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创业动机与女性创业模式选择
中国妇女创业的特点和世界各国妇女创业的特点是一致的,即妇女创业以个体经营形式为主。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8个成员国中,由妇女个体经营为主的企业数占妇女开办企业总数的比例相当高,一般均为26%~30%,中国企业所有制结构中个体和民营企业的比重占25%,而女性创业者经营的企业中个体和民营企业的比重大约占55%,高于中国所有制结构中个体和民营企业的比重。中国女性的自主创业道路走了将近30年,微观女性创业景观呈现出百态千姿,我们将从创业动机、机会识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政府政策等角度去分析我国女性创业个案。
7.2.1 机会驱动的创业个案
武汉有条著名的沿江大道,沿江大道上有家著名的火锅广场,开张几年来,还荣获过“全国餐饮百强企业”的称号。
创办该企业的张女士,原是铁路部门的一个领导。创业前,张女士生活富足悠闲,但这种生活与她的性格不适应,想发挥余热。她想到了“民以食为天”的餐饮业。吃喝拉撒,“吃”被人类放在第一位。而武汉九省通衢,水陆空发达,800万人的大都市该藏有多少商机?问题是,如果开酒店,武汉的酒店星罗棋布,有的已成大气候,有的已羽翼渐丰,倘若以己之短去攻人之长,显然是败招。经过一番权衡,张女士准备在“火炉城”开个火锅城。可是火锅在武汉到底有没有市场呢?于是,张女士遍访专家,又实地勘察武汉的每一个火锅店,发现鱼龙混杂,没有叫得响的品牌,而且因为管理的原因,经营都不太好。这个发现让她信心大增。她多次独自跑到川渝火锅发源地与当地商家磋商。武汉是闻名全国的火炉,从五月热到十月,特别是七、八、九3个月,更是热得人坐卧不安。市民们降温都来不及,还去吃火锅加温?可在武汉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张女士却成竹在胸。她凭借自己土生土长对武汉人骨子里的了解认定,武汉人的性子火爆,但胸纳大海,五味兼容,粤菜的清淡和川菜的麻辣,武汉人来者不拒,特别是火锅。张女士的一些好朋友听说她要开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她积攒了半辈子的好人缘在此时得到了充分体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火锅店终于成功开张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上述案例中,张女士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她的创业倾向,而在商业机会的搜寻和发现过程中,则充分体现了她作为一个潜在企业家的敏锐的市场意识、善于把握商机的才华、果断决策的魄力,这些都是企业家人格特征。必须提到的一点是,张女士的社会资本帮她筹集到了创业资金——创业所需的关键资源。而在政府机关的领导工作经验增加了她的人力资本,这为她管理好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个案中,张女士的创业类型被界定为机会驱动型,不是生存压力,而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敏锐的商业头脑让张女士进入了创业领域。我们可以用图7-1的模型来进行描述。
图7-1 一个机会驱动型的创业模型
7.2.2 生存驱动的创业个案
一个没上过一天学的农村妇女在短短的6年间,白手起家,创办了一个资产达13亿元的私营大企业——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陶华碧的创业故事是个典型的生存驱动且非常成功的个案。
陶华碧20多岁时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去打工和摆地摊。1989年,陶华碧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盖了个简陋的“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为了赢得顾客,她特地制作了专门拌凉粉的作料——麻辣酱,结果她发现顾客特别喜欢吃她做的麻辣酱。她一下就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苦苦地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了,这时她决定专卖麻辣酱。
1996年7月,陶华碧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她当上老板后,认准了一个“管理绝招”:“我苦活累活都亲自干,工人们就能跟着干,还怕搞不好?”
