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什么是分析和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它们是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式,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基本途径。历史认识的任何具体客体,都是由许许多多的部分、因素、单元等组成的,因此,在历史研究领域里,主体必须对它进行各方面的逻辑分析,其中首先需要进行的便是分析和综合。
所谓的分析方法,就是人们在思维中对研究对象进行分解并加以考察的研究方法。它按照不同的认识目的和要求,在一定的层面上将构成历史认识客体的各个成分、要素加以分解,并对分解出的各个部分和各个要素进行考察,做出新的发现,提供新的思路。
我们知道,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它总是由各个部分、方面、因素、阶段等组成,因此,为了研究某一部分的特性,或者某些因素的作用,就必须把部分从整体中分解出来,作为相对独立的对象进行研究,进而把握其各自的本质特征。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战乱频仍,如何确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略关系,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因此,必须透过复杂的现象,分析具体的情况才可以决定“合纵”还是“连横”,可见,分析的方法在决策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征伐。为了在混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都竞相招揽人才。当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谋臣策士,如图中的苏秦,他身挂六国相印,可谓风光之极。
分析方法在历史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历史本身的复杂性,这就要求运用分析方法来最终确定研究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分析方法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因素,把整体分解为部分,这就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事物的细节和更深的层次,为综合打下基础。
在历史研究中运用分析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分析角度,区分为方面分析、阶级分析和层次分析。在历史研究中运用分析方法,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区分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通常情况下,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所有这些分析方法都是彼此联系、互为补充、交错使用的。
在研究复杂的历史现象时,可以通过分析方法,把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或若干大的因素,再把它们分为许多小部分和若干小因素,然后逐级加以分析研究,但是,认识客体经过分析之后,难免会以一种彼此孤立的抽象观念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因此,要获得对历史现象的全面准确理解,就不能仅仅停留于这种分析的阶段,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
所谓的综合方法,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在分析的基础上,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个因素重新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的方法。历史研究的任务,不仅需要把研究对象分解开,认识各个部分的本质特征,更重要的还必须把各个部分统一起来加以考察,以揭示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和本质规律。因此,可以说综合方法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历史研究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从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如果说分析是感性具体到达思维中的抽象,那综合则是从思维中的抽象到达思维中的具体,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只有经过这一步,才能认识事物的整体性、联系性和规律性。
分析和综合是同一个研究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种研究手段,综合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之上,同时又是对分析的加工和提升。通过分析已经了解了各部分、各方面及各种因素的基本情况,综合就是把通过分析所获得的基本认识加以提炼,最终形成更深刻、更完整的认识。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历史研究中,分析与综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交错。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没有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分析也就丧失了意义。因此,在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研究历史时,必须注意不能割裂两者之间的关联。
分析是综合的准备,综合是分析的完成。但是,综合也不是主观任意的,如果说分析是从事物的外部进入内部,从现象进入本质的话,那么,综合则是依据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对零散的现象进行整合,因此,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因素简单机械地拼凑捏合在一起不能算是科学的综合方法。运用综合方法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是要有全局观念,要打破断代史、地域史的时空界限,把历史研究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结合起来,因此,在运用综合方法时要注意几个基本的问题。
首先,要有研究历史的整体观。研究任何一个客体,既要把它本身当作一个整体,又要把它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下进行考察,这样才可以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发现整体的关联,概括出历史的本质规律。
其次,要正确认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分析是以整体或联系为基础的,分析不是最终目的,分析是为了综合。分析与综合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最后,要按照历史的本质进行综合。历史研究的综合方法不是凭空进行的,它总是要以具体的客体的内在规定性为依据,因此,在进行综合研究时,既要紧紧围绕历史事件,又要把握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本质联系,防止现象化和片面化。
二、什么是归纳与演绎
