刺激

新生儿出生后应给予感知觉刺激,如微笑、说话、唱歌等。

6.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及听力筛查

进行新生儿期筛查,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苯丙酮尿症、先天听力损伤等,利于早期康复治疗,减轻家庭负担。

二、婴儿

从出生到不满1周岁的称为婴儿。此期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提倡母乳喂养和给予合理营养。婴儿期抗病能力较弱,易患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需要有计划地接受预防接种,完成基础免疫程序,并应重视卫生习惯的培养和注意消毒隔离。定期3个月检查1次。此期的保健重点是:

(1)母乳喂养,满6个月逐渐开始食物转换(辅食添加)。

(2)加强母婴之间的接触(包括皮肤的感知觉、视觉、听觉),促进婴儿动作、语言等发育。

(3)按计划完成各种预防接种。

(4)预防婴儿时期的常见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佝偻病

(5)体格锻炼,如抚触、户外活动、被动操。

三、幼儿期

1周岁到不满3周岁为幼儿期。此期是小儿语言、思维、动作、神经发育较快的时期,幼儿阶段容易因饮食不当引起营养不良,幼儿活动范围大,易发生意外事故

此期的保健重点是合理安排膳食,培养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要根据其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早期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动作及语言的发展,预防传染病、寄生虫病及意外事故发生。半年定期查体一次。

四、学龄前期

3—6岁为学龄前期。这时期体格生长较以前缓慢,开始稳步增长,而智力发育更趋完善,求知欲强,能做较复杂的动作,学会照顾自己,语言和思维进一步发展。学龄前期小儿与外界环境的接触日益加多,故意外事故较多,感染性疾病减少,而免疫性疾病增多。

此期应更多地利用游戏活动,巩固良好生活和卫生习惯,从小培养优良的品质,为入学做好准备。做好儿童的启蒙教育,对他们一生中的学习及获得知识的能力、劳动技能的培养都极为重要。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预防意外事故及中毒发生。每年查体1次,重视口腔卫生和眼的保健,预防龋齿视力异常。

五、学龄期

6—12岁为学龄期。此期小儿体格仍稳步增长,儿童进入学龄期的重大变化是从以游戏活动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学习为主,从家庭或幼儿园进入学校,这对儿童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因此要帮助其做好衔接工作,即要做好儿童适应学习生活的心理准备。

这个时期发病率较前为低,但要注意预防近视眼和龋齿,矫治慢性病灶,端正坐、立、行姿势,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和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注意情绪和行为变化,避免思想过度紧张,每2年体检1次。在此期间应教育孩子做好学校卫生工作,并重视社会主义道德的品质教育,让孩子参加各类力所能及的劳动。

六、青春期

12—18岁为青春期。这一时期个体差异较大,可相差2—4岁。体重、身高增长幅度加大,第二性征逐渐明显,生殖器官迅速发育,趋向成熟,女孩子出现月经,男孩子出现遗精。心理、行为、精神方面有时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多,遇到不少新问题,外界影响越来越大。

在保健工作上,除了要保证供给足够营养以满足生长发育加速所需,加强体格锻炼和充分注意休息外,还应根据其心理、精神上的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每2年体验1次。

第二节 新生儿的保健要点

出生后4周称新生儿期。女性胎儿在母体内受到母体性腺及胎盘所产生的女性激素影响,子宫、卵巢及乳房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出生后与母体分离,血液中女性激素量迅速下降直到消失。所以有些新生儿在出生时乳房肿大或分泌少量乳汁,个别新生儿出生数日后可出现少量阴道流血。这些都是生理现象,短期内可自然消失。

一、新生儿的生活要求

(一)温度和光线

新生儿对外界温差的变化有些不适应,适宜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8℃,盛夏要适当降温,而冬天则需要保暖,应注意通风时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室内的光线不能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长认为新生儿感光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欢挂上厚重的窗帘,其实这是不宜的,应让宝宝学会适应自然的室内光线,但要避免阳光直射眼部。

(二)衣服和尿布

新生儿的内衣(包括尿布)应以柔软且易于吸水的棉织品为主,最好不要用化纤或印染织品;衣服的颜色宜浅淡,便于发现污物,并防止染料对新生儿皮肤的刺激;衣服尽量宽松,不妨碍肢体活动且易穿易脱;由于新生儿头部散热较大,气候寒冷或室温较低时应该戴小帽子,要柔软舒适。

