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管理中处理重大关系技巧

企业管理中处理重大关系技巧

时间:2024-08-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确处理企业管理中若干重大关系任何企业都是生存于一定社会环境之中的一个复杂的人造系统,它是由许多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发展变化的诸要素、部门、子系统组成的具有经济功能的有机整体。以下简述企业管理中15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企业管理演变的历史说明:企业管理必须把有关“事和物”的管理同有关“人”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应当把人看成“社会人”、“文化人”,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坚持“人本管理”思想。

企业管理中处理重大关系技巧

正确处理企业管理中若干重大关系

任何企业都是生存于一定社会环境之中的一个复杂的人造系统,它是由许多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发展变化的诸要素、部门、子系统组成的具有经济功能的有机整体。企业系统的各要素、各部分、各子系统的内部及其相互之间以及企业同外部环境之间,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生着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决定着企业整体功能发挥的效果,推动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的任务,就是按照企业系统整体优化的要求,使企业系统各要素、各部分、各系统都充满生机和活力,并且发生相互补充和协调作用,同时又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实践中,企业系统的各要素、各部分、各子系统的内部及其相互之间以及企业同外部环境之间,总是充满着矛盾,是个矛盾运动过程。因而,管理学的任务,就是从分析矛盾出发,全面把握企业系统的各要素、各部分、各子系统的内部及其相互之间以及企业同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矛盾关系,按照客观规律,研究并提出正确处理和解决有关各种矛盾的理论、政策、制度和方法,从而形成和发展管理科学

以下简述企业管理中15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

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的商品都是供他人、供社会使用或消费的,都要通过交换进入社会的消费领域,即通过市场调节的买卖方式,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因而,任何生产性企业任何时候生产的商品,都应当是市场(用户和消费者)所需要的,这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

企业生产的商品都具有两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即它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在人们使用或消费它的时候实现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没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东西,不能进行交换,也不能成为商品。总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企业管理必须正确处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首先,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即商品的价值是在商品价格随着供求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因而,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降低劳动消耗,使自己的,即个别的劳动消耗量尽量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量多的商品。同时,还必须适应用户和消费者的需要,不断开发新的具有有用属性的商品。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只有商品具有使用价值,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劳动才能被社会所承认,形成价值。

二、企业内部工作和外部环境的关系

任何企业任何时候都是生存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中,企业内部工作和外部环境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生某种形式的交互作用。企业经营者是在一定的企业外部环境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他不能超越外部环境,但他应当具有驾驭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在外部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企业最佳目标。为此,就需要研究企业内部工作和外部环境的关系。

企业外部环境,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两类。社会环境是指影响某一特定社会中包括企业在内的一切组织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包括国家经济体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自然资源状况、国民经济结构生产布局等等;政治环境,包括政治体制、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政治氛围、法制建设等等;人文环境,包括人口、民族、素质、年龄、性别等的构成,以及民俗民情、文化、教育、价值趋向、社会准则伦理道德等等;技术环境,包括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国家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国家科学技术基础研究水平、国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国家科学技术的物质基础水平等等。工作环境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与之相关联的外界因素,如政府、社区、竞争者、股东、供应者和协作者、用户和消费者、科研单位和学校等等。

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工作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就是要在管理观念、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等方面,都应积极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发展,实行有效管理;就是要把握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和解决企业内部管理的各种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企业健康成长。

三、“管事、物”和“管人”的关系

既要搞好有关“事和物”的管理,又要搞好有关“人”的管理。就是说,要把按照严密、快速、有效的要求,不断改善有关“事和物”的管理,同按照提高职工素质、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要求,不断改善“人”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企业管理演变的历史说明:企业管理必须把有关“事和物”的管理同有关“人”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在有关“事和物”的管理中,随着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信息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必须注意管理手段的更新,充分发挥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同时,还要重视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能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顾客的需求,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决策是否正确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和兴旺发达的首要问题。

在有关“人”的管理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必须注意正确认识人,不能把人单纯视为同土地、资本一样,就是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也不能用泰罗的观点,认为人就是“经济人”,从而片面强调金钱刺激和严厉控制手段。应当把人看成“社会人”、“文化人”,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坚持“人本管理”思想。同时,还要能理解人、尊重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意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建立优秀企业文化,充分发挥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内部管理,既要搞好生产力合理组织,又要搞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如人际关系、分配关系、民主管理、人才管理、文化管理、职工教育培训、精神文明建设,等等、必须把管“事、物”和管“人”结合起来。

四、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的关系

纵向管理,即高层管理(承担战略策划功能)、中层管理(承担企业正常运行功能)、基层管理(承担作业功能);横向管理,即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等。这两者是任何企业都不可缺少的,要使两者相互结合,就需要有科学的组织和制度作保障。

