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族组成——雪山脚下的大融合
海拔1 200米至2 500米的山间盆地,以及宽度为20千米至40千米的南部低洼地带,生活着大部分尼泊尔的居民。北部高山谷地则人烟稀少,4千米以上地区根本没有永久性居民点。加德满都平原人口最为稠密,每平方千米高达800人。近几十年来,尼泊尔人口密度不断加大,原因是无土地的印度农民也不断移居尼泊尔。
尼泊尔境内生活着很多的民族,例如:尼瓦尔人、塔芒人、古隆人、马嘉人。他们是尼泊尔最早的定居者。公元11~13世纪,印度的雅利安人迁入尼泊尔,他们带来了印度教和种姓制度。自此,尼泊尔的民族、人种、宗教信仰等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在马拉王朝统治下,其主要居民是尼瓦尔人。16世纪中叶,在尼泊尔西部兴起并于18世纪统一尼泊尔的廓尔喀王国,其主要居民是廓尔喀人。廓尔喀人是拉其普特人、卡人混血后裔与当地马嘉人、古隆人、松瓦尔人、塔芒人等混合而成的,后经长期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今天尼泊尔领土上藏缅语族和印度语族两大支系的民族,共约30个。在人类学上,讲藏缅语言的民族基本属于蒙古人种,而讲印度语言的民族基本属于欧罗巴人种。然而,在中部地区,两大人种的类型特点互相渗透、混杂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此外,印度人带来的种姓制度,对各族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知识小百科
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指史前时期居住在今伊朗和印度北部的一个民族。雅利安一词源自梵文,意为“高贵”。公元前3 000年时,雅利安人还是一个部落联盟,其生产力发展已进入铜器和青铜器时代,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游牧部落,所以畜牧业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畜养公牛和乳牛,牛粪则被做成圆饼,充当燃料,驯养的动物有马、水牛、绵羊、山羊、猪等,他们选用马和马车作为交通工具,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
廓尔喀人亦称尼泊尔人,730万人口,占全国居民的54.4%,聚居在中部逊科西河、甘达克河和卡尔纳利河河谷。在加德满都谷地与尼瓦尔人交错杂居。与廓尔喀人近似的塔鲁人有58万,分布在尼印边界地带,大部分聚居在拉普提河谷地。尼泊尔南部地区全是讲印度语族语言的民族,有比哈尔人245万、印度斯坦人20万、孟加拉人2万等。他们都来自印度。在人类学方面,廓尔喀人部分属于或近似欧罗巴人种类型,部分属蒙古人种。尤其塔鲁人,虽然语言是印度语族,在体质特征上却明显地属于蒙古人种。廓尔喀人信奉印度教,他们所在地区经济在国内是较发达的,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讲藏缅语族语言的各民族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多同廓尔喀人杂居。尼瓦尔人60万,聚居在加德满都谷地,占那里居民的50%,在各大城市中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尼瓦尔人文化水平较其他民族高,建筑、雕刻、绘画均达到较高水平。关于尼瓦尔人的来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说为史前时期就已在此定居的原住居民;一说来自喜马拉雅山以北地区;一说来自南印度海岸。尼瓦尔人属蒙古人种,但已混有相当多的欧罗巴人种特征。他们从事手工业、商业和农业。塔芒人亦称穆尔米人,有78万,主要分布在加德满都谷地以西、以北和东北的高山地区。在加德满都谷地以西的中部山区住有古隆人26万、马嘉人42万等,还有拉伊人33万,其中包括纯拉伊人(也叫金达人)、基兰蒂人、坎布人、雅卡人以及林布人,主要分布在尼泊尔东部地区。克拉底族是对拉伊族和林布族的统称,其实还应包括雅卡族,克拉底人主要聚居在尼泊尔最东部的阿龙河两岸,其使用的克拉底语系由多种方言组成,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克拉底人的体型属蒙古人种类型,肤色浅黄,脸部扁平,眼似杏仁,眼眉细长。拉伊族是克拉底族中最大的一个支族,人数最多。他们在传统上一直居住在尼泊尔东部的阿龙河西岸,后来有一少部分人移居东特莱平原靠近印尼边境的地区;另外还有少量的拉伊人散布在加德满都谷地及其西邻山区里。林布族是克拉底族的第二支族,主要聚居在阿龙河以东的地区。