尿布用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做到勤洗勤换,通常白天要换4次以上,晚上应换2次以上,每次更换时均应清洗小屁股,并外涂适量护肤油剂;尿不湿要选择质量较好且透气性能好的,在家里时尽量用尿片,出门或睡觉时则用尿不湿;注意尿片或尿不湿包裹不宜太紧,以便四肢自由伸展。

(三)睡眠睡姿

睡姿影响呼吸,且新生儿头颅比较软,良好的睡姿有利于头颅的发育。建议有个舒适、厚度为1—2厘米的小枕头,中间稍微下陷,两头微起。

最好的睡姿是仰卧或侧卧,以避免压迫胸肺部,建议在喂养后多采取侧睡,以免溢奶或呛咳造成窒息;在采取仰卧位时,应当经常变换体位;足月儿因活动力较强,出生头几天可以适当采取俯卧,以利呼吸道分泌物流出,防止呕吐物倒流入气管,但俯卧必须拿去枕头,头侧向一面,此时要有家长在一旁监护。

新生儿通常每天要睡18—20小时,但未满月的宝宝不宜长时间睡眠,家长应该每隔2—3小时弄醒一次,以方便喂养。

(四)睡眠习惯

(1)尽量保持安静的环境。当晚上喂奶或换尿布时,不要让孩子醒透(最好处于半睡眠状态)。这样,当喂完奶、换完尿布后,会容易入睡。

(2)白天不要让孩子睡得太多,白天睡多了,自然晚上就不好好睡觉了。

(3)发现孩子有睡意时,及时放到婴儿床里。最好是让孩子自己入睡,如果你每次都抱着或摇着他入睡,那么当晚上醒来时,他就会让你抱起来或摇着他才能入睡。

(4)不要让婴儿含着奶嘴入睡。奶嘴是让孩子吸奶用的,不是睡觉用的;若孩子含着奶嘴睡着了,在放到床上前,要轻轻将奶嘴抽出。

(5)对4—6个月的婴儿哭闹,不要及时作出反应,等待几分钟,因为多数小孩夜间醒来几分钟后又会自然入睡。如果不停地哭闹,父母应过去安慰一下,但不要亮灯,也不应逗孩子玩、抱起来或摇晃他。如果越哭越甚,等两分钟再检查一遍,并考虑是否饿了、尿了、有没有发烧病兆等。

(6)让孩子单独睡一个房间。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会变得贪玩而不愿入睡,尤其是在其他人入睡之前,他是不想睡眠的。而学龄前儿童,每晚的睡眠时间应保证在10—12小时。

(7)孩子不宜睡软床,应选择有一定硬度的床,以利于孩子身体发育。

(8)睡觉前不应让孩子兴奋,应保持安静,但可给孩子讲故事、唱催眠曲或洗个热水澡。睡前不应看电视或录像节目。这会使孩子兴奋,不利入睡。每天在同一时间让孩子上床睡觉,这样,孩子的生物钟会自然调整过来。

(9)每晚睡觉前让孩子在床上抱一抱小玩具熊或其他玩具,这些东西会有助于孩子进入睡眠状态,尤其是当孩子半夜醒来时。但要保证玩具的安全性,比如玩具熊上面是否有纽扣、带子等易引起窒息的东西。

(10)检查孩子是否盖得太多或太少,太热或太冷都不利于睡眠,渴了或饿了也不利于入睡。孩子也可能要求亮着灯睡或房门不要关得太严,留些缝隙。避免让孩子与父母一块睡。当孩子有要求或召唤时,尽量不要去孩子的卧室,更不要躺在孩子床上就寝。

同时,父母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能力。每次对召唤的回应都要等待几秒钟,并逐渐延长等待时间。让孩子明白这是睡觉的时间,给他自己入睡的机会。如果你不得不进入他的卧室,应离得尽量远些,逐渐加大距离,直至你不用进入他的卧室,只用声音就能使孩子安心入睡。

(五)哺乳和喂养

新生儿喂养是门很大的学问。一般认为,出生后母乳喂养越早越好,一般为出生后半小时左右。如果妈妈暂时没有分泌乳汁,也要尽量让新生儿吮吸乳头,以促进乳汁分泌,并增进母婴的感情,且利于母体因分娩造成的产后伤口的愈合。

