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妇幼健康读本:更年期保健及生理变化

农村妇幼健康读本:更年期保健及生理变化

时间:2024-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更年期保健第一节妇女更年期的生理变化妇女更年期,又称为绝经期,其生理变化与卵巢的衰老密切相关。卵巢功能的衰退,特别是雌激素水平的降低,使更年期妇女生理上发生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绝经年龄反映卵巢的生殖寿命。

农村妇幼健康读本:更年期保健及生理变化

第四章 更年期保健

第一节 妇女更年期的生理变化

妇女更年期,又称为绝经期,其生理变化与卵巢的衰老密切相关。卵巢的衰老主要表现在卵泡的减少和卵巢形态变化及卵巢功能衰退。

(一)卵泡的减少和卵巢形态变化

卵泡是卵巢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卵泡不可逆的减少是绝经发生的原因。出生时卵巢约有70万—200万个卵泡,排卵和闭锁导致卵泡数减少,至45岁时仅有数千个,绝经时可能残留极少数卵泡,当卵泡减少时,卵巢形态有相应的老化改变,卵巢体积逐渐缩小;近绝经期时,体积缩小加快;绝经后卵巢约重3—4g,仅为生育期的50%。衰老的卵巢表面皱缩,切面多为纤维结构。

(二)卵巢功能的衰退

卵巢的生殖功能和内分泌功能都随卵巢的老化而衰退。生殖功能减退出现较早。妇女生育力在30—35岁即开始下降,接近45岁时明显下降。在未采用避孕措施的自然人群中,与25岁比较,35岁时生育力下降50%,45岁时下降95%。在生殖功能衰退的同时,其内分泌功能也在衰退,主要表现为卵泡发育中合成分泌的性激素,主要是雌、孕激素的变化,先是孕激素下降,后是雌激素特别是雌二醇逐渐减少。

卵巢功能的衰退,特别是雌激素水平的降低,使更年期妇女生理上发生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月经周期改变,直至绝经

在生育力逐步下降的同时,月经周期逐渐缩短,可从原来的30天减为28天甚至26天,主要是由于卵泡期变短。从规律月经到绝经,通常要经历一段不规则月经期。这一时期卵泡成熟不规律,有排卵或无排卵,周期可正常、可长、可短或完全不能预料。

生理性绝经是卵巢功能自然衰退的结果。绝经年龄反映卵巢的生殖寿命。人类出现绝经的年龄相对稳定。从公元前至今两千年内的记载,妇女普遍在45—55岁,平均50岁左右绝经。绝经年龄可受遗传、营养、居住地区的海拔高度、嗜烟等因素的影响。据报道,发达国家的绝经中位数是50—52岁,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约在47岁。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4个调研材料显示,平均绝经年龄为47.5—49.5岁。

2.生殖器官萎缩和第二性征消退

由于失去卵巢性激素的支持,生殖器官开始萎缩并发生退行性变化,子宫萎缩,子宫内膜萎缩。子宫萎缩是以子宫体为主,宫体(宫颈)比例下降。阴道穹隆变浅,阴道黏膜变薄。阴毛逐渐脱落。乳房退化、下垂,女性体形逐渐消失,喉音变低沉。

(三)内分泌变化

1.雌激素

生育期妇女体内的雌激素主要是雌二醇,血中雌二醇95%来自卵巢的优势卵泡和黄体,到绝经过渡期,与卵泡的减少和不规则发育相应,雌二醇水平急剧下降。绝经后妇女体内的雌激素主要是由雄烯二醇、皋酮等转化而来的雌酮。年龄超过50岁的妇女的转化率比年轻妇女高2—4倍,转化部位主要在脂肪与肌肉组织。绝经后雌酮水平亦下降,但比雌二醇轻。

2.孕激素

卵巢开始衰退,卵泡发育程度不足,首先明显变化的是孕激素的相对不足。卵泡发育不充分的程度增强,可以导致无排卵、孕酮绝对不足,绝经后孕酮水平进一步降低,约为年轻妇女卵泡期的1/30。

3.雄激素

绝经后血中雄烯二醇含量仅为育龄妇女的一半,主要来自肾上腺(85%),来自卵巢的只有15%,皋酮在绝经后略有下降。

4.性激素

绝经期的卵巢性激素明显下降,对下丘脑与垂体不能形成负反馈促性腺激素促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均有升高,特别是卵泡不再分泌抑制素,因此不能抑制FSH,血中FSH值的升高更为明显,可为原来的13—14倍,LH值仅上升3倍。绝经后5年左右达峰值,10年后不再上升,轻度下降到最高值的一半。下丘脑所释放的促性腺释放激素(GnRH),在绝经后妇女中其脉冲式分泌功能是否增强,目前尚无法证明。

(四)其他系统的变化

从绝经期开始,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对全身各系统都会产生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已证明,雌激素受体除存在于生殖系统与第二性征器官外,也存在于全身许多部位,如心血管系统、骨骼、皮肤、脂肪、泌尿道肾脏肝脏等。雌激素也参与脂肪、糖、蛋白和骨的代谢。因此,它会引起身体系统的代谢变化。

1.心血管系统

雌激素参与血浆胆固醇的代谢,具有促进胆固醇下降和排泄的作用,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上述降低血脂的功能也随之减弱,从而引起血脂蛋白代谢功能紊乱。雌二醇水平与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DL)正相关。低密度脂蛋白是所有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更年期特别是绝经后,雌二醇水平下降,使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的HDL下降,不利于心血管的LDL及三酞甘油上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发生冠心病和心肌梗死。

