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转换经营机制,就是要使国有企业由生产活动围绕国家计划运行,转变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市场信息和宏观调控信号能及时作出适当反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使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企业在向出资者负责的前提下,对资产具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从而使企业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核心问题就是使企业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谓自主经营,就是使企业由政府决策、政府直接经营,变革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由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自主决策、组织生产经营,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谓自负盈亏,就是由国家统负盈亏,国家对企业负有无限责任,变革为由企业自负盈亏,企业拥有占有资产收益(纳税之后的部分)和用资产抵补经营亏损的权利和责任。事实证明,只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才能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使企业产生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优胜劣汰的机制,为企业创造具有旺盛活力的条件。但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国有企业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变革过程。从现实情况看,不同企业正处在这个变革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大致有以下三种状态。
1.国家所有,政企不分,政府经营,统负盈亏。改革前的国有企业处于这种状态,即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出的产品卖给谁,投入的要素由谁供给,以什么价格买卖,这些都要由政府指令性计划加以规定,实行由政府直接经营企业的一整套管理体制,企业只是按政府指令进行生产的产品生产单位。同时,政府还规定企业盈利全部上缴,企业需用资金再向国家申请,由国家统负盈亏。经过十多年的改革,现在大部分企业情况已经有了改变,但仍有少数生产重要产品的大型骨干企业还程度不同地处于这种状态。
2.国家所有,政企分权,企业有限自主经营,承担有限盈亏责任。随着承包制的推行,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进入这种状态,即企业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并具有一定的特殊经济利益,如果企业管理得好,利润增加,经营者和劳动者就会多得,反之则少得。实质上这是资产所有者对经营者和劳动者的一种奖惩制度,也可以叫做盈亏责任制。
3.混合所有或国家所有,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际上就是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有企业改组为公司,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多数企业将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二是少数大中型企业将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三是极少数企业将被批准为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四是特殊的国有企业将设立国家独资公司。
经过多年的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现在大多数国家企业已完成了从第一种状态到第二种状态的转变。当前的改革任务,就是要从第二种状态变革为第三种状态,也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产权清晰,就是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企业成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权责明确,就是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政企分开,就是要把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同经济实体的企业职能分开,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而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管理科学,就是要建立科学的科学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
三、如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必须帮助企业卸掉由于历史原因形成沉重包袱
中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几十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过去的体制、机制、政策等历史原因,也使它们程度不同地背负着许多沉重包袱。
1.社会负担十分突出。
(1)企业为社会、为政府承担了大量的社会义务。企业对职工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得管。这样,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办医院、商店、学校、幼儿园、托儿所、职工宿舍、浴室、娱乐设施等等。据统计,目前全国企业自办中小学达1.8万所,在校生610万人,教职工60万人,每年需教育经费30亿元(不包括基本建设投资)。
(2)企业承担着离退休职工的生活保障。企业越老,离退休人员比重越大,企业负担越重。据调查,上海、天津、齐齐哈尔、太原、沈阳、长春、武汉、成都、青岛、唐山、常州、蚌埠、淄博、株洲、宝鸡、柳州等16个城市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相当于在职职工的比重高达29.2%,其中天津达到34.8%,上海高达50%。
(3)企业人员普遍超编,一般富余人员约占在职职工总数的20%左右。
2.注资不足,债务沉重。
1983年以后,国家对企业的投入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以后,国家不再向企业注入资本金,而企业实现的利润仍要大部分上缴国家,因而,企业缺乏偿还债务的能力,形成企业巨额负债。
3.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不足,“欠债”太多。
较长时间以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所需投入资金主要来自利润留成,国有企业税后利润留成一般仅为10%左右。企业不仅留利少,还要“办社会”和承担离退休职工的生活保障等,因而,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很少,根本不能进行重大技术改造,造成企业设备老化,工艺和产品落后,素质低,后劲不足。
总之,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着保证财政收入,肩负着大量社会义务,以及解决社会就业和稳定社会等等职责。同时,税负重,留利水平低,资金补充能力很弱,因而,使企业背负着许多许多沉重包袱。显然,国有企业背负着这些沉重包袱,很难走向市场,平等参与竞争。因此,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企业推向市场,政府必须在企业转机建制的过程中,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帮助企业卸掉这些包袱,为企业轻装上阵、进入市场、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创造条件。
(二)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管理体制和完善市场体系
事实证明,实现企业自主经营,企业必须拥有全面的经营自主权,而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又是同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管理体制和完善市场体系密切相关的。如果政府职能不转变,即不由管理微观经济活动转变为管理宏观经济活动,不由直接调控转变为间接调控,企业就不会有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权。如果管理体制(计划、流通、价格、投资、金融、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等体制)不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就不会形成市场。实践证明,形成商品市场,就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改革计划体制、流通体制、价格管理体制;形成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就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劳动人事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多年来,由于计划、流通、价格等体制改革的进度较快,因而形成商品市场也较快,企业在产、供、销方面的自主权也就比较大。而投资、金融、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的步子比较小,所以形成要素市场就比较慢,企业在这方面的自主权也就比较小。总之,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管理体制和完善市场体系,乃是实行政企分开,实现企业自主经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条件。
(三)必须按照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原则,理顺产权关系,实行公司制
