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国官营体制与话语空间:《中央副刊》的统一战线

民国官营体制与话语空间:《中央副刊》的统一战线

时间:2024-08-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编辑《中央副刊》时,孙伏园除了在国民党政治部供职外,还与文协这个战时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中央副刊》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文艺方面。应该说,孙伏园在《中央副刊》发表《屈原》,出发点是团结作家、维护文艺界的统一战线。

民国官营体制与话语空间:《中央副刊》的统一战线

二、《中央副刊》的“统一战线

梁实秋不同,孙伏园在编辑《中央副刊》时,紧密结合抗战主潮,以兼收并蓄的姿态,试图将副刊纳入统一战线话语空间中。《中央日报》副刊的主编从梁实秋换为孙伏园,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国民党宣传机关在抗日统一战线话语中的压力

在副刊编辑方面,孙伏园具有丰富的经验,他相继编过《国民公报》副刊(1919)、《晨报副刊》(1921—1924)、《京报副刊》(1924—1926)、汉口《中央日报·中央副刊》(1927)等。《晨报副刊》、《京报副刊》在宣传文化运动、鼓励新文学创作方面不遗余力,《中央副刊》则顺应了当时的革命文化主潮。总体来说,孙伏园编辑的副刊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与时代主潮紧密结合;文艺、思想、学术兼收并蓄,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善于联络作者、组织话题。[103]《中央日报》社长陈博生之所以邀请孙伏园编《中央副刊》,自然也是看到了他在这方面的经验。[104]另外,1930至1940年代,孙伏园曾与政府有过多次合作,这也是《中央日报》能够接纳他的重要原因。前文已经提到,1937年孙曾以平教会成员身份担任湖南省衡山县县长、1941年开始担任国民党政治部《士兵月刊》社长。

编辑《中央副刊》时,孙伏园除了在国民党政治部供职外,还与文协这个战时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41年3月,孙当选文协第三届理事,和郑伯奇一起主持研究部,当时文协总务部的负责人为老舍华林,组织部为王平陵、黄芝冈,出版部为姚篷子、孔罗荪,这届理事和各部负责人一直工作到1943年。在1943和1945年两次换届选举中,孙伏园继续当选理事。[105]在《文协五周年》一文中,他清楚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抗战与文艺关系的认识:

抗战开始的时候,我在天津大公报写过一篇文字,叫做《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干什么?》,我的结论是:依然不要忘了文艺。……我们不要以为抗战建国是生活以外的一件临时工作,在全国总动员的意义之下,抗战建国应该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只要是有助于抗战建国的,我们的一切努力都要归结到这一件大业。文艺也是如此。[106]

对于文协五年来的工作,孙伏园有以下肯定:“我们没有偏执一己的成见而无端虚耗了抗敌的力量”;“我们没有(或者极少)发表一篇文字,其内容是无补于甚至有害于抗战的”;在文协的鼓励下,文艺工作的产量各方面成绩“都不坏”,“可以堵住有些人所说‘文艺必须有个性,有派别,一致的目的反而妨害文艺的发展’等谬说”。在抗战中,文艺要全面服从抗战建国大业,文艺工作者应该消除“一己之成见”、超越派别团结起来,这是文协的立场,也是孙伏园编辑《中央副刊》的宗旨。

从《中央副刊》的撰稿人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孙伏园在抗战期间团结作家、维护统一战线的愿望。这里不仅有陈立夫、陈布雷、程天放、冯玉祥、华林、陶百川、王平陵、易君左、张道藩、周曙山这些代表官方的作者,也有郭沫若、孔罗荪、安娥等左翼作家,以及老舍、丰子恺、许寿裳、吴祖光、谢冰莹、常任侠、孟十还等进步文人。《中央日报》1928到1949年的副刊中,《中央副刊》的作者面是最广的,显示了孙伏园的编刊能力和魄力。当然,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背景下,国民党党报的副刊不可能真正兼收并蓄,孙伏园可以突破的空间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在《中央副刊》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宣扬三民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反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文章[107],这些文章代表着国民党的基本价值观,孙伏园并未对此提出质疑。《中央副刊》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文艺方面。(www.xing528.com)