2.骨骼系统

妇女从35岁起骨代谢开始进入负平衡,40岁即可出现骨质丢失,主要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雌激素能加强经化酶活性,使维生素D转变为活性维生素D而促进肠钙的吸收作用;使钙盐和磷盐在骨质中沉积,使骨基质合成,使之成为钙盐沉积的支架;而且对骨质中的成骨细胞具有特殊的刺激作用,并影响长骨的成骨中心和骨骺的愈合。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转换增加,骨吸收(破骨)大于骨形成,其结果是骨量丢失,骨量减少的程度与雌激素在体内的水平有关;丢失的速度在绝经早期快于晚期,松骨快于皮质骨。有报道,用双光子吸收法测量腰椎骨密度,结果绝经前骨丢失速度为每年0.3%,近绝经时每年为5.4%,绝经后2年内每年为6.7%,绝经晚期每年为0.9%。

许多研究证实,雌激素通过钙调节激素,如甲状腺旁腺素、降钙素等对骨代谢产生影响。雌激素有拮抗甲状腺旁腺素的作用,亦能加强降钙素的分泌。甲状腺旁腺素是刺激骨质溶解的主要激素。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使其对甲状腺旁腺素的拮抗作用减弱,对降钙素加强作用减弱,都会加速骨质消融,导致骨质疏松。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容易发生骨折及出现身材变矮、驼背、圆背等情况。

3.泌尿系统

泌尿生殖道系统是同一胚胎来源,都是雌激素的靶器官。妇女绝经后由于泌尿道黏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持会变薄,抗炎能力减弱,易发生尿路感染,单用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易巩固,常会反复发作,绝经后妇女也会出现尿道黏膜脱垂、尿道膨出。由于阴道的萎缩,使尿道与耻骨联合的角度从90度变为180度,开口接近阴道口,任何阴道操作或性行为可能增加对尿道的压力,而容易发生排尿不适、尿频和感染。由于尿道位置和膀胱尿道后角发生改变,常常使小便不能控制,有溢尿现象,直立时更甚,称为压力性尿失禁

4.皮肤和黏膜

妇女到50岁左右,颜面皮肤开始出现皱纹。皮肤的表皮细胞增殖减少,失去弹性,皮肤显得干燥、粗糙、多屑,甚至有疹痒感。

黏膜特别是阴道及泌尿道黏膜亦起变化,泌尿道黏膜的变化已在前文述及。阴道黏膜变化亦相仿,变薄,抗炎能力减弱,分泌减少。阴道上皮脱落,通过细胞检查,显示表、中层细胞比例改变,底层细胞明显增多。阴道菌群改变,乳酸杆菌减少,糖原减少,pH值升高,易发生老年性阴道炎,严重时会发生性交痛,影响性生活

另外由于盆底组织筋膜松弛,易发生子宫脱垂、膀胱膨凸和直肠膨凸。

5.自主(植物神经系统的变化

更年期妇女因处在一个内分泌改变的转折期,由于多种内分泌的相互影响,会出现或轻或重的自主(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现象。最明显的是潮热、出汗、心悸、眩晕等;会感到自胸部向颈部及面部扩散的阵阵热浪上升,同时上述部位皮肤有弥散性或片状发红,往往伴有出汗,出汗后热由皮肤散发后,又有畏寒感。有时单有热感而无潮热及出汗,白天黑夜任何时候都可发生,每次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不等。这是血管舒张和收缩失调的一系列表现。

自主(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症状还可以表现为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紧张、情绪不稳、易激动、头昏、耳鸣、心悸、心慌等。这些症状不一定都会出现,即使出现,轻重亦不一,发作频率亦不相同,多数都会逐渐减退,最后完全消失。

6.其他

进入更年期,毛发及眼、耳、鼻、齿等也开始发生相应的变化。

人体毛发均受性激素的影响,妇女进入更年期后,常因雌激素水平降低而雄激素作用相对明显,会出现雄性化特征,包括男性型双侧颞部脱发和下颌及上唇长出胡须。毛发由于髓质和角质的退化而变软,头发开始出现脱落和稀疏现象,而毛发颜色的变化尚不明显。眼睛由于晶状体弹性逐渐减弱和睫状肌作用的减弱,屈光调节力减少,出现视物模糊的“老花眼”现象。听力在进入更年期后减退加速。随着年龄的增长,耳蜗中高调音频感受器功能首先减退,因此高音调比低音调听力减退更为明显。此外,进入更年期,平衡功能也有所减退,尤其是乘飞机、轮船时容易发生眩晕。鼻由于鼻黏膜变薄,腺体细胞退化,鼻腔易感干燥,易发生鼻出血牙齿开始松动,牙齿松动以致脱落,提示骨骼骨质的健康状况不佳,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

(五)更年期三个阶段的生殖系统的变化

更年期分三个阶段,即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绝经前期一般始于45岁左右,但因个体差异也可提前或推后。这段时间生殖系统的最大变化有以下几点。

(1)卵巢功能开始衰退,性激素即雌激素、孕激素分泌从总体水平上说开始减少。在此期的早期,卵巢尚有卵泡发育,但发育不成熟,没有排卵,每月还来月经,但受孕机会很少。后期则为完全不排卵的月经,受精怀孕更是不可能的了,卵巢也开始萎缩变小,功能进行性下降。

(2)月经改变,此期因卵巢不排卵而致月经紊乱,主要表现为经期长短不一,经量多少不等,可淋漓不断到流血不止;月经周期不定,有时可有较短时间的闭经。到此期的后期,经量逐渐减少,月经稀少,直至停经。

(3)绝经期,即月经停止,一般发生在45—52岁之间,我国妇女由于劳动和营养条件的改善有向后推移的趋势。一般认为年龄超过45岁,停经已达1年以上,则以最后一次月经期为绝经期。此外,月经在40岁以前停止者称早发绝经;手术切除卵巢,或因下腹部肿块作放射治疗导致停经者,称人工绝经。