母乳喂养时应采取“竖抱位”即头部略抬起,这是最理想、最符合自然规律的喂奶方式。在这种姿势下新生儿和父母亲相对而视,还可增加相互间的亲密感;母乳喂奶前应先洗手并将乳头清洗干净,母亲如有呼吸道疾病喂养时应戴口罩,如乳房上皮肤有破裂或炎症,应咨询医生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哺乳。

哺乳的时候最好是一边乳房吸空喂饱后下一次再换另一边乳房,以防残奶淤积在乳房内,如一边乳房一次喂饱后仍有多余的乳汁,则最好将其挤掉,以促进乳房的正常泌乳,并避免乳汁淤积或继发感染。

人工喂养尽量不要直接喂服新鲜奶,因为其中所含的蛋白质营养成分不适合新生儿;混合喂养(母乳喂养和代乳品喂养相结合)时,应先以母乳喂养为主。

人工喂养时奶嘴洞大小应适中并注意温度,奶嘴喂奶时尽量不要让宝宝吸进空气,以免吐奶,而喂完之后可轻拍宝宝背部,以免积气。此外要对奶瓶、奶嘴严格煮沸消毒。

喂养不需太讲究定时,一般情况下3小时左右喂一次,每次以吃饱吃好为原则:即宝宝吃奶后不哭不吵,且体重正常增长。

(六)预防感染

护理新生儿时,要注意卫生,在每次护理前均应洗手,以防手上的细菌带到新生儿细嫩的皮肤上面发生感染,如护理人员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带菌者则不能接触新生儿,以防新生儿受染。如新生儿发生传染病时,必须严格隔离治疗,接触者隔离观察。产母休息室在哺乳时间应禁止探视,以减少新生儿受感染的机会。

(七)皮肤护理

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在脐带未脱落前,尽量不用盆浴,可采用干洗法为新生儿擦身。脐带脱落后,则可进行盆浴,宜用无刺激性的婴儿专用香皂,浴后要用干软的毛巾将身上的水吸干,并可在皮肤折皱处涂少许香粉。每次换尿布后一定要用温热毛巾将臀部擦干净,有时因尿液刺激使臀部皮肤发红,这时可涂少许无菌植物油。寒冷季节臀红明显时,还可用电吹风在红臀局部吹烤,每日3—4次,每次5—10分钟(电吹风不可离皮肤太近,以防烫伤)。

(八)五官护理

应注意面部及外耳道口、鼻孔等处的清洁,但勿挖外耳道及鼻腔。由于口腔黏膜细嫩、血管丰富,极易擦伤而引起感染,故不可经常用劲擦洗口腔,更不可用针特别是不洁针去挑碾牙龈上的小白点——上皮小珠(俗称“马牙”或“板牙”),以防细菌由此处进入体内而引起败血症

(九)清理口腔

胎儿娩出时应迅速清除口咽部的黏液和羊水,以免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但不要擦洗口腔,因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嫩,易受损伤。如果出现“鹅口疮”——口腔黏膜出现点片状的白膜,可轻轻涂擦制霉菌素药水。

(十)保温

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将全身轻轻擦干,用洁净温暖的棉毯包裹。室温不能低于23℃,新生儿体温应保持在36—37℃。出生后第1天每4小时测1次体温。体温稳定在36.5℃左右时,可改为每6—12小时测1次。若体温低于36℃或高于38℃时,应查找原因,进行处理。

(十一)滴眼

新生儿出生后即用0.5%新霉素或0.25%氯霉素滴眼,以防新生儿眼炎。眼睛分泌物多时,可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棉球拭净后再滴眼药水

(十二)体位

除妈妈抱起喂奶外,新生儿应整日卧床休息。应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每日在20小时以上。最好采取侧卧位,尤其喂奶后应向右侧卧,平时采取左侧卧。经常变换体位,可防止睡偏头。仰卧不安全,此种体位,如漾奶时,可引起窒息。可不必用枕头,如有使用,枕头的高度应大致同肩宽,更不能用硬枕头来矫正头形。

