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国式企业管理
创建中国式企业管理,是每一位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应当具有的理念和追求。
所谓中国式企业管理,就是从中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管理。
这里所说的中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是指什么?企业管理从理论上概括,主要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因而从中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就是从中国企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所谓生产力情况,既包括企业生产要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等)的水平,又包括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的情况,还包括企业业务流程及其同市场结合的情况,等等。所谓生产关系情况,包括企业的产权关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各组织之间、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分配关系,等等。所谓上层建筑情况,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法律法规、精神文明、伦理道德、治理结构、组织体制等等。
任何企业,虽然都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主体,有其同社会制度无关的共同的运行规律,但是与此同时,它又在一定的国家的环境内受着本国国情的影响和制约。
有一种意见是不对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企业管理主要是生产力合理组织问题,也就是说,凡要进行生产,必须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而生产力合理组织主要是同企业生产技术的特点及其水平有关,同国情无关,因而,无所谓中国式企业管理,只要把外国的一套管理照搬过来就可以了。显然,这种意见不仅是不科学的,同时它也忽视了企业生产力合理组织是同企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密切相关的。
还有一种意见也是不对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创建中国式企业管理,主要是研究和解决有关中国企业特殊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显然,这种意见也有片面性,他们不懂得企业从来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管理科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的人们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总结。
总之,以上这些观点都是不懂得管理作为经济活动的一种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要对生产力发挥组织作用,这方面的管理与社会制度没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它还要实现一定生产关系的目的,这方面的管理直接决定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并且它还同国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紧密相关。因而,不同国家的企业管理,不能不顾本国国情和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差异,就盲目相互搬用。可见,各个国家的企业都有一个从自己的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创建自身管理的问题。
一、创建中国式企业管理的途径
总的来讲,应当以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指导,采取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来创建。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不断总结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
科学的基础是实践。凡是科学,无非都是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及其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要把具体的分散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进而上升为理论,用以指导实际工作。与此同时,科学本身也有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过程。从1990年以来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开展的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审定工作可以看出,中国式企业管理的发展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地发展的。例如,当我国企业管理从生产型转向经营型时,是以三项制度(劳动、人事、分配)改革作为切入点,时至今日,这种变革创新又出现了“人才股份制”以及“关键岗位的期权奖励制”等新的实践经验。又如,在我国企业内部的结构变革中,从剥离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发展到业务流程再造,再到非核心业务甚至某些核心业务实行一体化外包管理的实践经验。再如,某些资源型企业,从实行发展接续产业的多元化经营,发展到建设循环经济园区的实践经验,等等。这些管理变革创新说明,中国式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是在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不断地深化、丰富和发展的。这些不断变革创新的实践经验是创建中国式管理科学的重要基础,即是说,创建中国式管理的过程,也就是把这些具体的分散的管理创新成果的实践经验不断地条理化、系统化,上升为理论,并用以指导实际工作,从而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
2.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管理同人类一样古老,自古以来就已有之。我们的前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改造自然、治理国家、经营事业等等的实践中逐渐积累的许多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至今仍闪耀着光辉的哲理,我们必须对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进行认真研究和吸收。例如,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研究观察世界,研究待“人”和处“事”的一种学问。长期以来,在我从事企业管理的研究工作中,深深感到中国管理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管理相比较,存在的突出差异主要体现在同传统文化相联系的管理哲学上,即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等。西方管理,在人与事的关系上,突出的是“事”(以事为本),因而在管理中要实现“事”的合理性,更强调“法治”,讲求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以及游戏规则。他们认为,人要适应“事”的需要和“法治”要求,否则,就应当更换人。而在我国传统管理方面,在人与事的关系上,突出的是“人”(以人为本),更强调“德治”,认为“事在人为”,讲求志同道合、“人性化”、“合情合理”等等。总之,我认为从管理的科学性来讲,是西方管理的优势,而从管理哲学性来讲,则是我们的优势。创建中国式管理,就应当走把这两种优势结合起来的道路。