(4)绝经后期,指绝经期以后的一段时间,大约6—8年,此期卵巢功能更加衰弱,直到接近消失。

在更年期内,体内的雌激素一直呈下降趋势,受雌激素支持的内外生殖器官和乳房也出现退化衰老迹象。阴道黏膜萎缩、变薄,弱性降低而变得脆弱,受外力易发生出血;糖原分泌减少,阴道酸度减少,有利于其他细菌的生长:阴道液体减少、润滑作用减弱。所有这些常易发生阴道炎,造成性交痛等。子宫也萎缩变小,尤其在绝经后期改变明显。绝经后卵巢的卵泡不再发育,以后卵泡逐渐减少,卵巢也变小,20岁的年轻妇女卵巢重约10g,到60岁时她的卵巢的重量低于5g。乳房由饱满坚挺而变得萎缩悬垂。

(六)更年期时身体的变化

潮红潮热。这种现象是更年期最常见的变化。每次发作时胸部、颈部、面部突然有一阵热浪向上扩展的感觉,同时在这些部位出现弥漫性或片块状发红发赤,有时还伴有出汗。出汗带走了热量,故汗后皮肤血管收缩,这些部位又可出现苍白和畏寒冷的感觉。潮红潮热的发作,个体之间差异很大,有的只是偶然发生,时间也短暂;有的每天数次,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严重者发作频繁,甚至数分钟一次,每天发作达30次以上,同时每次发作时间较长。一般发作时间多在下午、黄昏或夜间,且往往出现在热量增加的情况下,如活动后、进午餐后,或穿衣盖被过多等。

更年期血压。更年期妇女血压常升高,但它不同于一般高血压,它具有一个特点:一是主要是收缩压升高,并且波动明显,血压发生波动时常伴有潮红潮热发生;二是给予雌激素配以少量镇静药,可以很快使血压降下来。

心悸和“假性心绞痛”。更年期妇女常常感到自己心慌、心跳、心前区痉挛感等不适。描述的症状很类似于心悸、心绞痛。但若仔细检查就可以发现,它和真正的心悸、心绞痛不同,故给它冠以“假性”二字。不同之处是:自觉心悸,但心率、节律均正常,经常存在心前区闷压感、整个胸部不适感,而且和体力活动、兴奋激动无关。若给予治心绞痛药物,如硝酸甘油,不能解除心前区的不适感,但若给予雌激素则24—48小时就可见效。以上这些表现均不符合真正心绞痛的症状。

(七)更年期“神经—精神”方面的变化

部分妇女在更年期可出现“神经—精神”方面的症状。常见症状有忧虑、抑郁、易激动、失眠、烦躁,有的甚至喜怒无常,其性格表现与以往大不相同。这些“神经—精神”方面症状的轻重、发作的次数多少与以往的精神状态有关,如以往精神状态属不稳定型,或既往有精神病发作史者,其更年期“神经—精神”方面的症状重些。

(八)更年期其他方面的变化

更年期妇女大约有近1/4的人出现关节痛,其发生率约为同龄男性的5倍,一般多见于肩关节膝关节

更年期妇女随着雌激素分泌减少的同时,骨质吸收加速,导致出现骨质疏松症。所谓骨质疏松是指单位体积的骨头内的骨质变少。若此期妇女活动量、运动量减少,按“用进废退”原则,则加速骨质疏松的进展。这种情况多见于绝经后2—10年内。大多累及脊柱、髂骨、下肢骨,临床上表现为腰背痛、腿痛。若给予雌激素治疗可延缓此症的发生,若已发生,可以阻止其进展。

脂肪和糖代谢失调可能出现尿糖现象。

活动减少及新陈代谢改变,可易致肥胖。脂肪重新集聚,特别是腹部及臀部。这种发胖现象一般终止于60岁左右,也就是说60岁左右很少继续发胖。

消化功能减弱,易致胃、肠胀气和便秘

内分泌改变导致水、钠潴留,易发生水肿,还有部分人出现甲状腺功能轻度亢进现象,如心率稍增加、多汗、易激动等。

由于雌激素缺乏可使尿道与膀胱发生萎缩性变化,因此有时可以发生尿频、尿急、尿失禁现象。

躯体毛发与皮下脂肪分布、皮肤的敏感度都与雌激素相关。随着更年期、老年期的到来,雌激素水平越来越低,皮肤表皮变薄、弹性降低、出现皱纹,毛发变细、黑色减退,出现白发,同时毛发也变得稀疏。

绝经期症状严重的要接受治疗,如果绝经期症状严重,如潮热、出汗等严重,脾气很暴躁,生殖道萎缩严重,经常出现尿路感染,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可以考虑激素替代疗法。但须在医生严密监护和随访下进行,否则有引起其他疾病的危险。

第二节 更年期保健要点

更年期保健应以促进更年期妇女身心健康为目标,使她们能顺利地度过这一“多事”的过渡时期。保健内容要针对更年期妇女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和更年期常见的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排除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干扰。主要是通过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提高这一特殊人群的自我保健能力,包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自身健康状况和学会自我查病。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加剧,更年期妇女的人数亦相应增长,更年期保健的服务对象面广量大。妇幼保健机构及各级医院除开设更年期保健门诊以适应更年期妇女的保健需求外,还应重视深入社区,开展社区妇女更年期保健服务。

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妇女到了更年期,更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重要,特别要注意以下7个方面。

