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陵陪葬坑
秦始皇陵园就是一座丰富的地下宝藏,除了以上介绍的地面建筑遗址及陪葬墓外,地下埋葬还有许多。目前在陵园内外发现的各类陪葬坑180余座。在前面秦陵布局一节中已有所了解,下面就从已发掘的情况来较详细地介绍一下主要的陪葬坑。
1.大型组合式陪葬坑
在陵墓北半部封土之下直到北侧封土之外,发现1座以砖坯墙围护的特大型组合式陪葬坑,陪葬坑周壁东西长391米、南北宽202米,总面积超过7.8万平方米。砖坯围墙系用未经焙烧的砖坯砌成。此坑东、西、北三面围墙与陵墓封土的东、西、北三边基本平行略向东偏移,坑内又包括若干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小型陪葬坑,它们共同组成庞大的陪葬坑组。目前已在砖坯围墙内的东北角、西北角及二者之间发现了4座,有3座结构相同。坑内有数目众多的平面呈“凸”字形状的砖坯台以及砖坯台之间形成的小过洞,由此推测,这种状况会不会是《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载的“宫观”在地下的模拟与体现呢?
组合式陪葬坑示意图
2.0003陪葬坑
在陵墓封土西侧、0006陪葬坑以北发现1座迄今为止陵园内结构最复杂、勘探难度最大的陪葬坑,面积6000余平方米,内有大量红色细泥陶片和少量动物骨骼,还出土了许多制作精美的彩陶器皿残片。据分析可能与“厨”有关。因此陪葬坑紧贴封土,东部还被压在封土之下,有学者推测级别不会太低。是不是象征着为皇室甚至为秦始皇帝本人提供饮食的机构还很难说。与0003陪葬坑同时发现的0002、0004以及0005陪葬坑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及火焚,所以对其性质也不好做出判断。
3.0006陪葬坑
在陵墓封土西南角50米处,发现面积为410平方米的0006陪葬坑,出土头戴长冠的袖手俑和御手俑12件,马骨9具,以及木车残迹1处。此坑究竟是象征秦代主管监狱与司法的廷尉,还是象征秦中央厩苑的宫厩,还是车马出行的从车,学界还在进一步研究当中。
4.铜车马坑
铜车马坑位于0003陪葬坑北侧,1978年发现,1980年开始局部发掘,因出土两辆彩绘铜车马,所以暂被命名为铜车马坑。此坑其他区域还发现有铜车马、木车及真马骨若干件。目前,已出土的两辆铜车马被认为是秦始皇生前出巡銮驾的象征,是供他死后灵魂在地下世界乘用的交通工具。
关于彩绘铜车马,后面要做专题讲解,这里只做一简单介绍。
上焦村马厩坑
5.马厩坑
马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马圈、马舍。秦始皇陵区域内目前共发现两处马厩坑,一处位于陵园西门以南的内外城垣之间,另一处位于陵园外城东侧350多米的上焦村。
【陵东上焦村马厩坑】 上焦村马厩坑遗址现存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4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目前已发现101座。这些坑分作南北向三行,排列密集有序。从清理的37座马厩坑来看,有的坑埋一匹马,有的坑埋一个跽坐俑,有的是俑、马同坑。马头都向西,陶俑多数向东。有的马是杀死后埋入的,有的马是活埋的,有的马腿部有麻绳绑扎的痕迹,四肢做挣扎状;有的在坑底挖四个洞,将马的四条腿置于四个深洞中,前边有一个土隔梁,隔梁上有一凹槽,马脖子卡在凹槽内,显然是活埋的。马头前放有陶盆,盆中有谷子和秸草,还有饮马的陶罐。出土的陶罐和陶盆上刻有“宫厩”“中厩”“左厩”“大厩四斗三升”等文字。这些文字应该是秦代宫廷的马厩名,象征着秦始皇帝的宫廷厩苑,反映了秦代宫中的养马制度和马厩的编制情况。这些马是宫廷厩苑中的苑马,跽坐俑则是厩苑中的圉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饲养员。
