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成功之道:有效管理与优秀文化

企业成功之道:有效管理与优秀文化

时间:2024-08-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有效管理加优秀文化是企业成功的必由之路。产品是企业生产力状况的物质表现。[1]因而,实行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就是要优化这些影响因素。它认为在管理工作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世上没有在各种具体情况下都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企业成功之道:有效管理与优秀文化

企业成功之路:有效管理加优秀文化

企业既是一个经济组织,又是一个社会组织,是经济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法人实体。

企业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决定了企业既需要经济活动的管理,又需要企业文化建设世界上既不存在没有管理的企业,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现象的企业。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活动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它又对企业经济活动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反作用。不同的企业,既有不同特点的管理,也有不同特点的文化。管理和文化决定着企业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有效管理加优秀文化是企业成功的必由之路。

一、经济效益产生于有效管理

有效管理就是提高生产力的管理。应当怎样判断一个企业的生产力状况,衡量一个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呢?一个企业生产力的状况和水平,最终要看产品和经济效益。关于“产品”,即要看满足社会和人们消费需要的情况,又要看其实物的质量和数量的情况。产品是企业生产力状况的物质表现。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力状况的价值表现。所谓经济效益,就是投入(包括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和产出(指可销售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双重属性的产品和劳务)相比较。表明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有两类,一是投入和产出相比较的差额,即效益额;一是投入和产出相比较的比率,即效益率。

企业生产力的状况和水平受着多种因素影响。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因而,实行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就是要优化这些影响因素。

西方管理学家在研究实行有效管理中,形成了许多不同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也称案例学派。它认为管理科学应当把研究重点放在研究经验,即研究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并且加以概括和理论化。

人际行为学派。它认为管理工作就是通过人去把事情办好,人的行为是管理的关键因素。所以,管理科学就是要研究人的本性、需要和行为的动机,尤其应当集中研究人际关系

组织行为学派。它和人际行为学派密切相关,认为管理学主要是研究如何使组织行为变得更加有效。

社会系统学派。它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即由相互进行协作的各个人组成的系统。一个正式组织的存在必须有三个要素:信息联系、协作意愿、共同的目标。非正式组织也有重要作用。经理人员,即各级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在一个正式组织中维护好一个协作系统,使整个组织形成一个整体,并在各种矛盾的力量和事物之间取得最好的平衡。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它认为把一个组织只看作社会系统是不够的,应当把一个组织看成两个系统,即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这两个系统又是相互作用的。组织效果不仅取决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还取决于他们工作的技术环境如何,同时还要把这两者协调好。这些问题都是该学派研究的内容。

决策理论学派。它认为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的本质就是决策,管理要以决策为中心。管理主要是研究合理的决策,即从各种可能的抉择方案中选择一种行动方案。

系统管理学派。它认为应用系统理论来研究管理,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能使各个相关因素构成一个网络,有助于提高效率,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总目标。

数学法学派。它把管理工作主要看成是数学运算、概念、符号和模型,认为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数学模型

权变理论学派。它注重随机制宜的方法。它认为在管理工作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世上没有在各种具体情况下都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经营管理学派。它认为管理工作是一种经营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对管理职能的分析与剖析,形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

上述西方管理学派,都有其各自的代表人物和著作,都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管理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它们都未能抓住管理科学的最本质的东西,因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

我认为,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应用矛盾管理理论来研究有效管理问题,才能抓住管理的本质,形成管理科学。

从哲学观点看,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管理,都是动态的。它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总是适应生产技术条件的不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变化,总是伴随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企业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革。它在实践中,总是充满着矛盾,管理过程是个矛盾运动过程,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例如,企业进行生产,必须使生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手段)结合起来。但是,在生产中,各生产要素内部以及各生产要素之间,又经常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矛盾情况。只有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又如,企业的各生产要素的结合,是在各个生产环节(岗位、工序、流程)实现的,而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经常在能力上存在着不平衡。某些环节的落后会影响整个生产能力的发挥;某些环节的新突破,又会带来其他环节的不平衡。只有这种矛盾不断产生,而又不断解决,生产才能不断发展。

再如,企业的资金周转中各个阶段的关系,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劳动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企业纯收入与积累的关系,技术与管理的关系等各种矛盾,都是经常存在的,只有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关系,企业经济活动才能有效运行。

