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史料丧失:频繁战争和政治变革,历史无证

史料丧失:频繁战争和政治变革,历史无证

时间:2024-08-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的各种史料,无论是文献还是实物,由于频繁的战争和各种政治变革的劫难,不断遭到毁坏。史料的过度丧失,使得以往人类社会的历史无可考证。文献史料如此,实物史料大抵也难逃劫数。史料的正确和完备,是《史记》和《资治通鉴》备受赞誉的根本原因。我国文献史料数量极多。《二十四史》还不过是史部诸史中的所谓正史。史部书是中国历史资料最集中最丰富的宝藏。

史料丧失:频繁战争和政治变革,历史无证

第二节 什么是史料

什么是史料?所谓史料,就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这类痕迹有实物,有遗址,也有大量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简而言之,史料就是研究历史和编撰历史所用的材料,或者可以称之为历史的信息。

人类的各种史料,无论是文献还是实物,由于频繁的战争和各种政治变革的劫难,不断遭到毁坏。《孟子》中对此有这样的记载:“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烧毁了除医药、卜筮、种树和秦纪以外的一切史、诗和诸子之书。史料的过度丧失,使得以往人类社会的历史无可考证。例如,东周120个国家,只有鲁国史书流传至今,其他诸侯国的历史都因为史书的散失而被湮没。所以孔子对夏殷礼制已有“文献不足征”的感叹。文献史料如此,实物史料大抵也难逃劫数。覆压300余里的阿房宫是建筑史、艺术史上的珍宝,却被项羽的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同样,古希腊有几十个小邦,但流传至今的只有雅典史,其他小邦的历史也因为丧失史料而变得扑朔迷离了。

秦始皇画像。秦始皇(前259—前210),13岁时即秦王位。好韩非之学,任用李斯,并派王翦等大将攻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秦帝国。后听信李斯之言,焚书坑儒,使先秦历史文化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20世纪以来,考古学不断发展,地下文物大量出土,这些文物对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史料。本世纪以前,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至多不过几千年。本世纪20年代,北京猿人化石的发现,把我国的历史上延长了50万年。1965年云南发现的云南元谋猿人化石,又把我国的历史上推到了170万年以前。大量出土文物不仅填补了文字记载中原始社会的空白,而且还证实、订正、丰富了文字记载的历史。例如,周宣王征伐狿狁,是上古时代一场重大的部族战争,《诗经》对此记载得极为简略,历代学者也对此不甚了了。近代,一些青铜器出土之后,经过王国维的详细考证,人们对这次战争的年月、战线、战略和兵数才能有所了解。近些年来,大量出土文物使原来因为丧失史料而变得隐晦不明的历史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史料的完备还可以使各种现象相互补充、相互论证,对正确描述历史事实、取得科学的结论和阐述观点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历代历史学家对它也十分重视。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一部材料极其丰富的书,而宋人王应麟却还以作者没有看到王定国的《闻见录》为其不足之处。房玄龄编撰的《晋书》,在唐代所修的各种史书中,可算是佼佼者了,而刘知几却批评作者没有引用《晋阳秋》的史料。

清朝乾隆时,《明史》已定稿,诏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这二十二史,又诏增《旧唐书》,并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出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

《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众人交口称赞的两部史书,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史料比较正确和完备。据司马迁自己称,《史记》这部书,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同时,在《史记》的编撰过程中,对于无可稽考的上古史料,司马迁采取了科学的怀疑、证疑和存疑的态度。他在《五帝本纪》中一再说:“唐虞以上,不可知已”,“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搜集了大量史料,书成之后,又以30卷《考异》为辅,力求史料的真实。据张须《通鉴学》统计,仅30卷《考异》就搜集了正史、编年史、年谱、别史、杂史、霸史、传记、奏议、地理小说、诸子等各类书籍303种。史料的正确和完备,是《史记》和《资治通鉴》备受赞誉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强调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史料可以代替史学,那种认为史学即史料学的观念是错误的。

史料的范围非常广,从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史迹遗存与文字记录或历史文献两类。它们各有特点,难以互相替代,但可以相互补充。

历史研究必须使用史迹遗存的材料,不过这类的材料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一般还必须以历史文献为主。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一书:“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元朝的历史学家马端临曾以“文献”二字名其著作为《文献通考》。文献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文字记载,二是人们的口传议论。文字记载的形式又很丰富,包括历代经、史、子、集典籍,公私档案金石铭文,地方志等等。

我国文献史料数量极多。仅以一部《二十四史》而论,就有3249卷,字数约在4000万左右。它的记述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长达4000多年。《二十四史》还不过是史部诸史中的所谓正史。此外,尚有种类繁多、体裁不一的各种各样史书。史部书是中国历史资料储藏量最丰富、最集中的宝藏。《四库全书总目》把它分为15个子目,所收书籍连存目共2714部,37000多卷。

在我国古代的四部书籍中,有很多历史文献资料:

经部书中,《易经》虽然是一部哲理著作,但其中的卦辞,很多涉及殷周和殷以前的历史。《周礼》、《仪礼》、《礼记》记录了先秦时的官制和社会制度。《尚书》、《左传》本身就是史书。《论语》、《孟子》记载了当时的公卿大夫与门生弟子的许多逸事。章学诚所谓“六经皆史”,言之有理。

史部书是中国历史资料最集中最丰富的宝藏。据《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可知所收书籍连存目共2714部,37000多卷。包括正史类(即纪传体二十四史)、编年类(如《资治通鉴》)、纪实本末类(如《明史纪事本末》)、杂史类(如《国语》、《战国策》)、政书类(如《通典》)、地理类(如《读史方舆纪要》)等等,取材广博、卷帙浩繁、体例严谨,是了解和研究历史最主要的文献史料。

子部书中,诸子书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史实,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史料。《山海经》所记载的山川民俗、物产气候以及古人的活动,对于研究我国以及中亚、东亚各国人民上古时期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甚至民族关系,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集部书中有关诗词歌赋等文学著作,也可用作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和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史料。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歌反映了唐玄宗、代宗、肃宗三朝的社会情况,因此被誉为“诗史”。

除此之外,类书也是不可忽视的史料。类书是把当代和以前各门类或一门类的资料辑录在一起,便于人们查找的工具书。类书的史料价值本来不大,但是随着它所辑录的古书大量亡佚,其价值逐渐提升。我国历史上的比较大型的类书有先秦的《吕氏春秋》、魏缪袭的《皇览》、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宋李昉的《太平御览》、王钦若等的《册府元龟》、明解缙等的《永乐大典》等。

地方志。中国的方志学之悠久,地域之广阔,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地方志种类繁多,一般说来,可分为三种。一是全国性的方志,如清朝自康熙起,经雍正、乾隆、嘉庆,曾三次增辑重修的《一统志》。二是地区性的方志,各省有通志,省以下的府、州、县等也都有方志,甚至小到乡志、村志、镇志、场志、里志等等。三是专门的方志,如山、水、禅林、寺庙、书院等志。地方志“以一乡之人修一乡之书,其见闻较确而论说亦较详也”。地方志是根据当地的档案、访册、碑碣、传志、谱牒、信札、笔记等资料编成,内容相当丰富,对研究中国的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民族史和科技史等,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我们在利用文献史料时,必须注意把历史的客观事实与记载者的主观推论区别开来,对后者要具体分析,决不能盲从。

甲骨文金文、简牍、敦煌古籍及近年在湖南长沙汉墓出土的大量帛书、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大批竹简等等,都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此外,如政府的档案、地方志、私人信札、笔记,碑铭、墓志,道书、佛典,谱牒,契约,账簿,报纸杂志,传单广告,一切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字记录,无一不是史料或者包含有史料。还有外国人有关中国的著述及流散到国外的书籍和史料,也是不能忽视的。(www.xing528.com)

填朱牛骨刻辞。其正面和背面共刻160字,内容记载商王祭祀武丁以及乘车狩猎等事。“填朱”是商朝一种书写手法:以红色颜料直接写在牛骨上。由于是直接书写,字体较为苍劲有力。

口碑也是一种重要的史料。口碑是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以往人类的言行。文字发明之前的史料,除了实物之外便是口碑,即使文明社会的某些历史,也常常不见于经传而闻之于口碑。孔子编《春秋》时,曾采用不少“所闻”的口碑史料。司马迁编《史记》时,也多用此法。章学诚在修《永清县志》时,也曾“亲询乡妇委曲”。总之,口碑是一种重要的史料,常言道“有口皆碑”,就是说口耳相传的作用与碑文记载相同。

文字记录的史料对于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文献资料的丰富并具有相当高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中国人民古代的灿烂多彩、可歌可泣的历史才得以在世界史上具有十分难得的地位。文献的发现,可以丰富或匡正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历来的史家都十分重视文献的历史资料。

文字记录对历史研究也有它的局限性。我国的文字记录是繁富的,但相对于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来说,在数量上仍然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其中还有许多记录是失实的。自古以来,人们一代接着一代地在历史长流中活动着,而人们的这些活动或经历则是不可计量的,事实上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记录下来。但如果没有记录,事迹便被湮灭。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一个时期,就没有或缺乏文字记录。东周120个诸侯国,只有鲁国史书流传至今,孔子对夏殷礼制已有“文献不足征”的感叹。对于做文字记录的人来说,即使是亲见其事的人,也往往受到感觉能力、记忆能力、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了解的深度以及偏见和外界影响等条件的限制,记录不能完全符合事实。《论语·为政》记孔子教导弟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王充在《论衡·书虚》篇认为,竹帛上的文字记载,不尽可信。刘知几在《史通》的《疑古》、《惑经》中,对《尚书》、《春秋》提出了许多疑问。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史注》篇中揭露了官修史书敷衍塞责,私人著述剽窃抄录等欺世盗名、不认真不负责的坏风气。前人诸如此类的意见都不是没有理由的。我们可以这样说,治史不能不依靠文献史料,但是也不能不以分析的态度对待它。

