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及何为历史学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及何为历史学

时间:2024-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当前史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挥它在教育上的重要作用。用生动、丰富的史实和饱满的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是历史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历史教育的任务,是要阐述这一长时期的革命传统,既要讲明白中国人民革命传统的顽强性,又要讲清楚中国革命成果的得之不易。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及何为历史学

第二节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历史学在教育上的作用,亦称历史教育。这是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之最深厚的基础所在,社会愈是近代化和现代化,这一特点就愈益明显。历史教育,在中外史学上都有古老的传统。从中国史学来看,广义的历史教育,包括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启迪人们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积累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凝聚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的使命感等等。

中国史学在教育上的作用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自近代以来,史学成为宣传爱国图强、鼓吹改革和革命的舆论之一,史学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历史的命运紧密相连。李大钊说: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引导我们在历史中发现了我们的世界,发现了我们的自己,使我们自觉我们自己的权威,知道过去的历史,就是我们这样的人共同创出来的,现在乃至将来的历史,亦还是如此”。这是历史教育在启发自觉的阶级意识上所起的作用,是历史主体意识在历史认识中发展的新阶段。第二,中国史家层出不穷,历史记载和历史撰述不绝如缕,对于中国成为世界上罕有的、文明不曾中断的伟大国家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是中华民族之深厚的民族意识的源泉之一。

我们当前史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挥它在教育上的重要作用。这个问题,在当前的史学工作中,不仅具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意义。那种认为史学工作跟建设现代化国家、跟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没有直接联系的看法,是一种肤浅的看法。这种看法,不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也不符合我们的现实生活。因为不论从历史传统来看,还是从现实生活来看,对于怎样做人,对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精神,培养人们对政治的兴趣和对历史前途的信念,提高人们对战胜自然、推动社会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历史教育都发挥着或将发挥出不可低估的作用。

史学工作如果进展得好,应当给被教育者以启发,给他们以信心,历史学虽然是在研究历史,但却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这是史学工作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

从个人的角度上看,每一个人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动,都不能不受到历史的影响。这种历史的影响,有消极的因素,也有积极的因素。我们史学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推动人们去克服历史影响的消极因素,如本位主义、小生产者意识、个人享受、特权思想等等;而去发扬历史影响的积极因素,如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奋斗不息、勇于献身的精神。我们应该提倡通过历史教学对青年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进行群众观点、劳动观点的教育。实现这几种观点的教育,途径是多方面的,而历史教育无疑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因为这些观点都能从丰富的历史事实中得到深刻的说明。

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够自觉地、主动地考虑到上述各种关系,并把这些关系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去考察,同时合乎历史逻辑地提出今天对待这些关系的原则,那么,历史教育在怎样做人这个问题上,就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最深厚的感情”,植根于对祖国的土地和人民的热爱,对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自豪,对国家、民族的命运的关切和信念。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这种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革命传统精神,而且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用生动、丰富的史实和饱满的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是历史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到了近代,爱国主义表现为反封建主义反帝国主义的伟大力量。“五四”以后,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革命的大旗,把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使它真正成为千百万劳苦大众和无数志士仁人的思想和行动,并最终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汉白玉浮雕·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转折点,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历史证明: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既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又反过来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的影响。

中华民族不仅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而且还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毛泽东说:“以汉族的历史为例,可以证明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在汉族的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大小几百次的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和贵族的黑暗统治。而多数朝代的更换,都是由于农民起义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毛泽东的这一段话,从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两个方面概括了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由于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并没有取得成功;从鸦片战争开始直到“五四”运动以前,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斗争,也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入新的斗争时期。在同反动派进行的严酷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了多次失败,但他们“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历史教育的任务,是要阐述这一长时期的革命传统,既要讲明白中国人民革命传统的顽强性,又要讲清楚中国革命成果的得之不易。

爱国和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两个传统。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以来,爱国往往是通向革命的桥梁,而真正的革命者必然是诚挚的爱国者。也有一些爱国者并不是革命者。对于这些人,应历史地看待,不要苛求于他们。还有些统治阶级的人物,也要作具体分析:有的人曾经镇压过人民,是有罪的,但是后来他们在捍卫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又对我们的民族、国家建立了功绩。对于后者,我们也应当给予适当的历史评价。

民族团结是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而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又促进了民族团结。这一点,在中国近代史上表现得尤其突出,这是从历史上看。从现实来看,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巩固祖国统一的政治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因此,从历史上阐述民族团结的发展过程,说明民族关系的主流和趋势,促进当前的民族团结,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www.xing528.com)