1.合理调整营养和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妇女到了更年期,新陈代谢需求降低,雌激素水平下降,对体内脂代谢、糖代谢等产生一定影响,饮食安排要注意遵照低热能、低脂肪、低盐、低糖的原则,并注意增加钙的摄入量和补充抗氧化剂。每人每天烹调用油量不宜超过30g,盐的摄入量以3—5g为宜。饮食习惯上要改变早餐马虎、晚餐丰盛的习惯,一日三餐要定时,不吃零食。妇女要防止只照顾丈夫和孩子,“吃在最后”“吃剩汤残羹”等疏忽自己的做法。

2.适当运动

妇女到了更年期,好静不好动,是导致肥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所以要坚持进行体育锻炼,每天至少30分钟。

3.充分睡眠

每晚保证睡眠时间7—8小时。睡眠除了能消除疲劳、使人体产生新的活力外,还能提高免疫力,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晚上10时至凌晨2时是人体细胞坏死与新生最活跃的时期,此时不睡足,细胞的新陈代谢会受到影响,人体就会加速衰老。因此更年期妇女更应避免经常睡得过晚,不要为了赶任务而熬夜

4.维持心理平衡

不要把弦绷得太紧,注意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能使人精力充沛,提高生活质量。更年期妇女容易焦虑、紧张,要注意劳逸结合,做到有张有弛;要学会正确对待各种矛盾和冲突;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身体上出现的暂时性的不适;自感烦躁、抑郁时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疏导,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及早排除障碍。

5.维持正常体重,保持正常体态

更年期妇女如热量摄入过多,体重会增加,脂肪多沉积在腹部、腰部、背肩、臀部、乳房等处,形成“发福”体形。这样不仅使体态显得臃肿,行动迟缓,提早出现老态,而且脂肪在某些器官中堆积和能量过剩会造成器官功能及代谢障碍。人到中年,体重增加、腰围增粗是符合一般规律的,但在达到标准体重后,应及时注意控制饮食,防止体重的继续增长。

6.注意个人卫生

特别是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

7.和谐性生活

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证实,美满和谐的性生活,是更年期妇女走过这片“沼泽地”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对心灵最好的“按摩”和调节。这不仅对夫妻双方身心健康极有帮助,而且是健康长寿不可缺少的一剂良方。更年期妇女常因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性功能障碍,影响性生活,应及早就医,予以排除。

二、自我监测

妇女进入更年期后,一方面各种不良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会逐渐显现出来,可能影响健康甚至造成疾病;另一方面体内的生理、心理变化亦比较多。掌握健康的标准和常见病的早期症状,提高自我监测和自我查病能力,定期进行监测和记录,能及时发现身心健康的偏异,及早发现疾病,及早进行矫治,维护健康,这是自我保健的另一重要内容。更年期妇女自我监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的自我评定

近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具体衡量标准,即“五快”和“三良好”。“五快”即食得快(指胃口好,吃得迅速,不挑食);便得快(指大小便轻松自如,感觉良好);睡得快(指入睡迅速,睡眠较深,醒后头脑清、精神爽);说得快(指说话流利,表达正确,合乎逻辑);走得快(指步伐轻快,转体敏捷,行动自如)。“三良”即良好的个性(指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心境达观);良好的处世能力(指沉浮自如,观察问题客观,有自控能力,能应付复杂环境,对事物的变迁保持良好的情绪,知足);良好的人际关系(指待人宽厚,珍惜友情,不吹毛求疵,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2.定期测量体重和腰围

出现体重超过标准体重,就应调整饮食,增加运动。不明原因的消瘦和体重减轻亦必须引起重视。

3.记录月经卡

到了更年期,无排卵的月经增多,经期、周期以及月经量都可能发生变化,按时做好记录,可及时发现异常,又可作为医生诊治及用药时的参考。

4.更年期常见妇科病早期症状的识别

除了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外,白带异常、绝经后出血都是妇科病的症状,应及时诊治。妇女进入更年期后应主动定期地参加妇科普查,或定期(2年左右)去妇科门诊作一次常规检查,包括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有利于早发现妇科疾病。

5.乳房自我检查

应经常进行乳房的自我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有助于更好地恢复健康。

三、激素替代疗法

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已被公认为是预防和治疗与绝经有关的症状和疾病的有效措施。HRT的正确使用,可提高更年期、老年期妇女的生活质量,亦是更年期保健的一个重要措施。

四、心理保健

更年期妇女的心理保健很重要,重视心理保健,维护心理健康,有利于减轻更年期常出现的各种症状。如果经常处于焦虑与悲观的心态之中,则会加重这些症状并延迟其消退。更年期心理保健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情绪

学会调整情绪。运动是最有效的改变坏情绪的方法;聆听音乐也是已证实能改善情绪的方法。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学会幽默,善于从生活中揭示和升华其中的喜剧成分;淡化甚至驱除不利情绪,化消极思想为积极情绪。

2.保持心理平衡

(1)要顺应变化的形势,适应环境,适应生活。

(2)要维持心理的适度紧张,对自己愿意做而又力所能及的事,争取多做,在生活中寻找乐趣。

(3)要做情绪的主人,学会摆脱消极情绪的纠缠,善于“转念冰解”。

(4)要学会积极暗示,遇事都往好处想,不自寻烦恼。

(5)要心胸宽阔,不要钻牛角尖,不可过分自重;尽量糊涂点,可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忧虑。

