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社会组织都有自己的文化。组织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精神层,包括组织宗旨、组织使命、核心价值观、组织精神等一系列价值理念,这在整个组织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二是行为层,包括组织制度及员工行为等内容,在整个组织文化体系中,它处于中间位置;三是形象层,包括组织中的各类人员、环境、标识等一系列形象设计,在整个组织文化体系中,它处于表面。任何社会组织的文化建设都是围绕这三个层面展开的。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学校文化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21世纪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教育教学的载体、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学校深层次、高品位的建设。
21世纪的学校文化建设彰显出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创新精神、信息网络、和谐发展等时代精神。
●以人为本
21世纪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以育人为本,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历史眼光的21世纪人才为总目标,这就必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文化载体,是学校文化建设目的和价值所在,因此必须积极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激励学生的进步。此外,以薪酬、事业、机会和氛围吸引师资,建立健全教师、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与教育活动的各种制度,给师生的自主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也尤为重要。
●素质教育
21世纪的学校文化建设,是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学校文化的选择、设计、转化和生成。全面素质教育是21世纪对人才要求的应有之义,应当发挥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教育,发扬创新精神、激发挑战意识,发掘师生潜力、开拓多元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创新精神
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21世纪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顺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要求,学校应强化“文化创新”的建设理念,建立“学习型组织”,努力形成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学校文化建设体系。
●信息网络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工具,更是获取资源、交流便捷的好帮手,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可以促进学校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实现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向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变革,建立自主式、开放式、创造式的多种学习方式。具体建设内容涉及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文化背景下对课程的审美性、生活性、理解性、开放性等特点的分析,网络环境对学生价值观发展的提升,网络文化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促进等。
●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是21世纪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石。校园需要和谐,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只有自身的文化和谐才能培养和谐的人,并引领社会文化的和谐。和谐就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没有和谐就没有稳定、秩序,更谈不上发展。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大力倡导和谐理念,提倡团结协作精神,强化责任意识,促进共同发展,建设和谐校园。(www.xing528.com)
21世纪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很多,至少要包含如下三个方面:
1.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办学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被学校成员认同和信守的相对稳定的价值理念、行动准则,是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一切行为的内在灵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它反映了学校的基本价值倾向,综合体现了学校的传统作风和目标追求,主要在于塑造、培养和形成主体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对学校群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激励作用。
学校精神文化提供了学校全体师生对共同发展方向的意识强项,它派生并规定着学校成员的日常行为准则,渗透在学校工作的一切领域,在学校文化体系中具有统摄作用,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质量。学校管理者要在对学校现状、本土文化、自身与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体现学校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它的价值应当聚焦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根本点上,树立起正确、积极、向上、合乎社会要求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并将其内化于全体师生的意识形态当中,使大家共同认可并遵循,充分发挥其整合、凝聚、促进、激励的作用,并提升为学校特有的文化,从而对学校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校的全体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发展。学校精神的基本精髓上应该是民主的精神,科学的精神,进取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和谐的精神。
2.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是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是精神文化的具体化和外在化,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建设协调一致、有效制约、和谐发展的学校制度文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制度文化要注意制度的文化层面与规则层面的内在一致性,任何制度体系都是学校文化价值无言而有力的声明。学校的制度文化隐藏在学校的仪式、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知识、教学方法、管理结构、发展规划、组织形式、教育目标、传统习俗以及心理氛围之中。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根据校情实际,建立一套符合学校社会要求、反映师生意愿并为师生认可的、能够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促进师生素质发展的规章制度,涉及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
制度的执行应列入隐性课程的范畴,把制度文化的客观精神转化为师生个体的主观精神,把外在的管制转变为内心自发的需求。学校的制度文化偏重于规范性特点,因此也必须强化监督、约束机制,确保执行的有效性。通过“软”文化与“硬”制度的结合,对师生进行多方位的情操陶冶、行为规范,促进学生身心愉悦地成长,塑造和谐发展、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和精神氛围。
3.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是积淀学校历史、传统与文化的特殊之物,是学校文化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学生通过对她的解读与领悟,学会与他人、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把物质环境中隐含的客体精神转化为自身的主体情趣和自我感受,在深切微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精神的感染和教育的熏陶。
学校的物质环境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学校的图书资料、文化设施、活动场所、物质环境等基础物质设施是现代学校文化的硬件,这其中又包含着强烈的自然气息与人文精神,能够渗透学校的价值精神,营造一种强有力的育人氛围和磁场。学校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学校建筑文化的建设,如学校建筑的布局、命名、风格,校门、校史馆与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与修建等,使其尽可能包蕴审美性的人文文化品位,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学校绿化与美化,如学校绿化景点、雕塑与壁画的创作设计与修建等,利用自然情趣的移情效果育化心灵,涵养性情,提升境界,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方向感、立体感的品牌形象系统;学校内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教室、走廊的陈设与布置,使其传达出人文关怀与现代精神的理念;学校传播设施,如校歌、校徽、校标、校服等学校标志物的设计制作,黑板报、展示窗、阅报栏、标语牌、广播、信息网络的设置等,创造校园形象文化,建立品牌形象系统,传播校园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每个学校文化物质载体的精心加工、提炼和升华,赋予其精神内涵与教育的力量,使其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意味,使师生浸润精神意蕴,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空间设计、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就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建设21世纪和谐文明校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