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宁回族史稿:经堂教育与中国伊斯兰教传统

南宁回族史稿:经堂教育与中国伊斯兰教传统

时间:2024-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经堂教育经堂教育是我国回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教育形式,亦称寺院教育,因此种教育在清真寺内举行而得名。经堂教育是中国伊斯兰教传统的教育制度,宗旨是传授经学知识,培养讲学经师和宣教及率众举行宗教活动的教职人才。经堂教育的举办在中国回族教育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对于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清代,桂林清真寺即办有经堂教育。经堂教育的发展为广西回族和伊斯兰教培养了一批人才。

南宁回族史稿:经堂教育与中国伊斯兰教传统

第五节 经堂教育

经堂教育是我国回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教育形式,亦称寺院教育,因此种教育在清真寺内举行而得名。经堂教育是中国伊斯兰教传统的教育制度,宗旨是传授经学知识,培养讲学经师和宣教及率众举行宗教活动的教职人才。经堂教育是中世纪阿拉伯国家宗教教育制度与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的结合,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制度。经堂教育的创始人为明嘉靖年间陕西伊斯兰教经学家胡登洲。经堂教育的举办在中国回族教育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对于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南宁伊协经学班毕业同学与老师张存诚、马利君阿訇合影留念(www.xing528.com)

在广西,较早发展经堂教育的是桂林和柳州。在清代,桂林清真寺即办有经堂教育。民国时期,清真寺又办有回文大学。经堂教育的发展为广西回族和伊斯兰教培养了一批人才。

1985年,南宁市伊斯兰教协会考虑到张存诚阿訇年事已高,没有接班人接替他的工作,便从云南巍山请来了刚挂帐不久的马利君阿訇,同时还考虑到广西境内除桂林外,许多地方清真寺还没有阿訇或者阿訇老了还没找到接班人,因此,在自治区宗教局的批准下,决定利用南宁的清真寺和师资筹办南宁经学班,刘其椿任主任,杨普珊任校务负责人,杨刚武任教务负责人。学习期间,南宁市伊协为经学班的“海里凡”开设了伊斯兰教史、宗教常识、杂学(宗教五功)、古兰经学,以及政治、语文、历史课程,由当时的南宁市清真寺年轻教长马利君阿訇主讲,同时还聘请了一些大学教授以及刚从中国经学院毕业的伊斯兰教协会专职干部和宗教局负责同志授课。具体的分工是:马利君教阿拉伯文及《古兰经》,杨刚武教历史,广西民族学院一位老师教语文等。在校生7人分别来自鹿寨、永福、南宁、临桂平乐等地,学制三年,发中专文凭。毕业挂帐后,原则分配回原地清真寺工作。校办经费由自治区宗教局和南宁市伊协各出一半。获得毕业挂帐的有肖天兴、白家平、白桥德、陈飞、章开红5人,白金保结业,虎振宁中途退学。这些已获毕业挂帐资格的“海里凡”,为了适应做阿訇的需要,如肖天兴、白桥德等,后来分别前往云南、北京等地继续进修,现在都已能独立开展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