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企业管理新阶段的问题

我国企业管理新阶段的问题

时间:2024-08-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企业管理进入新阶段的几个问题中国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的现代企业管理,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3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几年来,我国企业管理,根据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我国企业管理新阶段的问题

我国企业管理进入新阶段的几个问题

中国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的现代企业管理,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3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现在。

30多年来的企业管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企业管理是受一定的具体经济形态所制约,是同国家的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具体经济形态的特点是:以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为内容的单一公有制;有计划的产品经济;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封闭式经济。同这种具体经济形态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基本上是实行指令型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以直接控制为主,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主要是按照纵向隶属关系运用行政手段集中决策和调节。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实践证明,这种具体经济形态和经济体制,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使本应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具体经济形态和经济体制,建设既区别于过去那种僵化、半僵化的模式,又与资本主义模式有本质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我们进行了和正在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这就使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严格的更高的要求,从而使我国企业管理随着改革的新形势的发展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首先是在企业管理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把被“四人帮”颠倒了的思想路线重新纠正过来,消除了“四人帮”所散布的种种谬论;在组织上清查了与“四人帮”阴谋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清理了混进领导班子的坏人;在管理工作上,恢复和重建了必要的规章制度,把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管理秩序恢复和建立起来。这种恢复性整顿,到1982年取得了重大胜利。从1982年起,在恢复性整顿的基础上,党中央和国务院又要求用两三年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点面结合地、分期分批地对所有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的整顿工作。这一全面整顿的内容,包括整顿领导班子、职工队伍、管理制度、劳动纪律财经纪律、党的作风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一系列内容。通过企业的全面整顿,要求搞好“三项建设”,即逐步建设起一种又有民主、又有集中的领导体制,逐步建设起一支又红又专的职工队伍,逐步建设起一套科学文明的管理制度;达到“六好要求”,即通过三项建设使企业能够正确地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者的经济关系,出色地完成国家计划,达到三者兼顾好、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好、劳动纪律好、文明生产好、政治工作好,成为“六好企业”,全面改善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

几年来,我国企业管理,根据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企业结构和社会主义企业性质

我国企业结构,既同资本主义根本不同,也同经济体制改革前不一样。

改革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形式,即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

改革后,实行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的结构。其中有全民所有制企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有集体所有制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同时还广泛发展全民、集体、个体经济相互之间灵活多样的合作经营和经济联合。另外,还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它们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关于股份制。股份制是一种合资经营,联合经营的形式。例如,我国现在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属于股份制性质的。又如,企业间搞横向经济联合,以各种生产要素互相投资入股,这主要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与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全民所有制企业与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集体所有制企业与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互相参股,这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具有中国特色的股份制。全民所有制企业联合起来以后,仍然是全民所有制,但联合各方都有了自己的具体代表(在董事会中),都关心自己的投资利益,这同由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管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是不同的。所以,通过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必将带动其他各种经济形式沿着符合宏观利益的方向发展。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我国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不够,根源是在所有制上。因此,搞活大、中型企业,增强企业活力,必须在改变所有制上做文章,就是要把我国每个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资产实行拍卖和分配给各方和个人,变为股份制,实行股份化,我们认为,这不是我们应当走的路子。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的企业结构。

另外,从社会主义企业性质看,改革前,是政企职责不分,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由国家政府机构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企业是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企业也没有生产要素输入和产品输出的机能,企业只是个单纯的产品生产者。改革后,企业正在逐步变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二、企业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功能

改革前,由于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各级政府部门要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所以,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就是政府部门。企业的功能,主要就是执行政府部门下达的任务,搞好生产,完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改革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根据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各级政府部门原则上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计划、方针和政策;制定资源开发、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的方案;协调地区、部门、企业之间的发展计划和经济关系;部署重点工程特别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的建设;汇集和传布经济信息,掌握和运用经济调节手段;制定并监督执行经济法规;按规定的范围任免干部;管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等等”。就是说,必须适应前面所讲的社会主义企业性质的变革,变革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使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即通过逐步完善各种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控制和调节经济的运行。

另外,适应前面所讲的社会主义企业性质的变革,还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市场,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等。

总之,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企业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使企业与外部环境发生直接的交互作用,政府部门不再成为中介因素。企业直接面向市场,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相当部分要来自于市场。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产品和劳务),也要通过市场交换,在市场上直接接受广大消费者和用户的评判和检验,优胜劣汰,使市场成为企业行为机制的导向,使企业内部工作同外部环境发生直接交互作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满足社会需要,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企业的外部环境正在逐步发生重大变化,为此,企业必须变为开放型,具有适应外部环境发展变化、谋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功能。企业管理的作用,主要就是使企业系统能动地、不断地强化这种功能,实现企业的目标。这样,企业就必须具有体现这种功能的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l.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和掌握的能力。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尤其是以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为主的竞争性很强的企业,更必须经常了解和分析市场,不仅要了解市场现状,而且要分析市场的动态,研究它的发展规律。此外,还要了解和掌握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令。

2.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商品生产,必然有竞争,商品经济越发展,竞争就越激烈。企业必须适应这种竞争的要求,具有竞争能力,其中包括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实力,并采取正当的竞争策略。这就是要在发展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消耗、优质服务、满足需要、赢得信誉上下工夫。