抗战时期诗人节的提出与正式设立,反映出文艺界以屈原的爱国精神自我激励、团结一致面向抗战的意愿。发起人包括了左、中、右不同派别的知识分子,而由文协出面组织设立,也显示出这个节日的超越党派性。[108] 1941年5月30日第一届诗人节纪念会,参加者包括于右任、陈立夫、梁寒操、冯玉祥、老舍、郭沫若、阳翰笙等二百余人,重庆《新华日报》、《大公报》、《新蜀报》等报均有纪念文章,表现出了文艺界的团结氛围。孙伏园抓住这个话题,纪念会当日,便在《中央日报》上辟有“诗人节专页”,刊登了钱用和的《吊屈原》、易君左的《大民族诗之再建——为纪念屈原而作》、老舍的《论新诗》、安娥的《吊屈原》、堵述初的《屈原之歌》以及他自己的《文艺的地方性与通俗性》等文章,把观念、立场并不完全一致的作家融汇到一个版面上。纪念日之后,《中央副刊》还刊发文章,对诗人节中重庆各报的纪念特刊进行了总结和评述。[109]这些报纸包括《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大公报》、《国民公报》、《扫荡报》等。1942年1月24日到2月7日,孙伏园拿出《中央副刊》十个版面刊登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鉴于郭沫若的左翼文化背景、与共产党的密切关系以及《屈原》的讽喻色彩,孙伏园的这个“胆识”确实“震撼人心”,诸多回忆文章都提到孙为此被国民党“赶出《中央日报》”[110]。不过,若关注《中央副刊》本身,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对抗色彩并没有事后的追忆那般激烈,发表《屈原》更多传达了孙伏园对文艺界统一战线的一种理解,这和他对诗人节的重视是一致的。《中央副刊》上发表的解读《屈原》的文章,如孙伏园的《读屈原剧本》(1942年2月7日)、陈纪滢的《关于屈原片断》(1942年4月7日)、严恩纹的《从民族主义的立场读楚辞》(1942年5月12日)等,强调“正气”、“中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并没有指出它在反抗国内暴政上的讽喻性。孙伏园也没有因为发表《屈原》与国民党彻底对立,1943年他还在《中央日报》发表《平等新约与民众教育》(1943年2月5日)、《文协五周年》(1943年3月27日)等文章,另外,他在国民党政治部《士兵月刊》社长的职务也没有因此被撤销。

应该说,孙伏园在《中央副刊》发表《屈原》,出发点是团结作家、维护文艺界的统一战线。他希望借该剧彰显“杀身成仁”以及“牺牲了生命以换取精神的独立自由”的“中国精神”,[111]以抗击日本的侵略。《屈原》发表,尤其是上演后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强烈的政治讽喻效果,远远超出了孙的想象。当屈原警示昏庸的楚怀王“你要多替楚国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老百姓都想过人的生活,老百姓都希望中国结束分裂的局面,形成大一统的河山”,怒斥阴险奸佞的南后“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你自己,是我们的国王,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的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发出“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将一切沉睡在黑暗怀抱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这种怒吼时,该剧“借古讽今”的意义不言而喻。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皖南事变”后中国的抗战局面,正如郭沫若所说:“整个中国的局面又处到了二千年前楚国所遭遇的境遇,外有比虎狼之秦更残暴的日寇,内有比令尹子兰楚怀王和郑袖等等更坏蛋的卖国君臣”[112]。这对在抗战中不断制造反共高潮,破坏统一战线的国民党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国民党“文运大员”对诗人节及《屈原》态度日益冷漠,甚至以“诳诞偏激”、“恃才扬己”、“诽谤当道”对屈原加以诋毁,正显示出当局的心虚。[113]《屈原》的发表,成了战时《中央副刊》的重大事件

另外需要补充提到的是“胜利后的中国”征文活动。征文启事自1941年8月至9月连续在《中央日报》头版刊登,启事中说:

最后胜利的获得,因国内进步的加速,与国际形势的好转,更多了一层保障。胜利后的中国,一定是富强康乐的,同时也是辛勤振奋的,这一点我们大家都能想到。但是我们全国同胞,从心目中,一定还有一个详细的“胜利后的中国”的想象。 自然“胜利后的中国”早在中央设计之中,但若我们每一位同胞都能把他的“胜利后的中国”写出来,那对于中央设计机关也是有帮助的……

此次征文活动希望参加者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写出对于“胜利后的中国”的想象,也给中央的设计提供参考。这次活动共有一百多人参加,以来稿文体论,包括了论文小说杂文诗歌、演讲稿等;以作者身份论,不限于文艺工作者,而是涵盖了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农业、工业各领域的人才。1941年10月至11月,孙伏园在来稿中选择发表了十几篇,包括蒋星德、罗治清论战后中国政治(10月1日、2日),张其泽论战后的中国矿业(10月18日),沈绳一论战后的中国航业(10月29日、30日),张友直论战后黄河的治理(11月26日)等文章,也包括常思的《胜利的憧憬》(10月15日)、龚弘的《一个小乡村的傍晚》(11月20日)、程铮的《憧憬》(11月22日、23日)等文学作品。这次以抗战建国为基调的征文活动,充分显示了孙伏园的编辑才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农业、工业各领域人才对于战后中国的期待与设计,也增强了《中央副刊》的统一战线色彩。

“在全国总动员的意义之下,抗战建国应该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只要是有助于抗战建国的,我们的一切努力都要归结到这一件大业”,这是孙伏园对于抗战的认识。他编辑《中央副刊》时,也是本着抗战第一的宗旨,容纳政治倾向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的作者,使之呈现出统一战线色彩。当然,在官营体制和党报意识形态机制作用下,孙伏园可以发挥的空间实际上非常有限,这种“统一战线”是短暂的、表面的。1942年6月到1943年3月《中央日报》与国民党军方的《扫荡报》出联合版,《中央副刊》被取消。1943年底《中央副刊》复刊,主编换成了王新命,这份副刊为鼓吹国民党“全民族中流砥柱”地位不遗余力,“统一战线”色彩也完全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