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黑色瞬间,山崩地裂,建筑坍塌,数万同胞,悲惨罹难。国殇之巨,危害之大,为建国以来所罕见。地震波及邻近省市,陕西亦为灾区,尤以汉中、宝鸡等地受损最为严重。不期而至的灾难,在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空前巨大损失的同时,也给我省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以及文博单位的正常工作环境、设施造成重大损失,这是1949年建国以来因自然灾害原因所造成的陕西省文物古迹损毁破坏程度最为严重的一次。文物受损范围,涉及全省汉中、宝鸡、西安、咸阳、安康、渭南、商洛、铜川等8市50个县区,其中汉中略阳县、宁强县、勉县,宝鸡市陈仓区被国务院确定为我省地震重灾区。据统计,全省不可移动文物中有86处文物保护单位不同程度受损;可移动馆藏文物损坏307件。此外,部分文博单位的文物保护展示建筑与设施、办公生活建筑与设施也不同程度受损。经初步评估,地震造成全省文物与文博单位设施损坏折合人民币约1.96亿元,其中不可移动文物损失约1.51亿元,文博收藏单位和可移动文物损失约4500万元。
地震发生后,全省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和广大文物工作者恪尽职守,处乱不惊,沉着应对,一方面立即疏导保护游客,另一方面,及时勘察灾情,抢救加固处于险境中之文物。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乾陵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和西安事变纪念馆等开放文博单位,在第一时间迅速疏散参观游客,关闭展厅,确保了游人安全;省考古研究院迅即组织人员对各工地、工作站的文物安全、工地安全等进行认真排查,并详细登记了受损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增加文物库房安全值班力量,应对余震。宝鸡市文物局反应迅速,在震后一个小时内,市文物局领导就带队赶到市直各单位检查受灾情况,并及时了解各县区馆藏文物及文保单位受损情况,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抗震救灾办法,同时向上级部门进行专题汇报。随后几天内,又先后对灾情较重的文物点和文博单位进行视察,指导应急救灾工作。将陈仓区博物馆1800多件文物及时安全转移至青铜器博物馆保管。咸阳市文物局积极果断应对灾情。地震当日下午,局领导即带领业务科工作人员进入市文保中心库查看,随后,又奔赴三原和礼泉两个文物重点县现场查看灾情。针对三原城隍庙前铁旗杆和泾阳崇文塔震后的危急情况,当即决定安排经费,对其进行临时加固支撑。在地震发生不到24小时,就把第一笔专项资金拨付到位。
5月13日上午,省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做好我省文物防震救灾工作的通知》,要求局机关各处室分工负责,明确责任,密切关注灾情、险情,随时了解掌握灾区文物受损情况,保证信息畅通;全省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到领导高度重视,沉着应对,坚守工作岗位,及时通知本辖区各文物保护工程、考古发掘工地立即暂停施工,增设安全防护设施,妥善保护已发掘文物遗迹和出土文物;各文博单位要立即组织开展本单位文物灾情勘察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震灾险情。对陈列展览和库房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文物要实施转移,集中妥善保管。5月14日,省文物局召开抗震救灾紧急会议,抽调文物保护、建筑工程与结构等有关专家,分赴灾情相对严重的宝鸡、汉中以及西安、渭南等市检查灾情,现场评估文物损失情况,同时指导当地文物管理部门采取安全围栏、警示标线、加固支护等多种应急措施和临时抢险方案,以缓解震后险情,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省局机关有关处室也相继派员深入灾情严重地区的文博单位,开展震后文物及展厅、库房与安防等各项设施损坏情况调查,及时汇总上报,制定应对之策。6月13日,省文物局副局长郭宪曾带领局机关有关人员赴宁强、略阳、勉县等文博单位调查了解灾情,指导救灾工作。6月18日,省政府副省长景俊海在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文陪同下,视察汉中宁强、勉县等地震灾区,重点查看了宁强县青木川的地震灾情。
至7月,虽余震不断,令人惊悸未除,但经过积极工作,已基本掌握了全省文物地震受损情况,按照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在第一时间制定出《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陕西文物抢救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先后向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省政府、省发改委、省民政厅、省扶贫办报送了《陕西文物抢救修复规划大纲》、《馆藏文物受损情况统计表》、《地震文化遗产损失统计表》、《地震文化事业单位损失统计表》、《地震灾害情况复核表》等相关资料。