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启西宗教理念: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马启西宗教理念: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时间:2024-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马启西宗教理念的来源从早年经历看,马启西的宗教实践和苏非门宦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脱离不开和临潭地方史、西北回族史的关系。而要研讨马启西的宗教思想,难度很大。其实,马启西并非没有著作,只是在其遇难时,西道堂因遭到的严重摧残而被焚毁了。本书的分析就是立足于此,希望借此澄清其宗教理念的来源,以及和其宗教实践的关系。首先,大致看一下,马启西和北庄分家后的宗教实践。

马启西宗教理念: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三)马启西宗教理念的来源

从早年经历看,马启西的宗教实践和苏非门宦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脱离不开和临潭地方史、西北回族史的关系。走进临潭总堂贵宾楼会议室,你会看到一副用玻璃镜框镶嵌的对联:“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这是马启西1902年手书遗留的唯一真迹。如果将其含义,放在当地动荡局势中看,他无疑是在告诉当地回民,如何振兴教门,这种理念在西道堂历史实践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他宗教实践的理念不只是停留在初期的讲学、功修上,他还开始召集教生建立了一个集体生活组织,并延续到解放初期。那么,这种实践是受什么理念主导的呢?如果不理解这个问题,就很难澄清西道堂的文化特征。而要研讨马启西的宗教思想,难度很大。因为他没有著作传下来,以至于李普曼也只能依据他留下的一些对联,来将他和马元章、马福祥相比较。李普曼指出,在发展伊斯兰教的策略上,这三个人不仅不同,而且使用汉语表达思想时,也存在形式的差异,即“马福祥善于作序,马元章善于作诗,马启西善于作对联”。[20]就现在遗留的数量看,共有16副对联。[21]笔者第二次到兰州的时候,敏承喜说:“道祖的对联是由其姑娘背诵后传下来的,其二姑娘精通《天方典礼》和《天方性理》,并可以讲解。”

其实,马启西并非没有著作,只是在其遇难时,西道堂因遭到的严重摧残而被焚毁了。因此,从文献看,直接体现其思想的就是这些对联,所以在2004年马启西忌辰90周年之时,西道堂整理出版了这些对联,定名为《马启西诗联赏识》,由中华书局出版。可是,很多研究者虽然将对联和马启西创立教门的背景结合起来分析,但是对西北苏非主义传统对他的影响,则很少有专论。本书的分析就是立足于此,希望借此澄清其宗教理念的来源,以及和其宗教实践的关系。

首先,大致看一下,马启西和北庄分家后的宗教实践。和北庄分家之后,他依然在自己家中继续讲学,以刘智的伊斯兰教学理为主,并时常游走各地传播自己的宗教理念。虽不断遭到其他门宦的攻击,他还是在教生的拥护下,正式成立了道堂,并倡导教徒合伙经商务农,开拓洮河上游的荒地,发展经济。1905年,和政白阿訇来访的时候,马启西给他们阐明了西道堂的主张是:正视现实,重视实践。并说:

人当以己之生命,要为永远继续的永生,努力不懈,做出光辉的事业,故此生虽是过程,此生毫不空虚,必须求生存,劳形动心,成己成人,化己归真,以求得末日的安慰。我道堂遵守持以立教者,以清真教至上的真宰,维系人心同一之本善,发挥其巨大作用,修己爱人,至于爱物,以达到人人向善的目的。[22]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一日,他和其教生集资在西凤山下修建一座清真寺时,再次引起冲突,在得不到地方政府力量的保护下,他惑于争端迭起,就给教生说:“孔子有微服过宋之举,老子有骑牛出关之行,我将高蹈远行,以避此锋。”[23]为此,他两次准备离开临潭,去麦加朝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冬季起身,经兰州取道河西,披星月,历霜寒,过嘉峪关、伊犁河、铁门峡、阿姆河,到达了撒马尔罕地区的白帽城。在那里,随从马英才病故,他悲痛之余,晓谕随从:

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经一番挫折,放一番光明,由修身而净心,而归真,吾道尽于此矣。[24]

本欲继续前行,乃因中亚战乱纷起,西行受阻。虽居处异城,他仍不忘传主圣之道,继续宣扬教义。该地多属伊斯兰教教徒,且有一北道堂给他在居住、宣讲方面以有利条件,一年多来,他和这里的穆斯林生活在一起礼拜在一起,结成了牢固的友谊。由于其高尚品德和渊博的学识,得到当地穆斯林的信任和尊敬。当地有一悬独山,他深居幽洞,做了为期一年静修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腊月一日,马启西回国到家时,计时整两年零六个月,往返行程二万四千余里。特别是逗留在撒马尔罕北道堂时期,穆斯林兄弟对他亲切关照和尊重,使他感触尤深。他还借马英才病逝异国之事,引述了一段圣训,突出强调了通过自身实践来获得两世吉庆。晓谕教生曰:

尔众天民也,要知浮生之无常,而后世乃无亏,即当力撇今世,力保后世,须知今世勤劳,乃后世之田园,后世乃今世之收获,所获即其所种,未有种善而得祸者,亦未有行恶而得福者,须知此一身,乃是两世的宝库,两世之美好,尽藏一身。英才割爱离乡,随我朝觐,志虽未达,功干全成,为主道而亡身于外者,得舍希德之品位。[25]