大批麻辣酱生产出来后,陶华碧亲自背着麻辣酱,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进行试销。结果,她的“老干妈麻辣酱”很快就在贵阳市稳稳地站住了脚跟。这时,精明的陶华碧索性扩大规模,把工厂办成了公司。
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工人一下子扩大到200多人。小工厂扩大成公司后,一切都必须规范化,产、供、销等“五脏六腑”都要俱全。公司发展到这个程度后,陶华碧渐渐感觉到产品的对外销售成了大问题。怎么开拓市场,争取新客户呢?陶华碧朴实地认为,对内,这感情要体现在“真”上;对外,这感情就要体现在“诚”上。不但你赚钱,而且也保证让别人赚钱,不坑人,不骗人,愿意与你合作做生意的就多,你就能搞好销售。凭着诚信,陶华碧赢得了信誉,企业不断壮大,品牌广为人知,利润逐年增加。
在这个生存驱动型的创业案例中,陶华碧本人的资源禀赋是创业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创业驱动的源泉非常明显——生存困境。她的经历实际上是很多农村妇女和因国企改革而失去工作的城市低阶层女性创业的一个代表,具有典型意义。因为在我国,生存驱动型的创业是主导型的女性创业模式。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丰厚的女性在现存社会条件下,即使普遍存在的劳动力市场和职场的性别歧视,她依然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从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看,男女对于成就的需求各不相同,策动男性追求成就的心理关键是“竞争”,女性的动机却是“社会的接纳”,从这些角度考虑,生存驱动型的创业是我国女性创业的主导模式是很容易理解的。也许正因为在生存型的创业状态下,创业的作用被无限放大,因为关乎生存或是死亡,所以创业者身上都拥有一些共同的品质,那就是顽强坚韧、不惧失败、吃苦耐劳、勇于拼搏。这一类型的创业没有可供利用的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即使有,数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对创业者的资源禀赋要求很高,她们身上体现的某些特质已经远离了传统认同的女性标准。这一类型的创业中心体现在创业者的自身素质上,而机会驱动型的创业中心是体现创业动机的激发上,两者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对这一类型的创业的描述如图7-2所示。
图7-2 一个生存驱动型的创业模型
7.2.3 主观视角——一位女创业者的心路历程
我是个理想主义者。
我自小在西安长大。1988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后,应聘到西安杨森公司。在杨森工作的那段日子里,我有了一个大的转变。杨森公司是西安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在那里工作节奏特别快,每个人走路都像是小跑。我的上司对我们非常严格,其实就是想把我这个很平常的、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改造成一名职业女性。
在杨森我的压力很大。因为我是院校子弟,从小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依赖性很强,而在公司就必须把自己的个性收敛起来,学会与同事相处并努力工作。当时我就想:只在这里干5年。
尽管杨森的福利待遇都不错,也给了我一种自豪和骄傲,但是5年后我还是离开了它。因为我有我的理想,就是干一番大事业。(www.xing528.com)
25岁的我带了一脑子的理想走了出来,决意要闯出一番事业。我在郊区农村租了一个小院,办起了一个服装厂。资金是父母给的。可辛辛苦苦做了半年,就干不下去了,因为厂里的一个工人把我的包偷跑了(包里装着我刚从银行提出来的工资款)。这事对我打击很大,因为我一直对他们都非常好。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明白“人心隔肚皮”的真正含义。
服装厂开不下去了,可我的心还不死,又在骡马市(西安一条服装街)摆开了服装摊。卖服装得自己去进货,所以我就三天两头地往广州跑。但每次出门都让家里人为我提心吊胆地睡不着觉。你想想,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孩子,独自坐上30多个小时的火车,到广州只有一天时间去进货,而那时的广州车站又很乱,我大包小包地怎么能挤进站?只得雇民工帮我扛进去。而到了西安,我家里人又得集体去接站,因为人少了扛不完,货物超重车站还要罚钱。就这样艰难地干了4个月。不是我受不了,而是家里人实在受不了。先是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别做了,再做下去我们要疯了!”后是母亲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你卖衣服算哪一品?”就连平时最要好的朋友也劝我改行算了。这时,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说实在的,自从搞服装厂栽了跟头,我的心态一直不好,这使我进的衣服老是不对路。尽管我嘴上很硬,但心里也知道这样下去肯定不行。
这时我认识了一位在广州做图书生意的朋友,使我的人生出现了一个转折。
这位朋友说:“你开个门面搞图书批发吧,我负责进货。”我说行,就马不停蹄地去办照。没想到我跑了三四个月连照的边都没摸着。可这一次我的父母觉得我做这要比做服装强一些,还和文化沾点边,所以就表现出一种少有的热情。最后他们帮我托人找关系,费了好半天的劲,才拿到了执照。当我在东六路把门面房租了下来全部搞定时,广州的电话打来了——朋友说与他老板因为别的事闹翻了,他一气之下甩手不干了!他倒干脆潇洒,可把我却撂在虎背上。怎么办?费那么多力气办下来的执照,也不能让它一直闲在那吧。我一咬牙,心想难道自己就真地“闯”不出一条路吗!