3.广泛地学习和借鉴外国管理的科学理论和实践,跨越式地创建中国式管理
同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企业管理历史相比,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是短暂的,因此我国企业管理总体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创建中国式管理,必须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急起直追,跟上潮流,积极地吸收世界上一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实行跨越式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并不乏实例。例如,宝钢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二期工程建设中,在坚持不走原来我国国有企业“办社会”及“大而全”、“小而全”的老路的同时,积极地、系统地引进了当时日本、联邦德国等国家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并且还引进了与之相适应的成套管理软件,这样再经过宝钢广大员工的努力,就使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管理一举跨进了世界一流水平。实践证明,凡是同一定生产技术相适应、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我们都应当积极地学习、吸取和借鉴。
二、创建中国式企业管理新理念(www.xing528.com)
从当前来看,国际上有一种思潮,认为企业管理的历史演进,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现代管理阶段。这种思潮产生的背景主要是基于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给企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挑战。我国企业管理也同样面临着这种新形势,创建中国式企业管理也需要对其进行研究。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各个国家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主体跨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生产、流通、消费、经济结构等方面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因而,企业的资源配置、产品开发、管理范围、增长方式等都得以从全球观念出发。
——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出现的重大意义完全可以与电、内燃机、原子能以及计算机的出现相提并论。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变得更加无所不能。现在,我们可以更为迅速、熟练地分析以及分享有关信息。互联网是一张无所不在的网,它改变着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管理流程,改变着企业间的联系,改变着企业交易、合作、竞争等多方面,它将几乎所有组织连接在一起,推动着企业营运方式根本性变革,重塑经济过程。总之,互联网是提高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载体和动因。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正是由于企业面临的环境发生着上述的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从而引发出许多新的重大矛盾关系,促使企业管理正在走向后现代管理的新阶段。
1.企业与市场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认为,社会资源是由市场配置还是由企业内部组织配置,主要决定于资源的市场费用(即买卖中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费用),企业边界就是由于市场交易费用大于企业内部交易费用所确定的。而互联网技术却促使企业经营由实体一体化走向虚拟一体化,从而使得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化。它要求企业供、产、销、服务等业务流程必须实行再造,组织结构必须实行扁平化,要发展动态联盟等。
2.人与自然
长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加速推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进程。但是与此同时,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日益严重,又大大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必须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兼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此,要求企业管理必须实施绿色化管理和生态经营,强化社会责任,走循环经济道路。
3.资本与知识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要素的主体逐渐由资本向知识转移,因而也引起管理的重大变革。企业产权结构,除货币资本外,知识资本逐渐强化,人力资本同货币资本一样,也有权参与剩余价值分配。这样,就使两权分离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治理模式逐渐模糊化;同时,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和员工自主管理,创造学习型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等。
4.还原与整体
泰罗以来的管理学,在思想方法上一直受还原论影响,认为企业整体的性质可以还原为部分或低层次的性质,认识了部分和低层次,通过累加即可以认识整体或高层次。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说:“一开始,人们就教我们分析问题,把世界分成若干部分。这种方法看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复杂的工作和问题,然而,我们必须付出的看不见的代价很大。我们不能看见我们行动的结果,而且,在一个更大更全的总体中失去了联系的固有方向。”实践证明,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优势和效果,越来越取决于企业整体对环境的敏捷性和适应能力。因而,必须把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看待,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总之,现代管理学,既要对企业在进行合理分工条件下的分解研究,又要站在企业整体上去研究企业的各部分、各系统的互动关系,要适应企业环境变化,从企业整体优化出发整合内部资源,实行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把企业作为适应系统来研究。
5.均衡与非均衡
在管理哲学上,从重视“均衡”转向更重视“非均衡”。唯物辩证法认为,管理实践是充满矛盾的动态过程,矛盾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因而,实施管理,应当有意识地对某些资源、环节、能力实行重点突破,要十分关注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矛盾关结点,使企业运行经常处于不均衡状态,激发企业在解决不均衡中不断挖掘潜力,使企业能力与素质跃升到更高层次,不断持续成长。因而,必须强调创新是管理的灵魂和动力,要不断培育和变革企业的核心能力等等。
(原载《成人高教学刊》,200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