他明确宣称:“介廉种籽,关川开花,我要结果。”当得知曾经反对他的人,有些已经去世,可是他却怀着慈悯的心情,前往他们的墓地诵经祈祷。有人问:“你为何给反对你的人去上坟念经呢?”先生回答是:“遵圣行,因穆圣曾过墓为亡人祈祷‘息冢火’,我亦效之。”他原是旧城北庄上寺的人,为了抛弃前嫌,他主动率领教生,前往上寺做了一次聚礼。

四月,旧洮营抚番府都司荣焕给启西先生赠金匾一面,上写“继往开来”,又锦联一幅,文曰“体大公而遵主命,善身善世,洵哉仁熟义尽。本真诚以履圣行,成己成人,允矣道全德备。”这位都司,还陪送了轿车一辆,鞍具全套,并且对人们宣称:“我弟兄二人,已是马善人的教下了。”[26]七月,被马安良邀请到导河县(临夏)并住进官邸。还邀请他前往河州大河家,讲学二十多天。其后,因为临潭地方社会的动荡和其他门宦的排斥,西道堂再次陷入到他西行之前难以摆脱的困境。

辛亥革命后,他积极主张移风易俗,倡导男人剪长辩,反对女子裹脚。在宗教上,强调以“五件主命”为全功,重品德、讲信义,不收“海地耶”;教育上,主张男女都上学念书,不强制儿童念经;同时极为重视发展经济。及至其遇难的1914年,他的理念和实践已奠定了西道堂集体认同的基本取向。

结合他的实践看来,他十分重视在和平环境中复兴教门,而要实现这种情形,他更重视强调天下穆斯林是一家。同时也注意协调和地方政府、其他教派之间的关系。给反对自己的人游坟,接受都司匾额和接受马安良的邀请,都体现了他“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的抱负和策略。

而这种思想似乎是受到哲赫忍耶第七辈教长马元章的影响。鉴于马化龙失败的惨痛教训,马元章提出过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人事关系等方面的和平复教策略,这一度使哲赫忍耶振兴。在重视经济的前提下,马启西使西道堂获得了发展。这体现在他的对联中。如:

名实兼收,不独润身还润屋;经营俱到,真能成己更成人。

可是,结合马启西的历史,似乎只能解释这么两副对联。那么其他的对联如何理解呢?其实,在正式建立西道堂时,他就宣称:“介廉种子,官川开花,我要结果。”这表明了,在继承刘介廉的学说时,他也继承了苏非派的传统,尤其是乃格西班底耶道堂的传统。而重视刘智的著作,也并非自他开始,哲赫忍耶的第一代道祖马明心曾经也说过:“介廉开花,我结果。”其后的接续者马元章是一个经汉两通的唯一人物,他写有《省己格言》《鉴古论》《道统论》等文章,他也接受了刘介廉的思想,强调用汉文宣传教义,解释伊斯兰教,又运用儒家的忠义之道,建立了哲赫忍耶门宦的教权体制。[27]据说马启西曾经到张家川拜谒马元章。马元章给了他一个帽子,还给了一些经典。

至此,在理解马启西宗教理念的线索就出来了,即将对联放在苏非主义学说中来理解,就比较容易理解。可是,很多研究者往往重视从儒家文化来解读,虽不会造成全部的误解,但只是强调其从儒家思想中获得资源,就不能解释其关于礼拜和斋戒的对联。如果将这些对联放在苏非功修的不同层面看,马启西的宗教思想及其来源就比较清楚。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在功修上都是三乘(或四乘)论者,[28]一般都强调教乘、道乘兼修并重,把教乘作为精神旅途的第一里程,也叫基本里程。在教乘的基础上进行道乘功修,强调重视道乘不能偏废教乘。这是中国回族苏非派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六大信仰和履行主命五功上,主命和格底目没有区别。[29]根据苏非功修三乘的要求和其对联自身的特点,我大致将其对联作一个粗略的划分,体现教道并重思想的如下:

1.既为教生,平日要存今日敬;审慎赞念,内里不洁外里空。

2.入此门,登此殿,莫蒙混礼了拜去;洗其心,涤其虑,须仔细做其功来。

3.把斋贵清心上地;拜主须养性中天。(www.xing528.com)