我们的国家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不可能形成这样伟大的国家的。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总的进程来说,这是在更深刻的意义上体现了各民族的团结。这种民族团结有时也反映在各族的政治生活中。例如各族之间的“和亲”,尤其是汉与匈奴的和亲、唐与吐蕃的和亲,在历史上一向传为佳话。事实证明,历史上的每一个盛大王朝的出现,都不能没有各少数民族的支持。我国历朝统治者都为前朝修史,并不因为某个王朝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而有所不同;明朝校刻前朝史书,有21部正史,其中包括《魏书》、《周书》、《北史》、《辽史》、《金史》、《元史》等,没有人说它们不是我国的正史。这说明各族在历史文化、感情和心理上有很多共同的因素,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历史发展趋势。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这种民族团结有了更大的发展。历史教育的任务,是要着重阐述历史上民族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并用以教育我们自己,教育我们的后人。从几千年的民族关系的发展来看,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影响越来越大,互相之间的团结越来越密切,对祖国的共同贡献越来越显著,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地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这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历史教育的任务,是要避免片面的观点,全面地阐述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这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对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历史教育还有一个任务,是要讲清楚人类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关系,特别要讲清楚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时是对自然进行斗争、掌握自然规律、不断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人类离开自然条件是不能存在的。

从历史上看,我们中华民族是很有作为的民族。我们的先辈在对自然的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不断提高社会生产水平。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对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长久的历史;我国的丝绸和瓷器,在很久的古代就为许多国家所赞叹,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医学、药物学、农学等方面,都曾是一颗颗耀眼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的巅峰;有许多影响全世界文明进步的重大发明,都是从我们中国开始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科学水平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先人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方面有着伟大的创造能力。历史教育的任务,是要系统地阐述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使人们懂得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智慧的民族,从而提高人们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自觉性,增强这方面的信心和勇气。

荀子画像。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初游学于齐,后三为祭酒(学长)。继赴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令。后著书终老其地。韩非李斯皆其学生。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

但是,我们还应当正视这样一个问题:从明清以后,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显著地落后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有必要做深刻的探索,对这个问题做出历史的回答,用以教育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教育我们的后代。历史学家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心和庄严的民族责任感,阐述清楚这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落后了。作为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光有义愤是不够的,还要有冷静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要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阐明这一历史现象的深刻原因,从而使我们和我们的后人铭记历史的教训。

正确地认识和说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对自然条件的利用之间的关系,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教训,对我们目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00多年前,著名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他说的“天”其实就是自然界。荀子认识到,人们遵循规律,对自然界实行正确的措施,就得到良好的效果;不遵循规律,对自然界实行错误的措施,那就要招致灾祸。他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名言。唐代思想家刘禹锡说:“人能胜乎天者,法也”,认为认识自然法则对人们征服自然有重要意义。这些看法,反映了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人类社会和自然条件之间关系的认识。今天看来,这样的认识当然是不够的,不过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前人是非常重视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索的。我们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们,应该在这个问题的探索上,作出自己的贡献。从历史工作者来说,这无疑也是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历史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进行总结历史经验、观察历史前途的教育。这里讲的历史经验,主要指历史上的治乱兴衰、得失成败,是就政治方面说的。而总结历史经验,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观察未来,这就涉及对历史前途的认识了。

隋炀帝画像。隋炀帝(569—618)的残暴最终导致隋朝的短命。

中国历史学家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十分重视历史的治乱兴衰。这是以往史书中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在一个大的朝代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更为人们所关注。秦朝统一中国,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秦始皇时,各方面条件成熟了,才完成这件大事。但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承皇位,没有几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朝完结了。后来,刘邦等人经过短短8年时间,建立了汉皇朝。汉初,人们提出一个问题:秦朝何以灭亡,汉朝何以兴盛?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都在考虑这个问题。汉初大臣陆贾所写的12篇《新语》就是在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封建王朝的君臣们要从历史上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巩固新兴的皇朝。隋、唐之际的情况,与秦、汉之际的情况颇相似。唐初,唐太宗和他手下的大臣们也在问:隋朝为什么灭亡,唐朝为什么兴盛?魏征主编的《隋书》,也是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后来有人写《资治通鉴》,写《读通鉴论》,都是为了回答类似的问题。可见,像这样的问题,就是以往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所关注的历代得失兴亡成败之故。前人把历史看成明镜,认为历史可以为后人提供借鉴。今天我们研究这个历史的兴衰成败,也是为了观察国家的命运,从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历史学家讲探究历史前途,应着重阐述我们国家的历史是在什么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我们国家现在又面临着怎样的条件?我们应该看到几千年来的成就,更应该看到祖国的未来。通常人们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但我们研究过去,为的是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未来。总之,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人们向前看。如果研究历史而把自己变成一个“老古董”,那显然不是很高明的历史学家。我们同时应当看到,进行历史前途教育这个任务,对历史工作者来说,恐怕比别的教育领域所承担的担子还要重得多。

历史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易经》上有“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说法,所谓“前言往行”主要是指历史,或者说主要是从历史中得到它们:所谓“德”,不只是品德修养,还包含着知识水平和政治素养。这里说的就是历史教育,可见它是个老问题。但是,今天我们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历史教育?在进行历史教育中要着重抓住哪些问题?这都需要历史工作者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历史教育的水平和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史学水平的提高。一旦史学水平得以提高,我们研究历史的课题深入了,编著出来的史书的水平提高了,那就一定能够把历史教育的工作推向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