二、新生儿护理注意点

(一)注意冷热护理

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机能差,因此,冬天要保暖,夏天要防暑降温,平时要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二)注意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娇嫩,容易损伤,因而接触动作要轻柔,衣着要宽松,质地要柔软,不宜钉扣子或用别针。要用温水擦洗皮肤折皱处,每次大小便后清洗,并用毛巾擦干。

(三)注意脐带护理

在新脐带未脱落时,每天用75%的酒精擦洗脐部一次,然后用消毒纱布盖上,不要放盆内洗澡。脐带脱落后,可以不用纱布,但必须保持脐部干燥清洁。发现脐部有红或有脓性分泌物,则应进行消炎处理。

(四)要保证充足睡眠

经常变换新生儿的睡姿,以防止头颅变形。

(五)处理特殊生理现象

特殊生理现象,如所谓的新生儿“马牙”、女婴出生后数天内阴道有黏液或血性分泌物,红尿、乳房肿大、红斑、色素斑以及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天出现)等,这些过几天后就会自然消失,不必特殊处理。如果时间较长或有其他不良反应,则应去医院检查。

三、新生儿养育中的几个误区

(一)生理性黄疸误认为肝炎

新生儿在生后2—3天开始出现黄疸,4—5天后最明显,7—14天自然消退,一般情况良好,无不良反应,称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产生原因有:

(1)新生儿体内红细胞破坏增加,使血中间接胆红素增加,使皮肤发黄。

(2)新生儿肝脏发育不成熟,肝细胞产生的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不能有效地将间胆转化为直胆而由胆道排泄,间胆在血中浓度增高,引起皮肤黄染。

总之,生理性黄疸属正常生理过程,不需要治疗。

(二)挤压乳腺

新生儿的乳房在出生后第4—5天出现轻度肿胀,并有少许乳汁溢出,7—10天达高潮。这是因为母亲在妊娠后期体内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及催乳素),致使胎儿通过胎盘吸收了较多的激素所造成的乳腺一时性肿胀,无论男孩、女孩都可有,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2—3周即可消失,千万不要挤压,挤压它的恶果就是患“乳腺炎”。

(三)错弃初乳

初乳是指产后12小时以内分泌的乳汁,因初乳颜色太黄,比较清淡,所以有的人认为初乳是坏乳而白白挤掉,甚为可惜。其实初乳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乳糖、矿物质,同时还含有大量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它能杀死破伤风杆菌、百日咳杆菌、肺炎双球菌及引起腹泻致病的大肠杆菌,且能抵抗麻疹、小儿麻痹等病毒。实践证明,产后开奶时间越早,乳汁分泌越好;吸吮越勤越早,产乳越多。

(四)正常溢乳误为呕吐(www.xing528.com)

新生儿胃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相对较紧张,胃容量小(约为30—60ml),胃呈水平位,故易发生溢乳。喂奶后应将婴儿竖起,轻拍后背,然后取右侧卧位,枕头高3—4cm即可。少量溢乳属正常现象,不应按呕吐治疗。

(五)误擦胎脂

胎脂有保护皮肤、防止细菌感染及保温的作用。胎脂较厚、皮肤折皱多的大腿根、腋下及脖子等处,可略加擦拭,以防胎脂分解成脂肪酸刺激局部皮肤而发生糜烂,其他部位的胎脂不宜擦去。

(六)脱水热误为感染

少数新生儿出生后的第3—4天有过渡性发热,体温骤升,有时可达39℃左右,但一般情况良好,夏季多见。若补足水分后,体温可于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不需治疗。有人误认为是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是不必要的。

(七)新生儿脱发

有些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头发很好、很黑,过些日子有的地方会脱发,这不是病态,属正常现象,俗称“奶秃”,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头发也会越长越好的。不过造成新生儿脱发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八)四肢抖动是不是抽风了

因新生儿大脑发育不够完善,对下级中枢的抑制能力较弱,常出现不自主和不协调的动作或睡眠时会因突然抖动而惊醒,父母不必担心,这不是病态,是正常现象,慢慢可以随孩子的增长而消失。

四、新生儿护理的禁忌和妙招

要把新生儿护理好,不但需要经验,更需要父母们无微不至的照料。新生儿护理有以下禁忌。

(一)逗乐禁忌

(1)睡前不宜逗乐。婴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兴奋后往往不容易抑制,会不肯睡觉或上床后动个不停,影响睡眠质量。