此后,按照规划确定的原则、步骤、目标,开始着手实施灾后重建的各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至年底,全省地震受损的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可移动文物的抢救修复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初步成果,各文博单位正常工作秩序全面恢复,各项业务工作有序推进,省内有关文博单位积极承担的援助四川灾区文物抢救保护的任务也已基本完成,并受到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的高度评价。与此同时,根据国务院确定的由天津市对口支援陕西抗震救灾的安排意见,省局积极做好受援项目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主动与天津市有关方面联系,及时通报陕西文物灾情,在做好评估的基础上,向天津市政府报送了陕西文物抢救保护修复专项规划,确定我省6处受灾严重的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重点受援项目。
【不可移动文物损坏情况】统计显示,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全省86处文物保护单位不同程度受损,多集中于庙宇、塔、殿等古代建筑。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35处,县市文物保护单位16处,此外尚有一些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宗教寺院道观等。损坏主要表现为建筑屋面瓦件破碎、滑落;建筑本体倾斜;墙体撕裂或倾倒;建筑构件脱落或移位;地面裂缝或下陷;部分遗址坍塌等等。其中,属于全部垮塌的文物保护单位1处,占受损总数的1.2%;结构严重受损的15处,占受损总数的17.4%;局部受损严重的50处,占受损总数的58.2%;一般受损的文物保护单位为20处,占受损总数的23.2%。除1处保护民居倾倒外,尚未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古建筑彻底坍塌毁灭不存之情况。兹按各市划分,择其要者记载如下:
汉中市
灵岩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中市略阳县城南7里文玉山西坡。创建于唐开元年间,历代多有修葺。因收藏有著名“汉三颂”之一的《陠阁颂》以及其他众多石刻名碑而有“小碑林”之誉。此次地震造成金刚殿背墙倒塌约2米;望江楼屋面较大面积瓦件滑落出檐;山体滚落巨石击毁寺院入口石雕栏杆约6米以及新修复的嘉陵栈道;寺藏三级文物“城池遇贼碑”震裂为数块。
江神庙。又称王斋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中市略阳县城南东侧嘉陵江畔。明末清初建筑。包括戏楼、鼓楼、殿宇以及两组相连的四合院,结构独特,颇具规模,具有羌族风格。为当年地方士绅、船帮会员聚合娱乐之地。曾博得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赞誉。地震造成建筑屋面大面积瓦件破碎滑落;戏楼、过殿、后殿、厢房墙体多处裂缝、倾斜;尤以后殿两侧马头墙开裂,背部围墙局部坍塌倾斜最显危情,已呈倾圮之势。
张良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中市留坝县城北15公里处的紫柏山下庙台子街。相传始建于东汉,历代多有修葺增建,现存为明清建筑群。依山傍水,规模宏大,环境宜人,为我省现存名人祠庙中之精品佳构。地震造成庙中五云楼的梁架倾斜,局部脱榫,墙体开裂、屋顶瓦件大面积松动下滑;大殿、东华殿屋脊断裂,部分兽头瓦件塌落;地面多处出现裂缝,以碑廊为甚,地面局部下陷致墙体倾斜;部分门窗变形;外庙院围墙倒塌长度近150米;授书楼基座多处裂隙,危及上部木架结构。
武侯墓。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中市勉县定军山西北脚下。墓园山环水抱,古木参天。园内现存献殿、大殿等明清建筑。墓冢周边砌以石栏,冢后古桂双株,茂密如盖。园内收藏众多著名匾额楹联和历代修葺记事碑石,为我省著名旅游胜地。地震造成大殿神龛后墙倾斜,壁画受损;南北厢房后背墙裂缝;后坟亭两侧耳房墙体开裂,局部地基下陷,屋顶瓦件松动;门外照壁顶部塌落;内外围墙多处开裂。
武侯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中市勉县老城区,明正德年间迁建于此,为后世祭奠凭吊诸葛亮之地。占地近40亩。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祠内有乐楼、辕门、牌坊、诸葛琴台、钟鼓楼、大殿、献殿、配殿、碑廊等各种建筑,并收藏历代匾额、碑刻等众多珍贵文物,为我省著名旅游胜地。地震致西辕门东南角墙体开裂,屋面瓦件滑落;部分琴楼柱子倾斜;东过门墙体局部塌坠;大殿墙体、东西厢房及配殿、拜殿山墙均出现裂隙;殿内多方碑石前倾欲倒;多处围墙裂缝达200余米。
午子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中市西乡县东南20里堰口镇午子山上。据记载为汉代戚姬进香祈福之地。宋及明清历代均有增建。分为上中下三观,现存殿宇、房舍61间。观内收藏明清铸像、石刻碑碣、铁钟等各类重要文物。此次地震使建筑群受损严重,朝圣门砖拱券门出现裂缝且贯通延伸至崖边,致地面开裂下陷;围墙多处出现裂缝,宽者达5厘米;拜殿屋脊倒塌,前檐垮落;祖师殿、观音殿、药王殿等墙体多处裂缝,且屋面瓦件受损残破。
圣水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中市南郑县圣水镇马家嘴村,明代建筑。民国时期曾作为黄埔军校教学点。寺院依山面水,林木葱郁,风景秀丽。寺内五龙泉水享有盛誉。地震致大殿墙体裂缝,屋脊倾斜,附属建筑屋面瓦件滑落;管理用房受损,围墙坍塌约30米。