林布族的传统居住区西起阿龙河,东至尼印边境,包括柯西专区的特拉图木、桑库瓦萨巴、丹库塔等县和梅奇专区的塔普勒琼、潘奇塔尔和伊拉木等县。这些民族中同时流传印度教和喇嘛教。马嘉人的蒙古人种特征消失得最多。马嘉族是尼泊尔的重要民族之一,在尼泊尔的近代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马嘉人体型属蒙古人种,皮肤呈黄色,原来多信佛教,但是由于自中世纪以来长期与地中海型的人种混杂相处和密切接触,并相互通婚,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少数居住在靠近北部边境地区的人则受到较深的西藏文化的影响。马嘉族的母语是马嘉语,属藏缅语系。经过各民族长期的相互影响和演变,目前在马嘉族中实际上流行着3种语言:多数人会讲马嘉语,少数人会讲藏语,绝大多数人都会讲全国通行的尼泊尔语。
阶梯状农田
加德满都谷地
松瓦尔人(www.xing528.com)
松瓦尔人有2.5万,分布在加德满都谷地东北逊科西河上游,他们的语言、文化、社会习俗都与上述马嘉人、古隆人类似,主要务农。沿逊科西河往下,住有塔米人,他们与基兰蒂人发生了密切的混合。切庞人2万和丹瓦尔人1.5万分布在尼泊尔中、西部地区,大部分以狩猎为生,只有少部分定居务农,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水平较低。
坎人和夏尔巴人分布在东北部尼中边境的高山地区为9万和7万人。他们在人种、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上都与中国西藏地区的藏族相同或类似。夏尔巴人分布在干城章嘉峰和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他们的居住地最低也在海拔2 200米以上,夏季营地最高处可达4 700米以上。严酷的地理环境锻炼了他们强健的体魂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他们善于爬山,只要有登山者,基本上都请他们做向导和后勤工作。
卡斯人重新进入尼泊尔后,仍主要生活在西部喜马拉雅山一带。那时,游牧业是他们主要从事的职业,以养殖牛羊为生,间或刀耕火种,以农业作为补充。这个民族的体型属地中海人类型,与雅利安人比较接近;语言是卡斯库拉语,又称廓尔喀语,后来发展为现今的尼泊尔语,受梵语的影响很大,用天成体字母书写。
喜马拉雅山西部一带感卡斯人
聚居在中部山区的一个较大的民族塔芒族,体型属蒙古人种,语言是塔芒语,属藏缅语族,主要分布在加德满都谷地四周的山区里,并以东部为最集中。生活在喜马拉雅山支脉安纳普尔纳山脉南坡地区的一个山地民族古隆族,体型属蒙古人种,语言属藏缅语族。塔卡利族是除尼瓦尔族以外另一个善于经商的中部山区民族。从尼泊尔西部重要城市博卡拉出发,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向西北步行四五天的路程,即可到达塔卡利族的传统聚居地塔克萨特赛。塔卡利人的体型在各个方面都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脸庞浑圆,鼻子扁平,颧骨稍高,眼眶较窄细,皮肤呈黄色。他们所讲的塔卡利语也属于藏缅语族,但没有文字。塔鲁族是南部平原地区的一个较大的民族。塔鲁族分布在整个南部特莱平原地区,但以中部和西部为最集中。塔鲁人体型较为瘦小,平均高度1.59米,肤色较黑。他们的眼睛呈杏仁形,身上毛发稀疏而竖直,鼻子中等大小,属蒙古人种,但与真正的蒙古人种又有某种区别。塔鲁语据说受北印度许多语言如印地、乌尔都、博吉普里和孟加拉等语言的影响较大。逊瓦尔族是一个较小的民族,但是由于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加入了英、印的廓尔喀师团,这让他们在待人接物上举止得体,行动利落,能与人友好相处,所以在外界颇为知名。逊瓦尔族的语言与马嘉语比较接近,也没有文字。劳泰族生活在西部山区的森林地带,由于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外界很少知道他们的风俗可惯和历史传承。他们讲劳泰语,没有文字,但大多数男子均懂尼泊尔语。
塔芒族女孩
知识小百科
种族与民族的区别
人种亦称种族,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性的人群。通常将全世界的现代人类划分为4大人种:欧罗巴人种、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俗称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而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人种(种族)是根据遗传特征来判断的,而民族则是根据文化特征来判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