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寺与庵:汉地僧人修行之地

寺与庵:汉地僧人修行之地

时间:2024-08-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寺”与“庵”汉地僧人居住与修行的地方,除了叫做“寺”,还有被称之为“庵”的。北京西山的龙泉庵、三山庵,都是和尚居住与修行的地方,却不叫做“寺”而叫做“庵”。其实,“寺”与“庵”的区别在于规模大小不同。有一定规模的寺院叫做“寺”,规模太小的寺院一般就叫做“庵”了。北京香山的碧云寺,是元代在金章宗“玩景楼”旧址上修建的,初时规模很小,名为“碧云庵”。“庵”,在汉语中本指小草屋。

寺与庵:汉地僧人修行之地

»“寺”与“庵”

汉地僧人居住与修行的地方,除了叫做“寺”,还有被称之为“庵”的。不少人认为:和尚居住与修行的地方叫做“寺”,尼姑居住与修行的地方叫做“庵”。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例如:北京市的通教寺、天津市的莲宗寺,都是女尼居住与修行的地方,却叫做“寺”而不叫做“庵”。北京西山的龙泉庵、三山庵,都是和尚居住与修行的地方,却不叫做“寺”而叫做“庵”。

其实,“寺”与“庵”的区别在于规模大小不同。有一定规模的寺院叫做“寺”,规模太小的寺院一般就叫做“庵”了。北京西山的龙泉庵只有两进院落,闻名遐迩的山泉从后面院落的峭壁涌出,流到前面院落的水池子里,是名副其实的“清泉小榭”。三山庵就更小了,只有一个古朴幽静的四合院,可谓“袖珍古刹”。

北京香山碧云寺,是元代在金章宗“玩景楼”旧址上修建的,初时规模很小,名为“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的大太监于经,相中了这处风水宝地,准备自己死后葬在这里,于是利用搜刮来的钱财大举扩建重修,规模大了,这才改称为“碧云寺”(当地人俗称“于公寺”)。于经“坏事”以后,明末的魏忠贤又看中了这处风水宝地,再次扩建重修,规模就更大了。五年后,魏忠贤也获罪被杀,碧云寺具有明代特色的建筑格局却已经成形了。(www.xing528.com)

龙泉庵始建于明代洪熙元年(1425),本来不见经传,直至220年后的清代顺治二年(1645)在这里发现了水质清甜的泉水之后才名声大噪这是寺内的“清泉小榭”。

“庵”,在汉语中本指小草屋。佛教主张远离尘俗,清心寡欲,因此,古代僧人往往到偏寂的山上,造一间小小的草屋,住在里面潜心修行。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大师,年轻时就曾到南岳衡山结草庵而居,终日坐禅修行。他的草庵附近有一个般若寺,住持和尚法名怀让。一天,怀让来到道一面前,问:“你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在这里坐禅呢?”道一回答:“为了得道成佛啊!”怀让和尚听了,拿起一块砖,在草庵前面的大石头上磨了起来。道一奇怪地问:“您磨它做什么?”怀让说:“我打算把它磨成一面镜子。”道一笑了起来:“砖怎么能磨成镜子呢?”怀让说:“既然砖不能磨成镜子,坐禅怎么能得道成佛呢?”接着,怀让给道一讲了这样的道理:牛拉车,车子不走,应该打牛而不应该打车;拘泥于坐禅这种有形的修行方式,等于不打牛而打车,是无济于事的。在怀让的启发下,道一开悟了。他拜怀让和尚为师,向怀让和尚学习了10年之后,到江西地方弘扬南岳禅法,成为一方宗主。这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十分著名的“磨砖作镜”的故事,就发生在南岳衡山的小草屋前。古代像道一这样建庵修行的人很多,“庵”就成了小型寺院的代称。

三山庵建造在翠微山、平坡山、庐师山这西山三峰交接处,面积虽小,却玲珑别致。红墙灰顶的建筑,参天的松柏,古朴幽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