(6)要保持与社会多接触,多参加同事或亲朋聚会,不要把自己禁锢在家中。

(7)要使生活充满情趣,有节律、有兴趣。

(8)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应当对别人多些理解。

(9)要创造和睦家庭气氛,无论是儿女之间,还是儿媳、女婿之间,都要以礼相待。夫妻相亲相爱。

(10)要学会放松,缓解身心疲劳。

五、性保健

性生活是更年期妇女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美、日、法等国,60岁的妇女仍有50%过性生活,甚至10%—20%坚持到80岁。我国妇女由于受长期性禁锢的影响,对自身的性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据上海市妇女保健所的调查,认为夫妻过性生活见不得人的占10.5%,性知识一知半解的占56.5%,不了解的占26.5%。绝经以后,生殖能力的丧失,更加重了妇女的性冷淡,原北京医科大学的调查表明,我国妇女40岁后开始出现性兴趣下降情况,并随年龄增加,绝经后无性生活的达80%。男性在体力、性兴趣及性功能的消退上一般比女性晚10余年。更年期妇女过早地终止性生活,不仅对本人的身心健康有影响,而且会影响夫妻感情和关系,影响家庭的幸福与和谐。因此更年期妇女的性保健很重要,要通过各种健康形式向更年期妇女普及性知识,使她们了解这一时期的性生理、性心理、性功能变化,接受性技巧指导,扫除性心理障碍,及时对性功能障碍予以治疗。有的妇女遇到这方面的问题,虽然也会去门诊求医,但却往往难以启齿。由此医务人员在接触更年期的患者时,如果患者主诉含糊,或无边无际地把许多问题都混杂在一起时,要以同情理解的态度,耐心倾听,适当地加以引导,将话题转移到问题的中心,才会明白她们的难言之苦,这对于治疗和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

六、更年期妇女的心理卫生

(一)心理特点

情绪不够稳定,易激动,易怒,易紧张焦虑。

注意力不够集中。

心理敏感性增强,感觉上也会比较敏感。

记忆力减弱。

上述更年期出现的心理特点并不是所有更年期妇女所共有,而仅是在一部分更年期妇女身上出现。为了平稳地度过更年期,要注意更年期的心理卫生。更年期妇女要根据这一时期的身心特点去生活与工作,既不要不顾身心变化去勉强行事,也不要谨小慎微,顾虑重重,无所事事。要正确认识更年期出现的生理与心理变化。更年期的某些生理与心理的失调是暂时性的、功能性的,因此不要惊恐不安。精神乐观、情绪稳定是顺利度过更年期最重要的心理条件。

(二)心理卫生

无论是妇女或男子的更年期,都是人类生命过程中的正常发展阶段,既是生理性的,也是心理性的。注重心理卫生,有助于顺利地度过更年期。

1.科学地理解更年期是生命的必然过程

更年期是人生长发育由成熟转向衰退的转折时期,是生命的必然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每个人对更年期的反应及其征象,只有程度轻重、时间长短的差别,而不可能不经历更年期。将要进入和已进入更年期的人,尤其是妇女,要有准备地去迎接这一变化。要努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有意识地去控制更年期的各种症状,对于症状带来的苦恼,要善于自我宽解,适当调理,使机体功能早日恢复平稳。切忌盲目疑虑,无休止地寻找和探求自己身上所出现的任何一点不适,以免食不甘味,睡不安席。须知,心理不安宁可进一步导致机体功能失调。

2.正确对待症状,有病早治,适当调整

人到更年期不论有无症状出现,都应该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常规的健康体检。如果发现器质性疾病,就应积极治疗。如果是更年期反应,则主要通过自我调理来解决,不必太过担心。

应该指出的是,对男性在更年期出现的某些症状,决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男性这一时期内脏器质性疾病发病率也比较高。例如恶性肿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等,早期也出现类似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必须仔细检查,以免延误器质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更年期抑郁症也很常见,但却往往不被注意,误认为不过是精神不快而已,这是特别要注意的。如果由于机体虚弱、精力不足、皮肤松弛、颜容色衰而加重紧张不安、焦虑抑郁的情绪,因而坐卧不安、顿足叹息,惶惶不可终日。有的担心自己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变成废人,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自责自罪,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发生自杀行为。也有的认为自己已病入膏肓,危在旦夕。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必须及时诊治。

总之,处于更年期的人,对个人、家庭、社会,对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要合理地对待。子女亲属也要对更年期的人,尤其是妇女的心理、生理变化有所了解。如果他们出现某些症状如烦躁、发怒时,家庭成员应予以谅解、同情和照顾,使其平稳地度过更年期。

第三节 更年期常见疾病

一、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以内分泌改变引起的自主(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

(一)病因

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内分泌紊乱主要是雌激素水平的降低,是导致更年期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是否发生及其轻重程度,除与内分泌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外,还与个体的体质、健康状态、精神神经因素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农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城市职业妇女。文化程度越高,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亦越高。

(二)临床表现

更年期综合征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不满1年的占18%,延续1—5年的占56%,长达5年以上的占26%,严重者可达10余年,其症状有以下几种。(www.xing528.com)

1.血管舒缩失调症状

(1)潮热、潮红和出汗为更年期综合征最典型的症状,持续时间短者数秒,长者数分钟。每日发作次数从数次至10余次或更多,有些人还伴有头晕、耳鸣、头部压迫感或胸部紧迫感。

(2)血压波动,以收缩压升高为主,有明显波动。

(3)假性心绞痛,自觉心慌而心电图显示心律正常。

2.神经精神症状

(1)易激动,急躁,抑郁,多疑。

(2)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

(3)皮肤刺痒、麻木或蚁行感。

3.新陈代谢障碍症状

新陈代谢障碍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肥胖、水肿等。有研究人员将常见的12种症状,即潮热、出汗、头晕、蚁行感、关节痛、失眠、抑郁、烦躁、神经过敏、尿急、疲劳、阴道干燥,按其严重程度制定评分标准来衡量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治疗

