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研究初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研究初见成果

时间:2024-08-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及其管理的研究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模式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企业,都有适应其国情的模式。其次,从我国社会主义企业性质来讲,它同过去传统的产品经济的企业模式也不同。总之,就是要把企业建设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组织,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研究初见成果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及其管理的研究

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模式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企业,都有适应其国情的模式。我国的企业,首先,从其总体结构来讲,它同资本主义企业是根本不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国经济改革中,正在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逐步改变过去的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其中包含:全民所有制企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有集体所有制企业,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个体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同时也在全民、集体、个体经济相互之间发展灵活多样的合作经营和经济联合;还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它们也都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总之,我国实行的是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的结构模式,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绝不会倒退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去,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的根本方向问题。其次,从我国社会主义企业性质来讲,它同过去传统的产品经济的企业模式也不同。在传统的产品经济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由国家直接经营企业,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企业是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是个单纯的产品生产者。几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这样的企业模式,正在逐步变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总之,就是要把企业建设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组织,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

按照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我国社会主义企业,既不同于过去的国家直接经营的企业,也不是企业完全自发经营,而是要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下,形成能动地适应环境发展变化,不断地提供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和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市场是企业行为机制的导向。企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在商品经济大海游泳,必须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要用企业的收入补偿企业的支出,并且取得盈利,具有自我积累、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企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物质利益,主要应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营的好坏。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由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构成的一个微观经济系统。生产(产品和劳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的中心环节。流通,就是企业为了生产,必须输入生产要素和输出商品,也就是说,必须进行交换,购置生产要素和销售商品,只有流通畅通,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分配,就是商品售出收回资金以后,必须安排消费和积累,补偿生产要素的消费,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者经济利益关系,既要按规定处理好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又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分配关系。消费,就是企业用分配到的各项资金,再次购置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以满足企业再生产过程和扩大再生产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需要。企业生产过程这四个环节,总是连续不断地、周而复始地进行着。企业生产经营形成良性循环,就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内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挖掘潜力,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地增强企业再投入的能力(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装备的更新),进行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满足社会需要。

要使企业生产经营形成良性循环,必须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原则,根据企业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具体经营方式,明确企业的责、权、利,使企业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相互配套,切实落实。

要使企业生产经营形成良性循环,企业生产经营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企业的经营者不能不顾社会需要和市场变化而企图经营的成功。企业经营者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商品经济条件上,经营者必须凭着这个舞台,根据客观规律,用自己的主观指导的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依靠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不断地争取企业生产经营的成功。这里,有两个问题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是如何使企业管理系统结构合理化,一是如何使企业管理机制合理化。

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系统结构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企业管理也是一个系统,只有使管理系统优化,才能有高水平的管理和高效益。那么,怎样才能使企业管理系统优化呢?就是必须使管理系统的结构合理化。而要使企业管理结构合理化,必须研究和解决好这样三个问题:(1)管理系统的要素分类;(2)管理系统结构的核心;(3)管理系统结构的方式。

(一)关于管理系统的要素分类

企业管理系统的要素非常繁杂,它包括形成和提高企业整体功能的各种活动。怎样对它们进行科学分类呢?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分类。根据这一理论,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它们划分为两大类八个要素。

第一类,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方面的要素,主要有五个:

1.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就是指在一个企业里所形成的人们共同持有的以理想、信念、价值标准、作风和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文化观念和传统。企业文化,在国内外的许多企业,有多种叫法,如日本,许多企业叫“经营理念”;美国有些企业叫“经营信念”、“价值观”、“企业文化”等;我国的企业叫“企业文化”、“企业文明”、“企业精神”等等。总之,当代国内外许多企业都把它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要素,特别是许多先进企业,都把“企业文化建设”视为一个特别重要的要素来对待。

2.领导与组织。包括领导体制、领导班子、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以及人事管理等等。

3.职工队伍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技术业务建设。

4.经济利益分配。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生活福利等。

5.经营战略。包括生产经营的方向、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方针、战略、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第二类,属于组织生产力方面的要素,主要有三个:

1.技术的开发与改造的管理。包括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推广等等。

2.管理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以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等等。

3.各种专业管理。包括计划、生产、技术、销售、物资、质量、设备、劳动、财务等等管理的体系、方法和手段。

(二)关于管理系统结构的核心

以上两大类八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的,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都直接影响企业整体功能的发挥。但是,它们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地位。其中哪个要素处于核心的地位和具有重要作用呢?企业管理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就是企业文化。

从理论上来讲,人们都承认人的因素的重要性,人的因素对任何一个组织的实力、活力、生命力,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办企业也是这样。但是,这里讲的人的因素,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有正确的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没有万众一心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指出:“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