(2)吃奶不宜逗乐。婴儿吞咽和咀嚼功能还不完善,逗乐可能会引起呛奶,甚至发生吸入性肺炎。

(3)不要摇晃或抛起婴儿。婴儿的头颈发育不全,大力的摇晃逗乐很容易伤到宝宝,甚至有生命危险。

(二)哄睡禁忌

当宝宝哭闹不睡时,父母会想出各种方法来哄睡宝宝,但有些不正确的方法却会给宝宝的健康带来不利。

(1)摇睡。摇晃会使婴儿的大脑在颅骨腔内震荡,造成脑组织表面小血管破裂,轻者发生癫痫、智力低下、肢体瘫痪,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脑水肿、脑疝,危及生命。

(2)陪睡。妈妈熟睡后不注意,可能压住宝宝,造成孩子窒息。

(三)哄睡妙招

(1)轻拍宝宝。宝宝睡下后,如果他的情绪还是不太安定,妈妈可以边哼儿歌,边轻拍宝宝,给他一个惬意的心情和绝对的安全感。

(2)轻柔的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音乐帮助宝宝睡眠。宝宝对音乐具有天生的鉴赏力和敏感性。

(3)背光而睡。宝宝待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适应了黑黑的睡觉环境。所以可以让宝宝朝着背光的方向睡,让他慢慢适应新生的世界。

五、新生儿常见疾病护理

(一)新生儿皮肤湿疹护理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复杂的皮肤炎症,是婴儿期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一般认为,病因与遗传、过敏体质、神经功能及物理因素等有关。护理不当,如过多使用强碱性肥皂、营养过剩、肠内异常发酵等也可引起本病。母体雄激素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致使新生儿皮脂增多,亦易致脂溢性湿疹。

(二)新生儿头顶胎垢处理

有些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在头顶部前囟门部位即渐出现黑色鳞片状融合在一起的硬痴,不易去掉,称为胎垢。这是由于皮脂腺分泌的油脂类物质堆积而成,一般不痒,对孩子健康无任何影响,但看上去很脏,而且新生儿自身亦可能会感到不舒适,因此,应该将其去掉。最好的方法是用消毒过的植物油或石蜡油局部涂擦后予以包好,让胎垢充分软化,一般在12小时以后即可用纱布轻而易举地擦掉,这样既不会对皮肤产生任何不良的刺激,亦不会擦伤皮肤。

(三)新生儿皮肤痱子护理

在炎热的夏天,由于天热及小儿大哭,出汗较多,加之新生儿皮肤细嫩,常易生痱子,由于痱子可形成小脓包,甚至发生败血症而危及生命,所以,应预防痱子的发生。

(1)炎热的夏天应避免新生儿大哭,置小儿于阴凉处,以防出大汗。

(2)用温热水及小儿专用香皂给宝宝洗澡。待皮肤擦干后,再扑上少许婴儿爽身粉,始终保持皮肤干燥。

(3)如头部生痱子,可将头毛全部剃掉,以减少出汗。

(4)如痱子形成小脓包,则须立即处理,切不可用手随意挤压,以防酸液扩散而引起全身感染,或发生败血症。早期可用75%的酒精棉签将小脓包擦破后,再涂上0.5%碘酒或1%龙胆紫,必要时还可使用一定量的抗生素或清热解毒药。如出现高热、拒奶、精神委靡、不哭等异常情况,则可能发生败血症,这时必须立即予以相应的检查及治疗,以防发生不良后果。湿疹多见于头面部,如额部、双颊、头顶部,以后逐渐蔓延至颈、肩、背、臀、四肢,甚至泛发全身。初起时为散发或成簇的小红丘疹或红斑,逐渐增多,并可见小水瘤、黄白色鳞屑及痴皮,可有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病儿常烦躁不安、到处搔抓、夜间哭闹,影响睡眠。宝宝长了湿疹后除查找诱发因素,予以纠正外,还应采取全身、局部综合治疗。另外,母亲可暂停吃鸡蛋等富含异体蛋白质的食物,湿疹可能会逐渐减轻。患湿疹的新生儿不可使用肥皂或用热水烫洗,并避免太阳照晒,避免毛线衣或其他化纤织物与皮肤直接接触,局部皮肤不要随意用药。不同时期可采取不同的处理:急性期可用硼酸液湿敷或用雷佛诺尔氧化锌软膏外涂;亚急性期每晚用温水洗澡1次,然后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消炎;慢性期用温水洗净皮肤后,外用0.5%可的松冷霜类药物或糠馏油软膏。如患儿瘙痒较剧,可适量使用扑尔敏、赛庚啶、苯海拉明等药,予以镇静、止痒、脱敏。