更年期综合征的各种症状一般都会自然消退,轻度者一般不需用药物治疗,严重者才需辅以药物治疗。向病人耐心解释这些症状出现的科学道理,使她们懂得这是生理现象,随着岁月的流逝,会自然减轻与消退,不必为此烦恼。

(四)预防

(1)进行更年期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她们掌握重要的科学知识,清除恐惧和疑虑,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面对。也要向家属(特别是丈夫)和社会宣传普及更年期保健知识,使家庭和社会亦能对更年期妇女予以更多的关怀、安慰、鼓励和同情。

(2)医疗保健人员应采用多种形式,为更年期妇女提供优质咨询服务。

(3)绝经前行双侧卵巢切除术者,应适时补充雌激素。

二、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简称功血)是由于妇女更年期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所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常见者为无排卵型。

(一)病因

在卵巢衰退过程中,卵泡数明显减少,雌激素的分泌量趋于减少,下丘脑—垂体轴功能改变,垂体促性腺激素趋向升高,但缺乏特征性高峰周期,卵泡发育难趋成熟,导致卵巢周期性合成与分泌雌、孕激素失常,影响子宫内膜正常的周期性变化,因而发生无排卵型功血。

(二)临床表现

更年期无排卵型功血的阴道流血症状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常见的症状有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亦有停经数周或数月后发生出血,量多或少,可持续数周。出血多或长时间出血者易发生继发性贫血,可伴有头昏、乏力、心慌、耳鸣、失眠等症状。

(三)诊断

更年期妇女出现月经紊乱,必须先经过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排除全身性疾病及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再进行血性激素测定,提示垂体促性腺激素(特别是FSH)亢进,雌激素量低于正常卵泡期水平,可以初步诊断为功血,但还须通过诊断性刮宫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四)治疗

治疗的原则是止血,调整周期,减少经量,纠正贫血。止血可采用手术刮宫及药物性刮宫两种方法达到。调整周期和纠正贫血需要服用一些药物。

(五)预防

(1)认真记录月经卡,发现月经紊乱,及早进行医学咨询。

(2)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过度劳累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亦可能通过大脑皮质的神经递质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之间的相互调节功能。

(3)注意营养,预防贫血。

三、更年期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疾病

更年期妇女的泌尿、生殖系统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生一系列退化和萎缩性变化,引起尿频、尿急、尿失禁、尿路感染和老年性阴道炎等常见病。

(一)发病机制

由于卵巢功能衰退,血中雌、孕激素水平下降,泌尿系统的萎缩表现在肾脏重量的减轻,肾血管血流量减少,肾功能特别是浓缩功能减退。膀胱肌肉收缩力下降,尿道上皮变薄,再加上盆底肌肉松弛,可使尿道及膀胱移位,引起一系列泌尿系统症状。阴道黏膜变薄,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减少,酸性降低,分泌物及乳酸杆菌减少,丧失正常防御能力,易并发感染。

(二)临床表现

(1)夜尿增加,尿频,张力性尿失禁(即在咳嗽、大笑、提重物和用力屏气等增加腹压的情况下,有尿液流出)。

(2)尿路感染,有尿频、尿急症状。尿时有灼热感,小便中有红、白细胞,小便培养有时能(有时不能)查出致病的细菌,且常会反复发作。

(3)非特异性阴道炎即老年性阴道炎。阴道黏膜发红,可发生点状出血,患者自感阴道内有灼热感。轻者白带不多,严重者白带增多,呈黄水状或脓性,有时略带血性,有时有异味。白带检查时没有滴虫、霉菌,只有较多的脓细胞,或有红细胞,一般不痒。

(三)预防和治疗

(1)药物防治:雌激素补充治疗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个体差异、个体需要和有无禁忌症,决定用药途径。可全身补充雌激素或雌、孕激素,亦可阴道用药。

(2)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保持外阴部的清洁,勤换内裤。

(3)运动:坚持参加适当的运动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肛肌运动有利于减轻盆底肌肉的松弛,对改善泌尿系统症状有一定帮助。

四、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分原发和继发两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属原发性,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它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与低雌激素水平相关,累及所有的骨骼。由于骨质的丢失,使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断裂或消失,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现已公认,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是雌激素缺乏。绝经后雌激素分泌急剧下降,骨转换增加,骨吸收(破骨)大于骨形成,造成负钙平衡,其结果是骨量丢失。骨量减少程度与雌激素在人体内的水平有关。骨量丢失的速度,绝经早期快于晚期,松骨快于皮质骨。几乎所有的妇女都会经历渐进性的骨质丢失,尤其是从更年期开始至绝经后,前者丢失速度为每年0.3%,近绝经时每年为5.4%,绝经后2年内每年为6.7%,绝经晚期每年为0.9%。

(2)雌激素有拮抗甲状旁腺素和加强降钙素分泌的作用,这两种都是钙调节激素。雌激素水平下降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加速骨质消融,降钙素分泌减少,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导致骨质疏松。

(3)更年期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饮食量减少,胃肠道吸收功能逐渐减弱,钙摄入量不足,肠钙吸收减少,运动逐渐减少等,也是导致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

(二)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早期无症状,逐渐出现腰、背、关节酸痛,身高下降、驼背和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被喻为“悄悄的流行病”或“无声贼”。

1.疼痛

腰背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67%为单纯腰、背局限性痛,其余可合并四肢放散痛、肋间神经痛、麻木或(和)无力等。初期,只在开始活动时疼痛,后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久坐或久立等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时加剧。

2.身高下降和驼背

身高下降和驼背是椎体变形的结果。椎体基本由松质骨组成,骨丢失发生最早,程度也较重。椎体发生骨质疏松后,受压后易变形,当椎体前后缘均匀压缩时,仅身高下降,病人多无自觉症状,若以椎体前缘压缩为主,则出现驼背,绝经10年者,身高平均下降3—5cm,个别下降8cm。

