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1930年代国都剧坛
《青白》、《大道》这两份副刊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1920年代末戏剧运动的风貌,增强了首都戏剧运动的氛围。在南国社的两期公演之后,相继有中大剧社、樱花剧社、金大剧社、金陵剧社等以南京高校学生为主体的剧团的公演,狂飙剧社、摩登剧社、上海联合剧社等剧团的旅京公演。对这些剧团,《青白》、《大道》或为之开辟专刊特刊,或刊载评论文章,或进行跟踪报道,都进行了积极的介绍和展示。除此之外,《青白》、《大道》还向读者介绍西方剧作家和作品。在1930年代初,罗曼·罗兰、奥尼尔、易卜生、歌德、霍甫德曼等人的经典剧作或戏剧观念在这两份副刊上都有所介绍。
在首都的戏剧气氛逐渐增浓的同时,希望政府介入或鼓励戏剧运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南国社旅京公演期间,就有一个建造“国家剧场”,扶助戏剧运动,并以戏剧“宣传主义”的提案,该提案由陈大悲和离尘共同起草,希望在“三全大会”提出讨论[68];阎哲吾在1930年初建议政府设立“民众剧场”及“演剧学校”,并详列施行的三个步骤,给执政者参考,以期“鼓励戏剧空气”[69];高旸的《提倡戏剧运动》一文则直接建议政府仿照那些“文化上比较有根蒂的国家”,开辟专门的戏剧教育学科,并在首都这个关乎“全国的观瞻”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创设国家剧场,以“推进政教的发展,培植文化的基础”[70]……这些建议大多发表在《中央日报》的副刊上,呼吁政府关注戏剧也成为1930年代初《中央日报》副刊的一个舆论重点。这些呼吁和建议逐渐得到政府当局的重视,中国文艺社的成立及其戏剧组的公演,张道藩亲自展开剧本的创作和翻译,国立戏剧学校的成立以及国立戏剧音乐院的破土动工等,都是“重视”的表现。(www.xing528.com)
《中央日报》在1930年代相继开辟了《戏剧运动》(马彦祥主编)、《戏剧周刊》(马彦样主编)、《戏剧副刊》(余上沅主编)等专门关注戏剧的副刊。从全国的格局看,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中国戏剧运动主要在报纸文艺副刊中得以展现。除《中央日报》外,1930年代比较重要的戏剧副刊分别附于上海的《中华日报》(袁牧之主编)、北平的《华北日报》(罗慕华主编)、《北平晨报》(熊佛西、陈豫源主编)、天津的《庸报》(张鸣琦主编)、南京的《新民报》(潘孑农主编)、济南的《山东民报》(阎哲吾主编)。从编者人选、刊期长短、艺术水准各方面考量,《中央日报》的戏剧副刊在其中都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71]。另外,《中央日报》其他副刊如《中央公园》、《中央日报副刊》等,也对剧坛,尤其是首都剧坛表示出关注。这种对戏剧的重视,是对《青白》、《大道》的延续。当然,《青白》、《大道》的内在立场以及这种立场中的偏见,也以各种方式延续下来,影响到《中央日报》副刊对首都1930年代戏剧运动关注的角度和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