总之,我们认为,讲人的因素重要,这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具有共同的崇高理想、坚定的信念的人,是指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的崇高理想、坚定的信念而充分发挥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的人。

那么,上述这种理论观点和要求,又怎么体现在管理工作中,怎样由管理来保证其实现呢?就是要靠“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优秀的企业精神。这就决定了这一要素在上述诸要素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大庆油田的“三老四严”(“三老”是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四严”是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纪律)精神,鼓舞广大职工艰苦奋斗,拿下了大油田的经验,是非常可贵的。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又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明”,例如白云制药厂以“爱厂,兴利,求实,进取”八个字的企业文明,倡导“白云山人精神”,万宝电器工业公司建立“开拓,拼搏,创新,科学,主人翁精神”的企业文明,作为自己的起家法宝。

实践证明,科学技术越进步,企业产品的科技水平越高,生产技术条件越现代化,企业中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和体力劳动者的脑力劳动的比重就越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活力,就越需要依靠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精神)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我们必须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精神,结合各企业实际,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它成为团结广大职工的精神支柱,成为企业活力的源泉,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办好社会主义企业。

(三)关于管理系统结构的方式

将以上讲的两类管理要素相互对比来看,第一类要素往往是关系着人们的思想、意志、精神、相互关系以及企业的经营方针、方向等,往往比较抽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称它为“软”管理。第二类要素同第一类要素相比,往往表现得比较具体,许多内容可以定量,作用也比较直观,我们可以称它为“硬”管理。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软”管理和“硬”管理都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但是,在管理系统中,它们的结构(结合)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重视“硬”管理,忽视“软”管理,以“硬”挤“软”。实践证明,采取这种模式,往往会使企业走向僵化,缺乏活力,不能有效地发挥企业整体功能。另一种模式是重视“软”管理,“软”“硬”结合,以“软”带“硬”,特别是长期地坚定不移地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上下工夫,在管理系统各种要素中,发挥“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许多先进企业实践证明,只有采取这种模式,才能使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企业形成万众一心的整体的结合力,使企业具有强大的活力。也就是说,只有采取这种模式,才能做到管理系统优化、合理化,我们必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这种企业管理系统的结构模式。

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机制

企业管理机制,就是通过研究分析企业管理系统诸要素的内在联系,来确定正确处理有关各种矛盾关系的原则和方向。根据一些企业的经验,一般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的主要关系。

(一)政治和经济的关系

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对经济保证作用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就是说,当我们重视政治,并且我们的政治是正确的,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反映了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我们的党风、民风很好时,我们的经济就兴旺发达;当我们忽视政治,或者我们的政治出现重大错误时,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就受到挫折和破坏。

近几年来,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经济体制,在政治和经济关系中,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实际情况表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机制和竞争的出现,无论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任何方面,都会带来积极有利的和消极不利的两个方面的影响。从积极有利的影响看,只有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搞活,才能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推动技术进步,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也会产生某种盲目性,引起生产力和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也会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会使人们之间许多工作关系、交往关系、服务关系变成商品货币交换关系。前者对社会主义有利,后者对社会主义不利。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就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绝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利益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商品经济的上述两种影响和作用,积极有利的影响是主要的,消极不利的影响是可以限制的。因此,在发展商品经济中,我们既应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一面,推动它向有利于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又要注意限制它的消极作用一面,阻止它向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这是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解决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正确方向。

当前,在企业的经营中,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划好三个界限,即提倡什么、允许什么和反对什么。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倡大公无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等精神,要大力倡导和发挥这种精神,要使它形成我们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但同时也要允许政策和法律规定的个人物质利益。我们要坚决反对和抵制的是资产阶级自由化,以及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们搞改革,还必须注意观念的配套改革,要树立变革观念,没有自我改革的意识和行动,就不会有改革。要变革,就必然有动力和阻力。一般来说,阻力往往来自人们的地位、权力、利益、习惯、职业、人际关系等的变化,当其不适应变革的趋势时,就会成为阻力。每一个人都可能既是动力又是阻力,在这个问题上是动力,在那个问题上可能是阻力,在观念变革前是阻力,而变革后是动力。因此,在改革中,必须注意采取学习教育、参与等等办法,使人们树立改革意识。同时,在职工中,还应经常紧密结合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弄清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远大理想与做好本职工作的关系,为“四化”建设立功。只有这样,才能把各方面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这也是当前在改革中,正确处理政治和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和任务。(www.xing528.com)

总之,办社会主义企业,必须正确处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坚持政治对改革、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保证和推动作用。

