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腐朽、没落、封闭的清政府,回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也得到改善。随着政权更迭和社会变迁,之前的沿海通商口岸开放,洋务运动兴起,我国几千年来固有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打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推广,中国民族资本开始发展。南宁回族的社会经济被注入了新的商业营运理念。除了传统产业外,南宁回族马芳圃还在左、右江的驮芦和下颜设点,往来南宁,经营土产和百货,在南宁民生路开设了“马同茂”经纪行,使南宁回族的经济有了新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清真饮食业 这一时期,南宁的清真饮食业多以南宁当地回族家庭为单位,开办个体经营的清真米粉店。比较有名的字号有民权路“合兴馆”“陞合馆”“和合馆”和当阳街“美香园”、民生路“蒋玉芝”等5家。合兴馆的老板是张少容,陞合馆的老板是王佩兰,和合馆老板是白少云,美香园老板是马德珍,蒋玉芝经营的店无字号,请朱德祥做师傅。
合兴馆除了卖米粉还卖油条和粥,前店后厂,共有经营面积50~60平方米。比较而言,合兴馆稍大,和合馆稍小。和合馆是用木制机器自制米粉,产品除自用也供应合兴馆等。美香园、蒋玉芝的店面也不超过50平方米。1955年合兴馆歇业,和兴馆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停业。陞合馆、美香园、蒋玉芝于1956年实行资本主义改造时,与市饮食公司合并,“公私合营”,成立清真饭店于民生路(广州照相馆斜对门),由朱德祥筹办并当第一任主任。之后,朱德祥获派去北京学做清真菜,清真饭店及改进后的桂林米粉,生意很好。后来,由市饮食公司成立的三和馆也经营桂林米粉,由于质量味道做得不好,生意远不如清真饭店。
贸易行 民国时期,南宁回族创办的商号以马芳甫、马础宝父子创建的“马同茂”最为著名。“马同茂”初期经营糖、油、豆、粉香、石膏等农副产品,同时,也兼做商业中介服务(即经纪行)。进入民国以后,他们不再满足用小木船往来于崇左、右江驮芦、下颜,倒卖农副产品及日用百货这种小打小闹的经营方式而改辕换辙。1921年,“马同茂”首先获得英商亚细亚公司壳牌火油在南宁销售的代理权。经营的油品有火油、汽油、机油等。商铺设在今南宁市民生路100号,油品仓库设在麦富德(地名,今江南西园靠河边一带)。当时油品的运输,是靠大木船用火轮拖运到南宁,仓库设于此,方便卸货并发货至左、右江一带。“马同茂”还在左江驮芦、右江下颜开设商铺,销售由南宁运去的百货和亚细亚火油、机油等。两处每月销出火油6000罐、机油1000多罐,年售出近万罐(5加仑/罐)。在驮芦的业务由马芳甫夫人白志娟打理。
除了赚取代销佣金外,“马同茂”还获得年终分红、奖金等各种优惠,而且部分资金还可用来进货,继续做其他的生意,比过去光做内河倒卖农副产品及百货收入增加很多。“马同茂”鼎盛时期,每天在仓西门(民生路)铺面帮跑腿和掛单吃闲饭的人不下两桌(当时每桌时兴坐8人)。在马同茂的影响下,南宁的万利酱园、广和祥、光大、德兴四家也跟随经营外国的“洋油”。(www.xing528.com)
除经营外国的“洋油”外,“马同茂”还代理美国雪佛莱汽车在南宁的销售,铺面设在今民生路100号。还在中山路开有一家“普庆戏院”。马础宝在南宁工商界,其经营规模、资金虽比不上外族人,但在本民族内,已是佼佼者。在南宁,由于他出色的社交能力,擅与各界人士交往,为人和善,公平买卖,因此声誉卓著。解放前,南宁市民几乎无人不晓“马同茂”。
除南宁外,“马同茂”还在香港设有办事处,业务由马础宝的二舅爹杨荣甫、六弟马广明打理。后期,“马同茂”大力扩展业务,在柳州、桂林设有代理行,并置有房产。
在经营过程中,“马同茂”也曾遭遇两次惨重损失:一次是抗战中期。1939年,日军侵入广西,南宁沦陷,日寇入城,无所不为,使邕城人民损失惨重。“马同茂”于日寇入城前举家逃往百色,因而歇业。“马同茂”仓储物资从水路运往百色,途中遭土匪洗劫。1941年,南宁光复,“马同茂”经战火洗礼后,虽然重新开张营业,但已不如前。另一次是1949年,因市面通货膨胀,钞票贬值,致使“马同茂”到手的贷款一夜缩水。这时“马同茂”也经营融资金融业务,南宁人叫做放“地单”,即3~5天的短期贷款业务。因资金周转快,赢利丰,风险也大。“马同茂”一夜破产后,马氏父子住在银丝巷的大宅院被卖掉才还清债务。后因国统区时局动荡,百业萧条,又无资金,“马同茂”被逼停业。
马础宝于1952年因病不治归真。[1]其后人,长子马仁风,在清真寺租来的原“马同茂”旧址经营拍卖行,一部分商品是代客户销售,从中牟取佣金;另一部分商品是家中多余而又一时用不上的陈年家杂,销售后以维持生计。1956年,南宁回族口罩社成立,刘秀风董事长等人眷念马础宝当年待人和善,安排马仁风任清真寺董事会秘书,兼口罩社主任,解决了其一家老小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