归纳与演绎是分析与综合方法在思维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形式,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中广泛应用的思维方法,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也非常普遍。归纳从个别到一般,归纳法就是从一系列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识的研究方法,它是历史研究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演绎从一般到个别,演绎法就是从一般性的知识出发,推理出关于个别事实知识的研究方法,它可以补充归纳法的不足之处,两者在思维过程上是相反的。
具体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联系,其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中蕴涵着一般,同时,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因此,历史事件本身的这种状态,为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提供了客观基础。一切具体的历史现象都是以个别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要从无数个别现象中找出一般性的历史规律来,就必须运用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
运用归纳法研究历史,大致需要通过三个基本步骤来完成:第一步是收集大量的同类史料;第二步是对这些史料进行分析,弄清它们所反映的各个本质;第三步是概括这些史实性质的共同性,做出归纳性的结论。例如,研究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性质问题,首先需要把历次农民战争的史料收集齐全,然后具体分析每次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等,最后,把研究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概括,归纳出其中共性的结论。再如,毛泽东同志通过分析沙皇、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帝国主义等反动派的软弱本质之后,归纳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结论,这也是对归纳法的具体运用。
归纳法是研究历史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它自身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因为归纳是从个性中找共性,从特殊中寻一般,常常会受史料的束缚,因而常常由于历史事实的缺乏而影响了判断的准确性;其次,归纳过程只是从许多个别历史现象中抽出共性的过程,而共性并不一定是历史的本质,因此,归纳出来的东西常常与历史的本质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再次,即使归纳出来的结论已经涉及了历史的本质,但这个结论总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随时可能因为新史料的发现而改变其正确性,正如黑格尔曾经说的:“每一种归纳总是不完备的。”所以,归纳法的这些局限性决定了在实际的历史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演绎的方法来弥补归纳法的不足。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研究方法,它也是历史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之一,它与归纳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相反方向,它的前提是归纳。但是,演绎也能为归纳提供前提,因为任何归纳都要以认识个别为前提,而演绎能够取得关于个别的知识,归纳要提高它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就离不开用已有的普遍性的知识来分析个别事物或现象。归纳与演绎是相互联系、彼此补充的。
一般说来,人们在从事历史研究时,首先必须收集和占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并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归纳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但人们在收集历史资料和分析、理解历史资料时,并不是没有计划、毫无目的的,这种目的性单靠归纳过程本身是不能解决的,它必须借助于理性思维,依靠一定的理论原则做指导。运用历史归纳法得到的结论带有很大或然性,只能是一种假说,这种假说能不能变成真理,还需要多方面的验证,演绎法在其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黑格尔画像。黑格尔(1770—1831),出生于符腾堡的斯图加特城。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哲学发展史上第一个“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哲学家。
同样,在历史研究中,在运用演绎方法来对历史进行研究时,也要借助于归纳的方法来补充演绎方法的不足。因为,历史科学是一门具体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具有特别的复杂性,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属性,某种一般原理并不能包括历史的一切属性,如果用简单的演绎来代替具体的研究,让复杂的历史事实适应一般的原理和公式,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错误,因此纯粹运用演绎方法也不能获得关于历史的具体认识。所以在运用演绎方法时,还必须不断地运用归纳方法,全面地考察历史研究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演绎法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演绎的方法在历史研究中只能作为归纳法的一种补充形式。
在历史研究中,归纳和演绎一方面是相互补充的,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们的认识活动通常是从个别事物开始,概括出一般,又以一般结论为前提,去认识个别。这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就是归纳转化为演绎,再由演绎转化为归纳的过程。人们正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历史的认识的。
三、什么是具体和抽象(www.xing528.com)
具体与抽象的方法是科学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另一种逻辑手段。一般说来,从现象具体到抽象规定,再从抽象规定上升到思维具体,是辩证思维的一个基本原则,两次飞跃的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历史的一种主要方式。在历史研究中,抽象与具体的方法运用得相当普遍。
所谓具体,就是指具有多方面属性、特点、关系的统一整体。作为多样性统一的具体,它具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是感性的具体,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各种表面现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是理性的具体,即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内在本质属性的统一体的理性认识。前者是抽象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抽象活动的结果,是更高层面上的具体。
所谓抽象,是指人们在思维中舍弃客观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抽取其固有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在认识过程中,从具体到抽象的阶段,必须运用抽象的方法,这是一种在思维中抽取对象某个属性,舍弃其他属性,形成一般性认识的方法。在历史研究中,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历史实际,揭示历史本质,形成历史科学的范畴。