(二)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社会主义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所生产的商品,同其他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一样,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的企业在处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上,同私有制商品生产者是完全一样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者,由于受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它主要追求的是价值,是最大的利润。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它的生产目的是创造更多的财富,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就决定了它不仅要重视价值,还要重视使用价值,必须把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起来。为此,必须从思想教育、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社会监督等方面,使企业形成保证使用价值和价值相统一的内部机制。

(三)企业内部工作和外部环境的关系

任何企业任何时候都是生存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企业内部工作和外部环境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生某种形式的交互作用。

在过去经济管理体制下,企业与世隔绝,企业内部工作和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是通过国家政府这一中介间接进行的。因此,企业进行工作的指导思想,必然是眼睛向上、“等、靠、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国家政府不再成为中介因素,因而就要求企业内部工作和外部环境发生直接的交互作用。企业管理怎样适应这一变革呢?近几年来曾经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即转型,从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转型首先要求企业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转变,从过去企业内部工作与外部环境隔绝时的单纯眼睛向上“等、靠、要”的思想,转变为企业内部工作与外部环境相统一的眼睛向内,自觉适应环境条件的思想。这种指导思想,要求企业除树立国家统一的计划、政策、法律等观点外,还要树立市场观点、竞争观点、服务观点、联合观点、金融观点、开拓观点、人才观点等许多新观点。归结起来主要是两大观点,即正确认识和对待外部环境的市场观点;以及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及强点和克服自己的劣势及弱点的经营观点。

(四)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关系

现代企业经营,从本质上讲就是为明天而工作,没有企业经营战略,不会有真正的企业经营。现在我国许多企业,既不适应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也不适应深化企业改革形势发展的要求,它们的管理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是只顾眼前利润、目前条件、近期的目标和利益,而不积极考虑长远的发展战略。有些企业出现了素质不高,产品质量差,消耗高,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缺乏后劲等关系着企业兴衰存亡的尖锐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求企业经营者必须让自己从一个小生产者和单纯执行者的思想局限中走出来。企业经营者必须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规律,要有战略眼光,有掌握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条件和企业经营目标三者的动态平衡,进行经营决策,谋划本企业的产品发展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能力。要把企业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近期目标建立在远期目标的基础上,并且从属于远期目标。同时,还应在品种开发、技术开发、智力开发、技术改造上,在改进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人员配备上,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现代管理技术上等等方面,有达到远期发展目标水平的主要措施目标。企业经营者应当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真正放在企业内部工作和外部环境相统一的全局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上。总之,企业经营者必须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掌握科学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现代企业家

(五)各项专业管理及其同基础工作的关系

研究和理顺企业各项专业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协调各项专业管理工作,形成科学管理网络体系,发挥企业整体功能的重要条件。

过去在企业专业管理中,一般是根据管理工作的性质,划分为计划、生产、技术、物资、劳动、设备、成本、财务等管理,这虽然对健全专业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没有揭示专业管理的内在联系。近年来,根据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又提出了新的概念,如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计划管理、全面人事劳动管理、全面经济核算等,它虽然指明了搞好某项管理工作,必须考虑它的全部因素、全部过程,但是,它仍然没有揭示出各项专业管理的内在联系。

我们认为,应当从企业管理整体出发,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弄清各专业管理的内在联系,才能使企业建立起科学的管理网络体系。

按照系统的观点,根据各项专业管理的地位和作用,一般可以分作四个子系统,即决策规划子系统、执行子系统、协调控制子系统、保障子系统。决策规划子系统,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活动轨迹,对其他子系统起着指导的作用。执行子系统,一般是由生产过程不同阶段的管理工作构成的,如技术开发、生产准备、产品制造、销售等,它是根据决策规划的要求,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协调控制子系统,它发挥着信息反馈、监督考核、协调各管理部门活动的作用。保障子系统,它是从人的思想、生产要素、生活等方面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按照上述各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来理顺各专业管理的关系,建立管理网络,才能使各部门协调有效地工作,发挥企业整体功能。

此外,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还必须解决好专业管理同基础工作的关系。管理基础工作要适应专业管理的发展,不断丰富内容,提高水平。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实现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基础。

(六)管理和技术的关系

管理和技术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推动企业前进的车轮,二者具有互相的影响和要求。

关于技术对管理的影响和要求,从企业管理的产生(协作劳动引起的)和管理的变革发展来看,都同科学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当今现代化管理的出现和发展,也是由于科技现代化的结果。如果管理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变革,科学技术这个生产力就会受到束缚和阻碍。