(四)新生儿头颅血肿护理

分娩时胎儿在子宫中,颅顶盖和产妇骨盆间接地相摩擦,或因产道强韧而胎头受压,致使颅骨膜下的血管破裂,血液积于患处,形成头颅血肿。

头颅血肿一般不需治疗,要注意保护皮肤,使之不受感染。切不可穿刺抽血,因半凝固的血液既不易抽出,又易诱发感染,危险性极大。如偶尔血肿发生化脓感染,则应切开排脓,同时使用有效抗生素,尽快控制感染,以防止化脓性脑膜炎及败血症的发生。头颅血肿较大时,有并发高胆红素血症或核黄疸的可能,应及时输新鲜血20—30ml,同时使用维生素K1治疗。

(五)新生儿硬肿症护理

新生儿硬肿症主要由寒冷、早产、感染、窒息缺氧等多种因素引起,常发生在寒冷季节。但如由于早产或感染等因素引起者,亦可见于夏季。主要表现为体温低至31℃—35℃,甚至26℃左右,哭声低或不哭,不能吸吮,动作少,四肢发凉,皮肤暗红色或伴黄疽。严重者苍白或青紫,皮肤及皮下组织变硬如硬橡皮样。轻症病儿可在家中治疗护理。以下是护理方面的几个要点。

(1)复温。采取逐渐复温方式,切忌加温过速导致病儿肺出血而死亡。一般轻者可用温暖棉襁褓包裹,置24℃—26℃室温中,加置热水袋,热水袋温度一般为50℃左右,渐升高至70℃左右为宜,逐渐复温。每小时测体温一次,重者可先置26℃—28℃室温中,一小时后连同棉襁褓置入27℃—28℃暖箱中,每小时提高箱温1℃,逐渐升至30℃—32℃,使病儿皮肤温度达到35℃—36℃,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一般要求在12—24小时内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并使体温维持在36℃—37℃之间。

(2)喂养。复温至34℃时,为了供给宝宝足够的热量,应开始喂奶。如病儿虚弱、吸吮力差,则可用滴管喂奶或予以鼻饲喂奶,待吞咽功能恢复后可用小勺试喂母乳,或让宝宝自己吸吮母乳。如状况好转,则可逐渐增加奶量。

(3)病儿硬肿的肢体常常活动受限,所以要勤给病儿翻身,以防局部压伤或局部缺血而导致组织坏死。

(4)重症者可酌情输血或血浆,以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

(5)注意环境卫生和用品消毒,预防继发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促使病儿早日恢复健康。

(六)新生儿脐带出血护理

新生儿脐带出血常分为两种情况。

(1)脐带脱落后局部肉芽组织的渗血较为多见,常继发感染,并伴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可用1%硝酸银烧灼肉芽组织,或用1%碘酒消毒处理。必要时可使用抗生素、维生素K等药,以利于尽快恢复。

(2)脐动脉出血较少见,由于脐带粗大,干缩后线结松脱,易致出血,此种出血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发生。有时因脐带剪除过多,线结松弛而自行脱落,还可因为扎脐的线过细、过紧,将血管扎断而致出血。这种出血应在脐凹处重新处理,结扎脐带,缝扎断裂血管,以防出血过多而发生贫血。严重出血者可给予输血。

(七)新生儿脐炎护理

新生儿脐部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带有恶臭味,脐窝周围皮肤发红时,称之为脐炎。由于脐炎可引起腹壁蜂窝组织炎、腹膜炎、败血症、肝脓肿等严重疾病,所以,预防脐部发炎显得更为重要。如已经发炎时,应及时用双氧水清洗脐部,再用75%酒精消毒处理,并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如经过家庭处理后仍无好转,且病儿出现精神委靡、拒奶、发烧等情况时,应立即住院检查、治疗。