蔡伦墓。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中市洋县龙亭镇。公元121年,蔡伦死后葬于此,后代遂于墓前建祠。现祠内建筑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古柏森森,清泉如镜,为我省重要名人墓地。邻墓一侧则建有“造纸博物馆”。地震造成墓前大门脊檐垮塌,部分建筑屋脊倒塌,配殿顶部塌陷,拜殿、献殿、翠花门墙体裂缝,部分围墙倒塌或开裂。
另据省文物与宗教部门调查,省保单位汉台区拜将台围墙坍塌350米。省保单位略阳紫云宫,原属等待抢救项目,震后更岌岌可危。省保单位佛坪何氏民居、汉中天台山古建筑、城固洞阳宫道观、洋县智果寺、良马寺不同程度受损。此外,汉中万寿寺、兴隆寺、泛水泉道观、仙隐清真寺与团结清真寺,宁强九台观、阳平关清真寺、秀峰寺,勉县城隍庙、观音寺、天灯寺、黄沙三元宫道观、旗杆山道观、青羊镇三官堂道观,略阳东门城楼、老爷岭道观、白水江清真寺、城固太极山道观、洋县延良寺等皆有损,重则柱斜房倾,轻则墙裂瓦坠。
宝鸡市
太平寺塔。位于岐山县城关中学院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寺始建于宋代元祐三年(1088年),后寺毁而塔存,为八角九层仿木建筑结构的阁楼式砖塔,属典型的北宋建筑。地震造成塔体一层损伤颇多,塔身八面均出现横竖向裂缝,宽处可达3—4厘米。东面塔壁底部向外倾斜6—8厘米,南北二券洞正中上方亦有竖向裂缝。经检测,塔身向东偏北4度方向倾斜,偏离正轴心4度,塔顶偏移1.82米,随时有倒塌的可能。
岐山周公庙。周公庙位于岐山县西北凤凰山下,创建于唐初,是纪念周公姬旦等西周历史人物的祠堂,现存清代古建30多座,是宝鸡地区最大的古建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震造成周公献殿彩绘、壁画涂料多处开裂脱落,西山墙与后檐墙之间裂缝较大;周公献殿角柱与檐檩脱卯约1—2厘米;八卦亭柱子倾斜;姜嫄正殿梁与柱子脱卯,东西山墙裂缝约3厘米;周八士八帅殿东山墙南端裂缝约5厘米;老君洞顶部多处裂缝,壁画多处脱落;程潜别墅外山崖塌方较为严重。
扶风县城隍庙。扶风城隍庙位于扶风县城东大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关中西部现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之一,占地6668平方米。地震造成城隍庙山门东西两侧的围墙裂缝宽度达2—3厘米。献殿西山墙出现5处裂缝,最宽处达3厘米。东西配殿檐口多处塌陷。牌坊西山墙、东配殿南山墙和寝殿西山墙均出现不同程度裂缝。
五丈原诸葛亮庙。五丈原位于岐山县南,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逝之地。诸葛亮庙建于元代,现存清代建筑10余座,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地震造成山门木结构松动4处,间隙约为2—5厘米;献殿正脊滚落,瓦件受损;东西山墙向外倾斜;正殿东山墙与木构架移位约7厘米;落星亭木构件松动,亭子整体向东北方向倾斜。
麟游县丈八寿圣寺卢舍那铁佛。丈八寿圣寺卢舍那铁佛位于丈八乡丈八村,金代铸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震造成佛殿东山墙倒塌,西山墙裂缝,前檐前倾,已严重影响铁佛安全。
宝鸡金台观。金台观位于宝鸡市区北坡,建于元末明初,是张三丰修道之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地震造成观内两通清代石碑倒塌断裂,部分古建筑墙体也出现裂缝。
另据调查,扶风法门寺,眉县张载祠、西禅寺、梦泉寺、佛陀洞,宝鸡渭滨区普明寺、宝光寺等亦有程度不等的损伤。
咸阳市
崇文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泾阳县城东南10公里崇文中学院内。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清代同治年间寺毁而塔幸存。此塔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通高83米有余,为陕西第一高塔。地震造成塔体多处损伤。外部检视,其正北6、7、8层,西北7、8层,正南7、8、9、11层,东北6、7、8、9、12层,东南7、8、9、10层,西南6、7层均见明显裂缝。其中西南12层门洞一砖脱位悬空。内部检视,则几乎每层墙体和券拱顶均有裂缝,尤以7—11层为甚,裂隙最宽处达3—4厘米。另塔体内可见多处墙皮脱落、砖块脱位欲坠现象。
泰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旬邑县城内北街路旬邑中学院内。建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56米,外观秀丽,装饰典雅,有“玲珑金刹跨豳阳”之誉。此次地震造成塔身倾斜加剧。据测,塔顶中心点偏移2.154米,较2005年增加了约10厘米。
唐家民居。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旬邑县城东北7公里处太平镇唐家村。为清代晚期当地豪绅名门唐氏之宅第。布局严谨,气宇轩昂。建筑上随处可见内容丰富、异彩纷呈的精美木雕、砖雕和石雕,对于研究清代建筑、雕刻艺术以及当地风土民情具有很高价值。地震造成建筑部分墙体裂缝;局部建筑顶部脊兽和窗扇坠落破碎;泥塑院后围墙坍塌,东厢房顶棚塌落。另外,唐廷铨墓地石碑楼宝顶正面一半被摇落摔碎,石碑楼部分石刻被砸损坏,四块大基座13处卯榫受损。