关于管理对技术的影响和要求、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需要通过搞好规划和管理来解决。科学技术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也就是正式投产前的科研活动,都必须按照科技发展规律的要求,搞好科技活动全过程的管理工作。科技成果投产以后,要保证它在生产中顺利的应用,以及成熟的先进技术的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成果的更大作用,还必须使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制度和方法,这样,才能使科技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七)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凡是一个组织,总是有集权和分权的矛盾,企业也是这样。这个矛盾能否正确解决,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组织的整体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系统论观点看,组织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整体。整体效能可以大于部分效能之和,但是这种可能性有两个条件:一是组成这一系统的每个要素都是有活力的,都能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另一个条件是合理的结构与组织工作,使各个要素的作用是相互补充和协调的,不是相互冲突和内耗的。这两个条件中,前一个条件与分权有关,后一个条件与集权有关。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点,应当是从整体出发,分权是为了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整体最优。

在企业内部,讲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企业内权限的内容虽然很多,但是从大的方面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经营权和内部管理权,前者主要是直接对企业外部的权限,后者主要限于企业内部的权限。一般地说,经营权应当集中多一些,内部管理权可以多放一些。

此外,处理企业内集权与分权关系,还应考虑企业内各基层单位的性质,考虑企业规模的大小、生产技术和经营上能够独立的程度,以及环境条件变化等等因素。

(八)国家、企业、职工个人利益分配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前,企业和职工个人利益寓于国家利益之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和职工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这样就出现了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者利益分配关系。从根本上说,三者利益是一致的,一致的基础是公有制。但是,从具体分配来说,三者又存在着矛盾。所以理顺三者利益分配关系,是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当前看,它主要涉及国家、企业、职工个人利益分配比例问题,国家对企业的分配依据问题,企业内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问题。

总之,在研究合理解决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同时,还必须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处理好企业内部分配关系。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原则,正确贯彻这一原则,既应考虑保证职工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又要有利于增强职工间的团结协作关系。同时,还必须研究关于“劳”的含义,“劳”包括劳动的数量、质量、年限、工种、岗位、技能、条件、强度等等因素。贯彻按劳分配,这些因素都应当得到承认和考虑。因此,应当正确地运用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形式,分别地去体现这些因素,全面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并且应当把工资作为主要分配形式。近年来,各个企业根据不同的条件,采取的主要形式有: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相结合,即把奖金和一定比例的基本工资捆在一起同经济责任制挂钩浮动;计件工资制;承包工资制,即把经济技术指标和工资包干总额或含量挂钩;岗位工资加奖金,即根据每一个岗位的工作标准、责任大小、所要求的技术水平高低、劳动强度轻重、劳动条件好坏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确定工资的分配。总之,应当把企业内部工资奖金的分配权完全交给企业,在不突破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的前提下,由企业根据按劳分配原则,自主决定具体分配形式。

(九)企业和职工的关系

企业和职工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保证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这里涉及个人意志与统一意志的矛盾。

企业的统一意志和目的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反映了党的政策、国家计划和市场的要求。职工个人意志和目的必须服从企业统一意志与目的才能保证企业整体功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但是,另一方面,企业统一意志与目的又应当尽可能地吸收和反映职工个人意志与目的。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是正确解决这一矛盾的原则。

职工个人意志与目的,反映职工个人的需要与利益。职工的合理要求与需要,应当通过多种民主管理形式,吸收和反映到企业的统一意志与目的上来。当出现矛盾时,主要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的说服方法来解决。另外,由于企业统一意志与目的往往是由企业领导者来代表的,它和职工个人意志的关系又往往表现为干群关系,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责任感,很大程度上受干群关系的影响。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许多好经验、好传统,例如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干部民主作风,干部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干部关心群众,和群众谈心交朋友,及时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等,过去和现在都是有效的,应当继续发扬和发展。

(十)行政、党组织、职代会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论在理论上、在法律上都是肯定的。实现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靠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靠党员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的先锋模范作用。关于党怎样对基层单位实行组织领导,则应根据各基层单位事业的性质,这是组织领导形式而不是政治原则问题。

理顺企业内部的行政、党组织和职代会之间的关系,必须正确地全面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6年9月15日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这三个条例规定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领导体制的基本内容是: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的厂长(经理)是一厂之长,是企业法人的代表,对企业负有全面责任,处于中心地位,起中心作用;企业党组织的工作重点,是保证和监督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做好党的思想建没、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干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企业的行政、党组织和工会等群众组织的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按照分工,加强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办好企业。

以上一共讲了十个关系,这十个关系都是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企业也是这样。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企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使企业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整体功能,保证企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发展。

(原载《经济体制改革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