再如,企业内的纵向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横向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机关与基层的关系,职工与企业的关系,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关系,企业同外部相关群体(顾客、竞争者、协作者、供应者、社区、政府等等)的关系,企业同外部环境(政治、经济、人文、技术等)的关系等等,也是经常存在的,只有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关系,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企业的上述矛盾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这里既有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又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既有企业内部的矛盾关系,又有企业同外部的矛盾关系。但是,从理论上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矛盾关系:(1)生产力的内在矛盾关系(包括同生产力相联系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分工与协作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关系;(3)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

管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从分析矛盾出发,从企业内部矛盾和从企业同外部的矛盾关系去研究管理问题,提出正确处理和解决有关各种矛盾关系的理论、政策、制度和方法。

二、有优秀企业文化,才有有效管理(www.xing528.com)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称之为文化。企业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行为。企业经济活动要实行有效管理,实现管理现代化,就要求管理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等也要现代化。也就是说,没有现代化的优秀文化,也就没有现代化的有效管理。一句话,一个企业家要管好一个企业,获取经营成功,必须高度重视塑造优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最核心部分是支配和制约企业运行及职工行为的全体成员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现象,就是这种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在企业工作中的外在表现,如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作风、精神境界、思维方式等等,它们本身并不属于经济范畴,也不属于依靠国家政权力量来强制推行的政治范畴,而是以人为中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起来的、在企业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要素.属于文化范畴。

首先是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就是指对企业来说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企业为什么而存在的看法。任何一个企业,总是要把它认为对自己最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努力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或者说,凡被一个企业当做最高理想和信念的东西,也就是它认为对自己最有价值的东西,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而,它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是企业的驱动力,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企业价值观表现在多方面。

从企业的使命和宗旨来讲,应当把什么作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一般有两种观念,一种认为利润对企业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企业就是为了有满足私利而存在;另一种则认为,为顾客服务(提供顾客所需要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优质服务)对企业是最有价值的事情,企业就是为了社会发展而存在。第一种观念,即“利润价值观”,就是认为利润对企业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把利润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作为自己一切行为的准则。实践证明,用这种价值观来经营管理企业,就会把企业当做赚钱、满足私利的工具,就会使企业走向唯利是图。第二种观念认为,不应该把获取利润作为企业最有价值的事情。企业的使命和宗旨,或对企业的首要要求,应当是为顾客服务,为顾客提供所需要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优质服务,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繁荣和发展。同时,这种观念还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中存在,或者说社会需要某一企业,并不是由于它是能为所有者赚钱以满足其私利的工具,而是因为它能为实现某种特别的社会目的,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就是说,企业是为满足社会、顾客和消费者的某种需要而存在的。总之,企业是什么这个问题只能从企业外部、从顾客和市场的观点来看,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就是争夺顾客,没有顾客的企业是不会存在的,顾客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不把满足顾客需求作为企业的使命和宗旨,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家。

那么,应当怎样看待利润呢?利润是企业满足顾客需求、为顾客所做贡献的一种报酬。企业应当在全心全意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讲求盈利最大化。利润是测量企业为顾客服务好坏和向社会做出多大贡献的一把尺子,是检验企业经营成果的标准,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因而,不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讲求盈利最大化,就不是一个好的经营者。

从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来讲,应当把什么当作企业最有价值的东西呢?或者说应当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呢?国内外的先进企业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我国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是我国建国以来引进技术最多、装备水平最高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该公司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责任,确立了“一流三高”的战略目标,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认为它最有价值,是宝钢人高度使命感和责任心的集中体现。所谓“一流三高”,就是建设一流队伍,培养一流作风,掌握一流技术,实行一流管理,生产一流产品;达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第一流的队伍,就是指建设一支思想好、技术精、作风正、纪律严,能够经受各种考验的职工队伍,培养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现代化企业要求的包括新型技术干部、管理干部、政工干部和优秀工人的职工群体。为此,宝钢制定和执行了一套完整、科学的职工培训、人才开发、人事和劳动管理规划及制度。第一流的作风,就是指在企业内部形成苛求、紧张、团结、和谐的良好风气;在企业外部树立识大体、顾大局、重信誉、讲文明、讲礼貌、谦虚、谨慎、蓬勃向上的良好形象,大力培育和弘扬“宝钢精神”。为此,宝钢也形成了一套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准和考核办法。第一流的技术,就是指要在掌握和消化引进的先进技术基础上,继续跟踪世界钢铁工业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使宝钢的技术始终处于国内以至世界先进地位。第一流的管理,就是指要大胆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方式,结合国情,探索、完善自己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使之达到世界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路子。第一流的产品,就是指能生产国家急需、国内其他企业没有条件生产、可以替代进口的,而且在国际市场有竞争能力的优质钢材;主要产品的实物质量要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企业同类产品的水平;同时做到百分之百地履行合同,建立信誉。实行上述“五个一流”的目的和标志,就是实现“三高”,即达到同国际先进企业相比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