【陵西曲尺形马厩坑】 陵西内外城垣之间的马厩坑大体呈曲尺形状,总面积1600平方米。根据发掘情况可知该坑为真马陪葬坑,坑内三匹马一组,马头向西置于木椁内,一组组密集排列,估计坑里埋有数百匹马。马的骨骼基本完整,四肢做跪卧状,有一匹马的口中发现一把铜刀,说明马是杀死后埋入的。在这处马厩坑内还出土有身高1.8米~1.9米的陶俑11件,它们的造型和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陶俑十分相似,身穿长襦,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长冠,恭谨站立,不同的是他们双手都笼于袖管内。据有关专家分析,他们的身份和上焦村马厩坑出土的跽坐俑一样,都是厩苑中的圉人。秦始皇帝陵陪葬的这两处马厩,一处位于陵园外城东边,一处位于陵园内西侧,象征着始皇帝的厩苑一在京都城外,一在京城以内,反映了当时“事死如事生”的丧葬制度,又说明了秦人养马的盛名。同时还有学者认为,城外上焦村马厩坑反映的是秦王朝设在城外的一个养马机构,马匹是在这里养成。城内陵墓西侧内外城之间的曲尺形马厩坑则是储存管理养好的马匹,以便皇室随时使用。上焦村马厩坑出土的跽坐俑是饲养员身份,而曲尺形马厩坑的立姿袖手俑身份较高,应为管理人员。
圉 俑
6.双门道陪葬坑
位于曲尺形马厩坑以北,双门道都向西,因此坑焚毁严重,内涵不清。有的学者根据其与曲尺形马厩坑相连,认为二者是一组马厩坑。
7.珍禽异兽坑
位于秦始皇陵园内城西门外以南约130米处。1977年~1978年,秦俑考古队共钻探出31座陪葬坑,有珍禽异兽坑17座、跽坐俑坑14座。
陶 棺(www.xing528.com)
【珍禽异兽坑】 珍禽异兽坑呈南北“一”字形排列在中间,为东西向的长方形竖穴陪葬坑。跽坐俑坑则分两列排列于珍禽异兽坑的东侧和西侧,东侧6座、西侧8座。31座坑中共试掘了4座,在试掘的2座珍禽异兽坑内各发现陶棺1具,陶棺内有珍禽异兽的骨骼。但骨骼已经腐朽,形体难以辨认。从个别的牙齿和零碎的骨骼来看,有的为鹿、麂类的食草动物,有的为杂食类动物。动物的头前有陶钵,颈部遗留有铜环,说明原来颈部系有绳索。
【跽坐俑坑】 试掘的2座跽坐俑坑内各出土跽坐俑1件。跽坐俑面东,高68厘米~73厘米,身穿高领右衽袍,双臂自然弯曲置于膝上,双手握成拳状。俑的前面放有陶盆或陶罐,俑的身份是苑中饲养禽兽的囿(yòu)人。《周礼·地官》记载:“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古代天子、诸侯都有苑囿作为游猎的场地,秦时设有上林苑,汉代沿袭了下来。《汉旧仪》里面说:“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之。”上林苑设有令、尉等官吏,并有大批仆役来管理苑内的珍禽异兽和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坑和跽坐俑坑的发现,清楚地说明了始皇生前地上的囿苑被模拟于地下,以供始皇死后灵魂游猎观赏。不过,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此坑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珍禽异兽坑,而是像今天人们所说的宠物一样,可以叫做宠物坑,只是古代人们不这样称呼罢了。
跽坐俑
8.小型陪葬坑
位于曲尺形马厩坑以东和珍禽异兽坑的南侧。16座陪葬坑均为小型竖穴坑,基本为东西两行排列。已试掘两座,一座坑内未见遗物,另一座坑内有一陶罐。因它们位于马厩坑附近,有关学者推测会不会是马厩坑的附属坑,就是说饲养马所用的饮池或塘,以及储备草料的场所。
9.9801陪葬坑(石铠甲坑)
位于陵墓封土东南约200米处的内外城之间,为土木结构的地下式建筑。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因为是1998年在秦始皇陵区内发现确认的第一号陪葬坑,所以编号为K9801。从试掘的153平方米范围内,出土石甲87领,石胄43顶,马甲1副,以及石马缰构件等随葬品,该坑类似于象征性的武库。此铠甲和头盔质地均为青灰色的石灰岩石片,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青石,经过切割、打磨、钻孔,用扁而窄的铜条将它们一片片连缀而成,做工精细,工艺高超,特别是鱼鳞甲无论形制还是制作工艺都堪称铠甲中的精品。石胄均由圆形顶片和各类型的侧片组成,其中修复好的一顶胄,通高32厘米,重3168克(不含铜丝的重量),胄片上下作固定编缀,左右作活动连缀,在面部两甲片上有供开合的铜环和铜钩,开合自如。石质甲胄的出土,填补了秦代军事装备的空白,改变了学术界有人认为“秦代无胄”的传统认识,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10.9901陪葬坑(百戏俑坑)