(八)新生儿发热护理

新生儿体温一般在37.5℃以下,如超过这个温度说明新生儿发热,新生儿发热的原因很多,但常见于以下几方面。

(1)环境温度过高而致的发热。如使用了热水袋或室内生火炉而致室温过高。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不能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而发热,这种发热只需调整环境温度即可,不需治疗。

(2)脱水热。在炎热的夏天出生的新生儿,由于大汗、进奶少等因素而发生脱水,随之出现体温升高达38℃—40℃不等,但新生儿一般情况好,精神反应正常,给予喂水或补液后体温会迅速下降,发热很少超过一天以上,称为“脱水热”。这种发热只要补充足够的液体即可,不须采取其他特殊处理。

(九)新生儿肺炎护理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常无典型的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为状态较差,哭声低、少哭或不哭,吃奶少或拒奶,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呛奶,咳嗽,呕吐或口吐白沫,呼吸浅短或不规则,双吸气,甚至呼吸暂停,很难听到细小湿罗音和捻发音。新生儿肺炎护理有以下要点。

(1)得了肺炎的新生儿应置身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室温约22℃—24℃的环境中,并经常在地面上洒水以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由于肺炎时易发生呛奶,所以,在喂奶时应每吸吮4—5口便拔出奶头,以便让病儿休息片刻后再吃奶,这样将会减少呛奶的发生率。由于病儿吃奶少,加之气喘、发热等因素,体内水分常消耗较多,所以,此时应增加喂奶的次数,尽可能地让病儿多吃奶,以增加水分的摄入,防止发生脱水。如已发生脱水,通过增加喂奶不能纠正时,应予以静脉补液以纠正脱水。

(2)如体温超过39℃,则可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的同时给予退热药,但应防止因使用退热药而致出汗过多发生虚脱或脱水热。对营养不良儿或消瘦儿,单用物理降温效果亦很好。另外,病儿衣服应穿得适中,不可过厚而影响散热。

(3)给病儿喂药应在喂奶前半小时左右为宜,不应在喂奶后马上进行,以防呕吐。

(十)新生儿无尿护理

新生儿无尿可由于先天性肾缺如或尿路畸形所致,亦可由于肾脏泌尿较晚所致。一般情况下,99%的新生儿在出生后36小时内即初次排尿,但若超过36小时尚未排尿,可给予口服糖水或静脉注射5%葡萄糖液,如经过上述处理后有利排出,则可能是肾脏泌尿较晚;如仍无尿,则可能是肾缺如或尿路畸形,须做进一步检查。

(十一)新生儿白眼球发红护理

新生儿血管脆嫩,在出生时,由于受到产道的挤压,致使眼巩膜的小血管破裂出血,所以,新生儿出生后巩膜(白眼球)上即有鲜红色的小片状出血灶,这种出血一般不须任何特殊处理,数日后可自行吸收消失。

(十二)新生儿突然憋气

新生儿出生后2—20天内常出现突然憋气现象。特别是早产儿或足月小样儿。主要表现为突然呼吸停止,面部发紫,四肢软弱无力。如憋气时间超过15—30秒钟,医学上称之为“呼吸暂停”。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新生儿大脑发育不成熟,当遇到寒冷刺激或患肺炎等疾病时,就可发生憋气现象。由于憋气时肺内血氧交换停止,而导致体内缺氧,如缺氧时间过长,就可能发生生命危险。所以,一旦发现这种现象,如无医务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家长应立即采取人工辅助呼吸。将手放于小儿背部,然后按每分钟40次左右的频率轻托、轻放小儿或拍打小儿足底,以刺激呼吸,并注意保持室温在26℃—28℃。如经过上述处理仍无好转或频繁出现憋气现象,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十三)护理新生儿红臀

红臀主要是由于新生儿柔嫩的皮肤受尿液刺激而致,严重时可致臀部破溃。因此,新生儿使用的尿布应具有清洁、柔软、吸水力强等特点,而且不能在尿布下垫放塑料布或橡皮布,因为塑料布与橡皮布不透气,使用后可使小儿臀部始终处于湿热的环境中,更易发生红臀。洗尿布时应将尿布中的皂液或碱性成分洗净,用开水烫洗后在阳光下晒干,以备再用。

