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历史学:探究历史辩证运动的关键

历史学:探究历史辩证运动的关键

时间:2024-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历史是怎样辩证运动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存在于人类社会的辩证运动之中,人类社会的辩证运动具有各种表现和特点,大致来说,有以下几个大的方面:首先,历史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历史现象是历史运动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历史本质的外部表现。这一事件成为德、奥、意“三国同盟”发动侵略战争的绝佳借口。

历史学:探究历史辩证运动的关键

第五节 历史是怎样辩证运动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存在于人类社会的辩证运动之中,人类社会的辩证运动具有各种表现和特点,大致来说,有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首先,历史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历史运动的统一性是指社会形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一种普遍的规律性,也就是贯穿于同类历史现象中的共性。历史运动的多样性是指同一类型的社会形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常常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呈现出气象万千、各不相同的个性。任何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只能出现一次,而不可能再次重现。历史运动的多样性,反映了人类具有不同于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巨大创造力和人类社会内部极其复杂的矛盾斗争。正是这种无限的创造力和复杂的矛盾斗争,使人类历史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历史的统一性存在于历史的多样性之中,历史的多样性表现着历史的统一性。人类历史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体,历史科学必须从历史的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又用这种统一性去说明千变万化的历史过程和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

其次,历史的现象和本质。任何历史过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具有现象和本质的两个方面。历史现象是历史运动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历史本质的外部表现。历史现象具有具体性、生动性、特殊性、偶然性等特点。历史的本质是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根本性质,也就是构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各种要素的内在联系。它是由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本身所包含的重要矛盾构成的。历史的现象和本质是既独立又统一的。历史本质在历史的主要矛盾没有解决之前是不变的,因此是相对稳定的;历史现象则要随着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是多变易逝的。历史本质深藏于历史的内部,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历史现象则是表面的,因此是可以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的。历史现象和本质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历史本质是历史现象的内在根据,并且总要通过一定的历史现象来表现自己;历史现象总是从一定的方面来表现历史本质,它的存在和发展变化,归根结底要依赖于历史的本质。因此,没有不表现为历史现象的历史本质,也没有不表现历史本质的历史现象。科学的任务不是要抛弃历史现象,而是要通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的本质。

第三,历史发展的渐变和突变。人类历史运动的轨迹,如果换一个角度,即从纵向来考察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历史是一个渐变和飞跃、局部倒退和整体上升的辩证运动过程。历史运动和其他一切事物运动一样,存在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这种辩证统一在历史运动中就表现为渐变和飞跃两种形式。历史的渐变是历史运动处于量变阶段的运动形式,是指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了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质变的准备阶段。渐变不是一种依次递进的匀速运动,而是一种存在着渐升与渐降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历史的突变是历史过程在渐变基础上所发生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历史的突变又分为全局性的突变和局部性的突变。全局性的历史突变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它表现为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其结果是旧的社会形态的终结和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局部性的历史突变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发生的,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结果表现为改变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历史的渐变和突变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渐变为突变提供准备,突变则是渐变的结果,突变之后又开始了新的渐变,人类历史就是这样的不断地由渐变转化为突变的向前发展的过程。

斐迪南大公遭刺杀时的情景。这一事件成为德、奥、意“三国同盟”发动侵略战争的绝佳借口。

第四,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又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例如,历史上一次大的战争,其爆发常常是由各种经济、政治乃至于思想观念因素所决定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则可以视为是这些国家内政的继续。换句话说,其爆发带有着不可抗拒的必然性。但是,究竟爆发在何时、何地,由何个导火线来引爆,却是往往带有偶然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瓜分世界的复杂矛盾引起的,尤其是当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以后,战争更是一触即发了。它的爆发绝对是必然的。但是,18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波希尼亚”成员普林西刺杀却成了这场大战的导火线。这是个偶然事件,当时许多国家都始所未料。一些国家的首脑在事后才发现,这是个难得的挑起战争的“借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以说,一方面,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确定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引起必然性,而事物内部的非本质联系和事物的外部联系则引起偶然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居于主导地位;而偶然性最多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只能是量上的介入,在事物的发展中仅处于从属地位。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又总是隐藏着必然性,它总是受必然性的支配。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客观世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种趋势,必然性表现为一种确定的趋势,而偶然性则表现为一种不确定的趋势。事物发展从长时期或整体上看,往往表现为必然性,而在个别阶段或个别现象上则表现为偶然性。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常常把已经认识和已经基本把握的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稳定联系或相对稳定的联系归纳为必然性;而把未认识到的或未完全把握的联系视为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应是以人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把握程度为标准。