对于当代历史学的研究而言,这些现存的文献资料是很重要的。比如最近在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世界文献遗产委员会申报世界文献遗产的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它是迄今我国保存最完整、最系统的县级地方政权历史档案。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形成于清顺治至宣统十位皇帝统治期间,每个年代皆有,没有断代,且档案按形成时的原始形态分类保存,吏、户、礼、兵、刑、工、盐七房档案完整,极具系统性、完整性、原始性。它真实地反映了清代从开国到覆亡200多年在四川南部县的统治历史,是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宗教、文化、教育、外交等在地方的缩影,从中既可了解清中央政府政令在基层贯彻的执行情况,又可窥探南部县在大清王朝中社会的历史变迁。

又比如用象形文字写就的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古籍,最近正式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成为48件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之一。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1400多个东巴文单字写成的东巴经,目前存留2万余卷,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文字、音乐美术舞蹈等几乎所有的传统学科,被称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人类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只有四五千年,要研究漫长的史前时代,不仅要借助文献史料,而且要不断发掘实物史料。实物史料能够订正和补充文献史料的讹误和阙如,起到文献史料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史迹遗存,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一是遗址,指古代人的活动遗迹,如居址、村落、作坊、游牧民族活动遗迹等等。二是墓葬。三是遗物,即历史文物。一般说来,遗址的发掘比墓葬的发掘能够较多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但古代墓葬也有它特殊的意义。一是墓葬中有古代人的遗体,二是墓葬遗物往往保存得较为完好,有的墓葬中还有壁画或古代文献。所有这些,都为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些方面提供更多的历史资料。

人类史跟生物发生发展的历史相比,是非常短暂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跟人类史相比,也是十分短暂的。远古时候的生物和人类文化遗存,有时候埋藏在地层里而被保存了下来,他们当年的生活遗迹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了化石。所以化石是远古生命的记录,是写在岩石上的“古代文字”,有人把它叫做“石史”。

实物史料一般包括人类化石、石器、陶器、金属器、玺印、封泥和遗址等。

北单壶。北单贵族的容酒器。铸器工艺规整,器内铸有“北单”的族徽,酒器和食器是用于祭祀的礼器,说明北单与商王室关系密切。这些地下发掘出的器物反映了古代工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情形。

人类对早期原始社会史的认识,绝大部分是通过化石获得的。比如北京猿人和元谋猿人的化石,就为我们提供了50万年前和170万年前我们祖先的历史概况。而陶器、金属器的发现,可以反映古人的宗教信仰,以及典章制度和风俗习尚,也可以从不同程度反映古代工业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情形。

石器。石器包括石斧、石针、石镞、石农具等,它们都是劳动工具,不仅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也是社会关系的指示器。例如锄、镰等石制农具,说明当时已有农业。

陶器。包括鼎、豆、皿等,都是生活用品。根据这些器物的作用以及它们的图案花纹,可以大概推测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另外,陶器中的殉葬品,反映了古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金属器。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之多,恐怕在全世界都无可匹敌。梁启超说:“吾侪观其数量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社会崇尚此物之程度……观其质相之纯固,可以想见当时铸冶术之精良;观其花纹之复杂优美,图案之新奇渊雅,可以想见当时审美观念之发达。凡此,皆大有造于史学者也。”

遗址是被火山熔岩或者大水淤泥覆盖的古代住宅。世界最著名的遗址是意大利的庞培城。这座城市在罗马时代被火山熔岩掩盖,直到18世纪才被发掘出来,重见天日。让我们来看看庞培城覆灭时的状况吧。

使庞培城毁灭的那场灾难,发生在公元79年8月24日午后。生活在安定祥和中的庞培居民没有料到,从古以来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的维苏威火山竟突然爆发了。震耳的爆炸声,伴着火山口喷出直冲云霄的滚滚浓烟和燃烧的岩浆,中间还挟着石块和灰尘。顷刻间,天昏地暗,地动山摇。那不勒斯海湾也激起汹涌的波涛,冲击着海岸。接着,又下起倾盆大雨,山洪挟带着石块、泥沙和火山灰,形成一股巨大的泥石流,向着山下的庞培城中冲去,慢慢地整座庞培城被吞没了。城中2万多居民大部分逃到了别处,但仍有2000多人遇难。

时间过去了千百年,人们从古籍史册和民间传说中知道有这么一座庞培古城存在,可它是什么样子,遗址在哪里,却始终是个谜。现在庞培古城的遗址重新被发现,立刻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不久以后,意大利政府开始对古城遗址进行发掘。经过200多年断断续续的挖掘,这座在地下沉睡了1900年的古城初步恢复了原貌,漫步在宽敞平坦的大街上,人们可以领略古城的风光。现在,庞培古城逐渐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向人们完整地展现出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城市的真实面貌。

人类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而文字可考的历史只有四五千年,要研究漫长的史前时代,不仅要借助文献史料,而且要不断地发掘并利用实物史料。实物史料可以补充文字记载的不足,可以纠正文献的谬误,还能增强人们对历史的实感性,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更是仅有的重要资料。

文献和实物是史料的两大组成部分,它们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但对于研究历史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当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综合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