企业文化还包括其他许多要素。

风俗习惯。它是指在企业各种日常生活中经常反复出现、人人知晓并遵循而又没有明文规定的东西。

道德规范。它包括企业的社会道德(如企业绝不能靠损害社会求发展,绝不能靠陷害、中伤其他企业搞竞争等等)、生态道德(企业发展生产必须预防公害,绝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行业道德(企业经营必须遵守本行业所具有的特殊的行为规范)。

作风。它既包括企业内部的优良风气(如大庆油田的“三老四严”作风,即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以及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也包括企业外部的优良形象。

精神境界。它是指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等一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是对职工思想境界的要求,或称企业精神。它是企业文化的支柱。例如宝钢精神,是指:热爱宝钢,为国争光的主人翁精神;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科学求实精神;从高从严,一丝不苟的苛求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艰苦奋斗精神;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争创一流精神。

思维方式。它是指思考问题的方式或思路,往往思路不同,结论也不同。人们要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凡事要从多方面、全面地系统地想;要从长远发展去想;既要想到共性,又要考虑个性,等等。只有思维正确,思路高明,才能获取成功。例如,在企业营销中,不能讲“我们要出售什么”,而应当从顾客的需求和价值观出发,去想顾客所需要和追求的满足是什么,从而去创造顾客。

三、努力学会塑造优秀企业文化

优秀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巨大作用。

首先,优秀文化是企业制胜之道,是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企业管理混乱或技术落后,必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同样,一个在企业文化方面,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等,也不能生存。因为,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经济活动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而且还反作用于经济活动,在一定条件下,它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先导,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融合作用。如果一个企业不牢固地树立起一切为顾客着想、为用户服务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没有开拓创新和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就不能实行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就不能适应顾客需求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优质服务,就不可能有技术和经济的优势,就不能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一句话,就不能在竞争中取胜。

其次,优秀文化是使企业职工具有高昂士气、高度敬业精神和强大凝聚力的力量源泉。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使全体职工建立起共同的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把个人目标融合于企业目标,使企业成为由具有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和精神境界的人们凝聚起来的经济组织。它必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发挥出巨大的物质力量。

再次,优秀文化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产业大军的保障。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职工的崇高理想、价值观、精神境界和文明道德素养的培育和提高过程。它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

事实证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年代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只有具有自己特色、为企业全体成员认同并付诸实践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因而,必须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塑造企业文化,必须从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出发。由于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因此,塑造优秀企业文化,既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吸收外国现代化文化的精华,采取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形成体现时代要求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塑造企业文化,企业领导人必须率先做榜样,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才能使一般职工信服,才能使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企业精神等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

塑造企业文化,必须发动广大职工直接参与,把塑造企业文化过程,作为职工自我引导和自我教育过程。例如,上海宝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曾发动广大群众开展什么是“宝钢精神”的大讨论,并让全体职工对宝钢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可铸造宝钢精神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以及在广大职工中有影响且能激励人的语言,进行多种形式的回顾、收集、提炼和总结,并且广为传播,形成集体铸造宝钢精神。同时,还广泛征求厂徽、厂旗、厂歌、厂训、商标、产品包装等,共同制定和完善宝钢职工仪表、语言、守则等礼仪规范,等等。把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变成激励职工高昂士气、培育高度敬业精神和增强凝聚力的过程。

塑造企业文化,必须发挥英模的作用。这里讲的英模,是指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要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应当通过光荣榜、广播、电视、报纸等等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模范事迹,树立本企业的英模形象,并且组织广大职工学习他们的先进模范事迹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使职工的价值观在英模的感召和引导下趋向一致,充分发挥英模在塑造优秀企业文化中的促进作用。

(原载《中国工业经济》,1995(9))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2版,第1卷,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