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和途径

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和途径

时间:2024-08-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途径现在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各方面都在进行改革。从政治上看大中型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顶梁柱,经济上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必然形成不同的企业经营机制。

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和途径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途径

现在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各方面都在进行改革。经济领域改革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中心。这是当前的一个重点课题,从中央到地方,从理论界到企业界都在研究。搞好国有企业,增强其活力之所以成为大家关心的热门话题,是由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所决定的。从政治上看大中型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顶梁柱,经济上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现有大中型国有企业10000多家,仅占工业企业总数的2.5%,但所创产值却占工业总产值的45.6%,上缴税利占全部工业企业上缴税利的60%。可见,国有企业的活力和效益直接决定着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目前状况很不理想,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亏损面大,明亏占1/3,暗亏占l/3;二是生产发展速度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概括起来说就是缺乏活力,效益不高。这种局面继续下去将会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需要研究两大问题。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活力。判断企业活力的根本标志就是企业生产力的状况。因为企业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企业生产力发展快,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要快。搞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快,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得快。所以对企业改革的要求也必然要落脚到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企业生产力。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基本观点: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出发点和检验企业改革的根本标准。判断企业生产力的状况要把职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职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效果两方面结合起来。

衡量职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指标:一是职工文化技术业务水平和熟练程度,二是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三是工艺技术现代化水平。

衡量职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效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指标:一是产品,二是效益。看产品主要看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和产品实物质量水平。看效益主要是看效益额和效益率。效益额指标包括产值、销售额、净产值、实现利税、经营贡献。效益率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成本利润率、产品销售率、资金周转率。其中最核心的是劳动生产率。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低,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的根本原因就是劳动生产率比人家低。

二、如何搞好国有企业改革

从企业外部来讲,必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首先要改革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必然形成不同的企业经营机制。因此,要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就必须改革管理体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经营机制的总目标就是使企业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谓自主经营,即由原来政府直接经营企业变革为企业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由企业自主决策。决策主体要变,不是政府,而是企业。所谓自负盈亏,就是使国有企业由国家统负盈亏,变革为由企业自负盈亏。就是说,既要坚持全民所有制不变,又要让企业成为所有者。让企业拥有占有资产收益(纳税之后的部分)和用资产抵偿经营亏损的权力和责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国有企业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变革过程,从现实情况看,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变革阶段,大体有三种状态:(1)全民所有、政企不分,政府经营、统负盈亏。这是改革之前的国有企业状态。经过十多年的改革,现在大部分企业情况已经有了改变,但仍有少数企业停留在这种状态。(2)全民所有、政企分权、企业有限自主经营、承担有限盈亏责任。即企业有一定自主权,并具有一定的经济利益,如果企业经营管理得好,利润增加,经营者和劳动者就会多得,反之,则少得。也可以叫盈亏责任制。随着承包制的普遍推行,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进入这种状态。(3)全民所有或混合所有、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是转换经营机制要达到的目标,目前进入此种状态的企业很少,主要是一些实行股份制的企业。经过多年的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现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已完成了从第一种状态到第二种状态的转变。当前的任务就是要由第二种状态转到第三种状态。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转变,使企业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呢?要实现企业自主经营,就是要让企业有全面的经营自主权,必须有市场环境,要使企业需要的生产要素能从市场上买到,产品能通过市场交换。没有市场,给企业自主权也不能实现自主经营。经营自主权与市场是企业实现自主经营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条件。但是,要创立这两个条件,还必须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改革管理体制为前提。不转变政府职能,不由管理微观经济活动转为管理宏观经济活动;不由直接调控转为间接调控,企业自主权就不会实现;不改革管理体制,即计划、流通、价格、投资金融、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等体制不变,市场也不会培育起来。

实践证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规定的14项企业经营权,其中生产经营计划权、产品定价权、产品销售权、物资采购权、留用资金支配权等5项自主权基本落实,原因就在于计划、流通、价格体制改革的进度较快,因而商品市场形成得也较快。而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劳动人事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得慢一些,故要素市场形成得就比较慢,企业在这方面的自主权也就比较少,如资产处置权、人事管理权、机构兼并权、工资奖金分配权的到位难度大,只有部分落实。另外,投资决策权、进出口权、劳动用工权、拒绝摊派权基本未落实。

总之,创立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环境,是实现企业自主经营的基本条件。要实现自负盈亏,企业必须拥有相应的资产所有权,使企业成为承担盈亏法律责任的主体。事实证明,除了少数特殊行业、特殊企业外,用股份制逐步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是一种既使全民所有制不变,又能让企业自负盈亏的现实可行的选择。国家代表全民作为股东以出资额对每个企业承担有限责任,并委托董事参与企业经营,使企业具有独立于出资人的法人地位。作为民事主体,拥有法人所有权。在法人资产的基础上自负盈亏。股份制有两种形式:一是少数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以向社会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应改造为公有法人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www.xing528.com)

搞好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从企业内部管理来讲,必须实现从传统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管理。

我国国有企业传统管理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苏联科学管理为模式为样本建立起来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虽有很大变化,但从总体来看,这一传统管理模式无根本性突破,当前比较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1)企业办社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搞万能厂,万事不求人,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2)企业组织机构庞大,分工过细,副职过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3)干部能上不能下,职工能进不能出,工奖能升不能降的束缚职工积极性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4)由于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惯性,许多企业不习惯以市场为中心组织生产经营。市场营销较弱,竞争能力不强。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方针的实行,过去长期积累起来的传统管理的知识和经验,有好多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了。传统管理的种种弊端越来越阻碍生产力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搞好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必须在企业内部进行配套改革。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性任务就是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当前必须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转变。

1.管理观念要转变。最主要的就是要破除小生产的旧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新观念。

2.企业生产经营机构要转变。必须逐步把社会职能从企业分离出来,使企业的生活服务设施与企业脱钩,由“企业办社会”、“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服务的结构体系,转变为开放式的实行广泛的社会化专业协作的结构体系。

3.企业组织机构要转变。这方面的主要内容有:(1)必须建立起适应市场机制的经营组织机构,要强化市场研究、技术开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机构。(2)必须精简机构和人员,做到精干高效。(3)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上,必须由权力在上面、责任在下面,基层围绕机关转、头重脚轻的管理体制,转变为企业统一经营、专业管理服务到基层,作业管理重心下移,权力分级委让的新型管理体制。(4)强化基层管理,要提高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水平。

4.企业运行动力机制要转变。要从“精神万能”或“金钱万能”的畸形模式转变为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精神激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动力机制。核心内容要搞好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

5.企业管理重点要转变。必须从生产管理为主转到以销售管理为主,由被动的执行型的产品生产者转变为经营型的商品生产者,要以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来建立企业管理。

6.企业运行模式要转变。要从低投入→低技术→低产出→低效益的旧的企业运行模式转变为高投入→高技术+高效管理→更高产出→更高的效益的新的现代化的企业运行模式。

7.企业领导者要转变。要从单纯执行者转变为能够自主经营、善于集中智慧的自行决策者;从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从活动领域单一的工业型领导者转变为横跨多个领域的全面的综合经营型领导者。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德才兼备,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既要有现代经济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要有组织和指挥才能,有革新精神,能够勇于开拓新局面。

(原载《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