位于9801陪葬坑以南约35米处,陪葬坑的试掘方中出土了11件塑造精致、风格独特的秦代百戏俑,这些俑均赤裸上身和下体,仅在腰部有短裙。陶俑有的高大健硕,有的瘦小修长,形体大小各不相同,动作造型也迥然相异,表面还饰以彩绘。这些陶俑可能是作为杂技、舞蹈的“百戏”艺人的身份陪葬地下侍奉皇帝,此坑应是秦代宫廷娱乐文化生活的反映。
在此陪葬坑的一个过洞顶部还出土了1件重达212千克的铜鼎,此鼎外口直径71厘米、通高61厘米,口沿附有两耳,鼓腹,马蹄足,腹颈部铸有变形蟠螭(pán chī)纹,图案精美、刻画细腻,是目前发现最大的秦代铜鼎。被称为“秦陵第一鼎”。
鱼池动物陪葬坑
11.砖房陪葬坑
位于陵园外城西600米处“中”字形墓葬以东,坑内发现兽骨、木炭及彩色漆皮等遗物,由此判断可能为车马陪葬坑。
12.鱼池动物陪葬坑
1996年在鱼池村南、陵园外城垣东北角以外750米处发现,面积约300平方米,呈南北向甲字形,是一座土木结构的地下式建筑。因坑内遭严重火焚,被烧陶俑都已变形破碎,有残俑头、俑腿、俑手、躯干等残片。根据残片分析,当时坑内至少有坐俑2件、站俑3件,还出土了1枚铁铤铜镞和1枚秦半两铜钱。发现较多的是动物残骨,有10余种飞禽走兽及鱼鳖动物,有类似于鹤的大鸟,有鸡、猪、羊、狗、鳖、獾(或水獭)、鱼等。大型动物未见完整的个体,多为肢体。此坑南北向甬道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排耳室,每侧七个,两侧共14个,南端还有两个,共计16个耳室。每个耳室内藏有不同动物的肢体或鱼鳖、禽类的个体。说明各个耳室都是肉类食物的储藏室,而且是分类储藏。坑内出土的陶俑似为储藏物的管理者及守卫者。
13.0007陪葬坑(水禽坑)
位于秦陵外城东北角约900米处,面积为978平方米,平面略呈横向“F”形,是一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的陪葬坑,坑中出土天鹅、仙鹤、鸿雁等青铜水禽46件,坐姿和跪姿陶俑15件,以及银、铜、骨质小件器物260多件。它是始皇陵考古队2000年在秦始皇帝陵区考古勘探中发现的第七座陪葬坑,所以编号为K0007。目前此坑暂被称作水禽坑。
0007陪葬坑水禽出土现状
已出土的46件青铜水禽中,有天鹅20只,鸿雁20只,鹤6只。它们都与实物大小相同,动作姿态多种多样,个别铜禽身体上还能看出清晰的彩绘痕迹。这些水禽分布在一条模拟性小河两岸的台地上,有的觅食,有的小憩,动作各异,但头部都面向中间的河道。只见一只青铜仙鹤嘴里还衔着一个青铜制成的小鱼,形象逼真,活灵活现。
坑中还出土大型陶俑15件,目前已修复9件,有箕踞(jī jù)姿和跽姿两类。两种姿态俑着装相同,都头戴布质软帽,身穿长襦,下着长裤,腰系革带,右腰处悬挂着长方形的扁囊,脚穿布袜,未登鞋靴,似乎在室内或榻席之上从事某种劳作。结合坑中出土的银、铜、骨质小件器物,有专家分析这些陶俑好像是在演奏着乐器,他们在用音乐驯化水禽,使这些禽鸟能够按人的意愿做出各种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0007陪葬坑是秦帝国中央政府或皇宫某个官府机构在地下的模拟再现,还是宫廷苑囿中的禽园,或者雁池或鹤池的象征,学界还在进一步研究当中。
14.兵马俑坑
在陵园以东1.5千米处。现有3座兵马俑坑可供观众参观,一号坑最大,是由步兵、战车组成的巨大长方形军阵;二号坑次之,是车兵、步兵、骑兵混合组成的曲尺形军阵;三号坑最小,但据分析,它却是统帅一、二号坑军阵的指挥机关。三个坑占地2万平方米,成品字形状布阵,象征着守卫秦始皇陵园地下王国的戍卫军队。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另外几种不同观点。有的观点认为兵马俑三坑不是象征左、中、右三军,而是反映秦代中央军三系统的兵卫。还有的观点认为兵马俑坑并非军阵编列,而更像是仪仗队列编制。我们相信,随着兵马俑坑发掘面积的不断扩大,出土文物数量的不断增多,各方专家所持观点会得到进一步验证。后面大家将要去那里参观,届时我们再做详细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