马克思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的书影。《资本论》为马克思最主要的著作。这部著作的主要基础是剩余价值理论。根据这个理论,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揭示了资产阶级存在的基础是对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占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两个在根本利益上完全对立的阶级,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充分运用了他所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人们的认识,总是从客观的具体事物出发,即从感性的具体材料出发,通过正确的分析,采用抽象的手段,由具体事物上升到科学的概念,然后再运用综合的方法,把科学的概念与客观事物在思维中统一起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整体认识。马克思曾经对这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做了清晰地论述:“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所说的“第一条道路”,就是指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概念;“第二条道路”,就是指从抽象概念上升到理性具体。这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全过程,也是人们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模式。
掌握具体的史实,是进行科学抽象的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和基础,就根本无法对历史进行科学的抽象。因此,我们必须详尽地占有史料,必须有对于历史现象的比较全面的感知,才有可能正确地抽取历史本质。但是,掌握了丰富的具体史实,还只是对历史处于一个感性认识的阶段,这种认识还是肤浅的、粗糙的,只能认识到历史的表面现象,还不能达到对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因此,还必须上升到抽象的层面。例如,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的过程中,首先由具体的商品交换入手进行研究,然后一步步抽象出隐藏在商品交换之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再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最终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全面的、深刻的本质认识。
科学抽象的第一步是分析、比较史实各种属性的异同;第二步是把共同属性抽取出来,进行归纳,形成一般性规定,这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概念、范畴。经过前两步的抽象,虽然获得了某类史实的共同属性,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本质属性具有不同的层次,还必须通过对历史现象一层层的分析,去掉多样化的内容,把握其中最基本的关系。
虽然说,抽象的过程是深入认识历史的过程,只有通过科学的抽象,才能更深刻、更正确地把握历史的本质。但是,运用抽象的方法,把历史各个方面的特性和关系从统一体中抽取出来,暂时割裂了历史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不可避免地带有孤立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因此,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为了把握活生生的、运动的、变化发展着的历史,反映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具体形式和各种具体关系,客观地反映历史,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单靠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回过头来”,从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导致具体的再现”。也就是说,要把关于历史的各个方面的抽象综合起来,把那些抽象的规定内在的联系起来,使它们的内容丰富具体起来,把抽象过程中撇开的种种复杂因素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重新整合起来,在思维中再现历史的多样性和具体性,从中发现历史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具体认识,最终达到对历史现象的完整的科学的把握。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思维中产生和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但它不是对感性具体的简单复归,不是回到作为抽象基础的表象具体之上,而是思维在更高阶段和更深刻程度上对认识客体的反映。它深入到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因而比感性具体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了研究对象,是主体认识历史思维过程的重点。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在历史研究的运用中,也应该注意三个环节的问题:第一,作为上升的出发点的抽象必须是历史上最初的东西,是历史发展中最原始、最简单的矛盾,必须是整个概念体系最基本的规定,必须是整个概念体系最一般的规定;第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必须按照一定的层次逐步进行,不能跃过中间环节;第三,思维运动从最简单、最基本、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出发,通过中间环节,形成了思维具体,这就达到了上升过程中史实和理论高度统一的历史思维过程的终点。
总之,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的过程,是人们科学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辩证思维方法,也是人们从事历史研究、认识历史本质的重要逻辑手段。
四、什么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是一切科学研究方法的两个基本类别。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因此,对事物进行研究,就必须采用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并使两者达到统一。
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过程进行研究,以事实描述的形式展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从中揭示事物的本质。例如,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就必须首先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并且按照它在历史中的发展顺序给予真实的描述,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历史方法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是历史性,也就是说,历史方法必须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对历史上出现的人物和事件依次进行研究;第二是具体性,也就是说,历史方法必须对历史上自然发生和依次出现的具体人物和具体事件进行全面具体的研究,包括那些起干扰作用的偶然因素和历史上暂时的倒退现象。