4.开之谓言解,解微解妙解一本,是大人致知学问;斋之取意齐,齐身齐心齐七情,正君子克己功夫。

5.勤礼五功,体认乎无声无臭;谨斋三月,操存于不睹不闻。

6.体大公而尊主命,善身善世,洵哉仁熟义尽;本真诚以履圣行,成己成人,允矣道全德备。

7.居广居,由正路,方能保合元气;友良友,亲明师,不啻坐于春风

8.名实兼收,不独润身还润屋;经营俱到,真能成己更成人。

就这类看,前五幅主要涉及于念、礼、斋的,体现出对伊斯兰教教法正统的遵循,但对联的含义并不仅仅在于强调如何礼拜,而是在于阐明五功的宗教内涵。同时,这也给教生们揭示了通向道乘的途径。后面三幅主要强调修身,有人将此解读为儒家文化影响,其实,不一定正确,因为苏非教职的等级中,对不同等级教职也有很多品质的要求。只是这种要求在刘智译著中已经汉语化了,但汉语化不是汉化,也不是儒化,只是转译而已。这种重视现实、发展经济的思想,除了上文指出的,可能受到马元章的影响外,还应该认识到,影响中国伊斯兰教甚巨的乃格西班底耶道堂建立初期,其延伸发展出的各派中,有一派也是很重视经济的。但这里要注意的是,发展经济不是为了物质的利益,在苏非教义中只是为了讨主喜悦,在马启西思想中是为了使“人人向善”,付诸实践时,则表现为:“先生设教,天命五功之外,别无所传之秘诀,步步从实处着眼,不使虚度,间设经济、政治、农圃数术诸端,无非道也。以主之财,用于主道,不为私有。”[30]因此,将这八副对联视为中国苏非教道并重的反映,就比较容易理解。

体现道乘思想的有:

1.清岂易清,欲清须一尘不染,真诚难诚,要真宜万缘皆空。

2.命如春风,仁如春理,感物如春信,一生都在春光里;学是天成,品是天纵,启口是天言,万事不出天定中。

3.斯大明始足分映万灯,唯妙笔乃能装修两世。

真乘的功修主要在于养性清心,具体就这三副对联看。第一副讲,放弃世情的禁欲主义的修行,这是认主的第一步。第二副也是讲认主和爱主,即通过亲身体悟来认识真主是用普遍的爱创造了万物,这种体悟是爱主的前提。有了这种认识,就可以使人驱除杂念和邪性,一心向往主道。第三副主要强调真主的万能,再次解说了两世吉庆是由遵循主道来实现的。这副对联体现了苏非教义中的“神光”思想。该思想强调真主是向外照射的光,神光就是神性,“穆罕默德之光”是真主的第一个造物,此光在现世以肉身呈现,前世是以无形的光存在。[31]

体现真乘思想的如下:

1.读书得妙意,理合天经三十部;养气通神明,道统古圣百千年。

2.人人具我真面目,弗失即是我,物物显他假形象,化尽就如他。

3.穷神知化,至精学问在无我,复命归真,第一人品要如他。

4.为性海,为灵根,代有无之妙用;曰元勋,曰首命,显动静之玄机。

真乘要求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达到人主合一的境界。而这几副对联中的“得妙意”“通神明”“穷伸知化”“复命归真”“妙用”“玄机”等词,都是苏非神秘主义的色彩。苏非主义强调的依靠直觉,通过亲身的、直接的、不可言传的内心感知和灵魂的入神来认识主,敬爱主。

具体看来,第一副讲遵循正统经典,传承圣人遗教不变,同时获得所谓“得妙意”和“通神明”的境界。第二副说,世界万物都来源于真主,真主的存在显示在万物之上,要认主必须正视万物的呈现,这也可以获得“得妙意”和“通神明”的境界。这是苏非主义泛神的观点,即“现象世界是虚幻的,物质世界是安拉的最低流出,唯一真实的只有安拉。”[32]这种思想和早期苏非主义者哈拉智提出的人神关系接近,即“同寓一躯壳,见我便见他,见他便见我。”[33]第三副指出,“得妙意”和“通神明”境界的实现,就是认主独一。在苏非教义中,神智论认为:“真主造化我人,只为证主一大事”[34]同时,此联也体现出苏非教义中“认识自身的人也就是认识他的主宰。”[35]第四副以赞美穆罕默德圣人,来认识真主是隐藏的,不是外显的。这是苏非泛神论中的一种认识,即“神隐于它自身的显现中,而它的显现则处于它自身的隐蔽中。它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它既是近的,又是远的。”[36]其中性海、灵根、元勋、首命都是王岱舆的伊斯兰教学理中用来描述真主的概念。

可见,在宗教功修上,如果说马启西因出身北庄门宦而重视苏非主义修行,那么,其对联中体现出的苏非思想,则更进一步说明了其思想的来源不是中国文化,而是伊斯兰教的苏非主义,尤其是乃格西班底耶传统在中国的影响。因此,要是从刘智——马明心——马启西的苏非主义在中国发展线索看,马启西的思想当是一个集大成者。对于此,敏承喜曾经告诉我:“在马启西道祖70周年的尔麦里上,当着所有西道堂的人和来自其他门宦的人讲卧尔兹的时候,哈吉老人家说:‘四大门宦的创始人,都是我伊斯俩目教门的先行者。’”另外,在临潭的时候,马忠维老师曾直接指出“外界说什么我不在意,我们自己认为我们是集大成者。”历史地看,西道堂的实践应是一种苏非教团式的实践。同时,这也进一步澄清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以儒诠经”不是将经典儒化,而是借用汉语和儒释道哲学的概念和思想,将伊斯兰教经典作出翻译和注释而已。因此,将西道堂称为汉学派是有问题的,至于将西道堂列为异于苏非门宦的三大教派的做法,也同样是该受质疑的。[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