于是,我开始一本一本地进书,然后再一本一本地往外卖。至于批发市场里的行规、路数,我刚开始简直是两眼乌黑——一点都不懂,全靠自己琢磨。就这样慢慢往下做。等做到第三年,也就是1998年,似乎一切才顺了。
等一切都顺了,问题也就出来了。平时店里我几乎不去,有店员撑着,也没什么大事,去了也就收收钱,看看行情。虽说我没挣到多少钱,但也完全够花,可时间却让我觉得太富裕了。我开始处于一种尴尬境地:没事干,好清闲,也好痛苦。
朋友都说我命好,我也这么认为。正在我百无聊赖之际,我的一位朋友对我说:咱们找个项目搞搞?对呀,我的大脑立马活了起来,可搞什么好呢?那位朋友说搞咱熟悉的行业,这样把握性大一些。我二话没说,就把项目计划书做了出来——办一个读书文化沙龙。可当我把地方搞定了,钱也投了,装修得差不多时,我的朋友兼合伙人却无法与我合作了,因为她要转投其他项目。这使我没了主心骨。她是一个把企业搞得很成功的女性,与她合作我觉得有靠山,可她这么一走,使我无法可想。上帝似乎又在和我开玩笑,我又一次陷入了一种难堪的境地。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的个性也让我不愿退缩,干脆自己办这个沙龙,我要证明给自己和别人看,我一定能够成功。沙龙名字就叫“恒河沙”。至于恒河沙是怎么会事,下边我就要提到。应当说一件事的成功,有时和运气也有关系。那年正是冠以“陕军”名头的陕西作家群风头正劲的时候,全国第九届书市也安排在西安举行,我刻意把“恒河沙”的开业时间与书市的举办日期靠拢,以便搭车推广。令人欣喜的是,西安市新闻出版局对于“恒河沙”这种前所未有的读书休闲形式给予了肯定和支持,特意把陕西知名作家的签名售书活动交给了我们办。于是我们有力地把握了这次机会,使“恒河沙”在西安一炮打响。
一个企业带头人的个人素质和领导能力常常决定了这个企业前进的步伐。这两年在经营管理“恒河沙”的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在等员工,不如说是这个摊子在等我。因为我的确觉得个人的素质限制了这个企业的发展。我常常一个人感叹:总经理在人生中确实是个谜。因为你每天遇到的东西都是新的,没有人能替你决定,你必须每天与自己较劲。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所以想法常常是新的,但又常常不能超越自己。就连我的员工也开玩笑地说:“你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策划人员,要说当总经理,还得好好学!”
一个人的个性与企业之间是有矛盾的,但个性对企业的发展也不无关系。如何适时收敛自己的个性,而去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并使创业期的企业保持个性,充满活力,这里就有个适度把握的问题。
做企业的过程,实际上是自我提升的过程。我是始终不愿把自己放在商人圈里的那种人,尽管朋友常劝我在商言商,可我总解不开心中的这个疙瘩。
也许是我这个人喜欢反思、总结的缘故吧,我心里早就明白人的兴趣与做企业根本是两回事,更何况人总是要成熟起来的。否定自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我的体会是:要想使自身得以提升,就必须舍得时常修理自己。
“恒河沙”的经营之道,我觉得除了创新还是创新,因为在西安我没有什么可学的,而是别人在学我。当然,1987年我读的MBA对我促进很大,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目前,由于体制和从业人员素质原因,国内的图书产业还很落后,它一方面制约了“恒河沙”的发展,同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操作空间。这两年我们打了底子,铺了路,找准了定位。最近我们又在搞CI策划,希望把“恒河沙”的品牌内涵、文化内涵继续加强,使它背靠文化,走以图书为龙头,兼营书画作品、旅游工艺品和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的纵向多元化发展之路。陕西是一个旅游大省,“恒河沙”又在西安宾馆之侧,整天游客如织,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占尽……我很感谢那位与我没有合作成的朋友。由于一开始“恒河沙”的起点就很高,这就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上述是一位女性创业者的创业经历,按照类型划分属于机会驱动型的创业,是发生在中国情境下的创业。这个主观视角的创业个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些事实:
1)政府政策在创业过程中或者是缺位的或者是没有的,创办企业的注册程序是有一定障碍的,在该案例中创业者动用了社会资本才获得了执照;
2)机会驱动的创业行为实际上都包含了个人个性中对商业的兴趣与商业潜力,尤其是对商业机会的捕捉和把握能力;
3)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创业不可缺少的资源,是创业资金、商业信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来源;
4)专业教育和培训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能推动创业企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