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佛塔在古印度的发展及重要意义

佛塔在古印度的发展及重要意义

时间:2024-08-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佛塔在古印度的发展随着印度佛教的发展,塔的作用扩大了:不仅为佛舍利建塔,还在一些佛教重地建立纪念性的塔;不仅为释迦牟尼建塔,还为其他高僧建塔;不仅在塔中收藏舍利,还收藏头发、衣物、佛像、经卷等等。这一造型,是今天印度共和国国徽上面的图案。古印度佛塔上精美的浮雕图案。在这“八大灵塔”中,建造在尼连河畔释迦牟尼成道处的菩提伽耶大塔,是保存至今的纪念性佛塔。

佛塔在古印度的发展及重要意义

»佛塔在古印度的发展

随着印度佛教的发展,塔的作用扩大了:不仅为佛舍利建塔,还在一些佛教重地建立纪念性的塔;不仅为释迦牟尼建塔,还为其他高僧建塔;不仅在塔中收藏舍利,还收藏头发、衣物、佛像、经卷等等。

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的建塔活动达到了空前的高潮,每个小邦国都建造佛塔,出现了“乃至童子戏,聚沙成佛塔”(3)的局面——甚至连小孩子们做游戏,都用沙子堆积佛塔。

印度共和国中央邦博帕尔附近的桑奇大塔,是世界上年代最古老的佛塔。经过历代的修建,现在塔的高度为16.5米,底径为36.6米,规模相当大,所以叫做“大塔”。据说,释迦牟尼的一份真身舍利就埋葬在这里。

“阿育”,是梵文Asoka的音译,又译作“阿输迦”、“阿恕迦”,意译“无忧”或“天爱喜见”等。阿育王本是一个暴虐嗜杀的国王——北传佛教的《阿育王经》、《阿育王传》中说:阿育王性情狂躁,他的父亲非常不喜欢他,决定把王位传给长子修斯摩,而派阿育王去征讨德叉尸罗国的叛乱。面对强悍的敌人,老国王“唯与四兵,不与刀杖”,想让他死于敌人之手。不料阿育王骁勇善战,竟然平定了叛乱,树立了很高的威望。老国王去世后,阿育王杀死修斯摩,登上了王位。南传佛教的《善见律》以及《岛史》、《大史》中说:老国王在世时,阿育王在鸟阇衍那地方做副王,得知老国王的讣闻,立即赶回王城,杀死了修斯摩,登上王位。四年之中,又杀死了同母亲弟帝须以及99个异母兄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即位之初,他在国内实行独裁统治,“杀大臣戮妇女无数”,“杀无辜庶民无算”;对外,他实行残酷的战争政策,建立了一个北起喜马拉雅山、南达迈索尔地方、东自阿萨姆西界、西抵兴都库什山的幅员广大的统一的帝国但是,在征服羯陵伽国大屠戮(10万人被杀死,15万人被俘虏还有几十万人死于战乱)之后,阿育王放弃了战争政策,宣布皈依佛教,要依靠佛法的力量征服全世界。阿育王以佛教为国教他巡礼佛迹,广建寺塔,设置“正法大官”,并把大量土地捐赠给佛寺。

菩提伽耶大塔,高52米。在巨大的方形台基的正中与四角各有一塔,正中的一个最高大,被认为是中国“金刚宝座塔”的原型。

为了宣传佛教,阿育王在很多岩壁和石柱上刻写“法敕”强调“以法胜,是为最胜”。其中,以鹿野苑佛柱最著名。这根佛柱高15米,柱身上铭刻着阿育王的诏谕,柱头雕刻被认为是象征性、写实性、装饰性完美结合的杰作:倒垂莲花座上,是一个圆盘,圆盘四周有4个法轮,法轮中间是马、牛、象、狮4兽圆盘上面是面向四方的4头雄狮。这一造型,是今天印度共和国国徽上面的图案。

阿育王统治时期,在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以及他生前从事佛教活动的重要地方建立的八座纪念性佛塔,号称“八大灵塔”。《八大灵塔名号经》里说:这八座塔分别为“一佛生处,在迦毗罗卫城蓝毗尼园;二成道处,在摩揭陀国尼连河;三转法轮处,在迦尸国波罗奈城鹿苑;四现神通处,在舍卫城祇陀园;五从忉利天下处,在桑迦尸国曲女城;六化度分别僧处,在王舍城;七思念寿量处,在毗耶离城;八入涅槃处,在拘尸那城。”——释迦牟尼出生的地方,在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园;悟道成佛的地方,在摩揭陀国的尼连禅那河畔;初转法轮的地方,在迦尸国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大显神通的地方,在舍卫城的祇园精舍;在忉利天为生母说法后返回此世界的地方,在桑迦尸国的曲女城;说服另立僧团的比丘的地方,在王舍城;预言自己即将离世的地方,在毗耶离城;入涅槃的地方,在拘尸那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拘娑罗国净饭王宫生处宝塔。摩伽陀国伽耶城边菩提树下成佛宝塔。波罗奈国鹿野苑中初转法轮度人宝塔。舍卫国中给孤独园与诸外道六日论议,得一切智声名宝塔。安达罗国曲女城边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共梵天王及天帝释十二万众,从三十三天现三道宝阶下阎浮时神异宝塔。摩揭陀国王舍城边耆阇崛山说大般若法华一乘心地经大乘宝塔。毗舍离国庵罗卫林维摩长者不可思议现疾宝塔。拘尸那国跋提河畔娑罗林中圆寂宝塔。”(www.xing528.com)

古印度佛塔上精美的浮雕图案。

在这“八大灵塔”中,建造在尼连河畔释迦牟尼成道处(今天印度共和国比哈尔邦的佛陀加雅地方)的菩提伽耶大塔,是保存至今的纪念性佛塔。

印度早期佛塔的形制很简陋,只不过是一个半圆形的土石堆而已。在阿育王统治时期,塔的规模扩大了,装饰性也增加了,但是塔的主体仍然是半圆形的土石堆,像一个倒覆的钵盂。到了“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世纪),佛塔的形制出现了重大突破。

云南省大理市的崇圣寺三塔。

“贵霜王朝”是月氏人建立的政权,以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梵文Kaniska的音译)统治时期最为强大,版图西起咸海,东连葱岭,北达康居,南括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大唐西域记》、《佛国记》中说:用武力征服了整个北印度的迦腻色迦王,原本“不信罪福,请毁佛法”,后来却成了一个热心的佛教信徒,在佛教史上与阿育王齐名。

迦腻色迦王统治时期建造的塔,不仅规模更大、装饰更华丽,而且由“覆钵式”改为“五层楼式”。例如,都城弗楼沙(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地区)附近的“雀离大塔”,五层楼的塔体高达四十余丈,以众宝装饰,是当时最为壮观的一座佛塔。东晋僧人法显西行时曾亲眼见过这座塔,并将它写入了《佛国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