三原城隍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原县城内,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为现存陕西省整体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地震造成竖立在照壁北侧重约2万余斤的一对铁旗杆受损严重。其中西侧铁旗杆向南倾斜,顶端铁斗严重移位。东侧铁旗杆仆倒,粉碎性断裂(共计15节、数百碎块),旗杆上的铸铁旗、斗龙等装饰件皆残破。照壁东北挑角及戗脊全部脱落,三座木牌坊均有不同程度的瓦构件脱落。钟、鼓楼部分戗脊脱落摔碎,主体建筑偏移。大殿和寝宫无梁门楼戗脊与大殿后檐衔接处琉璃瓦脱落摔碎,部分柱子移位、倾斜。古建衔接处建筑材料多有脱落。
乾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陕西省著名文物旅游景区。地震造成陵园内城朱雀门(南门)外石刻均有不同程度损伤,其中以无字碑较为严重。碑身原有裂纹增宽,原修补基座部分的水泥出现开裂和脱落,碑基座出现沉降,碑身呈倾斜状;玄武门(北门)外东列石刻中第2匹石仗马身及四腿新增多道裂隙,基座向北严重倾斜,水平倾斜约9厘米;永泰公主墓地宫保护层混凝土结构多处开裂且中部出现下陷,地宫内多处壁画脱落;乾陵东乳峰土阙北面西侧顶部裂隙程度加剧。
另据调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武昭仁寺、唐顺陵、周陵,省保单位泾阳安吴青训班革命旧址、三原文峰木塔(中王堡木塔)、东里花园(李靖故居)、孟店民居(周家大院),兴平市北塔以及礼泉县西张堡镇万缘寺等也有程度不等的损伤。
西安市
西安钟、鼓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内,皆为明洪武年间修建,为古城西安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国内现存体量最大的明代钟、鼓楼。地震有损,其中钟楼二楼槛窗、槛墙及楼梯斗拱部位裂缝严重,部分椽子有脱位现象;鼓楼槛墙和地面多处出现裂缝。
西安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周长13.75公里,建筑宏阔,气势不凡,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明清和建国后曾进行多次大型修缮。此次地震造成安定门城楼西南角挑檐出现长约1米裂缝,箭楼南北山墙分别竖向裂缝1—1.5米;月城东楼裂缝约长2米;尚德门过车洞出现裂缝。另,近年新增建城垣连接段也有砖块跌落。
八云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周至县城西南小土原上,为方形十一层密檐式空心砖塔,唐代建筑,高42米。塔势孤耸,挺拔秀丽,为周至县之显著标志。地震造成塔基南北侧约30厘米横向裂隙两条;塔与塔基之间1.5厘米裂缝;塔体一层四面均有或纵向或横向裂缝,其中东墙局部砖块碎裂脱落,南墙斗拱处呈纵向裂纹数条,最长达120厘米;一、二层塔檐多有裂缝,并有部分砖块脱落;一层北侧进门处石踏步数条裂缝;门券洞两侧及顶部数条裂缝;塔内南北墙多处裂缝,以拐角处为甚,约1米;西墙顺楼梯而上裂缝长达5米,最具险情。
兴教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创建于唐代高宗总章二年(669年)。为著名唐代圣僧玄奘遗骨葬地。地震造成寺院内最为重要的遗存玄奘法师塔发生倾斜;圆测法师塔塔顶和山门门脊震落。
水陆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蓝田县城东10公里普化镇王顺山下。始建年代有多说。建筑形式类同佛寺。殿内保存佛教、道教、儒教等历史人物为内容的明代彩绘壁塑3700余尊,间有山水桥梁、园林怪兽等人文与自然景物,精美绝伦,享誉遐迩。地震后大殿北山墙东北墙角裂缝加剧,最宽处达5厘米;北山墙五百罗汉过海下裂缝横贯1.5米,宽达3厘米;大殿前檐墙东北角“三教合一”孔圣像下方两处壁塑泥皮开裂约5厘米;大殿内南山墙涅槃壁塑下方雕塑的横向花栏杆5处裂断。
此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西安城隍庙、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大秦寺塔、阿房宫遗址、昭慧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庆寺塔、西安东岳庙、周至佛坪厅故城、马厂民居,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寺塔、英浸礼会礼拜堂、周至天台寺、万寿宫、栖真亭、长安天池寺,以及骊山老母殿、长安金仙观等亦有程度不等损伤。(www.xing528.com)
渭南市
玉皇后土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年代无考,位于韩城市龙门镇西原村。现存建筑有献殿、正殿、戏楼及附属之玄帝庙献殿、正殿和耳房,颇具规模。该建筑原已失修,不少木构建糟朽,地震造成瓦件脊饰缺损,残损严重,险情加剧。
司马迁三圣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韩城司马迁祠墓的组成部分。地震造成三圣庙门楼牌坊屋面严重变形,最大落差近10厘米,建筑明显向东倾斜,已呈倾塌之势。
韩城文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韩城市东学巷,元代创建,明洪武年间重修,布局严谨,规模宏大,为现存关中文庙之冠。地震造成东西两牌坊屋面瓦件皆有松动,并檐口瓦件坠落;两牌楼整体向北倾斜加剧。
韩城东营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韩城市古城区隍庙巷,为主祀关圣帝君的武庙,创建于明代初期。现存建筑主要包括山门、过殿、享殿、寝殿。另庙院北侧还保存有三公祠等三组建筑。地震造成山门屋面瓦件严重松动,檐口瓦件坠落,墙体倾斜加剧。