在纵向管理结构上,应当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使其尽可能变“扁”变“瘦”;应当尽量突出综合性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要尽可能实行单职制,不设或少设副职。另外,在大企业中,还应当实行适当分散的多中心的决策组织,以便使基层单位有尽量大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性。

在横向管理结构上,既要有合理分工,更要重视横向协调,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管理问题,如质量、安全、能源等,可采取成立各种委员会的办法,实行跨系统协调,还可采取制度性协调,如建立例会制度。还可采用专业搭接制度,就是在设计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时,对各项专业管理业务的结合部及边界处,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必要的重叠与交叉,以保证必要的协作与衔接;工序服从制度,即上工序服从于下工序并为下工序服务,一般工序服从于核心工序并为核心工序服务,辅助作业服从于主体作业并为主体作业服务。

五、机关和基层的关系

机关主要是为基层生产现场服务而设置的,因而机关和基层的关系就是服务关系。基层生产现场是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地,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场所。机关为基层服务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影响基层现场生产能力发挥的主要因素有人(劳动者)、机(机器设备和工具)、料(原材料和半成品)、法(加工工艺和操作方法)、环(生产环境)等五大因素。这五大因素的素质及其结合状态,直接关系着企业能否优质、高效、均衡、安全、文明地进行生产,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基层的主要责任就是在作业区内使这五大因素实现优化结合,承担保证质量、产量、成本、安全、士气、交货期等任务。机关的主要责任就是使这五大因素素质都得到优化,并承担为基层创建实现五大因素优化结合所需条件的任务,为此,必须落实机关各部门的规划、协调、监督、服务等职能。机关为基层服务,必须反对那种高高在上、脱离实际、发号施令、指手画脚的“衙门作风”,必须坚持经常深入现场、掌握基层情况,帮助基层及时解决各种问题。

六、市场和现场的关系

企业生产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也就是要为顾客服务,提供顾客所需要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就是争夺顾客,没有顾客的企业是不会存在的。但是,企业要满足顾客需求,就必须以企业现场作保障。企业内部管理必须坚持以现场保市场,把“两场”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要在产品质量、数量、交货期、安全、价格等方面满足顾客的需求,要实行顾客需求“倒逼”管理法。我国有些企业创造的“倒逼成本管理法”是科学的、有效的。这种方法,首先,就是在编制成本计划(制定目标成本)时,要在质量、数量、安全、交货期等方面保证顾客需求的前提下,按照具有竞争力的单位产品价格和计划期的产品销售量,计算出本期销售总额,然后再扣除应上缴国家的税金和企业适当的利润,最后再根据“最少投入”的原则,对其他成本项目逐项进行扣除。如果核算结果收支相等或收大于支,则企业可能达到预定的目标;若入不敷出,则反映企业成本已有较大问题,必须对生产经营各环节进行诊断,找出症结所在,以便对症下药,压缩成本支出,直到达到预定目标。其次,就是将成本控制量化到每个职工,并与其经济利益挂钩,以激励全体职工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再次,就是在运用“倒逼成本管理法”时,必须通过“计划——实施——检查——改进”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运用一切控制手段,以达到成本不断降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目的。

七、有形资产管理和无形资产管理的关系

在企业管理中,必须搞好有形资产的管理,如原材料采购、储存、使用的管理,在制品、产成品的管理,产品销售的管理,以及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等的管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中技术含量不断增加,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就更要加强对专利、商标、版权知识产权,以及企业品牌、企业形象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当今,知识产权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秘密武器和获取利润的基础和重要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21世纪企业经营将迈向一个崭新的以追求智力价值为目标的智力经营时代,也就是通过智力资源的不断投资开发,从而不断获得新的智力价值(投资收益)。智力资源将取代资本资源而成为最大财富,企业从追求资本资源的最大效益转向追求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一些企业将从销售最终产品为主,逐步改变为以销售制造产品的技术专利为主,技术优势将成为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企业发展战略将从“以资为本”转向“以智为本”。发挥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其核心就是智力开发、人才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谁拥有强有力的智力资源,谁就会在竞争中取胜。

八、负债经营和资金时间价值的关系

企业的负债要有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向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的借款;二是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对外发行的借款性质的债券,这些都有确定的偿还期,都需要还本付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来说,现代企业不可能完全依靠投资者的投入从事生产经营,负债经营是完全正常的。但是,资金具有时间价值,因而企业负债经营要适度。(www.xing528.com)

所谓资金时间价值,就是指运动状态资金价值与静止状态资金价值之差,即货币资金在运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增值。例如,企业从事某项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借款900万元,借款的年利息率为10%,借期为2年,2年到期即应归还1089万元。可见,只有当资产利润率大于负债率时,企业才能收到“借鸡生蛋”的效果。