3.骨折

骨折是骨质疏松的常见并发症,导致生活痛苦,活动受限,甚至缩短寿命。发生时常无明显的暴力,跌跤是常见诱因,但转身、持物、开窗、挤车、剧烈咳嗽等情况也可诱发。椎骨骨折多因体重压迫在不知不觉中发生。骨折常见部位为胸腰椎,严重时全身骨骼都可能发生。

(三)诊断

1.骨密度测定

骨密度反映单位体积内的骨矿含量,借助骨密度测定可早期发现骨质疏松。WHO于1994年提出的诊断标准为低于健康成人骨量平均值2.5个标准差。常用测量骨密度的方法有:单光子吸收法、双能X线吸收法和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法等。

2.X线检查

需在骨骼耗损已达30%—35%时方能测出,故不能用于早期诊断,但X线检查可协助判断骨质疏松的程度和骨折情况。

3.实验室检查

反映骨吸收的指标有空腹第二次尿钙/肌NF(Ca/Cr)和空腹第二次尿经脯氨酸/肌Af(Hop/Cr)测定;反映骨形成的指标有血碱性磷酸酶(AKP)和骨钙素(BGP)测定。绝经后骨质疏松时,这些指标均可能上升。

(四)预防和治疗

至今尚未发现安全有效的方法重建已经疏松的骨质,药物治疗只能减慢和中止骨质丢失,因此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1.保证足够的钙摄入量,努力提高骨量峰值

保证足够的钙摄入量在人的一生中都非常重要,应从幼儿开始就注意摄入足够的钙。并常到户外活动,努力提高骨量峰值。因为骨的生长发育、骨峰值的高低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与钙的摄入量和运动等因素有关。

成人每天钙的摄入量应为800mg,儿童、孕妇和老人更应增加。绝经后妇女应为1000—1500mg。除食物外,还可补充钙制剂和维生素D。

2.适当的运动和日光浴

运动可改善骨内血流量,促进骨细胞成熟,增加骨量。更年期妇女应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并应长期坚持。日光浴可以促进皮下脂肪内的维生素D前身物质转换为维生素D,促进肠道内钙的吸收。

3.激素替代治疗(HRT)

这是绝经后骨质疏松防治的首选方法,绝经后最初2—3年内骨丢失最快,因此应于绝经后尽快补充雌、孕激素,可连续服用5—15年,甚至更长时间。

4.服用抑制骨吸收的药物

抑制骨吸收的药物有降钙素和双磷酸盐类。降钙素可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抑制骨吸收,增加骨量,尤其是增加松骨骨量,并具有中枢性镇痛作用。

5.注意自我保护,防跌跤

老年人跌跤发生率高,后果严重,常会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对老年人进行跌跤预防、跌倒后自救的健康教育,能提高老年人对危险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可以减轻伤害程度,防患于未然。

五、更年期心血管疾病

更年期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脂、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现已公认,无论是正常的自然绝经或是过早的人工绝经,都会引起血脂代谢异常,因而易患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更年期接近绝经期,即50岁左右女性冠心病的死亡率上升最为明显。有研究发现,妇女绝经后冠心病的发生率是绝经前的2.7倍。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和中风是绝经后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国内外许多调查资料已证实这一点。因此,高血脂和冠心病的防治是更年期保健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病因

1.更年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

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血脂蛋白代谢变化,雌激素参与血浆胆固醇(TC)的代谢,具有促进TC下降和排泄作用,可降低血浆TC和脂蛋白的含量。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引起血脂代谢功能紊乱,容易发生高脂血症。

2.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即动脉粥样硬化可加重高血压,高血压又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冠状动脉硬化者60%—70%都有高血压。

3.其他有关因素

更年期妇女除以上因素影响血脂代谢异常、引起冠心病发病外,糖代谢异常、肥胖、高血压、血管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均可能影响脂质代谢和动脉壁的完整性。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的过多摄入、年龄因素亦可以影响到身体状况。

(二)诊断

高脂血症及冠心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可通过血液检查进行确认,对照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即可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三)防治

预防更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特别重要的是注意预防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综合性预防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合理膳食

首先应适当限制热能的摄入,减少饭量,少进甜食,以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脂肪的摄入亦应加以控制,并以植物脂肪为主。应有一定量的瘦肉、鱼类和蛋类以及蔬菜水果,并适当补充豆制品。饮食宜清淡、少盐。

2.控制体重,适当运动

超重妇女应通过限制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和加强体育锻炼来减轻体重。运动和降低体重除有利于降低胆固醇外,还可使三酞甘油和高血压降低。

3.性激素替代疗法

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因雌激素水平降低而引起的血脂代谢功能紊乱。正确合理使用替代疗法,有预防更年期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4.其他防治措施

已确诊为高脂血症或冠心病、高血压者,应在内科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要避免精神紧张,要戒烟酒。

六、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器质性精神障碍,是一种老年人中的多发病,又称为“老年痴呆症”。目前在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5%。老年妇女中本症的发病率高于同龄男性,为男性患者的1.53倍。体形瘦者及有心肌梗死史者较多患病。

(一)病因

AD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现在较为肯定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病理生理改变

主要有弥漫性大脑皮质萎缩,神经纤维缠结,合成乙酞胆碱所必需的乙酞胆碱转换酶活性的降低。

2.遗传因素

近年遗传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AD病因与21号、19号及14号染色体有关。

3.危险因素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缺乏教育、痴呆家族史、脑外伤、冠心病等都是患AD病的危险因素。