历史方法的实质并非单纯地描述具体的历史事实,盲目地追随一些历史细节和偶然因素,而是通过这些描述去发现和说明历史活动的内在规律性,抓住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虽然历史方法能够比较明确地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比较通俗地反映历史的全貌,但是,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仅仅是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因此,历史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要克服这一缺陷,就必须在历史研究中同时运用逻辑的方法。
所谓逻辑的方法,就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理论思维形式来再现事物的本质和确定事物的规律性。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其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逻辑分析方法主要是将丰富的现象资料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到具体、归纳与演绎,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运用逻辑方法研究历史也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是典型性,也就是说,逻辑方法摆脱了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从最能体现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因素入手进行研究;第二是抽象概括性,也就是说,逻辑方法撇开了曲折过程和偶然现象,通过一系列的概念、范畴揭示历史的规律,使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以抽象的理论体系的形式得以反映。例如,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问题上,马克思通过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在逻辑上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级阶段,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其间虽然可能有跳跃甚至是倒退,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南京太平天国王府花园。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它不仅要推翻清廷的反动统治,又要打碎外国列强侵吞中国的野心,这是历代农民起义所未曾遇到的特殊情况。
逻辑方法具有历史方法所没有的优点,因为它摆脱了历史的形式,舍弃了历史发展中的曲折过程的偶然因素,以抽象概括的理论形式展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因而能够科学地反映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尽管历史方法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但绝不能因此而排斥、否定逻辑方法的作用。逻辑方法可以给予历史方法以指导,只有通过逻辑方法所提供的理论上的指导,才能区分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流与支流、必然与偶然、本质与非本质的东西,真正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的趋势,并对某些曲折和倒退的历史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历史方法力图按照发展的顺序和历史事实来说明历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证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反对解释历史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缺点是容易只停留在历史现象的表面,对历史变动的深层原因和规律无法做出解释。逻辑方法也要根据历史事实来研究历史,但它更侧重用一些概念、范畴和模式来说明历史,排除各种非本质的因素。它的优点是能够对历史变动的深层原因和规律作出某种说明,尽管这种说明不一定正确或完善,但它能启发人们从理论上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它的缺点是容易把鲜活生动和复杂的历史简单化、概念化和公式化。
袁世凯戎装像。复辟帝制仅80余天的袁世凯(1859—1916),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声讨声中惶惶不可终日。历史是始终向前发展的,虽然会有曲折,甚至倒退,但一切反动势力终将被历史淘汰。
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其实质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为了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不过历史方法是从历史的各种现象、事件、人物和过程的具体性上研究历史,而逻辑方法主要是从历史的概念、范畴等理论形态上研究历史罢了。由于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因而在历史研究实践中,二者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逻辑方法的周全性、对应对等性必然要求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历史的全时空考察;认识的逻辑起点与社会历史的初始形态是统一的。“科学上最初的东西,也一定是历史上最初的东西”,因此,“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
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正确运用必然要求二者的科学统一。没有逻辑方法对普遍性、共性和历史既定性的抽象认识,单纯的历史方法不仅会因其直观描述性和主观剪裁性而掩埋甚至扭曲它对现象共性与规律的正确反映,干扰或迷惑人类理性对现象深邃的理解和把握,把历史变成任人涂抹装扮的婢女。反之,离开了对现实个例的特殊性、个性和境遇性的历史具体把握,单纯运用逻辑方法所获得的共性规定性就会变成一些抽象的教条。只有把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透视现象的直观外在性和自在性,超越认识主体的主观随意性、教条性和虚构性,对现象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既定性与境遇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和整体性与总体性等在观念上给以科学的统一反映。
历史方法离不开运用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作用。逻辑的方法也离不开历史的方法,运用逻辑方法考察的任何历史客体,都有其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作为发生、发展过程的结果而存在的。运用历史方法时,必须借助于逻辑方法,否则就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运用逻辑方法时,也必须借助于历史方法,否则就要犯唯心主义的错误。既没有不包括逻辑方法因素的纯粹的历史方法,也没有不包括历史方法因素的纯粹的逻辑方法。总之,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相统一的方法是现代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我们必须掌握和学会熟练运用这一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