制约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因素,一是资产利润率(资产回报率),二是利息率。在资产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低,企业盈利水平越高;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盈利水平则越低。或者说,当资产利润率提高时,可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而当资产利润率降低时,就应降低资产负债率。总之,当企业预期投资收益水平较高,并大于债务利率时,即可提高负债筹资的比例。

九、经营多样化和生产专业化的关系

经营结构多样化和生产结构专业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适应性的重要手段,是获取经营成功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单一经营企业,往往局限于某一行业或领域,其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行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变单一经营为多种经营,就能避免行业风险,增加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在效益驱动下的跨行业投资、多种经营,宏观上也会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国民经济的整体运作水平得以提高。

总之,经营多样化,可使企业获取成长经济效益,而生产专业化又有利于保证质量、提高效率、扩大产量,可使企业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大型企业应当把企业生产现场——工厂的生产专业化同企业经营多样化结合起来。

十、“法制”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在企业管理中,强调“法制”,严格规章制度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法制”就是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规章制度(包括各种规章、规划、标准、制度、办法等)来指导工作,使管理工作沿着理性的科学的轨道运行。严格规章制度、严明劳动纪律、严肃道德规范,不仅是企业有效运行、人们进行工作、学习和有秩序地过生活的保障,也是塑造职工优秀品质、培育优秀厂风的要求。

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例如,旧思想、旧观念、旧习俗会经常纠缠人们头脑发生作用;经济、文化落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思想道德水准的普遍提高;国外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影响和侵蚀也不可避免;改革中引起的利益调整也会在人们思想中产生新的矛盾;职工在生产经营和工作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曲折、挫折和困难,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问题,等等。

总之,在企业中,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经营和工作,就必须克服旧思想、旧习俗,抵御内外侵袭和腐蚀,战胜各种冲击和挑战,消除困惑和疑问,及时解决各种矛盾和思想问题,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十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关系

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必须完善激励机制,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企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既是企业职工技术文化素质不断进步的历史,也是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因此,调动职工发展企业生产力的积极性,就必须重视同企业生产力(劳动生产率)水平相适应的职工物质利益,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经营好的企业,利润增加,经营者和劳动者就应多得,反之则少得。企业倒闭,就会威胁经营者和每个劳动者的正常生活。总之,应当把企业的兴衰同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得失紧密挂钩,这是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另外,职工为了能够发展企业生产力,不仅有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还有精神生活的需要,如社会荣誉、社会价值、理想、信仰等等。因此,调动职工发展企业生产力的积极性,还必须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如实行参与管理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感情激励、尊重激励、危机激励等等。总之,只有当人们的劳动成果同他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紧密联系起来的时候,人们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十二、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企业管理要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就必须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也就是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包括物化劳动消耗和占用以及活劳动消耗和占用)创造出尽量多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和劳务,获取最大盈利。这里讲的“投入”,是指活劳动消耗、原材料消耗、固定资产净值、流动资金占用额、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等;“产出”,是指实物量、价值量(销售额、净产值、利润额等)。讲求经济效益,既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十三、公司治理结构和厂长负责制的关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企业的组织制度,既要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又要在下属工厂实行公司总经理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组成,它们是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对股东会负责,董事长是公司的法人代表,董事会成员由股东会选举产生。公司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对董事会负责,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等。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会由股东会选举,监事会主要负责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等。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造就企业家队伍”。这是建立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也是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

现代公司的企业家,就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将企业经营要素和外部环境进行创新结合,不断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实行新的企业组织、采用新的生产方法等等。使资本不断增值,推动企业成长的专家,是以企业经营者为职业的人的毕生追求。他们是以董事、经理等身份出现的,是使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有效行使经营权的重要条件,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胜的经营者,是使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者。

现代市场经济既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配置市场资源的“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又需要优化配置企业内部资源的“看得见的手”——企业家,两者相辅相成,是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

十四、管理的稳定性和变革性的关系

在企业管理中,既要注意管理体制、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的稳定性,又要注意其变革性。总的来看,它们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总是适应生产技术条件的不同、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变化,总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变革。

十五、企业的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各企业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既要注意管理的个性,又要注意管理的共性。不同国家和企业的管理,都有其个性和共性的问题。从各个国家的企业管理看,它都会受其本国的社会环境、经济体制、民族文化传统等等的影响和制约,都有其个性,有其自己的特色。因此,既要从本国、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又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别人的先进经验。正确处理管理的个性和共性的关系,要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建立符合国情的具有企业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

(原载《中国工业经济》,1997(10))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