韩城北营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韩城市古城区金城大街北段,为主祀关帝的庙宇,创建于元代。现存过殿、献殿、寝殿、戏楼等,具有鲜明元代建筑特征。地震致使大殿东部檐口及戏楼屋檐塌落数十平方米;所有建筑屋面瓦件松动,檐口瓦件坠落;檐口及翼角下沉加剧,墙体裂隙加大。
韩城城隍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韩城市旧城东街。庙内戏楼和广荐殿分别始建于明代隆庆五年和万历五年。地震造成戏楼墙体裂隙加剧,屋面瓦件松动;东西两牌坊屋面瓦件皆有松动,并檐口瓦件坠落。东牌楼整体向北倾斜5厘米,西牌楼整体向南倾斜4厘米。
西岳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华山北麓的岳镇。为古代帝王祭祀华岳山神的庙宇。创建于汉武帝时期,历代多有修葺。近年来更有大规模之整修复建。地震造成灏灵殿北檐斗拱拱尾与额枋连接处榫卯脱开;檐口四角角科斗拱榴金枋与金柱连接榫卯脱节;四周檐墙墙体裂缝严重,墙皮抹灰挫裂;“敕建”石牌楼和“辱收之府”石牌楼石构建连接处裂缝加大。庙内多处屋面围脊、博脊开裂松动,正脊、戗脊开裂,瓦件脱落。
另,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韩城弥陀寺,原本失修,属待维修抢救建筑。地震雪上加霜,致部分建筑台基下陷,檐柱移位,墙体撕裂,部分木构件走闪、缺失,已呈倾倒之势。
安康市
北五省会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紫阳县向阳镇汉江支流任河左岸。创建于清朝中叶。震后,北五省会馆东城门楼局部墙体裂缝,椽檩断裂,筒瓦脱落;江西馆屋面垮塌百余平方,墙体倾倒16米,建筑壁画损坏。
旬阳文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旬阳县城关镇府门街。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万历年重建。整体建筑依山随势,对称分布。三进院落呈台阶式。上院有建筑大成殿、月台、两庑,中院有泮池、石桥、棂星门、学圣祠、名宦阁等,下院有影壁、礼门、仪路等,颇具气势。地震造成大成殿筒瓦多有脱落;三尊佛像木板底座下陷;库房墙体多处裂缝。
另,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泉县禹王宫、宁陕城隍庙、安康文庙、汉阴三沈故居以及安康汉滨区都阃府等损坏不等,以都阃府灾情为甚,大殿坍塌,偏殿部分损毁。
商洛、延安、铜川市
商洛市镇安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云山寺、凤凰镇民居以及县级保护单位之镇安朝阳观、云镇古街、红岩寺戏楼等不同程度损坏。
延安市洛川县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凤塔,塔体裂缝加剧,下延至10层。
铜川市市级保护单位延昌寺塔,塔体倾斜加剧,裂缝加大,最大裂缝8厘米。
【馆藏可移动文物损坏情况】统计显示,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全省部分博物馆和文物库房陈列、收藏的国有可移动文物(又称馆藏文物)损坏达307件,其中属国家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99件(包括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31件、三级文物57件),一般文物208件。受损文物中完全破碎的文物37件,占受损总数的12%;严重受损文物48件,占受损总数的15.6%;轻微受损文物222件,占受损总数的72.4%。损伤文物以陶器为大宗,其次分别为铜器、瓷器、碑石等。主要表现为倾倒、跌落,导致断裂、脱胶、破碎。其中宝鸡陈仓区博物馆、昭陵博物馆遭创最为严重。宝鸡陈仓区博物馆受损文物200件,均为陶器,包括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30件、一般文物160件。昭陵博物馆受损文物40余件,包括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18件及一般文物。此外,馆藏文物受损的单位还有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宁强县博物馆、略阳灵岩寺博物馆、秦俑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陇县博物馆、咸阳博物馆、长武县博物馆等。篇幅所限,兹将全省损坏之部分一、二级珍贵文物罗列如下,藉此可窥一斑。
新石器时代齿纹陶壶1件,破碎;仰韶时期齿纹陶罐1件,破碎;秦大型陶仓1件,顶盖、底部破损,器壁多处裂缝;汉绿釉孔雀陶灯1件,碎为数块;南朝部曲陶俑1件,左腿断裂两处,左脚残损;唐三彩牵马俑1件,头、身断裂为三;唐粉彩骆驼1件,方座板及两后腿震倒摔成碎片;唐男骑马俑1件,俑身、马尾断开;唐三彩胡人俑1件、三彩女立俑1件、彩绘武官俑1件、男拱手立俑7件、男立俑1件、女立俑1件、蓝彩女立俑1件,皆从颈部断裂,个别腿部或头部亦有破碎。