如出现红臀,则应采取相应措施,除勤换尿布及每次换尿布后用温热水将臀部皮肤洗净外,尚须涂以治疗红臀的红臀膏(用鱼肝油滴剂与凡士林混合配制的软膏)或涂以经过消毒的植物油。还可用灯泡或电吹风局部烘烤,以促使红臀部位的皮肤干燥,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供,加快红臀的愈合,每天2—4次,每次10—15分钟。但须注意,烘烤应离臀部皮肤有一定的距离,以防烫伤。

第三节 儿童生长发育

一、小儿体格发育的特点

儿童的生长发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模式,每个人以及各个家庭的不同成员又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和潜力,但总的规律还是十分相似的。

(一)体重、身长增加速率各时期不同

出生后体重和身长的增加在头2年增长较快,2岁至青春前期每年均有较为稳定的增加,青春期则猛长,以后渐渐停止。

(二)身体各部分长度比例随年龄而不同

体格发育有其规律。头在子宫内和婴幼儿期领先生长,此后生长不多。出生时头大、身体小、肢体短。以后四肢的增长速度快于躯干,渐渐头小、躯干粗、四肢长。胸围增大速度大于头围增大速度,出现成人体形。婴儿头部高度占身高的1/4,成人头高占身高的1/8。

(三)各器官发育与体格发育的规律不平行

脑的发育在出生头2年最快。5岁时脑的大小和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淋巴系统出生后发育很快,到青春期达顶峰,然后逐渐退化。生殖系统到青春期才迅速发育。

二、婴幼儿生长发育监测意义

0—3岁的宝宝生长发育和行为能力都处于急速变化中,认清婴幼儿发育规律,做好生长发育的状况评估,监测行为能力发展,识别特定的发育或行为问题的警告性症状,合理补充营养,防治常见疾病。把握好这一关键期,对宝宝体格发育和行为潜能的开发至关重要。

三、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一)体重

体重是身体各部分重量的总和,是反映营养状况最易获得的指标,也是体格发育最敏感的指标。

头3个月:生长最快,体重增加情况是800—1000g/月;4—6个月:500—600g/月;6—12个月:250—300g/月。1岁内体重增长最快,系第一个生长高峰。

12—24个月:2.5kg/年;2—l2岁:2kg/年。

青春期开始体重猛增,为4—5kg/年,持续2—3年,为第二高峰。

(二)身长(高)

身长是头、脊柱、下肢长的总和,这一指标比较稳定,受种族、遗传、环境的影响明显,与长期营养状况有关。

出生时:50cm;0—6月:身高增加情况是2.5cm/月;6—12月:身高增加情况是1.5cm/月。全年可增高25cm。

第二年:全年平均长10cm。

2—12岁:身高增加5—7.5cm/年。

青春期:身高增加8—9cm/年。

(三)头围

头围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出生时头围约为34cm;第一年的前半年增加9cm,后半年增加3cm;第二年增加2cm;5岁时头围约有50cm;15岁时接近成人的水平,为54—58cm。

(四)牙齿

牙齿发育状况是衡量宝宝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乳牙开始萌发,早的4个月,晚的10—12个月,出牙时间的个体差异大。2岁内乳牙总数约等于月龄减4—6。全副乳牙在2岁半出齐。6岁后乳牙开始脱落换恒牙,先出第一磨牙,12岁后出第二磨牙,17岁后出第三磨牙(智齿)。而宝宝出牙是否顺利,与钙、磷的供给关系很大。如果缺钙,将会导致严重的牙齿钙化不佳,影响咀嚼和消化功能,从而影响其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

四、体格生长的评价

评价方法是将测得的身长或体重数值与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长正常小儿体重的平均数值比较。必须定期连续测量,观察身长或体重增长的趋势,不能以某次测量的数值来评价。对儿童体格发育的评价包括生长水平、生长速度及匀称度三个方面,通过标准差法、百分位法、曲线法、骨龄等进行评价,从而可判断儿童体格发育属良好或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肥胖)等。

五、神经精神发育的评价

通过对儿童感知觉、运动、语言、心理活动(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方面,使用发育筛查的一些量表进行评估。

六、0—3岁儿童生长发育指标参考(WHO)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