事实证明,公司制是使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形式。公司制能够有效地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企业制度,按出资者性质不同,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企业,即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
自然人企业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业主制和合伙制。业主制是个人或家族自己独资开办和经营的企业;合伙制是几个人出资(从家族内到家族外)开办和经营的企业。自然人企业由于受出资额限制,一般是个体商和小型企业。
法人企业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
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的主要区别有:(www.xing528.com)
1.自然人企业没有法人地位,公司企业才有法人地位。公司企业就是法人企业。
2.自然人企业出资者承担无限责任,公司企业出资者承担有限责任。
3.自然人企业出资者直接管理企业资产,而公司企业则由出资者委托董事来管理,不直接参与管理。
4.自然人企业通常由出资者直接负责经营活动,而公司企业则由董事会聘任经理负责经营。公司制度产生后,才逐渐形成一个经理者阶层。
(四)必须搞好企业内部改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它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管理制度,它同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调度指挥下进行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传统企业管理制度有根本区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必须坚持从管理思想、组织、体制、方法、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1.需要树立下列管理观念。
(1)市场观念。必须从过去的企业内部工作与外部环境相隔绝的单纯向上“等、靠、要”的思想,转变为企业内部工作与外部环境相统一,自觉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增强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求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思想,即正确认识和对待外部环境的市场观念,包括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推进经营国际化的观念。
(2)生产力观念。发展生产力是企业的根本任务。只有企业生产力发展了,才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才能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必须树立生产力观念,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企业全部工作的中心,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企业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
企业生产力状况表现在“产品”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产品”主要看符合社会生产的人们消费需要及其质量和数量的状况。“产品”是企业生产力状况的物质表现,“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力状况的价值表现。表明经济效益的指标有两类,一是效益额,如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净产值、实现利税等;二是效益率,如资金利税率、成本利润率、净产值利税率、产品销售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
2.需要新增下列管理。
(1)经营战略管理。经营战略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它要研究企业在外界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把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联系起来,分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对企业长远发展做出谋划和对策。它是统筹企业全局,内外结合、远近结合,协调和规划企业经济活动,开拓企业未来,保证企业在变化的环境和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的管理。
(2)面向市场,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与结构的管理。它是适应各种生产要素(包括生产资料、消费资料、金融、技术、信息、劳动力、房地产等)的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的逐步形成所需要的管理。
(3)市场营销。它主要研究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和用户的需求和欲望,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4)资产经营。它包括企业依法运用法人资产,对外参股、控股或建立全资子公司,还包括通过许可证交易、技术服务和签订协作合同等方式,利用无形资产去影响或控制其他企业等。
(5)公共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拥有广泛的外部联系。为此,企业必须处理好同投资者、客户、协作者、供应者、竞争者、消费者、社区、政府机构、职工等各方面的关系,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与合作。
3.需要强化下列管理。
(1)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品种的不断更新,以及产品的高质量、生产的高效率和经济的高效益,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现代化,应当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使企业技术永葆青春。
(2)基层管理。强化基层管理,必须坚持“机关为基层服务”的方针;要把作业管理重心下移,使基层领导者具有生产指挥和作业管理双重职能;要实行规范化管理,使经常重复性的生产作业活动和管理工作标准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3)经济责任制。就是要以企业统一经营目标为指导,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各部门、各单位直至各岗位,建立起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体系以及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有序地运行,实现高质、高效、低消耗、安全地发展生产。
(4)企业文化建设。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根据本企业特点,通过企业经营者的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精心培育和不断强化具有自己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
4.需要改革下列管理。
(1)企业领导体制。公司制企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改革企业领导体制,根据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的原则,形成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织的公司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各司其职,有效行使决策、监督和执行权。
(2)企业生产经营结构。要通过改革,把社会职能从企业中分离出去,实行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商品化、社会化;要开拓多种事业,扩大经营领域,从单一经营的生产结构、单厂企业的组织形式,向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和集团化的组织形式发展。
(3)企业组织体制。要强化市场研究、技术开发、营销、财务、质量和信息等管理系统;要强化横向协调;各级领导层应实行单职制,少设或不设副职;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4)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制度。应当取消企业管理人员的国家干部身份,建立企业与职工双向选择的用人制度。经理、副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实行由董事会聘用制,其他员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在坚持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低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前提下,根据劳动力就业供求变化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由企业自主确定本企业的工资水平和内部分配方式,实行个人收入货币化和规范化。
(5)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应当根据《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改革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总之,上述四个方面十六个管理问题,都是构建新的管理体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原载《中日管理比较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