【文物保护建筑与设施损失情况】文物保护建筑与设施的损失主要为部分文博单位的展室、文物库房、工作人员管理用房、围墙以及消防、安全监控报警设施等方面的损坏。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建筑墙体开裂、变形或倾倒,屋顶塌落,地面下陷、裂缝,饮用或消防供水系统管道爆裂,安防及避雷系统损坏失灵等等。据统计,全省文物保护建筑与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单位共计40个,其中,属于博物馆和兼具文物收藏职能的文化馆26个,其余基本为文管所,直接经济损失为4284.512万元。受损文博单位中以略阳县灵岩寺博物馆、宁强县博物馆和宝鸡陈仓区博物馆灾情最重。灵岩寺博物馆展厅和业务用房均地基下沉,墙体裂缝,行政办公用房墙体开裂,屋顶损毁。宝鸡陈仓区博物馆展厅、文物库房以及办公用房整体倾斜,已成为危房,无法使用。宁强县博物馆展厅和文物库房墙体多处开裂,展柜和藏品柜倾倒损坏。
【陕西文物抢救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陕西文物抢救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共分为序言和灾情评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总体布局,文物抢救与保护修复工程,主要任务,规划实施,经费估算和保障措施等八章。在对陕西文物灾情进行客观反映、科学分区分类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坚持,四优先”(即: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区分轻重缓急的原则;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维修原则;坚持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是重建精神家园重要内容的原则;优先安排实施文物保护抢险维修工程;优先抢救已开放的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优先抢救全国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优先支持重灾区,预防次生灾害)的指导思想和“科学评估、分级保护”,“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区分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同时,明确了规划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实施的期限(2008—2010年)和步骤,并从组织、制度、资金、技术等4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该规划适用于陕西省8个市、50个县(区)内的文物抢救保护修复工作,是陕西省文物系统开展抗震救灾以及灾后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依据。
【国家文物局抗震救灾陕西现场会】5月22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带领国家局抗震救灾工作组来陕检查指导文物抗震救灾工作,并在宝鸡市召开了国家文物局抗震救灾陕西现场会。现场会上,省文物局副局长郭宪曾与宝鸡市副市长孙毅分别汇报了省、市文物受损情况及抗震救灾工作。单霁翔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陕西省文物系统干部职工的亲切慰问。他简要通报了5·12地震造成的全国文物受损情况,充分肯定了陕西省和宝鸡市文物部门在此次地震后所做的工作和采取的措施,高度赞扬了全省文物系统干部职工顾全大局的意识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要求文物系统领导要继续加强对抗震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现场指挥,明确责任,完善方案;要加强安全检查,坚持安全监测,特别是重点部位、重点工作,坚决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要加强对博物馆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和防护技能教育,加强安全巡查和值班,及时排除安全隐患;要提早动手,做好受损文物汇总统计工作,组织专家进行审核鉴定。在谈到此次地震文物保护工作的经验教训时,他充分肯定了珍贵文物采取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和制作囊匣的办法。在谈到宝鸡文物保护管理时,他建议宝鸡在建设青铜器博物馆时,应该建立一个中心库房,将各类珍贵文物分类保管。
博物馆司司长宋新潮在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特别是对外开放单位人员紧急疏散预案。文物保护司司长柴晓明指出,陕西文物受灾情况比较严重,应尽快组织专业队伍,对受损文物进行专业评估,主动采取必要的抢险措施,不要等靠,及时排险抢险,不要出现次生灾害;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下一步工作计划,要坚持文物法规定和文物工作方针,有序安排受损文物的加固、维修等工作,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及早动手进行文物修复。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对全省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认真落实单局长指示;二是要认真做好防震应急预案;三是希望全省文物战线干部职工要继续发扬爱岗敬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做好下一步工作。