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秦王朝的建立,是在承袭了战国时期封建割据、连年战祸之后,其时战争的残酷犹如孟子所说:“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那时,社会经济的残破和人民生计之艰难是完全可想而知的。刚刚“得离战国之苦”的秦王朝不仅不思“休养生息”,反而修阿房宫、筑骊山陵墓、建长城、伐南越、戍五岭,徭役、兵役极度的繁苛,再加上它又专任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天下,从而造成了“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的局面”。其兴也暴,其亡也暴。秦始皇所定下的秦朝“二世、三世,以至无穷”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只能够是个幻想,其速亡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这一历史的必然性,却并不是自行实现的,而是经由秦末农民战争才得以完成。公元前209年秋,一队900人的戍卒走在安徽宿县大泽乡,“遇雨失期”,这时戍卒有个胸怀“鸿鹄之志”、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振臂一呼,于是大家“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掀起了这场农民战争的巨大风暴。后来,虽然陈胜败死,然“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正像贾谊概括的那样:“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这一作用显然带有着许多的偶然性,如“遇雨失期”,九百戍卒中有个陈胜存在,乃至戍守渔阳的遥远,大泽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等,但是,恰恰是这一事件完成了秦朝灭亡的历史必然,而秦朝灭亡的“必然”也就是以这些“偶然”的具体形式而得以实现。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这就使历史发展的进程不是单调的,而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内容。例如,同样是资产阶级议会制度,英国和美国不一,法国和日本不同;同样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有的保留了皇帝,有的没有皇帝;而即使是保留了皇帝的资产阶级国家,日本天皇与英国女皇,显然也不尽相同。大量的偶然事变使历史的发展显得丰富多彩。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从陈胜、吴广起义直到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情形就很不一样,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不一,起义的规模大小不一,结局也不完全一样,许多偶然事件使这些农民起义表现得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尽管偶然性一般说来对历史的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漠视它的意义。马克思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

img102征战中的拿破仑。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出生在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法兰西帝国缔造者,著名的法国资产阶级军事家和政治家。(www.xing528.com)

恩格斯在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时说得十分好:“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表者是会出现的,或好或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恺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这里,“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恰巧就正表现出了历史的必然,而“他就会出现”,且不论这个人是谁,则便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了。

这些从历史的长河看,不乏成功的和意义深远、影响了历史进程的历史“偶然”,之所以能够如此,归根结底是由于他们符合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在历史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某些偶然的事变成功了,甚至演成了一场改变历史面貌的轰轰烈烈的活剧,如,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攻占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这本纯属“偶然”的事件,却点燃了法国大革命的熊熊烈火,其结果导致了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庆日。再如,由美国共和党领袖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为契机,引爆了美国南北战争,最终是北方工业资产阶级获胜,成了影响美国历史发展深远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同样,1911年10月,由于共进会的领导人孙武在其总部机关秘密试制炸弹失慎爆炸的“偶然”事变,引起的武昌方面新军的提前起义,成为推翻清王朝乃至2000年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先声。1919年5月1日至2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从此,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历史阶段。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从当时看,甚至对于张学良杨虎城这样的事变发动者来说,都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乃至于带有突发性质。

最后,人类历史是螺旋式向前发展的。人类的物质生产总是不断向前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类社会也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但是,人类历史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螺旋式地发展的,这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运用。任何一个历史过程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的因素。由于否定方面的发展壮大,取得了支配性地位,从而否定了旧的历史过程。这种否定旧的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辩证地扬弃。人类历史正是由于自身中包含的肯定与否定因素的矛盾斗争,而不断地推陈出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方向和总趋势。由于历史过程内部肯定与否定这对矛盾斗争的复杂性,以及这对矛盾斗争和外部各种条件的复杂联系,从而使历史过程具有种种特殊情况,有时甚至可能造成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局部或全局性的倒退,这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无论哪一种倒退,都是暂时的或局部的,并且这种倒退往往隐藏着更大的进步。因此,历史的暂时停滞和局部倒退,只不过是整个人类前进运动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接踵而来的必定是历史的继续前进和更高速度的发展。

历史向前发展过程中的曲折、迂回,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可能发生于新旧社会交替时期,新兴社会势力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锻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新旧势力的悬殊,新兴力量在斗争中暂时受到挫折是难以避免的。这种挫折所提供的经验教训,往往又成为新兴力量前进的阶梯。在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大变动时期,历史发展的迂回曲折在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都有突出的表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到1688年才稳定下来。在这48年中,既出现了克伦威尔的统治,也出现了旧王朝的复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到1875年才稳定下来。在这86年中,交织着革命与倒退、进步与反动、共和与帝制、内战与外战、征服外国与投降外国等一连串的动荡和曲折。

查士丁尼在欧洲欲用武力强行复辟奴隶制。图为拜占庭军队向东哥特人发起猛烈的进攻。

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曲折,还可能发生于一个社会形态内部,这是由于腐朽势力的垂死挣扎和倒行逆施的结果。例如,东罗马帝国在查士丁尼统治阶段,就企图以武力在欧洲强行复辟奴隶制。查士丁尼以武力攻占了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占领了意大利中南部、西班牙东南部以及地中海的许多岛屿。查士丁尼武力所到之处,便恢复奴隶制,将土地、奴隶和隶农重新还给罗马贵族和教会。查士丁尼的反动,维持了数十年之久。而在中世纪后期,欧洲出现了农奴制强化的历史状况,徭役的庄园发展了,劳役地租加强了,封建主可以不带土地卖农民,农民的经济状况和法律地位普遍地恶化。恩格斯把中世纪后期农奴制的强化,称为“第二次”农奴制,“普遍地再施行”的农奴制。

总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生产劳动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家庭、民族、国家等人类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斗争和其他社会矛盾,或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历史遵循辩证运动的规律,必然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发展着。

【注释】

[1]氏族公社是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氏族内部实行禁婚,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产,平均分配,无剥削和阶级。公共事务由选出的氏族长管理,重大问题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和阶级关系的确立,氏族制度开始解体,为一夫一妻制家庭所取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