4.其他

近年雌激素对脑结构功能影响的动物实验提示,雌激素有营养神经的作用,雌激素缺乏,增加基底前脑海马胆碱能神经元的易感性,可能是发病因素之一。

(二)临床表现

A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发病初期主要症状是容易忘记事情,逐步发展为痴呆,记忆力丧失,失语、失认,定向、理解、计算、判断障碍,性格、行为、情绪改变。

痴呆的病程一般是2—8年,很少有自发缓解及停止发展者。一般到后期时,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营养不良、骨折、肺炎等继发躯体疾病或因衰竭而死亡。

(三)防治

到目前为止,对AD的治疗还缺乏特别有效的医疗手段。胆碱醋酶抑制剂可能对轻或中症患者有缓解疾病进展的效果。其他可能的治疗药物有抗氧化剂、维生素、非菌体抗炎剂、泼尼松(强的松)等。

性激素替代疗法对AD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以及安全性等都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七、恶性肿瘤

(一)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我国普查资料(1972年)分析,宫颈癌发病率从40—49岁组开始明显上升,到60—69岁组达高峰。经过连续的大面积妇科普查,我国的发病率已有明显下降。但是由于退休后的妇女经常不参加普查,有了症状亦不去就诊,因此即便在大城市,晚期子宫颈癌还时有出现,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子宫颈癌的发病因素至今尚未阐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致病的危险因素有:①性生活过早,多产、密产,性紊乱;②宫颈病变如宫颈糜烂、裂伤、外翻;③病毒感染,主要为人乳头瘤病毒(HPV);④吸烟。

患者早期无症状,亦无特殊体征。随病情发展出现阴道流血、阴道排液,晚期出现消瘦、全身衰竭等恶病质体征。

宫颈细胞学检查是早期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方法。以往国内外广泛采用“巴氏5级分类法”。1988年国际上已提出用Bethesda系统作宫颈/阴道细胞学报告的依据。

(二)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多见于老年妇女。据报道,约80%的子宫内膜癌发生于50岁以上绝经前后的妇女,20%发生于40—50岁。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据欧美国家的报道,它与子宫颈癌的比率已由过去的1∶8变为目前的2∶3,甚至1∶1。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近来亦在持续上升,上海市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已与子宫颈癌接近。

子宫内膜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现公认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雌激素的长期刺激;②肥胖、糖尿病、高血压;③未婚、未育、少育;④遗传因素。

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为子宫内膜癌的常见症状,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期延长或经期间出血,经量增多。

诊断性刮宫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最常用方法。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卵巢癌

卵巢肿瘤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其中卵巢恶性肿瘤约占10%。在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中,卵巢癌的发生率占第三位,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但其死亡率却超过前两者而居首位。卵巢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年龄<30岁的女性,每年卵巢癌的发生率为5/100000,30—39岁为6.5/100000,40—49岁上升至23/100000,55—59岁为39/100000,而70岁时达50/100000。

卵巢癌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以下几个因素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①家族史及遗传因素;②初潮早、绝经迟,即排卵年增加的人患病机会增加,而妊娠对卵巢癌有保护作用;③饮食习惯,动物脂肪、蛋白质及总热量摄入与卵巢癌的发病呈正相关。

由于卵巢居于盆腔内,病变不易早发现,常在晚期才被诊断,往往会影响治疗效果。近年来,一般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辅以术后联合化疗,对发现时已广泛转移而不宜手术的患者,先进行化疗,使病灶缩小后再进行手术;对有复发情况者进行两次减灭手术等,这些措施使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年限等都有了一定提高。

(四)乳腺癌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恶性肿瘤,近年已居妇女恶性肿瘤首位,发病率高于子宫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发病率比发展中国家高3倍。

乳腺癌的根本病因尚未能完全了解。有研究表明,成年妇女肥胖及中心性脂肪堆积,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饮食,尤其是高动物脂肪饮食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都很高,说明饮食亦是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月经初潮早、绝经晚、初产年龄大以及产后不哺乳的妇女患病率亦较高。

乳腺癌早期阶段很少有症状。乳房内单个小肿物亦常被忽视,以致许多病人延误就诊时间。近来,不少地区在妇女中普及乳房自我检查的方法,及时及早发现乳房肿块,及早诊断治疗,可以大大提高乳房癌的治疗效果。

八、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是老年妇女的常见病,造成老年女性子宫脱垂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阴道生产的次数及困难度、病人本身组织的强韧性以及身体活动状况来决定。也就是说,由于生产的损伤,使得骨盆底尤其是子宫基底韧带过度伸展,而使子宫脱垂,同时伤及会阴,造成阴道口松弛,并使阴道前后壁肌膜受伤,造成膀胱及直肠的阴道膨出。这些脱垂的情形,由于年纪加大使肌肉、肌膜松弛无力,情况因而变得更糟糕,以致整个子宫、膀胱及直肠都完全脱出于阴道之外。子宫脱垂会使患者小腹有下坠感,并且腰酸背痛,这都是由于牵扯子宫韧带及静脉淤血所致;如合并膀胱膨出,则常会导致小便困难、解不干净,进一步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如合并直肠膨出,则造成便秘,有时大便积在膨出的阴道部位,还要用手向下推才能解出大便,完全脱出的子宫在走路时经常会摩擦到,更是苦不堪言,引起的溃疡、化脓或子宫肥大,都是不易痊愈的。所以,子宫脱垂是患者自己就可以诊断的疾病,但这是一种不可轻视的疾病,应及早就医。

子宫脱垂以手术治疗为主,依据患者年龄、是否生育和全身状况来决定手术方式。如无生育要求,可以采取子宫切除术和阴道壁修补术;对子宫没有病变、患者要求保留的,可以行子宫悬吊手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