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主任刘曙光主持了会议。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等有关市文物(文化)局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秦俑博物馆、碑林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乾陵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省考古研究院及宝鸡市直属文博单位负责人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现场会期间,单霁翔一行在省文物局领导和宝鸡市市长戴征社等陪同下,还前往岐山县,现场视察了地震中发生倾斜险情的太平寺塔。
【灾后重建工作】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根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家文物局的工作部署,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急措施、认真开展灾情调查的基础上,陕西省文物局积极着手编制《陕西文物抢救保护修复专项规划》,按照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安排步骤和目标任务,及时部署安排以地震受损文物抢救保护修复为基本内容的灾后重建工作,主要工作包括:
1.筹措落实资金,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地震发生后,省文物局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坚持一切以抗震救灾为中心,围绕抗震救灾的重要任务,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实现重点倾斜。在国家、省级抗震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先是紧急下拨60万元支持汉中、宝鸡等重灾区文物紧急抢险和维修方案的编制,随后又通过压缩行政事业开支,调整年度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经费计划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403万元,至2008年年底,已全部下拨到受灾严重的有关文博单位。
此外,按照业已批准的规划,陕西省发改委已得到国家抗震救灾文物保护专项资金7300万元,其中宁强县1570万元、略阳县2770万元、勉县2000万元、宝鸡陈仓区960万元,为陕西省文物灾后抢救保护修复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2.按照《陕西文物抢救保护修复专项规划》所确定的“区分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和“抢险加固优先、遗产价值优先、服务社会优先”等原则,截至2008年底,除了各受灾文博单位积极筹措资金,开展自救,对于受损文物采取初步维修和抢险加固措施外,由省文物局投资启动的抗震救灾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共计18项,包括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其中洛川万凤塔、略阳县紫云宫、江神庙、紫阳县北五省会馆、旬阳县黄州会馆、镇安塔云山古建筑、西安大雁塔7项修复工程已经开工实施;另外,安排抢险加固工程5项。
3.至年底,已完成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陇县博物馆和宝鸡陈仓区博物馆等58件受损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工作。
4.震后,为尽快恢复正常的参观和工作秩序,各相关文博单位不等不靠,积极开展灾害自救工作,基本恢复了受损陈列及部分博物馆设施,完成了文物转移安置等工作。针对开放单位建筑物受损造成的安全隐患,为确保今后安全,法门寺博物馆邀请扶风县建筑质量技术监督站对珍宝阁等重要建筑结构和文物库房进行了监测、检查,对检查发现的相关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秦俑博物馆在委托有关单位于6月完成《秦俑博物馆主要建筑震害调查及安全评估报告》的基础上,9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陕西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为馆区主要建筑震害检测鉴定单位,至12月,已完成一、二号坑展厅、环幕影院、行政办公楼、馆内家属楼各项检测工作,并提交各建筑检测鉴定报告。
