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佛像黄金装饰,传统与现代相融

佛像黄金装饰,传统与现代相融

时间:2024-08-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黄金装饰佛像的传统“金色相”,是佛的“三十二妙相”之一,因此佛教称佛身为“金身”。这个传说,反映了印度佛教用黄金装饰佛像的风尚。魏晋时期,这种金铜佛造像日益流行,同时也出现了木雕佛像。现存的金铜佛造像,包括出土文物与传世品,大多是南北朝时的作品。文献资料中也有金铜佛造像的记载。

佛像黄金装饰,传统与现代相融

»以黄金装饰佛像的传统

“金色相”,是佛的“三十二妙相”之一,因此佛教称佛身为“金身”。为了表示金身,更为了显示佛的尊贵,自印度佛教开始,就有用黄金装饰佛像的传统。

佛教传说:过去第一佛毗婆尸佛涅槃以后,四众(11)为之造像,都是用黄金装饰的。日久之后,佛像脸上的金色有些缺损了。一个女子把自己积蓄的金珠拿到锻金师那里,锻金师就用这些金珠重新装饰了佛面。这个锻金师就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迦叶的前身。“迦叶”这个姓氏,在梵文中的意思就是“金色”。这个传说,反映了印度佛教用黄金装饰佛像的风尚。至今,各国的佛教仍盛行用黄金装饰佛像。

佛教传入汉地以后,也盛行用黄金装饰佛像。东汉末年笮融建造的“浮屠祠”里,有“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的佛像,是汉地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佛教造像。这种用铜或青铜铸造而表面鎏金的佛像,叫做“金铜佛造像”,当时称之为“金人”或“金泥铜像”。

魏晋时期,这种金铜佛造像日益流行,同时也出现了木雕佛像。东晋戴逵的木雕无量寿佛及其胁侍菩萨造像,就是其中的优秀之作。

泰国扑明寺中镀金的四面佛像。(www.xing528.com)

到了南北朝,金铜佛造像达到极盛。现存的金铜佛造像,包括出土文物与传世品,大多是南北朝时的作品。刘宋元嘉年间,韩谦铸造的坐佛像与刘圆铸造的坐佛像,面容俊秀,神态优雅,背光呈火焰纹,是南朝金铜佛造像中的佳作。北魏正光年间铸造的一组大型群像,包括了一尊弥勒佛立像、两尊菩萨立像、两尊思维菩萨、四尊供养菩萨、两尊力士、十一尊飞天、两头狮子、两个博山炉,形象优美,雕工精细,是北朝金铜佛造像中的上品。

15世纪拜占庭艺术的圣像画《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的头部都有光环。

文献资料中也有金铜佛造像的记载。《魏书·释老志》中记载:北魏的文成帝拓跋濬,以“当今如来”自居,多次以他本人形象为蓝本雕造佛像。其中一次,使用了大量黄金——兴光元年(452),拓跋濬诏令有关部门:以太祖以下五帝(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景穆帝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濬)为蓝本,各铸赤金立佛像一尊,每尊高一丈六尺,重20万斤,分别放置在五所大型佛寺之中。这一资料所说的“赤金立佛像”,其实是青铜鎏金佛像,即“金铜佛造像”。

自唐代开始,虽然仍不乏金铜佛造像的精品,但是数量比以前大为减少了,而造价低廉的木雕佛像与泥塑佛像逐渐流行起来。开元年间,雕塑家杨惠之为南北各地的佛寺制作了大批木雕佛像,技艺精妙,有“雕塑圣手”之称,名传至今。不过,即使是泥塑佛像与木雕佛像,表面也以金箔装饰。北宋康定元年(1040),由于国家财政困难,宋仁宗赵祯颁布诏令,“禁以金箔饰佛像”(12),但只实行了一时。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当代。杭州灵隐寺于1956年雕造的释迦牟尼佛像,用了六十多两黄金,将这尊香樟木佛像装饰成了灿烂夺目的“金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