3.对外部冲击的消化承受能力。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供求变化等,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冲击企业的不利因素,它会影响企业生产的稳定性,造成经营困难,影响成本升高,利润降低等,所以要求企业必须具有强大的消化承受能力。

4.保证企业发展的挖潜、改造、创新能力。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具有适应环境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要强化对外部冲击的消化承受能力,企业就必须不断地挖潜、改造、创新、提高自己的素质,形成自我发展能力。

三、企业同国家的关系

改革前,企业所需要的一切都来自国家(人、财、物等),企业的一切成果(产品、利润)也全部交给国家,它属于产品分配范畴。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同时,又把社会主义平等同消费资料平均分配等同起来,搞平均主义,形成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

改革后,几年来,正在适应前面所讲的社会主义企业性质的要求,根据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的原则,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并且采取多种经营形式,明确企业的权责利,使企业的权责利紧密结合、互相配套,落实到企业的经营者和企业中去。(www.xing528.com)

1984年5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规定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计划方面,在产品销售方面,在物资选购方面,在资金使用方面,在资产处置方面,在机构设置方面,在人事劳动管理方面,在工资奖励方面,在经济联合方面等10个方面的相应权利。

1985年9月11日,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经委、国家体改委《关于增强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共14条)中,又规定了“给部分大型企业直接对外经营权”。

1986年3月22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共30条)中,也规定了“保障经济联合组织的合法权益”等。

在经营形式上,有些小型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试行租赁经营、承包经营,有些大中企业试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在分配上,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原则,试行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浮动,实行职工工资同本人肩负的责任和劳绩密切联系,这对于克服平均主义,也有一定作用。

四、企业管理类型及其指导思想和行为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由于前面讲到的社会主义企业性质的变革,企业管理也在变革、转型,由生产型管理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管理,这两种类型的管理指导思想和企业行为,也有着带根本性的区别。它们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企业行为机制。改革前,由于政企职责不分,国家机构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必然是眼睛向上,等、靠、要,是一种单纯执行者,只顾眼前,不必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

改革后,企业行为机制转变为市场导向,企业内部工作同外部环境发生直接的交互作用,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必须转变为企业内部工作与外部环境相统一的,眼睛向内,自觉适应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的思想。它包括许多丰富的具体内容。这里,除了企业管理必须具有国家的统一计划、政策、法律等观点以外,还要树立市场观点,竞争观点,服务观点,联合观点,金融观点,开拓观点,人才观点等许多新观点;归结起来,主要是两大观点,即正确认识和对待外部环境的市场观点以及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经营观点。

所谓市场观点,也就是确认商品货币交换关系。企业要通过市场体系同其他单位发生商品货币交换关系。市场为各个企业平等地提供各种机会,同时也有各种风险。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机会和风险的时间性又很强,因此,市场观点中又包含了竞争观点、金融观点、联合观点等。

所谓经营观点,也就是使企业的工作怎样适应市场变化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它的工作内容很多,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发扬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和强点,克服自己的劣势和弱点,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和一切有利条件,摆脱市场的威胁和不利条件,这里包含质量观点、服务观点、人才观点、开拓观点等。

2.管理范围。改革前,生产型管理,只管从原材料进厂到加工制造出产品这一段,主要是以生产组织管理为主。

改革后,生产经营型管理,就是要把生产型管理向前向后延伸扩大,把生产型管理所不具有的前一段(如市场调查预测,经营决策、研究开发等)和后一段(如销售、服务等)都管起来。也就是要把企业生产要素(人、财、物、技术、信息)和企业经济运转要素(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管起来。

3.生产经营过程的顺序。改革前,是生产→技术→销售。即以产定销,生产遇到什么问题,技术研究解决,然后把产品销售出去。

改革后,是销售→技术→生产。即以销定产,通过市场调查、预测消费者和用户的需要,由技术部门研究设计,再由生产部门组织生产。

4.管理目标。改革前,企业管理目标主要是近期(年、季)目标,同时又是面向政府部门,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主要是产值速度和利润。因而,改革前的管理目标具有被动性和数量型的特点。

改革后,企业在国家计划指导和管理下,面向市场,必须把价值和使用价值统一起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自主经营,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企业要制定自己的经营战略,把企业的近期目标建立在远期目标基础上,使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企业远期目标包括生产、经营、技术、经济等方面的远景发展指标以及达到这一指标水平的主要措施目标,其中有:市场开发、品种开发、智力开发等开拓性措施;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等技术性措施;改进企业内部责权结构、调整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等组织性措施;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有效性,采用现代管理技术与工具等管理性措施,等等。

五、企业领导体制

改革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即由企业党组织讨论和决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

改革后,企业领导体制的基本内容是:实行厂长负责制,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厂长(经理)是一厂之长,是企业法人的代表,对企业负有全面责任,处于中心地位,起中心作用;企业党组织的工作重点,是保证和监督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做好企业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在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干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从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到厂长负责制的转变,是企业领导体制的重大改革。

为了贯彻执行这一领导体制,中共中央、周务院于1986年9月15日颁布了三个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

以上五个方面的变革,都是适应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正在发生的带根本性的变革,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同时,为了从组织上保证这些方面的变革,在企业的领导班子、组织机构以及人员的配备和培养等方面,也都正在进行相应的改革。

总之,我国经济正处于大变革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生机最旺盛的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企业及其管理,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种经济发展与改革进程的大趋势,必定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科学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原载《函授学习》,198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