【支援四川灾区重建工作】灾情发生后,陕西省文物系统在做好本省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利用本省文物保护专业人才优势,发扬奉献精神,积极支援四川灾区重建工作。陕西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设计院和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请缨为四川省文物重灾区提供技术援助。8月1日,国家文物局在四川成都组织召开了四川灾区受损文物对口支援项目“认领”会。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在此前援助成都市文物部门完成地震受损馆藏文物修复规划后,再次主动“认领”了3处四川省国保单位的保护修复方案设计任务,分别为:绵阳游仙区平阳府君阙、阆中玉台山石塔和广元市利州区千佛摩崖造像。根据对口技术援助会要求,本次设计不仅要解决地震引起的灾害问题,同时要解决以往存在的文物病害问题。该中心对此项援助任务高度重视,由中心领导牵头,派出技术实力最强的专家负责,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最终在相关资料收集、现场地质勘察测试、结构稳定性评估、科学检测分析的基础上,顺利编制完成了3个项目的工程设计方案。陕西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设计院认领了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四川青城山6处古建筑,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阆中永安寺、阆中五龙庙、绵竹的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文物抢救保护修复方案的编制任务,选派了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业务人员,组成援建工作队专程赴川。经过3个月的紧张工作,出色完成了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复建设计方案及施工图设计,经报送四川省文物局,得到了受援方的好评。此外,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积极协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征集与汶川特大地震相关的抗震救灾实物资料,支持在四川筹建地震博物馆。
【爱心捐助情况】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省文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情系灾区,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开展支援灾区的爱心捐助活动。5月15日,省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将5·18门票收入捐赠灾区的通知》,要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乾陵博物馆等省文物局直属博物馆,将5月18日当日博物馆门票收入全部汇入陕西省救灾募捐办公室,捐赠给四川地震灾区。是日,共募集各馆门票捐款60.40万元。此外,省文物局机关和直属各单位干部职工个人纷纷捐款捐物或缴纳“特殊党费”,第一阶段,向地震灾区共捐款22.0879万元,缴纳“特殊党费”37.1014万元;第二阶段,向地震灾区捐赠衣被2688件、捐款8855元。同时,开展了基层党支部抗震救灾专题组织生活会以及推荐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等活动,举办了《泪写汶川》抗震救灾书法图片展。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职工捐款39975元,党员缴纳“特殊党费”50701元;秦俑博物馆干部职工捐款41475元,捐赠棉被20床、衣物384件,党员交纳“特殊党费”158374元;法门寺博物馆干部职工先后两次捐款32861元,党员缴纳“特殊党费”2750元,捐献棉衣棉被200余件;西安事变纪念馆干部职工捐款2050元,捐赠衣物55件,党员缴纳“特殊党费”5600元;汉阳陵博物馆干部职工先后两次捐款22630元;半坡博物馆职工先后三次累计捐款34836元,捐献新棉被25床、衣物144件:乾陵博物馆干部职工两次捐款18280元,捐赠衣被500多件,党员缴纳“特殊党费”4920元;省考古研究院职工捐款15660元,在职党员缴纳“特殊党费”26212元。
此外,各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下属等文博单位也广泛动员,积极开展对灾区奉献爱心、捐钱捐物活动,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职工纷纷慷慨解囊,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体现出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
【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与个人】6月20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大会,表彰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陕西省宝鸡市文物局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工作先进集体;汉中市宁强县博物馆管理员窦友华被评为先进个人。
6月30日,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科研办主任周萍,汉中市宁强县博物馆馆长杨汉清,宝鸡市陈仓区文化文物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双虎,被陕西省委宣传部表彰为“全省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